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723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docx

《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docx

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

有了课件,就能上好课吗?

饶阳县教师进修学校张艳蕊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提高课堂质量,它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就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认为要上好一堂课,必须使用课件来辅助教学;认为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利用多媒体手段。

有的教师把运用课件上课当作一种时尚。

因此如何更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就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了。

结合去年我们的下乡听评课,以及听过的实习大学生的多媒体课,还有我们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大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不当之处:

一、盲目使用课件,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许多中小学校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比较盲目,甚至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

无论什么课程,只要是公开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有些教师把多媒体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忽视了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时,本应该让学生思考时,教师却直接用多媒体演示;有时,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疑难,本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探索时,为了让自己已做好的课件别浪费,便走马观花似的晃过去了。

一节课下来,就像在演电影,教师就好象是解说员。

结果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很好的辅助教学,反而因盲目使用产负面的影响。

如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钟》。

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形象的课件确实吸引了学生,但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

其实这个拼接的过程更适宜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观察、发现、体验,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

这也充分说明了如果多媒体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参和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学生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探究能力会减弱,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尤其是在理科教学中,使用课件代替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在理科教学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的必经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手段。

绝对不能仅用动画和课件来演示,因为动画可以作假,怎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要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虽然多媒体课件也能演示操作过程,甚至能做到准确无误,但它不具有实物操作带给学生的真实空间感、实验可信度,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和协调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因此,教学中除了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危险的、在现实中难以完成的实验和操作,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如分子运动、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菜豆种子的发芽、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等)而那些学生能够真实观察和动手做的实验和操作,应尽量少使用课件,否则,会抑制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可信度不高,学生长期接受自己怀疑的信息,会丧失质疑、创新的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来,和使用课件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的主动学习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和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但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的天下,许多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去探索的机会都被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所代替。

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我们应多钻研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结合传统教学手段的精华,扬长避短,实现两者优势整合,使多媒体课件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总而言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关键在于简单实用。

二、课件信息超量,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容量大,这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

一些老师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课堂上“展示”课件的速度过快,部分学生思维跟不上,甚至连必要的课堂笔记也无法进行,课后又无机会“回放”。

因此,这种“过电影”式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是否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也是值得商榷的。

思维活动毕竟需要时间,记忆也需要时间。

因此课堂上必须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这是记忆的规律之使然。

课件信息量过大,会导致学生在还没来得及接收完上一个信息,下一个信息就已经来了,使学生目不暇接,无感悟和思考的余地,虽利于学生的直观把握信息,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其教学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

有一个用FLASH软件制作的《雨霖铃》课件,赏析部分共两分钟,画面上枫叶纷飞,图案迭换,文字上下翻腾,赏析内容跳荡出现,诗歌朗诵声情并茂,所配音乐惨惨凄凄。

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学生似乎接触到许多东西,实则在轰轰烈烈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东西,更谈不上因而去反思、创造了。

如九年级思品第七课《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课件内容非常丰富,一节课安排得很紧凑,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

但是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

因为整节课都是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思维需要过程,课堂容量过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

留白不足,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师生根据非预见性的互动,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课件花哨,分散学生注意力

还有一些教师自身水平较高,想在课件制作时很好地体现一下自己的制作水准,喜欢把课件制作得花花绿绿,到处都有动感,画面也非常时尚。

这样的课件看起来十分漂亮,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发挥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素材的采用应为课题而服务,不能喧宾夺主。

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

那些花俏的课件表面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违背了学习心理学规律,因为它们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满屏飘动着和主题无关的小动画,按钮设计成卡通动画,切换时配着刺耳的声效,连鼠标也带特效,拖着长长的尾巴使人眼花缭乱。

这些课件的确“花”一点,“好玩”一点,但恰恰是这一点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这种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录音代替了范读,屏显代替了板书,绚丽图像的呈现、幽默的动画播放、悦耳的音响感染代替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而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教学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冰冷死板,极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等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课堂里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熏陶等等,都是任何现代媒体难以替代的。

比如一位教师上《第一次抱母亲》时,课始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课中播放《母亲》,课尾又播放了《烛光里的妈妈》,在读课文时还播放了两首小提琴曲。

这成了一节“音乐冲浪”课,语文课变成了音乐欣赏课,语文学习成了附属品,而听音乐似乎成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

也许,教者的出发点是想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领悟,可过多的音乐冲击着学生的头脑,只会破坏情境,浪费时间,丝毫起不到渲染、烘托课堂氛围的作用。

如:

《对称图形》《送孟浩然之广陵》《葡萄沟》里面的识字游戏。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没有太多负面的干扰,学生才能静下心来走进文字中倾听,对话,感悟,课件音乐要融进语文学习中,为语文学习服务,而不能生硬地挤进语文课堂里。

好课件的作用应该是启发、点拨,必须坚持启发性教学的原则,教学手段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

过于花哨热闹的课件,使学生只顾去看新奇的动画而忘了学习内容,不但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干扰课堂教学,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四、用课件代替课本,计算机成为“黑板”

