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173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docx

《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docx

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doc

世界古代史教案2——史前时代

第一章史前时代(6课时)

概述

一、史前时代的特征

1、外在特征:

时空跨度大;2、内在特征(基本特征):

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发展速度极其缓慢;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无剥削和阶级,人与人关系基本平等;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性关系以群婚为主。

二、原始社会史的史料及断年法

1、考古学;2、古人类学;3、民族学;4、语言学、神话学、古生物学、古地质学等学科的材料对重构远古人类的历史也有辅助意义。

史前史的断年法。

三、史学史

原始社会史材料的真正积累发生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之后,至19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独立研究对象的原始社会史已有了基本框架和材料,有了起止界限和解释体系。

布丰、拉马克、达尔文、巴霍芬、L.H.摩尔根先后对史前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的原始社会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进入20世纪以后,原始社会史专史和不同课题的专著大量问世,形成众多的流派和多学科交叉协同研究的局面。

四、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文化学分期;考古学分期;社会学分期。

 

本章重点:

1、人类的起源和形成

2、原始社会的发展分期(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3、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4、原始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

本章难点:

1、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的发展、变化

3、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4、军事民主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书目:

1、林耀华:

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2、周启迪:

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米辰峰:

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李植枬:

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5、(美)摩尔根:

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

6、世界原始社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7、(美)房龙、周炎:

人类的故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

8、雷升:

上一次文明(上、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教案纲要

一、人类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自然界中生命的演化。

从低级到高级。

人是高级的智能动物。

(二)关于人类起源的认识过程

1、人类起源的假说和科学论证:

自然发生论——神创论——进化论——劳动创造了人;2、人类起源于动物;3、劳动创造了人。

一种认为人是由神创造的。

另一种认为人是由某种动物(如鱼)变来的,几百年后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猜测人是由低等物种长期演化而来的。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看图表)

1809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发表《动物哲学》一书,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科学假说。

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科学地揭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规律。

1871年,达尔文又在其《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中,指出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从猿转变到人的决定因素是劳动,。

(三)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各阶段

恩格斯在《劳动的作用》中提出了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其中“完全形成的人”又分成依次递进的四个阶段:

(1)早期猿人;

(2)晚期猿人(3)早期智人;(4)晚期智人。

(四)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传统的分法为“两段论”,即原始群和氏族社会两个阶段,但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不少异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原始社会应分为三个阶段,即产生、发展和解体三个阶段,所谓产生阶段是指原始群时代,发展阶段是指母系氏族公社时代,解体阶段是指父系氏族公社时代。

2、也是三个阶段论,但应为原始群、前氏族公社(血缘家族)、氏族公社三个阶段。

3、主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把原始社会分为“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群、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四个时期。

4、四阶段论,认为原始社会应分为血亲社会、血缘社会、血族社会、氏族社会四个阶段。

二、血缘家族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一)生产

1、生产力水平处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2、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3、发现并开始用火。

(二)社会组织

(三)婚姻形态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与繁荣期概况

(一)氏族的概念(何谓氏族)

(二)氏族公社产生的原因

1、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的发展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前提和根本原因;2、族外群婚直接导致氏族的出现。

(三)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概况

1、社会组织由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四级组成,氏族部落的管理实行原始的民主制;2、婚姻形态从群婚过渡到了对偶婚;3、生产力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母系氏族繁荣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制陶,发明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4、公社的基础仍是公有制,一切财物归氏族所有;5、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冲突时有发生;6、妇女是维系氏族社会的核心。

四、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

1、男女在生产中作用的变化引起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权势的增大;

2、由私有制引起的要求对继承制度的改革;

(二)概况

1、生产力水平处在金属器时代;2、父系氏族公社的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统计算,婚姻形态从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3、父权制家庭公社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4、氏族首领由男子担任,女子则失去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五、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一)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提高及生产关系与其不相适应的结果,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家庭的出现和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的发展。

私有制从产生到确立的过程,开始于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完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二)阶级的起源

阶级可能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沿着以下两个途径产生的:

第一,外部途径:

氏族部落或个人把外族人变为奴隶,这是阶级产生的最初途径。

部落间的战争了此提供了方便;第二,内部途径:

父系氏族公社内部分化出富有的剥削者上层,他们转变为氏族贵族,而贫穷负债的氏族下层中的一部分人则沦为贵族的依附民和债务奴隶。

(三)分工在私有制阶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四)农村公社

农村公社产生于父系氏族末期,是从原始社会公有制向阶级社会私有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农村公社的特征。

(五)军事民主制与国家的产生

1、军事民主制军事民主制是在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时产生的社会管理机关,其两重性特征明显。

