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773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转变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转变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转变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转变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变观念.docx

《转变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观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变观念.docx

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在“电力人才网络联盟”第二届就业论坛上的讲话

石奇光

上海电力学院党委副书记

今天是我们全国,从事电力人才工作的同仁,的盛会。

非常高兴大家能在2007年的岁末相聚在上海,相聚在我们上海电力学院,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电力人才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同仁给予指导。

一、我校的概况

我校是新中国初期,在上海解放之初电力、机械、纺织、金融、商业等百业待兴、急需人才的时候,于1951年,由当时的燃料工业部在上海创办的培养电力人才的专门学校。

历经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到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1985年,学校所属电力工业部的时候,升格为本科,2000年起到地方,当时在校学生不到2000人。

06年我校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目前,我校年招本科学生2600人,有工、管、文、理、经等5个学科门类,23个本科专业,3个校区,分别是杨浦平凉路校区、国顺东路校区和南汇学海路校区,占地面积近一千亩,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一万余人。

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水平进行评估,获得优秀成绩。

五十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尤其是电力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大批电力学子辛勤工作在我国电力工业和其他各行各业。

学校属地化后,在继续保持电力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融入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学科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现已有若干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学科高地、以及重点特色建设项目。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精神,学校在加强区校合作,校企合作,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以及共建电力科技创新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二、转变观念,努力构建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就业指导新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再次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状况下,如何“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如何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意识,推进学校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又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都要开展的工作。

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化,转变我们的观念,努力构建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就业指导新模式,是我们的思考和正在探索和实践中的工作。

下面我简要回顾一下,我们校2000年到地方以后,面对的新的变化。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主要变化

一是社会用人机制变化。

我们的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一、二、三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发展由地区型向地域型转变;经营模式由大型化向小型化转变。

人才市场已经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和选拔机制,这是科学用人的必然途径。

比如:

竞争机制;供求机制;成本机制;人才派遣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等等。

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指出: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二是就业体制变化。

就业体制大致可以归纳为十大变化:

1、机制:

计划--市场;

文件规范说法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2、原则:

统一分配--自主择业;

3、途径:

等、靠、要--争、找、聘;

4、资源:

在学校--在职场;

5、条件:

主要凭学历--主要凭能力;

6、方式:

领饭碗--找饭碗;

7、特点:

封闭--开放;

8、动力:

被动--主动;

9、方法:

争取计划--开拓市场;

10、格局:

个别--联动。

三是学生规模和就业流向的变化。

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专业出现了整合和重复的现象,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减少。

上海和全国的情况PPT。

我们原来的部属院校也都面临着人才为行业培养到为社会需要培养的转变。

过去学生基本是按各电力单位的用人计划进行培养,专业也是围绕电力工业

产业链设置的,而现在,学校的服务面扩大了,学科专业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流向多元了。

人才范围有了更大的扩展,就业指导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我校近年来的学生数;专业发展;以及就业流向PPT。

四是就业市场变化

三峰叠加(三碰头):

1、劳动力总量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总量不一致的矛盾碰头。

2、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碰头。

3、新增长的劳动力就业,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碰头。

2、大学生和谐发展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高校三大任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现在又加一个文化引领。

但永恒中心是育人,高教事业育人为本。

高等学校是开展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专门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培养和谐发展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

然而,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毕业生就业状况。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会议多次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烈需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

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每年我国将有近600多万高校毕业生走进社会,他们将首先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会逐渐成为共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去基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破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校要充分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是要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谐发展人才,和谐发展人才就是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

同时学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

让学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修养与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及健康的身心走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行列。

3、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就业指导新模式的内涵

我们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转变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两字之差。

改变了以往毕业生就业工作对象是毕业班,内容是就业政策、就业方式、就业技巧和心态教育;载体是单一的毕业班就业指导课。

实际上就是择业技巧和一般的简单职业指导。

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就业指导新模式可以概述为“二个结合、三个注重、一个保障”的大学生全员、全过程和全面的就业指导新模式。

具体为:

一是开展大学生潜能开发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新生就业指导;二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过程就业指导;三是开展注重学生发展方向、注重职业发展空间、注重事业长远之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

以及有一支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兼职队伍。

就业指导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必须考虑毕业生今后的长远发展。

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求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做出相应地变化,就业指导对象由毕业生扩大到全体学生。

就业工作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必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以学生为本,运用素质教育理论,不断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就业指导新模式。

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就业指导新模式的实质就是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把学生的成长成功看作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从职业生涯的理论出发,科学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挥自身潜能,增强社会适应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专长等个人因素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为此,我校重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新生就业指导。

我们上海电力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25个省市,生源基础很好。

跨入大学校门,学生满怀憧憬规划未来。

学校十分注重培养要求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让学生既树立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保持学生各自的个性化发展,围绕着我们学校“立足电力、立足一线、立足应用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坚持“优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开展育人工作,努力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人人成为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和谐发展,又有个性专长的合格人才。