随着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许多老师都绞尽脑汁地变换花样,力图制作的课件和众不同,富有新意,有的甚至用课件代替了课本。

在一节课的课件中,包括课题、课文内容、重难点、课后思考题、插图等都被搬上了大屏幕,学生的眼睛盯着屏幕看,课本倒成了一个辅助品。

其实,越是现代的,传统的东西越不能丢。

一堂课,学生的听、说、读、写、圈、点、勾、画,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学生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

一些教师把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材料只是单一的文字,是书本内容的浓缩,课堂上看似使用了电教媒体,实则媒体充当的是黑板。

教师利用这样的课件讲课并没有脱离照本宣科的本质,计算机成为“黑板”,本应在黑板上出示的题目,全都通过计算机来出示。

课件按照上课顺序排好队,上课时只要按NEXT键,课件便按顺序PLAY下去。

其实这是一种重“教”轻“学”的思想,会于无形中将师生的思路捆绑在既定思想流程上。

这种课件只能算“传统课堂搬新家”,用它来施教,虽然看似结构紧凑,秩序井然,但学生参和的机会却很少,思考的余地也不多,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最具魅力的互动功能。

这实质上是将“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中心”。

其结果只能是强化了教师施教的主动性,弱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的实际收效可想而知了。

如《背影》、《春》《走进分子的世界》《我们的民族小学》《和时间赛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优势。

教师应防止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让原有的教学风格被流水线的程序湮没,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风格及随堂应变的能动性,使得教学媒体制约师生的思维空间,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不管何等优秀的教师都无法完全预测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高明的老师往往会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将一次一次的“意外”转化为课堂上的一个又一个“亮点”!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两手打算,不一定非得按课件的程序死板教条地执行,毕竟电脑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课件不是电影,一放到底,要注重学生的学。

因此课件必须有交互,可以有选择地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的各部分。

如果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

只不过将以往的板书从黑板上转移到了大屏幕上,依然是教师在台上长篇大论的灌输,学生在底下奋笔疾书抄写,说得说,写得写,那么这和传统教学毫无区别,这样的课即使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也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五、课件制作成了“百科全书”

教师在利用课件呈现和讲述问题时,力求面面俱到,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只要和课程沾得上边的都一哄而上,而且板书课题用课件,范读课文用课件,作业布置用课件,甚至连提出问题也用课件,忽视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

这样课堂变成了剧院,课件变成了影片,学生变成了观众,师生互动太少了。

制作课件时注意其完整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有些教师却喜欢一味地求全,把课件制作成了“百科全书”。

课件中该有的有了,不该有的也有了,看似一个很好的课件,但其本身又有多少实用价值呢?

比如在一节中年级的阅读课上,教者执教的是《黄河的主人》。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展现给学生的课件有黄河水的视频、《黄河谣》音乐、《船歌》的MTV,最后,还展示出两位作家对艄公生活的不同描写。

整节课,如同一个水果大拼盘,学生一会读,一会看,一会听,一会写,一会说这种感受,一会谈那种体会,说得很热闹,但一样也不深入,一样也没有触动学生的内心。

缺失了对文本本身的赏析品悟,对语言的咀嚼涵泳,再花哨的课件也不会给课堂带来质的变化。

在听一名生物教师讲授生物八年级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时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位教师发现远程教育资源库里有关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资源非常实用,尤其是有关鸟的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视频比较全面,也很有新意,于是上课时就把这些资源搬到课堂上,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像看电影一样,虽然注意力高度集中了,但教学任务连一半也没完成,最为重点知识的对鸟卵的探究活动一点也没进行,课后调查问学生们学到了什么,学生们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什么也没学会,什么也没学到。

这一节课之所以搞成这种结果,是由于教师没搞清楚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修改后的《鸟的生殖和发育》。

如《大气污染及防治》

六、重视多媒体效应,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的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

好的板书有提纲挚领的作用,特别是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和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

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并非所有课程的教学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并非每节课都有必要制作多媒体课件授课。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这种教学媒体,有些知识明明可以直接利用身边的小黑板、录音机、挂图、自制教具轻而易举就能解决,而他们总是喜欢“舍轻挑重”,即使有现成的教具也视而不见,非得要自制课件授课。

这样只注重教学手段的时尚而忽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

在一节教学观摩课上,执教者将课文内容分自然段制作成一张张幻灯片,除了刚上课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围绕屏幕展开教学的。

无论是重点段的品析,还是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都是读着屏幕上的文字进行的。

要求圈画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一按鼠标,屏幕上立即出现标记号;要求默读思考,一段文字在背景图的映衬下出现在屏幕上,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

而本该是学生对话主体的教材文本却被冷落在桌角上,无人问津。

这种以课件教学取代文本教学的做法存在于许多课堂上,而许多教师也习以为常了。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学语文需要的是细心体察,需要捧起书本,和文本语言亲密对话,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熟读精思。