2、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国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1)它是社会大分工进一步发展,公共职能部门独立化的产物;

(2)私有制是国这产生的经济基础;(3)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4)国家是社会人口增加,异族杂居,血缘纽带瓦解的产物,它按地域来组织居民。

国家和氏族组织的要本区别:

①国家是按照地域划分它的国民的;②国家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国家的经济体现是捐税。

六原始文化

(一)科学

1、地理知识;2、天文气象知识;3、数学;4、医学。

(二)文字的萌芽

实物记事、结绳记事、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三)艺术

雕刻、绘画、音乐、舞蹈

(四)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崇拜自然物,自然现象);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详细教案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

一、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从猿到人的转变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

在十九世纪以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

一种认为人是由神创造的,如中国古代关于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和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上帝创造人的说法。

另一种认为人是由某种动物(如鱼)变来的,几百年后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猜测人是由低等物种长期演化而来的,等等。

这两种观点虽然有唯心与唯物之别,但它们对人类起源的问题都没有能做出科学的回答。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看图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也逐渐发展起来。

1809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发表《动物哲学》一书,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科学假说。

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科学地揭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规律。

1871年,达尔文又在其《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中,运用大量的资料论证了人与动物的关系,指出人类和现在的猿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达尔文的理论奠定了人类起源科学的基础。

但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人与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达尔文都没能做出科学的回答。

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从猿转变到人的决定因素是劳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因此他提出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名言,并把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递进过程划分为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中的人这样三个阶段。

近百年来考古资料的发现和研究。

已证明了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

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1、攀树的猿群

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据现已掌握的资料所知,攀树的猿群一般指三种猿:

(1)原上猿:

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古猿,1911年在埃及法雍发现,其生存年代约在3000万年前,它们有32颗牙齿,身长如猫,能在树丛间灵活跳跃。

(2)埃及猿:

也在埃及法雍发现,生存年代约在2800-2600万年前,它们也有32颗牙齿,其排列次序与现代类人猿及人的牙齿相似。

(3)森林古猿:

最早在1856年发现于法国,后来欧、亚、非各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其生存年代约在2300—1000万年前。

同原上猿一样,它们也是林栖动物,四足爬行,并能靠臂攀行。

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上述三种古猿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2、正在形成中的人

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生物,其主要代表是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

腊玛古猿的化石最早于1932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接壤处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后在中国云南的禄丰、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希腊雅典附近的庇尔哥斯等地均有发现。

其生存年代约在1400—800万年前。

腊玛古猿的犬齿较小且与其它平列,犬齿窝与人类的相似,臼齿的宽度超过长度,面部短缩,颌骨后缩,牙拱呈V型而不是U型,脑容量约为300毫升。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

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粗壮型是人类发展的旁系,约在60万年前灭绝,而纤细型发展为后来的人类。

纤细型南方古猿和腊玛古猿更接近于人类,其脑容量为600毫升,拇指能和四指对握。

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均能直立行走,能够使用木棒石块等天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

同时,他们在争取生存的共同斗争中,逐渐形成和产生了语言。

根据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灵长类面部向后退缩是从腊玛古猿开始的而这是产生语言的基本条件。

3、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作用

形成中的人在长期的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终于发展到能够用双手制造工具,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标志着形成中的人变成了完全形成的人,这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那么,古猿到底是怎样变成人的?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从猿转变到人的关键在于劳动。

当古猿在树上生活的时候,前肢和后肢就已从事不同的活动,前肢主要起攀摘的作用,后肢主要起支撑的作用,这时身体也呈现出直立姿势。

这种分工经过许多万年的变化,这为以后下地直立行走并进一步向人的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么,古猿是如何下地的?

据科学家分析,大约到地质学上第三纪的中新世(1200万年前左右)时,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变化,森林逐渐减少,出现了成片的草原和林间空地,促使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活动,地面的生活使它们的后肢开始摆脱用前肢帮助走路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在决定意义的一步”,而前肢在这时从支持作用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从事其他活动,并能够经常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

形成中的人经过上千万年经常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终于发展到用双手制造工具,因而恩格斯说:

“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手脚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的一系列变化,由于直立行走,头部逐渐由前倾变为垂直,使脊柱托住了头部,这为脑子的进一步扩大为球形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扩大了视野,促进头部各种感觉器官的发展。

由于手的劳动,食物越来越复杂,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够一代又一代更完善地发展起来。

此外,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有一种交换思想和表达意见的工具,恩格斯说:

“当这些正在形成中地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时,于是就产生了语言。

同时,意识也形成了。

大脑和感觉器官随之也日益发达。

恩格斯指出:

