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613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张家港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目标,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深入实施以港兴市、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认真应对各种严峻挑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任务,顺利完成了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705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7.8%。

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08.38亿元,年均增长39.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38亿元,年均增长36.9%。

   ——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2005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96亿元,冶金、纺织、机电、粮油食品、化工等优势产业得到提升,十大企业集团和五十家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的69%。

服务业快速发展,张家港口岸货物吞吐量达到8358万吨,是2000年的4倍。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

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06.4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6亿美元,张家港保税区、张家港经济开发区、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和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等载体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技术创新得到加强,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54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21%,比200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基础环境继续优化。

城市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区域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一城四片区”格局基本形成,暨阳湖生态园区初具形态,城西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化水平达到63%。

供电、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市域交通网络明显优化,沿江高速、苏虞张一级公路、港丰公路、港华公路相继通车。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城乡森林覆盖率达到20.4%,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顺利通过全国生态市省级调研。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富民工程深入实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0元,年均分别增长14.8%和9.4%。

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城乡,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8.5%,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到98.5%,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覆盖率达到99%,城镇居民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00元和200元。

农村实事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健康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文化、计划生育、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弱势群体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趋于完善。

   ——“三个文明”同步推进。

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政务公开和行政效能建设,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政法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事调解和人民信访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进一步巩固了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城市化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同时,也要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明显加大,能耗物耗水平仍然偏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仍十分繁重,等等。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

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用足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各国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争夺进一步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这对我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稳步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继续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内需条件。

同时,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增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沉着应对,趋利避害,讲求实效。

   从区域范围看,长三角地区仍是国内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上海的龙头幅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这要求我们积极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

同时,我们面临的区域竞争态势将更加激烈,已有的发展优势有可能弱化。

我们必须注重功能培育,找准特色定位,增创新的比较优势。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富民强市和构建“和谐张家港”为目标,以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港兴市五大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张家港经济更加繁荣、科教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富裕。

第二节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发展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市现代化取得新的进展,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

到2010年,总体达到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要求。

   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和全口径财政收入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30%,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社会进步。

城市化水平达到70%,城镇社会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950人,形成较为健全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生态环境。

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在“十五”末的基础上下降20%,城乡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3.5%,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第三节发展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从我市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的特征出发,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认真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努力推动张家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具体工作中,要始终把握以下原则。

   ——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同时更加强调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同时更加强调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共进。

   ——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更加强调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同时更加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统筹城乡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第三章建设较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综合配套、有序推进的原则,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坚持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加快建设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较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断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事业,优先发展农村共享型基础设施和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继续开展农村实事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着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第二节发展现代农业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优、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粮食供应安全,全市优质水稻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

发挥农业科技作用,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种养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基地化和机械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全市建成7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万亩优质水果基地、4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和一批特色水产基地。

扶持一批以奶制品、蔬菜和粮油食品为重点的有规模、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

第三节深化农村改革

   在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的改革,提高“三农”的组织化程度。

完善农村征地制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第四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一节优化生产力布局

   综合考虑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将全市分为以下区域:

一、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取水口、一干河及朝东圩港水源保护区、长江滩涂湿地、文物古迹区,严格保护凤凰山、香山的山体资源,禁止开山采石和其它与山体、植被保护不符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在双山岛进行工业开发。

二、适度开发区域,将常阴沙管理区作为生态保护区,重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并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备用地;加快杨舍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市域中部主要依托张家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三、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临江区域和市域南部,沿江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保税仓储、物流运输、转口贸易、采购分销等现代服务业和冶金、粮油、精细化工、建材等先进基础制造业,市域南部重点发展纺织、机械等优势产业。

要充分发挥“两区两园”和各工业集中区的载体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片区主导产业定位,推动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促进园区错位发展,形成特色。

第二节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不断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引导企业逐步向研发、销售等高端产业环节转移,切实增强规模企业竞争能力,扶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优,促进冶金、纺织、化工、机电等支柱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新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冶金,重点发展宽厚板、不锈钢、冷热轧薄板、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和新型合金材料等精品金属材料。

化工,重点发展合成材料、功能性助剂、生物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

纺织,重点发展无结无疵纱、特种纱、多功能高档织物和新型纤维应用、特种后整理技术。

粮油食品,重点向后道深加工和高档次产品延伸。

机械,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装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和精密机械产品。

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控制低端产业和劣势企业扩张,淘汰一批达不到安全生产、环保要求和高能耗的劣势企业,不断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构建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市民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体系。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服务业,把保税物流园区作为重中之重,以金港物流中心、冶金物流中心和大型物流公司为重要载体,把我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强集聚力的区域性物流基地。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拓展金融租赁、海外代付、投资组合、个人理财等新型金融业务,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在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领域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支持发展软件产业、动漫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数字社区”,提高全社会信息化程度。