屏幕代替不了课本,这就如图画、动漫永远不能代替文字阅读一样,屏幕阅读只能让学生浮于表面地浅阅读浅思考,对语言中细微的传情达意的效果无法真正领悟。

我们的课堂还是应让学生捧起书本,诵读感悟,在读读、画画、议议、写写中走进课本,静心咀嚼语言,感受学习语文的过程。

只有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进入语言学习的磁场,才能得到母语的熏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特殊的葬礼》,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由于人类的破坏,几年间由世界流量最大的瀑布逐渐走向消亡的真实故事。

课文对瀑布前后不同情景的描写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下载了许多瀑布图片,在进行课文重点语段的教学时,学生对语段还没有读懂读透,他就让学生浏览这些图片,以为这样能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情感体验。

可是,课堂上学生并没有读出瀑布的巨大变化给人心灵的震撼,没有读出文字给人应有的那种感觉。

其实,这是因为大量情景图片剥夺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没有让学生用自己内心的眼睛去“看”瀑布。

教师的“好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定势,本来学生根据课本文字能产生的一百种可能却被定格成一种可能,没有激起学生情感的投入,又怎能让学生读出语言的情感呢?

在语文课堂上,类似的例子很多:

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完全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揣摩,但教师却立即让学生观察图片来理解;对一句话的感悟,学生的头脑还没来得及静思,教师又让学生来看图片的描绘……要知道,语文学习和想象联系在一起,语文更多的是意会的,是模糊的,是充满情趣和情味的。

太多的图片让语文由“读书”课变成了“读图”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了对语言的品悟、想象,语文学习也就少了灵性,少了诗意。

所以,语文课更需要的是想象。

无论针对什么课文,我们都不能因图害意,图片应精挑细选,适可而止,适时出示,让图片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

走出课件使用误区的常见对策

1、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

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

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

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我们要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搭建一个互通的桥梁,解决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或者在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能通过提供和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因此只有真正需要才可以用课件,否则可能画蛇添足。

(如生物课血液循环示意图、心脏结构、工作原理演示、科学课《菜豆种子的发芽》等可以用动画,小学语文《观潮》、初中政治《土地沙漠化》等可以用视频或是,有些可以在ppt中插入图片,如小学语文《赵州桥》、《葡萄沟》、《月球之谜》、《太阳》、《桂林山水》)

2、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

像有的课,教师动手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更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反应现象,才更具有说服力,才能留给学生更深的印象。

如《孔乙己》、《相对运动》《微生物》(如分子运动、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菜豆种子的发芽、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等

三、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

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主多媒体简单地代替都是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都是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

《三角形的内角和》

四、信息量要适度,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这也造成了学科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盲目加大知识量,而给学生留下的思考和反馈时间却缩短了。

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将会逐渐降低。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

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更多的信息会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严重下降。

因此,在教学中,要科学地控制信息量,将多媒体技术当作达到教学目的一个手段。

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围绕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强调交互式学习,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注重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切忌贪多求全

课堂教学中媒体的选择应实事求是,哪种媒体方便、直观、有效,就用哪种媒体。

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

设计课件使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只要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讲清楚就可以了,不求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依靠课件。

事实上,任何教学媒体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

尽管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

如投影、幻灯的静态展示功能和实景放大功能,教具学具的实物感受、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有其良好的教学功能,有的甚至是计算机不能替代的。

一些教师对课件制作素材筛选、加工组合认识不到位,认为素材越多就越能说明主题,越全就越能开拓视野,结果造成课件臃肿,内容庞杂,看似内容丰富,却淹没或冲淡了重、难点,实际效果不佳,这实质上还是教师没有掌握一定的教学信息设计策略。

布鲁纳也认为“在学校,教学信息的组织往往比信息本身更重要”。

下面就多媒体课件中各种媒体的设计和呈现策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文本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方式。

多媒体课件中的文本呈现是否规范、简洁、明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

2.在某些课件中出现了过多的点缀式的图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运用图像时一定要考虑何时呈现,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图像在课件中起什么作用,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等。

3.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包括语言、音乐和效果声三种,讲课时,为了突出教师自己的语言,不宜使用背景音乐,当然在播放图片、动画或视频时,可以使用一些轻柔的背景音乐,但声音应小。

恰当地使用声音文件能起到引起注意、提供情景音效等效果,然而用不好则起到干扰、噪声的作用。

4.动画和视频能使学习者较为直观地观看教学内容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具有形象、直观、声形并茂的特点,适当采用能起到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作用。

但若为增加趣味性或展示课件制作技术而过多地加入视频文件,不仅造成课件体积大,运行速度慢,而且某些格式的视频文件需要特殊的驱动程序和播放器,容易造成死机,从而降低课件的兼容性。

视频、动画2分钟左右,不要过长,过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酸的和甜的》《内战烽火》

《秋天的雨》视频片段。

教学媒体用到了传统的课本,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媒体手段运用简单有效,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

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较好的把现代教学媒体、传统的教学媒体很好的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优化了教学过程。

 

观看小学自然《大气压强》一文的视频教学片段。

在视频教学片段中,讲课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媒体?

试评价媒体选择的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