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708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docx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docx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四)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

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诺瑟姆曲线:

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提出的,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3.田园城市:

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4.卫星城镇(卧城):

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生产工作和文化需求需上母城去解决。

5.《雅典宪章》: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6.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

7.邻里单位:

由美国克拉伦斯·佩里1929年提出,指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组成功能齐全的居住区。

8.小区规划:

9.有机疏散思想:

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

10.全球城:

全球城市(Globalcity),又称世界级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

11.全球化:

通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世界贸易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12.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规划法规系统:

是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14.规划技术系统:

指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次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15.城乡规划:

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

16.一书三证: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17.城市规划:

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出的未来空间安排。

18.城乡空间规划:

是人类为了在城乡区域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做的未来空间的安排。

19.和谐城市:

就是在规划未来发展中应当探寻更为美好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目标。

20.城市生态系统:

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21.城市环境:

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22.城市环境效应:

是指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

23.城市环境容量:

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24.城市人口容量:

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25.城市环境质量:

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26.城市人口:

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27.自然(机械)增长率:

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28.城市用地:

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29.“绿色城市”:

指意味着污染全部控制、资源高效利用、自然生态良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理想家园。

30.热岛效应: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更高的现象。

31.城市用地适应性评定:

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32.城市用地构成:

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33.区域规划:

是通过对区域发展规律的认知而描绘未来较全面或长远的发展蓝图。

国内学术界大多认同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34.区域生态系统:

是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集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35.国土规划:

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条件,按规定程序制定的全国的或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

36.都市区:

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强烈,功能联系紧密,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功能性地域。

37.城市群规划:

38.总体规划:

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3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0.城市发展战略:

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41.城市职能: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2.城市性质: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3.城市规模:

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44.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45.城市总体布局:

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46.城市发展方向:

指城市各项建设规模需求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47.规划区:

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8.建成区:

是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49.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

50.用地面积:

即建设用地面积.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

51.用地边界:

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

52.用地性质:

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53.容积率:

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54.建筑密度:

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

55.绿地率:

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56.建筑高度:

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

57.建筑后退:

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

58.建筑间距:

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59.城市用地规模:

是指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和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而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

60.城市交通结构:

在城市客运和货运交通中,各种不同交通方式在其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61.城市生态规划:

是以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原来为指导,以实现城市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平衡协调为目的,为城市居民创造最优秀城市环境的一种规划类型。

62.城市环境规划:

是城市政府为使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63.城市绿地系统:

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

64.排水制度(体制):

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采用不同的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

65.七通一平:

给、排水,电力路线,通信线路,热力管道,燃气管道,道路,场地平整。

66.住区:

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67.住区规划设计:

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

68.日照标准:

69.住区的规划结构:

是根据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的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70.‘居住综合体’:

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71.‘千人指标’:

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电面积。

72.城市设计:

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73.城市公共空间:

狭义的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广义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74.中心商务区(CBD):

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

75.历史文化名城: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76.历史文化街区:

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77.城市更新:

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78.城市开发(urbandevelopment):

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79.城市土地开发:

是指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土地进行投资、建设和改造,提高土地质量和价值的过程。

80.城市再开发:

是指对城市已开发地区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更新改造的开发活动。

81.时序规划:

是对空间和现金流量按照时间序列所作出的城市空间全面规划。

82.TOD模式: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83.GIS:

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

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与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有7个同心圆组成。

3.罗伯特·欧文是英国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

4.傅立叶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和矛盾进行了尖锐的揭露与批判。

著作有《四种运动和人的命运》《关于家庭农业联合》《新的工业世纪》,在美国建立法郎吉。

5.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他著写的《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

强调一定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的绿地的原则。

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6.卫星城镇规划理论

20世纪初,昂温和惠依顿提出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镇

7.法国人勒·柯布西耶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提出‘300万人口的当代城市’的巴黎改建方案。

8.莱特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

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中主义。

9.1933年《雅典宪章》集中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

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10有机疏散思想:

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

11.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全面阐述了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规划思想。

查尔斯·林德伯伦姆在1959年发表《紊乱的科学》呼吁重新规划自己的能力作用,去达到真在能达到的规划目的。

12.1952年吉伯德出版《市镇设计》,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城市意象》

13.1985年布罗西著的《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和未来的影响》和格里斯《美国景观的桂冠》,1987年埃伦·雅各布斯与阿普亚德的《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以积极的态度确定城市设计的新目标:

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肌理、再现城市生命力。

14.简·雅各布斯于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被一些学者称作当时规划界的一次大地震。

书中对规划界一直奉行的最高原则进行无情的批判。

15.1956年达维多夫发表《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及与雷纳合住的《规划选择理论》。

