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032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docx

《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docx

13短文两篇一等奖教案

下册第四单元   读书鉴赏

13 短文两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表达了什么?

明确:

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批驳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

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

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

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

驳论文。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

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目标导学二:

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谈读书》:

(1)运用比喻论证。

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对比论证。

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不求甚解》:

(1)运用引用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目标导学三:

对比阅读,品味探究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

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

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目标导学四:

畅所欲言,抒发感悟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

谈读书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

正确目的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

而显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可取之处

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

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培养议论文论证能力。

3.巧设问题,激发对话。

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以及对正确的读书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不足之处

  对课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未能做详细分析。

教学过程中也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的品析。

《梅岭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的情感基调。

2.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3.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4.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5.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6.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7.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9.“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

为什么?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0.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11.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13.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

第一首:

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

第三首:

【细读感悟】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

“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

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

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