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升本 中国教育史整理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738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升本 中国教育史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专升本 中国教育史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专升本 中国教育史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专升本 中国教育史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专升本 中国教育史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专升本 中国教育史整理版.docx

《山东专升本 中国教育史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专升本 中国教育史整理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专升本 中国教育史整理版.docx

山东专升本中国教育史整理版

《中国教育史》

一、有关常识:

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2、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具有两重性既先验论及人本质的身份认识;强调盈科而进。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步骤。

10、《学记》是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教学原则有:

(1)豫时孙摩:

“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2)长善救失。

(3)启发诱导。

(4)藏息相辅。

(5)教学相长。

11、《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12、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隶书,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1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14、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他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第二,兴教化,正万民;第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巩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人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5、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汉武帝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16、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17、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18、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19、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20、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21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22、次相授受:

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

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

23、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魏文帝时制定“五经课试法”,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5、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

26、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27、《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28、郡国学校制度确立于北魏。

中央官学国子寺设置于北齐。

29、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的选官取士制度。

即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

30、察举:

中国汉代选官取士制度。

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的官职。

3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3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3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3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3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3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武则天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3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38、《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39、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40、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1、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

42、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43、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气质”。

44、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两个阶段。

45、“升舍”制度学田”制度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宋代。

4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王安石提出的。

47、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元代。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制定的。

48、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其主要做法是:

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

49、三舍法: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期间(“熙宁兴学”)制定的太学生升级与出仕的制度。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的“三舍升补法”。

“升补法”的基本原则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

50、朱元璋曾下令对《孟子》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

51、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东林书院。

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朝。

52、永乐年间按程朱理学思想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

53、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

54、明代府、州、县学中的生员一般分附学生、廪膳生、增广生三种。

55、明初国子监还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56、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57、明清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蒙学教师一般称为蒙师。

58、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59、八股文:

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60、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树立儒学和理学的权威地位,顺治帝封孔子为“_“至圣宣师”,康熙帝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

对于朱熹及程朱理学,康熙帝除下诏朱熹配享孔庙外,还命人编辑《朱子全书》。

61、顺治九年颁布《卧碑文》八条,命镌碑于各省地方官学明伦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对各省地方官学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二年更将该十六条作进一步解释,推衍成约有万言文字,称为《圣谕广训》,作为各级学校纪律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62、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阮元举办的两所著名书院,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的风潮中独树一帜。

63、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

64、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65、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

66、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改变了初期对儒家文化的政策,成立了“删书衙”,对儒家经典进行删改后印行,准民间阅读。

67、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马礼逊学堂。

68、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9、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0、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18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71、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72、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8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3、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北大]。

74、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75、湖南时务学堂是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6、梁启超提出的“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

77、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78、《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

79、清政府规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80、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京师大学堂。

81、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82、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83、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84、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

85、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都是中国教育会在上海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在清末反清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86、南洋公学:

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

民国改为上海交通大学

87、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

88、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

89、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也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90、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中学校年限为4年,不分级。

91、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92、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93、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94、1919年10月,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

95、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96、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颇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97、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98、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99、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分段方法,所以又称“六三三学制”。

100、1925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在中共领导下通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结以往工人教育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今后工人教育运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成为之后工人教育的指导。

101、1926年5月在广东召开了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农民教育决议案》,规定了农民教育的方针、组织、经费等问题,后来事实上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行动纲领。

102、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分别是中国共产党于湖南、上海、广州创办的各具特色的革命干部学校。

103、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会上议决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

104、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

105、国民政府建立后,根据蔡元培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

106、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撰写的《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名著。

107、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

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实际上是一所难童学校。

108、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是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109、1931年,梁漱溟到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

110、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西南联合大学,迁往陕西的称西北联合大学。

111、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提出的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12、在苏区培养高级干部的学校中,比较有影响的有1933年3月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直属苏区中央局,为苏维埃党校;1933年8月成立的苏维埃大学,是培养各类干部的综合性大学;1933年11成立的红军大学,是苏区最高军事学府。

113、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被誉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它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14、1941年9月成立的延安大学,是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学校合并而成。

补充

1古代学校的发展

  夏朝:

庠、序、校

商代:

序、庠、学、瞽宗甲骨文被称为中国系统文字的开始。

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按年龄层次分大学和小学)和乡学(塾、庠、序、校)学在官府的局面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

  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

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2、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以自然之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主张贵“无”、知“常”、守“柔”,推崇人性自然论。

  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强调严刑峻法,从根本上肯定法治的作用而忽视教育的作用。

3、陶行知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论有以下三大主张:

“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论的核心。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

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

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

  (陶行知其它教育思想:

论普及教育:

主张普及教育应该从劳苦大众的生活实际出发。

论民主教育:

认为民主教育应该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

论儿童教育:

认为教育不能创造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儿童生长。

首先要真正了解儿童;其次,要尊重儿童的人权,认识和重视儿童的创造力;第三,要解放儿童。

在培养儿童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4、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

张之洞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洋务派教育家,他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中。

  所谓“中学”也叫旧学,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

在为体的中学中,他基本的主张,在于“明纲”。

为了明纲,他特别强调读经的重要意义。

读经的目的在于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加强学生的思想训练。

所谓“西学”,张之洞归纳为“西政”和“西艺”两方面,并认为“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

”关于“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他强调“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末节,“中学”为主,“西学”是从。

只有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西学”。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

  “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当时有促进改革的一面,也有阻碍教育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前进的一面。

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

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二“中体西用”仍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立面,阻碍维新运动的发展。

  第三,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两亡。

”;“中体西用”是“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

”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

5、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答: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著有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善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是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杰出代表。

其家庭教育主要教育思想有:

  

(1)、家庭教育应及早进行,越早越好,甚至从胎教开始。

  

(2)、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

  (3)、对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

为了教育好孩子,训督乃至体罚是需要的。

  (4)、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

环境影响包括周围环境和长辈的风范。

  (5)、注重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技艺的教育。

指出父母对儿童学习正确的语言负有重要的责任。

  (6)、最后还提出要教育子女有远大志向,要勤奋努力。

6、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

蔡元培,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辛亥革命时期教育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近代中国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1)、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关于普通教育的宗旨,他定为:

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

认为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2)、以“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为改革方针,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改革。

  (3)、认为教育应当独立,提出教育独立于政党与教会之外的主张。

  (4)、倡导“尚自然”、“展个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

7、"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8、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因种种原因,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