罗尔斯在1972年发表的《公正理论》,大卫·哈维写了《社会公正与城市》。

卡斯特尔斯于1977年发表《城市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探索》,1978年又发表了《城市,阶级与权力》。

1992年规划界中出现大量关于妇女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作用和特征的讨论,费里德曼发表《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

认识论的联系》

16.大城市全球化方面最早的有影响的研究是约翰·费里德曼组织的世界大都市比较,发表《世界城的假想》《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城市重构》《全球城》。

霍尔早在1966年变前瞻性地提出了基于新型全球经济重组背景下将产生一些世界城市的论断,描述了其政治、经济、社会、信息、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沃夫、弗里德曼、莫斯、萨森等人提出了世界城市体系假说。

卡斯泰尔斯于1989年发表的《信息化城市》和于霍尔合著的《世界技术级》

17.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8.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在城市发展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成为全世界城市共同关心的议题。

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低碳城市”“零碳城市”“共生城市”等新的城市永续模式应运而生。

19.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20.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第3章城乡规划体制

第4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1.A.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B.

 

第二篇城乡空间规划

第10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1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1.基本内容:

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综合性、法治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经常性、实践性。

第2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调查研究工作的三个方面:

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第3节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发展战略层面。

a.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当然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这一战略必须建立在市民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这一层面。

b.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作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

详细规划属于这一层面的工作。

 

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2.城市用地的区划:

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3.用地的价值: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4.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自然条件:

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4.1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

4.2水文条件:

流量流速水位水深水面阔水质城市防洪标准

4.3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与降水等

5.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a.影响城市规划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b.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c.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的影响d.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的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有利于可更合理地布局建筑、绿地等设施e.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影响。

6.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

山区和丘陵地区划分为:

小于10%、10%~25%、大于25%三类。

7.城市规划用地选择的原则

答:

8.城市用地分类的标准:

大中小三级,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露天矿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W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U市政公共设施用地G绿地D特殊用地E水域和其他用地

第12章城乡区域规划

1.区域的特征:

可度量性、空间性、系统性、动态性、不重复性

2.城市职能包括:

社会政治职能(行政管理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

3.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A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B区域发展战略C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D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E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F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G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H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I区域规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和创新

4.区域规划的新类型:

国土规划、都市区规划、城市群规划。

5.国土规划的主要内容:

1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性向市场经济的引导型转变2从资源开发利用转向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3从主要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转向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多目标持续协调发展4规划重点从产业规划转向协调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

6.城市群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2城市群空间组织3产业发展与就业4基础设施建设5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6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7区域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等。

第13章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20年)包括:

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1.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异同点)07、08年考“三规”如何协调?

答:

A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发展进行的综合部署,但在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方向有所不同。

区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尚未编制区域规划的地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必须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为城市性质、规模以及布局结构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基本依据。

B区域规划应与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

从区域的角度,确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人口布局等总体框架。

总体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相互衔接协调。

区域规划分析和预测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人口的合理分布,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并通过总体规划使其进一步具体化。

在总体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2.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规划

答: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的5~10年规划和10年以上的长期规划,主要由发改委负责组织编制,是国家和地方从宏观层面指导和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关系(异同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编制和调整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注重城市近期、中长期宏观目标和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总体规划强调规划期内的空间部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导城市发展。

尤其是近期建设规划,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一致。

在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重大发展项目等方面,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出轮廓性安排基础上,落实到城市近期的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中。

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答: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的土地用途和规划部署,其中保护耕地是一项重要任务B而总体规划则是从城市功能与结构完善的角度对土地使用做出的安排。

因此在规划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土地使用类型的划分等方面存在差异。

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而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宏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土地用途的控制保证城市发展空间。

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

总体规划应建立耕地保护的观念,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

4.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

(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内容):

一般包括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战略目标)包括:

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城市建设指标

(战略重点):

科技、能源、教育和交通

5.确定城市性质是总体规划的首要内容。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答:

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2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方法):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性质。

6.城镇人口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由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7.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是指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之比值。

人均城市用地标准划分为60~120m2/人四个等级。

I级为60.0~75.0m2/人,II级为75.1~90.0m2/人,III级为90.1~105.0m2/人,IV105.1~120.0m2/人

8.城市总体布局:

(类型)集中式布局的城市:

网络状(洛杉矶密尔顿凯恩斯华盛顿);环形放射状(北京巴黎莫斯科)。

分散式布局的城市:

组团状、带状、星状(哥本哈根)、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状(底特律洛杉矶)。

9.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立足区域,讲求整体;节约紧凑,强化结构;近远结合,弹性生长;保护环境,突出特色.(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为发展前提)

10.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

1城市发展方向确定:

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b尽量少占用耕地农田c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d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e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