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074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docx

《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docx

测量施工监理时细则1

测量施工监理细则

测量监理是现场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测量的监督检查工作应由测量监理工程师(配备必要的助手)专门负责,必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向承包人提供原始基准点、基准线和基准高程,并对承包人的定线控制测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认可。

二、在各项工程开工之前,对承包人的施工放线测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认可。

三、在各项工程的施工进行中,对控制工程的位置、高程、尺寸及其线型的准确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认可。

四、在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工程段落或总体工程项目的中间交工和竣工验收时进行测量检查,汇总并提出各项工程的测量成果分析。

测量监理工作按其内容可划分为路基工程及桥涵工程的监理。

 

(一)路基工程施工测量监理细则

路基开工前应做好施工测量工作,其内容包括导线、中线、水准点复测,横断面检查与补测,增设水准点等。

施工测量的精度应符合交通部颁布实施的《公路路线勘测规程》的要求。

导线复测

1)当原则的中线主要控制桩由导线控制时,施工单位必须根据设计资料认真搞好导线复测工作。

2)导线复测应采用红外线测距仪或全站仪(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都需要用全站仪)。

仪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校正。

3)原有导线点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进行加密,保证在道路施工的全过程中,相邻导线点间能互相通视。

4)导线起讫点应与设计单位测定结果比较,测量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当设计未规定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角度闭合差(″)为±16n1/2,n为测点数;坐标相对闭合差为±1/10000。

5)复测导线时,必须和相邻施工段的导线闭合。

6)对有碍施工的导线点,施工前应加以固定,固定方法可采用交点法或其他的固定方法。

所设护桩就牢固可靠,桩位应便于架设测量仪器,并设在施工范围以外。

中线复测

1)路基开工前应全面恢复中线并固定路线主要控制桩,加交点、转点、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起讫点等。

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坐标法恢复主要控制桩。

2)恢复中线时应注意与结构物中心、相邻施工段的路线闭合,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报现场监理工程师或业主。

3)如发现原设计中线长度丈量错误或需局部改线时,应作断链处理,相应调整纵坡,并在设计图表的相应部位注明断链距离和桩号。

校对及增设水准基点

1)使用设计单位设置的水准点之前应仔细校核,并与国家水准点闭合,超出允许误差范围时,应查明原因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大桥附近的水准点闭合差应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办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水准点闭合差为20L1/2,二级以下公路水准点闭合差为±30L1/2,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 Km计。

2)水准点间距不宜大于1Km,在人工结构物附近、高填深挖地段、工程量集中及地形复杂地段增设临时水准点。

临时水准点必须符合精度要求,并与相邻路段水准点闭合。

3)如发现个别水准点受施工影响时,应将其移出影响范围之外,其标高应与原水准点闭合。

4)增设的水准点应设在便于观测的坚硬岩石上或永久性建筑物的牢固处,也可设在埋入土中至少1m深的混凝土桩上。

路基施工前,应详细检查、核对纵断面图,发现问题时应进行复测。

若设计单位未提供横断面图,应全部补测。

路基放样

1)路基施工前,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设计图表、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取土坑、护坡道、弃土堆等具体位置桩。

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50m。

桩上标明桩号与路中心填挖高,用(+)表示填方,用(-)表示挖方。

2)在放完边桩后,应进行边坡放样,对深挖高填地段,每挖填5m应复测中线桩,测定其标高及宽度,以控制边坡的大小。

3)路基施工期间每半年至少应复测一次水准点,季节冻融地区,在冻融以后也应进行复测。

4)机械施工中,应在边桩处设立明显的填挖标志,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施工中,宜在不大于200m的段落内,距中心桩一定距离处理埋设能控制标高的控制桩,进行施工控制。

发现桩被碰倒或丢失应及时补上。

5)取土坑放样时,应在坑的边缘设立明显标志,注明土场供应里程桩号及挖掘深度;作为排水用的取土坑,当挖至距坑底0.2~0.3m时,应按设计修整坑底纵坡。

6)边沟、截水沟和排水沟放样时,宜先做成样板架检查,也可每隔10~20m在沟内边缘钉木桩注明里程及挖深。

7)施工过程中,应保护所有标志,特别是一些原始控制点。

(二)桥涵施工测量监理细则

施工测量的内容和要求

1)根据桥梁的形式、跨径及设计要求的精度,确定利用原设计网点加密或重新布设控制网点。

2)补充施工需要的水准点、桥涵轴线、墩台控制桩。

3)桥涵放样测量及要求

现代测量放线仪器基本上都使用红外线测距仪及全站仪。

所有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校验。

测量监理工程师就对承包人及监理组用来复核承包人测量放样的各种仪器的合格证明及校核证明检验审核。

a、大、中桥的水中墩、台和基础位置,应使用红外测距仪或者全站仪测量。

桥墩中心在桥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15mm。

b、曲线上的桥梁施工测量,应按照设计文件参照公路曲线测定方法处理。

c、涵洞测量放样时,应注意核对涵洞纵横轴线的地形剖面图是否与设计图相符,应注意涵洞长度、涵底标高的正确性。

对斜交涵洞、曲线上和陡坡上的涵洞,应考虑交角、加宽、超高和纵坡对涵洞具体位置、尺寸的影响,并注意锥坡、翼墙、一字墙和涵洞身顶部和上下游调治构造物的位置、方向、长度、高度、坡度,使之符合技术要求。

