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778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0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docx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docx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升级版

湖北黄石胡平语文工作室出品

2018年升级版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

读懂“诗家语”一定是情商高者

2018.4.12

注意:

这是对本人在“XX文库”中的资料《2017版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017-1-10)的第二次升级完善。

一、考题背景(为何考)古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读古代诗歌犹如用干净明亮的东西去洗清内心的黑暗。

二、考点内容(怎样考)读懂题干,明白考点,做到心中有“点”,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全国卷(Ⅰ卷、Ⅱ卷和Ⅲ卷)的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在2017年之前的高考是被安排在第二大题第二板块,题号为8-9,属两道主观题,分值分别为5分和6分,共计11分;在2017年高考则有些调整,题号改为14-15,分属一道五选二错的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而其所属板块和分值则仍保持不变。

在2017年高考三套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当中,客观题对考生的迷惑性较大,但主观题难度较低,总的难度系数较以前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的诉求。

(一)考题特点

认真研究近五年高考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特别是2017年的高考试题,你会发现以下五个特点在以后的高考备考和平常教学当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1)规避意识明显高考试题规避猜题押题是必须的,但没有像最近几年全国卷古代诗歌

阅读题规避得那么明显。

①为了避免肤浅化阅读、标签化作答,将解析提高到与结论同等重要地位,两者赋分各占一半,甚至前两三年还推出了只突出强调解析能力的证明型题和重视学以致用能力的比较阅读型题,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的解析分竟然还占了三分之二!

②大家都知道,高考全国卷考唐宋诗是大方向,特别是唐诗,特别是其中律诗。

但选的“名家非名作”却在诗歌鉴赏辞典里找不到,在网上也“XX”不到,甚至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和Ⅱ卷偏偏考的是李白和杜甫的古体诗作(2017年高考山东卷还考到了岑参的五言排律),而且所考的“流水”意象意蕴也出乎广大师生意料!

③打破了2017年高考前社会上关于“客观题注重内容和手法的考查,主观题侧重情感的分析”的一致预测。

结果主观题方面,Ⅰ卷考了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Ⅱ卷考了鉴赏人物形象,只有Ⅲ卷才考评价情感态度;客观题方面,全国Ⅱ卷竟聚焦典故一个命题点,文字内容涉及全诗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创作目的、表达分寸诸方面,目的是要测试出考生理解典故内涵和作用的不同水平。

(2)重视答题过程近五年乃至近十年的高考全国卷,都非常重视答题结论的解析过程,

过程的分数一般与结论的相持平。

不同能力的考生,解析的过程肯定不一样,这就使试题具有精准的区分度。

除了“服务选才”核心功能外,高考的“引导教学”核心功能还促使教师平常教学注重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逐步培养,而不要临时机械地识记套语,考时生硬地复制粘贴。

(3)看重创造性转化为了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体现时代精

神,体现高考的功能与价值,2017高考全国I卷特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选取了欧阳修的七律《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作为古代诗歌阅读材料,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诗人对考生“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4)命题者价值取向清晰语文向来注重“以文载道”,从2017年高考三套全国卷的选

材,可以看出命题者对表达家国情怀和感慨个人身世作品的青睐,而格调不高、儿女情长类的作品则被无情地排除在选材范围之外。

这其中,全国Ⅰ卷考欧阳修的七律《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它通过描写礼部考试的考场环境,透露出作者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国Ⅱ卷考苏轼的七律《送子由使契丹》,它以送别为由,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以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是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的佳作;全国Ⅲ卷考白居易的七律《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它从“戏赠”入手,表达了作者既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又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的微妙情感。

(5)选项文字表述较少受2017年高考全国卷结构变化、题量增加的影响,客观题选项文字表述字数一般在30字左右。

从某个角度而言,选项文字愈少,干扰度愈大。

今年普遍反映全国卷客观题对考生的迷惑性较大,看来是有原因的。

不管题型如何变化,两道题仍分别就意象(形象)、语言、技巧(即表达技巧)和情感(即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四个方面考点设计题目。

作为考生,读懂题目的最好办法就是将题干核心文字转换成考点的文字。

下面就用示意图进一步说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考点:

形象语言技巧

(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怎样写的)

情感

(为何这样写)

(2)应对策略

我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过两点应对策略,下面就谈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有计划地做透高考诗歌题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有意识地研究高考,有计划地去做透适合全国卷做的所有高考诗歌题(含地方高考诗歌题),摸清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答题要求,扬长补短。

高中阶段,学生不要一开始就去大量做“野题”,让自己的做题和答题的思维紊乱。

做透了高考题后,再去找全国卷下各地名校的高三下学期三月份后的高考诗歌模拟题练练手,同时寻找体现高考诗歌题变化的新鲜信息。

(2)考试时不要套式化答题,遇到变异题目,要懂得灵活高考诗歌题一直在小变,平常的大考试题一般是模仿上一年的高考试题,难有有意义的创新,而且就算有经验的一线老师也很难真正预测到高考题,所以考生得用“常式思维”和“变式思维”两套方案来应对,这才算万全之策!