“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了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

4、完全形成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是以能够制造工具为标志的,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以后,其体质仍在发展。

中国学者体质形态的发展,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1)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是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

现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于1974-19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伽鲁西河流域的拉托利地层发现的。

发现物主要是上下颌骨和牙齿,经测定,其年代在380-360万年前之间。

但在同地层中未发现石器。

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特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发现了一个人类的化石头骨。

编号为“KNM-ER1470号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古人类化石登记号)经测定约在300-270万年前之间。

1470号人的脑容量约为725毫升,颅骨形态与现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没有明显突出的眉脊等等。

1968年,在其上层35.5米处曾发现打制的石器,其地层年代经测定为261万年前。

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

有人认为,这是1470号人制造的。

从1960年起,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陆续发现了一些化石人类,定名为“能人”。

其年代经测定为距今180万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

手骨表明其拇指能和其它四指对握。

在发现能人的地层里还发现不少砾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脑量比1470号人小(估计约为560-680毫升之间)。

而时代比1470号人晚,这一矛盾目前还没有解决(有人估计是计算上的错误)。

(2)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的学名叫直立人。

我国学者习惯上把他们叫做猿人,他们生存在距今约200万年前。

目前已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有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的莫佐克托人、直立猿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里坦人),坦桑尼亚的舍利人,德国的海德堡人等。

最早发现的晚期猿人是印度尼西亚的直立猿人。

1891年,荷兰军医杜布阿在爪哇中部特里尼尔附近发现一个头盖骨及一枚臼齿。

1892年他又在同一地层发现一个大腿骨及一枚臼齿。

头盖骨很原始,与猿的相似,而大腿则具有现代人的性质,杜布阿认为这是介于人和猿之间的一种原始人类的遗骨,从它的大腿骨来看,已经能直立行走,所以定名为直立猿人。

但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群观点,有人认为头盖骨是长臂猿的,腿骨是人的,也有人认为头盖骨是畸形人的。

然而大多数学者都支持杜布阿的观点。

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约为80万年前,在发现猿人的地点没有发现石器。

1907年在德国海德堡东南的茂埃尔发现一块猿人下颌,定名为海德堡人。

海德堡人下颌形态似猿,但牙齿似人,其年存年代与爪哇猿人相当,在发现地也没有发现石器。

在已知的晚期猿人中材料最丰富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最初于1927-193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解放后又继续进行了发掘。

如把解放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总计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9块,面骨碎片6块,下颌骨15块,牙齿152颗,此外还有一些破碎的肢骨。

这些化石分属于40多个男女个体。

北京猿人前额低平,眉脊比爪哇直立猿人略小,嘴向前突出,没有下巴颏,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与爪哇猿人相比,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其生存年代约在40万年前,和爪哇猿人一样,北京猿人身体各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北京猿人的上肢骨很像现代人,下肢骨也与现代人相近。

但头骨保留更多的原始性质。

解放后我国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了科学解释,他们认为,在人类体质进化过程中,劳动器官比思维器官进化的快,手和脚在劳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它们的进化速度较快,头骨和脑是随着手的发展和腿的直立行走而发生变化的,和四肢相比,其进化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这也证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的正确。

(3)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存于30-20万年前,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里发现的,被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尼人生存于30-20万年前,人类学家把他作为早期智人的代表,早期智人在亚、欧、非三洲都有发现,如在亚洲有印尼的昂栋人、中国的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等。

在欧洲有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人、法国的圣沙拜尔人等。

在非洲有布罗肯人、萨尔达纳人等。

与现代人相比,早期智人的前额显得低而斜,眉脊略有突出,颏部不明显;现代人的脑子是前部和顶部发达,而早期智人的脑子却是下部和后部发达,但与晚期猿人相比,早期智人更接近于现代人,其脑容量约在1100-1600毫升之间,平均为1350毫升,比北京猿人要大得多,脑组织也复杂得多,且脑壳较薄,早期智人已能制造多种石器工具,并会人工取火。

总之,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体质和智慧都大大发展了。

(4)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约生存于9.2万-1万年前,其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国的克罗马农洞穴发现,被定名克罗马农人,此后,除南极外,晚期智人的化石在其他各洲均有发现。

如在亚洲有中国的山顶洞人、资阳人、河套人等,印尼的瓦贾克人、马里的阿塞拉人等,在欧洲有意大利的格里马狄人、德国的阿尔法卢人、马里阿塞拉人等,在美洲有墨西哥的特佩克斯潘人、美国的明尼苏人等。