4)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和竣工测量

a、施工过程中,应测定并经常检查桥涵结构浇砌和安装部分的位置和标高,并做出测量记录和结论,如超过允许偏差时,应分析原因,并予以补救和改正。

各结构部分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

桥轴线超过1000m的特大桥梁和结构复杂的桥梁施工过程,应进行主要墩、台(或塔、锚)的沉降变形监测,桥梁控制网应每年复测一次,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b、桥梁竣工后应进行竣工测量,测量项目如下:

a'测定桥梁中线,丈量跨径;

b'丈量墩、台(塔、锚)各部尺寸;

c'检查桥面高程。

5)为防止差错,施工测量必须由两个人相互检查校对并做出测量和检查核对记录。

 

平面、水准控制测量及质量要求

1)平面控制网可采用三角测量和GPS测量。

三角测量等级的确定应符合下表要求:

平面控制测量等级

等级

桥位控制测量

二等三角

>5000m的特大桥

三等三角

2000~5000m的特大桥

四等三角

1000~2000m特大桥

一等小三角

500~1000m特大桥

二等小三角

<500m大、中桥

2)平面控制网三角测量。

三角网的基线不应少于2条,依据当地条件,可设于河流的一岸或两岸,基线一端应与桥轴线连接,并尽量近于垂直。

当桥轴线较长时,应尽可能两岸均设基线,长度一般不小于桥轴线长度的0.7倍,困难地段不得小于0.5倍。

设计单位布设的基线桩精度够用时应予以利用。

三角网所有角度宜布设在30°~120°之间,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25°。

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以下各表(表一至表四)要求

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一

等级

平均边长(Km)

测角中误差(〃)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DJ1

DJ2

DJ6

二等

3.0

±1.0

≤1/250000

≤1/120000

12

±3.5

三等

2.0

1.8

≤1/150000

≤1/70000

6

9

±7.0

四等

1.0

±2.5

≤1/100000

≤1/40000

4

6

±9.0

一级小三角

0.5

5.0

≤1/40000

≤1/20000

3

4

±15.0

二级小三角

0.3

±10.0

≤1/20000

≤1/10000

1

3

±30.0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表二

等级

仪器型号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较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

四等及以上

DJ1

1

6

9

6

DJ2

3

8

13

9

一级及以下

DJ2

12

18

12

DJ6

18

24

注: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较差,可按同一观察时段内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

 

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三

平面控制网等级

测距仪精度等级

观测次数

总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mm)

单程各测回较差(mm)

往返较差

二、三等

I

1

1

6

≤5

≤7

≤21/2(a+b×D)

II

8

≤10

≤15

四等

I

1

1

4-6

≤5

≤7

II

4-8

≤10

≤15

一级

II

1

2

≤10

≤15

III

4

≤20

≤30

二等

II

1

1-2

≤10

≤15

III

2

≤20

≤30

注:

测回是指准目标1次,读数2-4次的过程;

根据具体情况,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观测代替往返观测;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测距长度(km)。

 

测量精度等级

表四

测距仪精度等级

每公里测距中误差mD(mm)

I级

mD≤5

mD=±(a+b×D)

II级

5

III级

10

注:

表中符号意义同前。

3)桥位测量的精度要求见下表

 

桥轴线相对中误差

测量等级

桥轴线相对中误差

二等

1/130000

三等

1/70000

四等

1/40000

一级

1/20000

二级

1/10000

注:

对特殊的桥梁结构,应根据特点确定桥轴线控制测量的等级与精度。

4)GPS测量控制网的设置精度和作业方法应符合《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066)的规定。

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级别

每对相邻点平均距离d(km)

固定误差α(mm)

比例误差b(mm/km)

最弱相邻点点位误差m(mm)

一级

4.0

5

1

10

二级

2.0

5

2

10

三级

1.0

5

2

10

注:

各级GPS控制网每对相邻点间最小距离不应小于平均距离的1/2,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2倍。

5)高程控制测量

水准测量等级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2000m以上的特大桥一般为三等,1000~2000m的特大桥为四等,1000m以下的桥梁为五等,水准测量的等级划分及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公里高差中数中误差(mm)

水准仪的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mm)

偶然中误差M

全中误差Mw

与已知点联测

符合或环线

二等

±1

±2

DS1

因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4L1/2

三等

±3

±6

DS1

因瓦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12L1/2

DS3

因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四等

±5

±10

DS3

因瓦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20L1/2

五等

±8

±16

DS3

因瓦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30L1/2

注: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绕的水准路线长度(k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