最后,说句通俗的话,读诗是要有点儿情调的,草莽是读不懂诗歌的,但练习鉴赏古代诗歌过程一定会经历“有话可说”→“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过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必需的过程。

谁要一开始惜字如金,也许他(她)会“看诗”,但也许他(她)根本不会做诗歌鉴赏题!

三、阅读步骤(怎么做)绝不可跟着感觉“做”,深奥的“诗家语”也是有章可循的

(一)知人论世就是在正式切入诗歌主体之前,了解背景,充分利用背景。

了解背景需要做到“四看”:

(1)看诗题从诗题认识内容。

诗题往往暗示了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方面的信息。

(2)看作者和朝代从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朝代了解背景和风格。

熟悉的作者,特别是课本上熟悉的作者,其诗歌风格、思想内容等就是定论的,可以作为该作者陌生诗歌的参照;每一个朝代的诗歌,特别是唐、宋两代的诗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而这反过来可作为这个朝代具体诗人的参照。

(3)看注释①从注释破解难点;有时注释①会交代了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据此还可初步判断该诗的写作主旨或写作题材。

(4)看题干从题干得到启发。

有时题干也带有对诗歌疏通、解释性等文字,一定要充分利用。

(二)缘景明情古代诗人、词人创作的时候一般要考虑写什么(意象,也是带有情感色彩的景物等)、怎样写(语言和技巧)和为何写(情感)的问题。

循着这种思路,古代诗歌阅读就应该从意象这个地方切入。

(1)找意象古代诗歌是通过写景状物、叙事写人来表情达意的,其意象以“景”和“物”为主,“事”次之,“人”“典(典故,属于虚写的意象)”少之。

在找出意象后,就需要抠出其修饰语。

修饰语通常描绘景物的客观特征,有的还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

在表述意象的时候,我们一般用形容词等修饰语加名词的双音节词形式。

意象术语的来源要么是原诗歌词语直接摘抄,要么是用原诗歌语言拼装,要么用自己总结的单音节词修饰语加原诗歌的意象词(此时意象当然是单音节词)。

分析意象可以很好地把握诗歌情感。

有些经典意象具有多义性,如果一首诗或词具有多个意象,在分析其意境或情感时,采用少数服从多数、非经典服从经典的原则来分析。

(2)品语言要注意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一般有词类活用(需要根据语法分析调整词义)、省略句子、成分(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来补白、补充)和语序颠倒(需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调序)三种情况。

如何判断词句存在变形?

这主要借助情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推断出。

品味语言,通常关注的是诗歌中的某些形容词、动词和叠词,需要我们去分析其运用修辞类型及修辞效果。

从诗歌语言赏析当中可以品出诗味。

(3)析技巧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四种,其主要分析的是两手法(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要多关注比喻、比拟(拟人)、对比和用典(用语用典和用事用典)四种,了解设问、夸张、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包括属于描写方式(写景方法)上的手法和属于抒情方式上的手法,一般是“××结合”的四字短语来表述。

表现手法还包括不属于前两者情况的手法,如联想和想象、象征、以小见大、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暗示(是次要得分点,更是解释语言)等。

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指描写方式和抒情方式两种,其所用术语都可归于表现手法一列,讲明它就是为了让大家弄清绝大部分表现手法的来源。

诗歌的结构形式主要指伏笔(铺垫、蓄势)、照应和承上启下。

近一两年高考全国卷有考以往不作重点掌握的渲染和烘托等技巧的动向,要引起高度重视!

从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当中可以体会语句的妙处。

(4)悟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可以用感情的术语去表达。

高考中的古代诗歌阅读内容是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词和曲,特别是前两种。

近体诗内容结构上一般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词的往往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

因此,体现诗歌主旨内容的词眼往往在尾部,诗眼往往在标题或尾联(首联),并且绝大部分是带有感情的词语或句子,言志类诗歌和纯写景类诗歌可能只是表作者观点或景物特点的词句。

一首诗(词)的诗眼(词眼)可能是一个词语,也可能是两个词语;可能是一个诗句,也可能是两个诗句。

也可能没有诗眼(词眼),这是因为整首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于诗歌文字之外。

分析诗歌,从诗眼或词眼入手可以寻找主旨的突破。

分析文眼方式,就是分析每句或每联与诗眼的关系。

把握情感的方法有:

①诗歌中体现情感的词语;②诗歌中体现情感的意象;③诗歌中体现情感的典故;④诗歌中体现情感的常用技巧(比喻、象征等);⑤课本里同类题材的诗篇(类比)。

(三)组织答案答案一定是有两部分组成,一般结论在前,解析在后;如果解析简单,只有一短句话,特别是在答题点较多或题目要求的前提条件下,也可变通为“边解析边作结”。

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重视过程,解释至少占题目赋分的一小半,因此解释一定要到位。

通常而言,不管古代诗歌阅读考什么样的两道题,在回答其问题的解释时候都要涉及到意象、技巧和情感等方面的文字。

否则,答案的解释不完整。

四、知识储备(做对保障)以简驭繁,对号入座

(一)表达方式古代诗歌主要运用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两种。

(1)抒情方式它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事抒情三种。

借景抒情:

主要有触景生情(景→情,也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以景结情(情→景,即诗的前面已抒情,表明感情,诗的结尾以纯写景诗句来收束。

也称“移情入景”“缘情写景”“由情及景”)、寓情于景(有景无情,整首诗只写景不抒情,凭借纯属对景物的描写来传情达意,如杜牧《江南春绝句》。

如果没有背景的注解,用此手法的诗歌情感就往往难以把握,故在正规古代诗歌阅读题目里一般不涉及)、情景交融(景、情兼有,诗句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也称“情景相生”)和以景衬情(实属“衬托”的一种,其包括以实景衬情和以虚景衬情两类,其中前者还可细分为“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后者的虚景又细分为想象之景、梦中之景和回忆之景,“想象之景”还可再细分为“想象此时异地之景”和“设想将来之景”)等五种类型。

借事抒情:

主要包括即事抒怀(也称“叙事抒情”,“事”为眼前之事,常见于叙事性作品)、咏史抒怀(“史”为历史之事。

其往往借历史或典故来抒怀,包括借古抒怀(以古讽今)和用典抒情。

“借古抒怀”也称“借古讽今”。

此处“用典抒情”中的“用典”指用事用典,不是用语用典)两种。

(2)描写方式(写景方法)它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

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分总结合)、视听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远近结合、正侧结合、明暗结合、意象组合(即“意象叠加”,要引起重视,以《书愤》《商山早行》《天净沙·秋思》为代表)、抑扬结合(主要是“欲扬先抑”)、俯仰结合、内外结合、上下结合、细节描写(动作行为描写)、白描(不带感情等修饰的景物描写)、诗中有画(带有画面性的描写,常以组成一幅“……图”的文字形式表述,仅是解释语言)等。

(二)修辞手法:

高考阅读题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古代诗歌阅读题中对偶修辞手法既不是得分点,也不是解释语言。

(三)常用意象的基本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特别是景和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主题思想及感情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绝对是一条捷径。

(1)流水也称江水、春水(江)、长(大)江、江潮等。

①用流水连绵不绝的特性来写愁情的深长(愁绪的绵长)。

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白居易《长相思》)/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2012年江西高考)/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高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②用流水的一去不复返的特性来写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美好时光或英雄人物(英雄业绩、王朝兴盛)等的一去不复返。

例: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临江仙》)③用流水这个永恒之物见证历史的变迁,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王朝兴衰之感)。

例: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

(2)明月也称满月等。

①触发游子、思妇(亡国之君)的思乡怀人之情(亡国之恨)。

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等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②用明月这个轮回依旧之物见证历史的变迁,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王朝兴衰之感);或用明月的永恒来反衬人生的短暂。

例: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③用明月的明净、恬淡来表现人的闲适(怡然自得),多见于山水田园诗;用残月(落月)、冷月(秋月)的凄清冷落来烘托人的孤寂(愁苦)。

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④用“秋月”(往往和“春风”、“春花”在一起)这个虚象来借指良辰美景(美好时光),或用这个美景来喻良才。

例: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短歌行》)⑤将明月作为倾诉的对象,以寄托自己功业未就的惆怅之情(或豁达洒脱之情怀)。

例: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

(3)柳也称杨柳、折柳(《折杨柳》曲)、柳色(阴、枝)、烟柳、垂柳(杨)等。

“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采薇》篇中。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柳”与“留”谐音,赠柳有表达挽留之意,因此“柳”象征别离(惜别、离愁),也暗示乡思之情。

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003年全国高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送别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许浑《重别》)/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戴叔伦《堤上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施肩吾《折杨柳》)/渭城朝雨浥青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范成大《横塘》)/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唐多令》)

(4)落花又称落红、落英、乱红。

衰败的落花往往会触发人的惜春(伤春、时光易逝之叹)或对容颜易老(年华易逝)、繁华易逝等的感慨(往往与“流水”意象组合)。

例: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王勃《羁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乌夜啼》)/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5)落叶又称落木、木叶、草木、黄叶等。

该意象最早源于屈原的《九歌》。

落叶飘零,恰似游子漂泊;落叶飘落,暗示一年行将结束。

作为萧瑟秋景的落叶常用来表达悲情(离别与怀远/身世飘零、韶光易逝)。

例: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孔绍安《落叶》)/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

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韩愈《落叶送陈羽》)/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温庭筠《送人东归》)/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6)丁香特指“丁香结”,具有不舒展的特点,与人郁结在心中的愁绪相似。

其往往与“芭蕉”一起表达愁怨(忧愁、幽怨),多见于闺怨之作。

例: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

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无名氏《《寄贺芳回》》)/春叶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宵雾散,晓霞辉,梁间双燕飞。

(毛文锡《更漏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

接天流。

(李璟《浣溪沙》)

(7)子规又称杜鹃、杜宇等。

①因与“望帝啼鹃”典故相关,杜鹃被看作是悲鸟,人们常借此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例: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

柔桑陌上吞声别。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贺铸《忆秦娥》)②因杜鹃叫声听起来像“不如归去”,所以有“杜鹃啼归”的说法,其容易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羁旅愁思、孤寂凄凉)。

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