在澳洲有凯洛人和芒戈人等。

美洲的居民大约是在5万年前从亚洲北部经白令海峡来到美洲的。

澳洲居民大约是在4-3万年前从东南亚进入澳洲的。

晚期智人的眉脊几乎消失,前额升高,脸和下颌向后退缩,颏部明显,脑容量平均达到1400毫升,他们的体质形态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差别。

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开始形成,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

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人种的差别只是表现在体质形态的外表上,如肤色、眼睛、鼻型、发型等等,而并不影响到智力的优劣,种族主义者宣称人种有优劣之分,这是毫无根据的。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

完全形成的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而最初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因此考古学家把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又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个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及其人类社会状况

旧石器时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中、晚期。

早期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之时至二、三十万年前;中期自约二、三十万年前至约五万年前;晚期自约五万年前至约一万五千年前。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致相当于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石器多是一些用石英、石英岩、熔岩、燧石等打制成的石片和石核,作为切割、刮削和砍砸之用。

到了这一时期的后一阶段,石器的基本类型――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都已出现,但是制作还很粗糙。

在这一时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

北京猿人的洞穴里留下了大量用火的遗迹。

元谋猿人的发现地也发现了炭屑。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火遗迹。

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也有用火的证据。

据研究者推测,人类最早使用的可能是天然火。

至于人工取火究竟始于何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一般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但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人类在50万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生火技能的观点。

但无论早晚,总之,火的使用,使人们变生食为熟食,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有利于人类体质的发展,火还可供原始人御寒取暖、防御野兽的袭击,因此用火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

这时石器的制作已有较大进步。

人们已经知道对石片进行细致的修整。

因而石器的类型更加多样,形状更加规整,出现了几种式样不同的标准化的器。

其典型的工具是用石片做的尖状器和半月形的刮削器。

骨器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但使用不如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样广泛,当时的人们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

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晚期,这时,石器的制作更加精致。

并且大量使用骨器、角器,出现了骨针、鱼钩、投矛器等工具。

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合工具或复合武器,所谓复合工具就是用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制成的工具。

例如装上木棒的矛和鱼叉等。

这是生产技术中的又一重大进步。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经济以采集、狩猎为主。

采集植物种子、挖掘植物根块,捕猎动物,抓、钓鱼,是一种完全依赖自然的经济,人类过着游荡不定的生活。

从现在的考古成果看,人类活动的遗迹除了遍及亚欧非三洲外,已经向美洲、澳洲转移,活动区域扩大。

2、血缘家族时期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人类社会也产生了。

当时的社会严寒不是氏族,而是血缘家族(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

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血缘家族是一种实行内婚制的血缘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同辈人的群婚,包括亲兄弟姐妹在内,而禁止不同辈人之间的通婚。

如恩格斯所述:

“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

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这种婚姻关系由于婚姻圈子是按辈行划分的,因此又被称为辈行婚或班辈婚。

血缘家族可能是通过旧石器时代的自然分工相对地限制了不同年龄(不同辈行)的两性的接触,再加上自然选择而逐渐产生的。

这种婚姻形式只是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有所反映,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就是姐弟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落后的部落中也已绝迹。

因此有的学者对其是否真正存在过表示怀疑,甚至根本予以否定。

在血缘家族阶段,一个家族就是一个集团、一个公社、一个生产单位。

从考古资料来看,家族内部可能已经有了两性分工。

例如,在奥都威峡谷的遗址中,发现了各种类型的砾石器,有的用于采集、有的用于狩猎,有的则用于各种食物的加工。

由此推测,大概男子从事狩猎,妇女则从事采集活动和养育小孩。

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当食物缺乏时,整个家族就得集体移居别处,甚至在有些地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常被遗弃或被杀死。

3、氏族公社的产生与社会状况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比较持久的结合,并要求各集团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而当时人们已经定居,这就为维持这种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对人类体质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于是排斥集团内部的通婚就成为必要了。

这时不但禁止了不同班辈之间的通婚,而且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婚也被禁止了。

恩格斯认为,这一过程“是逐渐实现的,大概先从排除同胞的兄弟和姐妹之间的性交关系开始……最后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和姐妹之间的结婚”,到一切兄弟和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婚姻关系都被禁止的时候,就组成为一个坚固确定的女系血族集团了。

换句话说,就是转化为氏族了。

在氏族制度下,由于他的成员已不可能在氏族内部找到通婚对象,他们必须和另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这就是族外群婚制,又称普那路亚婚,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早期的部落。

关于氏族部落发生的过程,在考古学上得不到什么证据,只能借助于民族学的材料,其中澳洲土著人的两合组织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例子。

澳大利亚人的某些部落分为两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