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高考一轮验收模拟卷语文.docx
《山东省新高考一轮验收模拟卷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高考一轮验收模拟卷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新高考一轮验收模拟卷语文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
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
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
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时间。
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
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
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则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201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80年多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
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
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
正所谓:
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
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
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
“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
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
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
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
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红军在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
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
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
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
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年12月《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
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
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
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的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
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
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年06月2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想要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艰难的一段时间,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的成长。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真实性会受影响。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致力于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
”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说。
D.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州委书记刘坪率州级领导干部前往红原县、松潘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阿坝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4分)
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2)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神女峰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了眺望天上来鸿
而错过无数人间月明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注】神女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以东,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传说神女是一个忠贞于爱情的贫家渔女,盼夫未成成石人。
诗人在1981年初夏从宜宾乘船沿长江而下,途中目睹神女峰,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女峰引得人们驻足瞻望,诗人选取了向神女峰挥舞花手帕的女性游客,将镜头对准她们。
B.“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
C.“江涛/高一声/低一声”指江水的澎湃,其实指的也是诗人内心的澎湃,引出了下文的反思。
D.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批判了约束女性的旧道德。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基本不着标点,形式绝对自由,“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
B.“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中,对衣裙这个意象的描写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
C.“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这一反问正表达了诗人对神女峰传说中蕴含的价值的批判。
D.“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中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既指长江两岸的植物,又象征着新时代女性
新思想的觉醒。
8.请简要分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的情感。
(4分)
9.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举出两例并分析这种组合的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谓错曰: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晁错曰:
“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
”遂饮药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谒见上。
上问曰: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邓公曰:
“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景帝默然良久,曰:
“公言善,吾亦恨之。
”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有删改)
晁错说上曰: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
德至厚,当改过自新。
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晁错。
吴王先起兵,诸侯遂并力发兵西。
吴王发使遗诸侯书曰:
“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
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
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
七国反书闻天子,上问袁盎曰:
“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
今吴楚反,于公何如?
”盎对曰:
“吴楚以反为名,西共诛晁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
”后十余日,错斩东市。
则遣袁盎奉使告吴。
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
“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
”(《史记•吴王濞列传》节选,有删改)
赞曰:
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其宗。
悲夫!
(《汉书•袁盎晁错传》节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B.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煮海”,一种古老的利用海水提炼海盐的方法。
相传此法始于黄帝之臣夙沙氏。
《世本》书中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字句。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君主祭社稷以祈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D.“赞”,用以阐发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
史传中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如:
《左传》称“君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三国志》称“评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主张削减诸侯的封地,此举招致诸侯们的反对,晁父担心晁错安危,赶来劝说,晁错却不为所动,晁父伤心自杀。
B.景帝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为自己的决定而懊悔。
C.晁错认为吴王刘濞为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流亡人口,图谋叛乱。
D.袁盎主张斩杀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诸侯原来被削减的封地,这样就能兵不血刃,结束战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其宗。
14.文章结尾评论晁错“悲夫!
