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281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docx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docx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历史

山西省太原市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考试时间:

上午8:

00-10:

00)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姓名、考试证号填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涂黑自己的考试证号和考试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涂黑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

”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内外服制

2.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勋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

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4.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

B.“相”退出历史舞台源于内阁的设置

C.“楚河、汉界”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

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战国史

6.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

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

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7.日本人斯波义信指出:

“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斯波义信所述的这一现象可能出现于()

A.汉代长安B.北魏洛阳C.唐代长安D.宋代临安

8.《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

“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

“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9.历史学家许倬云说:

“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昀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

”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王夫之

10.“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1.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

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种,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12.18世纪后期曾来中国访问的英国人马戛尔尼说: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

但是,一旦一个役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破烂不堪”说明国家走向分崩离析

B.“军官们”包括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

C.“体积和外表”指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D.“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指的是鸦片战争

13.下列古代手工业技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③①②④

14.柏拉图说:

“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

”亚里士多德表示:

“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

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

”这反映了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

A.理性主义B.个人主义C.怀疑主义D.人文主义

15.狄摩西尼指出:

“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

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

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

”下列各项中,最能解释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是()

A.雅典的小国寡民形态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D.雅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

16.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

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

”材料表明()

A.伯虽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17.“宁可让坏人逍遥法外,也不可冤枉一个好人。

”这反映了罗马法的()

A.无罪推定原则B.人人平等原则

C.不告不理原则D.一事不再理原则

18.《三字经》中写道:

“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者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孟子②荀子③孔子④苏格拉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9.陈旭麓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C.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20.《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出: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规,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文中的“他们”是()

A.洋务派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

21.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明显错误的一处是

()

 

A.①一②段B.②一③段C.③一④段D.④一⑤段

22.中国古代儒家有“庶人议政”的传统,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传统的是()

A.黄宗羲主张建立“学校”B.康有为主张设立“议郎”

C.清末设立“皇族内阁”D.民国初年设立参众两院

23.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24.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路》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正好相反B.完全相同C.部分相似D.三者同步

 

25.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

“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26.有外国记者报道:

“(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

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

”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7.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

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28.关于右图票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B.反映了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C.说明当时社会的物资比较匮乏

D.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

29.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

“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交中国的面貌。

”出现上述场景的原因之一是()

A.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B.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C.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30.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B.“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1.(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代夏作民主。

——《尚书》

材料二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雅典公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慢神和蛊惑青年

材料三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四“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

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

自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1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

(4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清末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核心。

(5分)

 

3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日:

“……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

状如钉耙,用于刨土。

)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你的理由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其影响如何?

(5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原因有哪些?

(6分)

 

3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历史学家牟安世说:

“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

“洋务派所进行的彷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1966年6月,姜铎出差后回到上海,发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被打成“走资派”的帮凶和狗腿子。

八、九月间,上海的“批斗风”已十分盛行,他被装上大卡车,戴着高帽子,开到马路上进行游斗。

——《看历史》2019.11

材料三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

论证分为甲、乙两方。

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

”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而且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看历史》2019.11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姜铎为什么被“批斗”。

(2分)

 

(3)材料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对洋务运动出现不同的诠释说明了什么。

(2分)

 

3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3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5、6年殆值千万。

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铅,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

其尤可惊异者,厥为钨矿。

钨之发现,始于民国4年,至6、7年,则江西湖南广东所产达4000余吨,价值1000万元。

世界产钨之国,除美国外,殆以吾国为最。

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

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78—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材料三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

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

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

曰民族独立。

曰政治清明。

曰农村繁荣。

一陈翰笙:

《建立中国民族王业之前提》,1941年

(1)依据材料一分析南方金属矿产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后来发展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

(5分)

(2)材料二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例最快的是哪一个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原因。

(4分)

 

(3)依据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6分)

 

3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初期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材料二19世纪末英国人的中国印象

材料三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结合清朝前期的史实,分析材料一中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的什么现象?

(2分)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

这种观点正确吗?

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针对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