鼓励发展律师、会计、财务顾问、管理咨询、信息咨询等专业中介和商务服务业。

加快繁荣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加快化工品、钢材、纺织品、植物油等专业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引进跨国连锁超市、仓储式会员店、品牌专卖店等新型商业业态,重点发展一批商业区和特色商业街,做大做优规模型商贸流通企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商务楼宇,扩大中低价商品房住宅供应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社区商业、卫生、家政、再生资源回收、残疾人和老年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区便民服务网络,不断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高标准推进双山岛旅游度假区、暨阳湖生态园区、香山、凤凰山、东渡苑等景区景点开发,积极推动工业旅游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

积极创造条件,为邮电通信、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五章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以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为主要创新载体,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立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拓展,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展示交易活动,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充分利用国内外研发资源和科技成果。

搞好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建设,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建立行业性技术创新公共平台,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努力开发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十一五”期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2%以上。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企业系统集成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及商务电子化水平。

第二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优化创名牌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增强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塑造,发展“品牌经济”。

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名牌企业和市场占有率高、用户满意度高的名牌产品。

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推动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支持拥有名牌产品、名牌商标的企业加快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步伐,提高我市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区域品牌整体形象。

到2010年,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销售比重达到30%。

第三节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

推行电子政务,促进部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降低行政成本。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政府听证会制度和重大决策前的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制度,增强公民有序参政意识,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

第四节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巩固企业改革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完善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

深入推进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市场化融资主体,拓宽城镇建设的资金渠道。

进一步规范发展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鼓励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开展资本经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培育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第六章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节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以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为主要评价标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带动能力强、经济贡献大的项目,着力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不断提高引资水平和质量。

“十一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左右。

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吸引国家级企业集团等实力型、科技型企业来张家港投资兴业。

把引资和引智结合起来,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高层次技术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

第二节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主动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进出口商品预警机制和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增强应对国际经济波动和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

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一般贸易出口力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推进科工贸一体经营,优化外贸商品结构,扩大外贸带动效应。

加大国际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用好国际市场和资源。

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超250亿美元。

第三节加快“走出去”步伐

   引导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资源基地和营销网络,实行跨国经营,带动成套设备和配套产品出口。

“十一五”期间境外投资争取达到2亿美元。

扩大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提高技术型、管理型劳务比重。

鼓励本地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收购兼并国内外企业,整合利用外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加强与中西部、苏北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和交流,努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第七章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构建集约型城市格局

   按照“一城四片区”的空间格局和要素集聚、城乡统筹的原则,强化城市发展特色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使城市发展纳入科学有序的轨道。

强化杨舍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在基本完成暨阳湖生态园区和城西新区建设任务的同时,加快城东组团、城北新区、一干河亲水走廊的规划开发,提升市域中心地位。

扶持发展片区中心镇,加强中心镇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加大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和农村转移人口承载能力,形成具有各自风貌和特色的现代化片区中心。

稳步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建成一批既富现代气息,又具江南特色的现代化农民住宅区。

第二节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

   坚持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重大工程项目,形成现代化的市域基础设施。

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市域一二级主干道路网络,继续推进对外交通建设,适时开展轨道交通和过江通道建设前期工作,促进交通方式协调和区域交通衔接。

加强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管理,推进码头资源整合,重点发展公用泊位,控制货主码头建设,完善货场等港口集疏运设施,发挥岸线整体效用,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整治改造申张线和锡十一圩线等主干航道,提高内河航道等级,使张家港成为长三角江海河联运的重要枢纽。

加强输配电主网架建设,不断完善电网设施,提高供电可靠性,增强区域电力平衡能力。

加快推进市域天然气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天然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使用比重,鼓励企业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综合利用热电和热电联产项目。

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强规划,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完善优化,提高主干信息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增强普遍接入、业务融合和安全保障能力。

2010年,全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和家庭宽带接入率分别达到90%、70%和60%,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20G以上。

加快有线电视网双向数字化改造,基本完成模拟电视向数字化整体平移,建设现代化邮政运输网络。

以重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初步形成“数字张家港”框架,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

完善长江主江堤达标配套工程,确保重点险工地段和节点稳定,整治改造一干河、朝东圩港、太字圩港等入江河道,建设七干河、太字圩港和环城河等控制性枢纽工程,全市初步建成水系循环系统,加强农村河道轮浚、圩区建设和水系维护调度工作,提高全市防洪治涝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八章建设文化强市、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

第一节加快建设“文化张家港”

   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建设文化中心等一批先进适用的文化设施和青少年活动场所,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精品文化工程,建立对优秀文艺人才的激励机制,创作一批具备较高水平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

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培育文化产业,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史志档案事业发展。

完善基层文化科教设施,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高度重视挖掘历史文化,加大档案资源征集力度,保护文物古迹,积极抢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为载体,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打响张家港长江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底蕴。

第二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到201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

加快推进农村学校基本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15年教育。

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强化就业培训和在职教育,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

本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

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支持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推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公办、民办、中外合作办学协调发展,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第三节着力构建人才高地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方略,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任用、分配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健全人才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汇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领军型企业家、创新型技术行家和专家型党政干部,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推进人才国际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

“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才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

第九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第一节推进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材,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土地审批制度,实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