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236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docx

《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docx

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按章汇编必修2

2010年高考试题分册按章汇编

(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10年广东卷.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C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2.(10年新课标卷.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

通过对图表的解读,故选A。

3.(10年四川卷.16)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回答16~17题。

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

D【解析】:

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4.(10年四川卷.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

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B.玉门关C.大宛D.安息

【答案】:

A【解析】:

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

5.(10年上海历史卷.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B.南朝

C.北宋D.南宋

解析:

此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榷场在两宋时期都有,此题解题关键在于都城,都城在开封,而与西夏政权并存的只能是北宋。

故选C。

6.(10年上海历史卷.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

解析:

此题考察的是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课文中有。

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

7.(10年上海历史卷.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

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解析:

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故选A。

8.(10年浙江卷.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9.(10年浙江卷.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B.秦

C.西汉D.东汉

【解析】图

(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

(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三项。

【答案】D

10.(10年天津卷.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

B[解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11.(10年福建卷.15.)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

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启示】牢记论从史出原则,解体时堤防结论的偷换、夸大等陷阱。

12.(10年全国卷2.13.)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

【答案】C【解析】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故本题答案为C。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3.(10年浙江卷.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图12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

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9分)

【答案】

(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

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3)处于困境。

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

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

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14.(10年全国卷1.14)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14.D【解析】中法战争后政府的关税权没有加强,故A错;BC与题干不符。

15.(10年江苏卷.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

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故正确答案为C。

16.(10年山东卷.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D【解析】通过歌谣中“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

故排除②。

17.(10年江苏卷.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故正确答案为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8.(10年天津卷.5.)右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

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解析]首届世界博览会展出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殖民掠夺无关,故排除②。

19.(10年北京卷.39.)(28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

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图12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

第一问根据图示直接概括即可;第二问可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从工业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的变化需求作答(木材等传统能源——煤)。

答案:

变化:

英国媒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

原因:

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20.(10年全国卷1.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

“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

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答案】C【解析】A本身说法错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故B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故D错

21.(10年全国卷1.18)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答案】A【解析】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故B错;CD与题干不符。

22.(10年江苏卷.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

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解析:

蒸汽机发明以后,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

故正确答案为B。

23.(10年福建卷.24.)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

回答24—25题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25.(10年天津卷.7.)“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B[解析]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分析:

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

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26.(10年上海历史卷.27.)右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答案C

27.(10年上海历史卷.24.)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涉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解析:

B。

此题考察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内容。

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首先可以排除。

社会福利正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

这种干预没有减轻负担,反而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28.(10年安徽卷.21.)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解析:

A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

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29.(10年天津卷.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业结构C.复兴工业生产D.实行社会救济

答案:

A[解析]联系罗斯福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的内容,即可解答此题。

30.(10年江苏卷.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

生产过剩,物价就会下跌,“购买并屠宰大量牲畜”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稳定物价。

故正确答案为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1.(10年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解析】:

②项只是图8所述的“现象”,而并非“积极作用”。

32.(10年上海历史卷.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解析:

C。

此题考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

题干的材料在课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体现为一五计划。

33.(10年安徽卷.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故正确答案为B。

34.(10年天津卷.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

D[解析]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

分析:

理解“单位GDP能耗”即可解答。

35.(10年山东卷.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BCD

答案:

C【解析】1953—1958年,我国通过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呈下降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B;1959—1964年,在这一时期,1959—1961年由于“左”倾泛滥,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但1960年当时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现回暖的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C;1970—1975年,文革期间,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但通过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复苏和迅速回升的状况,故这一时期应为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农村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就呈现出了逐步发展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基本呈现上升的态势,故这一时期应为D。

36.(10年全国卷2.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19.【答案】A【解析】注意选项中的用词,“根本”、“调整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恢复经济中,到1952年,我国经济状况才取得根本好转,故B不正确;同样,到1952年才合理调整了工商业,C也不正确;而人民收入迅速增加,也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我国刚刚建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为了实现、物价和经济的稳定为主,人民收入水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故D错误。

正确答案为A。

37.(10年江苏卷.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

“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说明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也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故正确答案为D。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8.(10年重庆卷.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解析:

D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

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39.(10年北京卷.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40.(10年江苏卷.23.)(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4分)

答案要点:

(11分)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

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

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

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41.(10年安徽卷.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它与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