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678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纲及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新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具有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它没有自己的私利,因而敢于坚持科学发展真理,无产阶级革命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什么?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

答:

基本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基石: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简述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答:

意识从其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时间的特点和基本形式有哪些?

答:

时间是指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联系的特点有哪些?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答: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

1)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2)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3)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是什么?

答: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

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试分析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答: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2)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2.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答:

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的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答: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4.如何理解实践的主题和客体?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还有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

15.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什么?

答: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马克思主义认识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实践在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什么?

答: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反应论),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先验论)。

18.为什么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

答: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的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可能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所有,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19.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人类活动追求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原则:

“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2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社会存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生活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2.分析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

原理: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3.社会革命的根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

根据是: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根本目的:

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以此来调和社会基本矛盾。

24.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哪些内容?

答: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社会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25.社会革命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

答:

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去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6.如何解释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答:

2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8.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是什么?

答:

意义:

1)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3)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唯一源泉: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9.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什么?

答: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

30.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怎样的?

答:

所有权是由所有制决定的,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客观经济基础,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

二者的区别:

第一: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属经济基础;所有权是所有制经过法律确认和调整后的法律形式,属上层建筑;第二:

所有制存在于一切社会,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而所有权只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

虽然所有权是由所有制决定的,所有制决定了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但是,所有权绝不是所有制的简单地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对所有制无所作为的。

相反,所有权一旦形成,即对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3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些内容?

答: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使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33.简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答:

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正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以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私人或国家的资本输出)。

34.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基础是什么?

答:

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贸易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基础: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35.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答: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3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

1842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基本特征: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3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什么?

答: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也不例外);目标: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38.第二章思考题2.

答:

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39.第三章思考题2

答: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