我们开展传统的“六个一”新生主题教育活动到今年已进行4年。

“六个一”的具体内容:

与父母做一次交流,牢记他们的期望与建议;向一位资深专业教师咨询,听听他们对学科发展前景的思考;了解一次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其他学校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做一个比较;找一位本专业学长,听听他们的建议;最后拟定一份个人成才计划。

今年,上海高校第一次在2007级新生中启动职业发展教育启始阶段工作,分阶段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我校把职业发展教育启始阶段工作与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出发,立足本校实际,把大学适应教育、学业指导、认知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重点内容。

积极开展专业介绍、师生座谈、学习经验交流、演讲征文等灵活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拓展职业发展教育内涵。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更重视在全体学生中坚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过程就业指导。

第二课堂同样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堂。

为广大同学搭建了丰富多彩的项目化平台,鼓励学生在学好第一课堂、第一学位的同时,全四年分别有计划地参加各类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和延伸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今年,我校在大学生第二课堂第一次设立和颁发了奖学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大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更为关键和重要。

我们更加重视鼓励学生树立发展的职业观、科学的就业观以及和谐的成才观。

开展注重学生发展方向、注重职业发展空间、注重事业长远之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

每年,在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以后,我校按计划在大四毕业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聘请就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从形势分析、政策宣传、心理调整、择业技巧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同时,毕业班辅导员深入毕业生进行情况摸底,详细了解每个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重点关注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学校职能部门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做好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我校自2001年起,在毕业生中开展“成长思源,毕业思进”即“双思”活动,围绕大学生“责任心”、“感恩心”、“进取心”展开。

通过种植“双思林”等系列活动,教育学生怀感恩之心,进取之心,走向社会,走向成功。

三、主动适应,努力形成大学生充分就业的举校联动新格局。

我校的就业工作,党委和行政一贯高度重视,是学校的“一把手”工程。

学校从2004年起确立了我校就业工作的24字方针:

“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

1、就业主导

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和组织机构的改革。

以新的人才观、新的发展观、新的评价观,深化改革,促进学院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构建了围绕电力产业链辐射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体系,逐渐形成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与环境工程”、“电气工程”、“控制与仪器”、“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管理与经济”和“基础与人文学科”等7个专业群,初步构建了由23个本科专业33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体系。

在学科建设、新专业的增设及招生计划的制定等方面首先考虑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需要,扩大了社会急需专业的发展规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学校目前拥有10个新专业,且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了90%以上。

学校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反馈的信息,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教学,全校用于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从2003年的41增加到2007年的100余万;近三年学校每年在实验室建设上都直接投入上千万元,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不断加强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

适应社会人才需要变化适时调整本科培养方案,实现了外语、计算机、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2、举校联动

就是倡导举校机制,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顺利就业,要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关心,要各部门联动,主动配合,主动服务,主动关心。

学校认真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了党委书记、校长挂帅、分管院领导亲自抓、就业指导中心专门抓、院系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业务教师关心、机关干部和退休教师热心、专职老师尽心,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方关心的良好局面。

同时,在各二级学院(系)层面也明确其党政一把手作为就业工作的责任人,并将对学生就业工作的贡献率列入学校所有中层党政管理干部年终工作考核的重点考评项目,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各二级院系还设立了一名由毕业班辅导员担任的毕业工作联系人,使就业工作的开展在院系两级之间有了畅通的渠道。

部分院系还成立了就业服务小组,由毕业班辅导员牵头组织学生开展就业信息收集等工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三自”机制,为就业工作深度开展提供了人员支持。

3、巩固电力

就是要保持行业优势,以电力为依托,建立相对稳定、适应我校专业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基本单位或基地。

虽然现在学校到了地方,但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也是全国仅有的三所具有鲜明电力特色的院校之一,电力行业仍然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电力事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学校一直以来采取重点联络、优先推荐、签订合作协议、举办行业供需见面会、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已经搭建的就业平台,突出特色,主动服务电力行业就业需求,主动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建立双向交流机会。

为毕业生就业和企事业单位服务。

4、拓展纵横

就是在稳定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要不断创造条件,开拓市场,使毕业生向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非公经济企业、金融保险、铁路化工等其他行业积极就业。

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支持毕业生把个人的志向与服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就业指导中心把拓展就业市场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既要巩固电力行业的就业市场,又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

通过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将我校的毕业生介绍及学校介绍寄发给用人单位、邀请单位来我校举办招聘会等举措,让用人单位更加了解我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在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学校分别在南汇、平凉校区举办了三场大型招聘会,有近270家单位到场,提供岗位约4000余个,有58家单位在我校的平凉和南汇校区召开了宣讲会和校园招聘会。

我们的就业信息网上更是提供了约400家单位的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约1600余个。

同时,学校还通过向国防建设输送人才,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多种途径开辟就业新渠道。

每年我校都有多名同学赴云南、重庆、西藏等地志愿服务西部。

5、两形并重

就是要建设好两个就业市场。

既要重视以供需见面会为主的有形市场建设,也要以网上信息交流为主的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