”请概括其原因。
(3分)
(2)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六月三日夜闻蝉①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②。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注:
①此诗创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作者在苏州因病休假时所作。
②东京:
东都洛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头两句,诗人调动不同感官来表现夏季纳凉的清爽舒适,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表现的意境相同。
B.“微月初三夜”一句形容月亮还是一个窄小的月牙,月亮既点明了时间,又是诗人常用的联想的着笔点,借以表达内心的愁思。
C.诗歌最后两句,把情思寄托在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上,由景及情,病中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D.本诗格调清新自然,诗人借助“荷”“柳”“月”“蝉”等意象,营造一种宁静空明之境,在特定的气氛中表达情思,感觉自然而亲切。
16.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3)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两句:
,。
(2)李白《蜀道难》中写在蜀山上高触星辰,人们面对蜀道感慨叹息的两句:
,。
(3)《登快阁》中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
悦之情的两句: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
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
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个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
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国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
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
①,但与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
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
小桥一端的榕树下,有一间小房子,②,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発,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
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乡人的甘露。
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就会热闹起来。
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
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跑着、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拟人、对比B.比喻、拟人、排比
C.拟人、对比、对偶D.比喻、对比、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
“他们又跑又笑又闹,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4分)
2019年9月3日,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剧院座无虚席。
一束光波伴着袅袅烟雾倾泻而下,照亮了舞台上席地而坐、身披铠甲的将军。
悠远的古琴声拉开芭蕾舞剧《花木兰》的序幕。
芭蕾舞剧《花木兰》凭借唯美浪漫的色彩、精湛曼妙的舞姿、跌宕起伏的剧情,将中国传统英雄故事与西方经典技术完美融合,征服了纽约的观众。
美国观众从中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接续历史又承接当代,因而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
22.下面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和寓意,不超过120字。
(5分)
注:
冰墩墩左手心有心形图案。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瘟疫无情,却总有一些瞬间温暖人心。
近日,老人捐款的新闻屡屡出现,令人动容。
87岁老人倪素英,拿出毕生积蓄20万捐献给武汉;68岁大爷李学明是一名环卫工,他将五年的积蓄10071元捐给疫区;还有老人靠捡垃圾维生,却将攒到的9000元全部捐给村委用于疫情防控……
然而在带来感动的同时,这些新闻也引发了网友热议。
有人觉得这些老人的捐款不论多少,都是对家国同胞的深情厚谊,不收就是对他们赤诚之心的辜负;也有人担心,老年群体本属全社会应予关爱的对象,若收下辛苦积攒的捐款,无异于将老人的晚年推向危险边缘。
就此,立德中学组织了一次辩论赛,请你从正方“该收捐款”或反方“不该收捐款”两种立场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鲜明,有理有据,不少于800。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答案
1.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选项分析】A项,因果关系错误,在材料一第三段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与“成为……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应该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C项,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材料只是说“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D项,说法绝对,“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是今天的年轻人切身感受长征的一种做法。
2.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选项分析】C项逻辑关系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而选项却把年轻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安到此处,且换成了“确定未来之路方向”,故C项错误。
3.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选项分析】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是长征精神具有更多的时代意义。
B项,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与材料二中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意义无关。
4.【参考答案】①运用多种论证手法(2分):
比喻论证。
在论证长征精神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将“雪山”“草地”“金沙江”“大渡河”比喻成新时期无数个需要面临的挑战,论述了我们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的内容。
运用引用论证。
引用诗词和名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引用毛泽东的话,增加论述的可信度。
运用对比论证。
文章无论是在提出观点时,还是在中间论述时,时时不忘用80多年前和80多年后进行对比,突出了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②采用总分总结构(2分)。
开头先提出总论点“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然后分为“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
通读材料二,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5.【参考答案】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②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③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④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6.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选项分析】“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错误,诗人捂住眼睛是因为她在为
神女所代表的被封建思想桎梏的女性伤心。
7.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选项分析】“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错误,此处的动态描写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心潮澎湃。
8.【参考答案】①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
②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
(每点2分,要有适当分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解题思路】答题时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同时要注意结合全诗来分析这两句蕴含的情感。
句中的“与其……不如……”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说明诗人认为做道德展览的载体流芳千古不如做有真情实感的人。
由此升华,联系诗歌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9.【参考答案】①组合:
众人对神女峰的狂热和诗人一个人的痛心反思,对天上来鸿的眺望和对人间月明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和在爱人肩头的一晚痛哭。
(每例2分,举两例即可)
②作用:
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更能表达诗人的态度。
(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干要求就诗歌中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举例,答题时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标出意象,然后分析哪些是有鲜明反差的,如“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为了眺望天上来鸿/而错过无数人间月明”“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最后根据例子分析这种组合的作用即可。
10C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1.C(“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12.A晁父不只是因为“担心晁错安危”自杀。
13.参考答案:
(1)晁错多次请求皇帝暗中(或译“私下”)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
宠幸他超过了九卿,很多法令被晁错更改确定。
评分标准:
“间”“辄”“倾”各1分,大意1分。
(2)他的父亲看得清楚,却自杀于沟渠,对挽救败亡无益,未能保全家族不受连坐。
评分标准:
“刭”“亡益救败”“全”各1分,大意1分。
14.
(1)晁错敏锐于为国深谋远虑,却看不到自身祸害临头,不能自保。
(2)他的父亲看得清楚,却自杀于沟渠,无益于挽救败亡,未能保全家族不受连坐法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