两者并重,同步发展,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学校南汇的学海路校区远离市区,毕业生到市内求职交通较为不便的实际情况,除了本校组织单位在南汇校区召开大型招聘会以外,还和水产等南汇校区五所高校,联合举办了招聘会。

同时,积极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网络化建设,通过改版就业网站,实现个人账户、网上鉴证和就业信息屏蔽;通过组织进行视频远程面试、网上招聘等网上信息交流方式,打破了区域性的限制,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增加了就业机会,降低了学生的求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还为全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查询服务。

当然,网络招聘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管理、保护及如何最大限度最有成效的共享,也是我们在大力推动大学深就业信息网络化道路上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6、确保五率

五率是指: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毕业生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校对就业工作满意率和毕业生的违约率;五率要求“四高一低”,即前四率要高,违约率要低。

“五率”是体现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

要确保五率,就要重点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毕业生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学校信誉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学校重视专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先后选派了7名同志参加了上海市职业咨询师(中级)的学习,积极开展职业咨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不断完善指导手段,深化指导形式,丰富指导内容,增强实效性和时效性,切实发挥“指导”的“助推器”作用。

同时,学校职能部门积极转变工作职能,从单一的指导向指导与服务并重转变。

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了《毕业生就业指南》,方便学生更直接便捷的知晓当年的就业政策,了解熟悉就业工作流程。

为了便于毕业生办理协议书、推荐表鉴证等事务,就业指导中心除原有的就业接待的时间外,又增设星期四晚上、星期六就业接待,并加长每次的就业接待时间。

根据学校两地办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南汇校区毕业生回市区住宿管理办法》,《南汇校区毕业生招聘会班车管理办法》等,尽可能的为南汇校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方便。

四、扎实推进,不断探索和建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平台

大学生就业难,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体现的主要形式之一是:

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事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何加强大学生全程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

当前,对高校的育人目标提出了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我体会,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大学生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中的核心。

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育环节来实现。

实践教育与实践教学一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方法。

从我们学工口,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彻实践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四大能力”,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打算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1、不断探索和建设大学生走进电力、走向社会的实践育人平台

学校始终按照“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特色,着力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坚持因地制宜地建设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实践平台。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将实习作为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重要环节,覆盖到全体学生。

全校现有65个依托各种企业,特别是大型发供电企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直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另外,学校利用校内的科研、实验条件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以工程训练中心、火电机组运行仿真实验室、继电保护实验室、水处理系统运行实验室等为代表的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地进行实习和技能训练的实践平台。

在实践教育方面,学校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如与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区供电公司等电力企业共同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上海电力公司“95598”上海电力热线共建的素质教育基地,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诸如接听报修电话、填写报修单、接受用户咨询、开展服务回访等工作。

通过组织学生到共建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工厂、工地亲身体验一线劳动者的责任心,学习企业文化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许多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了不愿去一线的就业观念,增强了到在基层就业的信心。

实践育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学校团委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电力,融入社会,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参加实践教育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比如:

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开展以挂职锻炼、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查、赴电力企业的考察等为主要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电力、信息、金融、农业、服务业等多领域方中开展了切实有效的考察调研、理论研究、岗位实践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近四年,我校共有24支实践团队被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党委、市教委、团市委、市学联共同授予的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奖。

学校目前已分别建立了我校大学生实践基地44个,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三下乡”服务基地9个,暑期挂职锻炼基地13个,志愿服务基地19个。

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和建设大学生走进电力、走向社会的实践育人平台

2、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

我们计划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及各专业所长,依托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参与,为大学生建立分级、分类、分层的大学生就业见习岗位或基地。

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实现产、学、研联合育人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一种多赢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

大学生进企事业单位见习,既节约了单位选人成本,又便于单位提前进行人才考察和引导,大学生们通过见习,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有更理性的规划。

见习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加深自我认识,学以致用,提高交际和适应能力,增强一线就业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

在一些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等等都有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的实习、见习活动和搭建的平台。

但是建设一批稳定、多元化的大学生见习基地,使大学生见习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地开展,需要积极争取政府引导、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学校的积极努力。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大学生从一年级,到高年级的全过程中,用好7个假期,参加就业见习,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探索建立学生后流动站

当前的就业形势,当年未就业的应届大学生,全国平均一般在30%左右。

关心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学校仍有自己的责任。

“学士后流动站”是依托企、事业单位,为有就业愿望但暂时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时间长短不一的学习、实践和提高的机会、为预备就业和自主创业学生创造条件。

山东省于2003年开始启动“学士后流动站”、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较好的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我校打算也将在吸取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研和尝试开展这项工作。

“学士后流动站”不是一种形式,它的意义和内涵应该是深远的。

各位老师、专家和同志们: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不久前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就业促进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我们要把握好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巩固现有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向兄弟院校学习,期望一如既往得到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精神,再接再厉,积极工作,不断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