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讲话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426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奇帆讲话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黄奇帆讲话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黄奇帆讲话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黄奇帆讲话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黄奇帆讲话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奇帆讲话集.docx

《黄奇帆讲话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奇帆讲话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奇帆讲话集.docx

黄奇帆讲话集

黄奇帆讲话集

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解决疑难杂症

扩大开放,以求真务实搞好招商引资

——在市管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强化培训班上的报告

(2008年3月25日,根据录音整理)

黄奇帆

 

党的十七大之后,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市委举办这次市管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强化培训班,旨在推动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更好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新阶段“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的总体部署。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今天我就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问题和大家作一些探讨。

 一、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改革创新?

一般情况下,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充分借鉴汲取历史经验,认真踏实办事,就能够解决日常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但是,实践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才能解决。

根据我的体会,特殊问题大致有三大类。

第一类,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类问题,已经存在三五年、十来年甚至更长,在这漫长的时间内,这个问题如果能够解决,肯定已经解决了。

既然遗留到现在,肯定是在当时的体制、政策和实际条件下不能解决。

我们现在要解决这类问题,沿用既有政策和措施肯定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改革创新。

第二类,大面积存在的问题。

大面积存在的问题,是大家都面临、大家都试图解决但大家都没能解决的问题。

既然如此,这就说明大面积存在的问题中,可能有体制、政策的束缚和局限,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体制、政策方面的改革创新。

第三类,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然会遇到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之所以叫新矛盾和新问题,当然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往往是突发的,前人没有面临过也没有处置过,我们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循。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改革创新。

二、改革创新从哪里入手?

改革创新不是抽象的东西,是知识和智慧的密集型活动,是具体的理性思维和感性实践。

改革创新不仅需要魄力和勇气,还需要对历史经验、国际惯例、方针政策、实际情况的全面把握,需要对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社会等各类知识的融汇贯通和灵活运用。

具体说来,改革创新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体制和机制方面入手。

有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在体制机制上,在原有体制机制条件下,不管采取什么措施都不能解决矛盾和问题。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从体制机制入手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理顺了,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

第二,从调整政策和管理方法入手。

有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不在体制机制上,而在政策和管理方法上。

因此,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需要调整政策和管理方法。

第三,从资源配置方面入手。

既有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固化状态,这种固化状态导致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

因此,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调整资源配置方法,改变现有的固化状态。

第四,从改变边界条件入手。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边界条件,一定的边界条件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体系。

要想解决某个问题,创造新的局面,就要改变原有边界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构成新的格局和体系。

第五,从利益格局调整入手。

从经济和社会管理角度看,改革创新本身往往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

现实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实质上是利益的冲突和利益格局的失衡。

只要我们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整利益格局,兼顾各方利益特别弱势群体的利益,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的改革创新,一般都可归集到这五类中。

至于具体适用哪一种,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改革创新举措。

三、重庆改革创新案例举隅

改革创新是为了解决具体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这方面,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有许多经典案例。

下面,我对应五种改革创新方法,给大家作一些介绍。

(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以主城区路桥收费改革为例

重庆“两江四岸”的特殊建设格局,路桥建设任务特别重。

上世纪90年代至2002年以前,由于政府财力薄弱,所以引进投资者来投资建设,建设好后投资者设卡收费。

虽然路桥建设提速了,但收费站点太多,增加市民用车成本,影响城市通行效率和路桥等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造成渝中区和主城其他几个区房地产价格的巨大差距。

市民反映强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政府解决路桥收费站点多、收费重问题。

有关部门曾经提出过使用电子收费卡等方案,但这些方案主要着眼于从技术角度,不能从根本上全面解决问题,因此不能付诸实施。

如何从根本上全面地解决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认真分析。

城市路桥是市政工程,国际惯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建设,运行中基本是不收费的。

因此,我们路桥收费问题本质上是投融资体制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和方法问题造成的。

要解决路桥收费问题,必须从改革城市路桥建设投融资体制入手,确立政府公共财政的投资主体地位。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制订了周密的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主城路桥收费问题。

一是收购现有的路桥。

由市政府的建设性投资集团出资70多亿元,把主城的7桥1隧13条路全部从投资商手中回购。

二是取消收费站点,车辆通行实施年费制,根据经济发展和老百姓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年费标准。

三是用“时间换空间”的办法平衡收购资金。

回购路桥的70多亿元资金是政府建设性投资集团必须偿还的银行贷款,需要考虑投入产出平衡。

我们的方案是先用路桥收费偿还回购资金的利息,再用不断增加的车辆保有量来平衡项目本金,最终按约定期限偿清贷款。

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预测是准确的,方案是科学的。

主城路桥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创新,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主城路桥收费问题,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

从2002—2007年,重庆主城路桥建设共投资200多亿元,全部是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

到2012年前主城一环二环之间的路桥建设还将投资160多亿元,也将全部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

现在和将来,重庆主城路桥再不会出现设卡收费现象。

实现这个目标,除改革了投融资体制外,政府财力的大幅增长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政策和管理的改革创新——以房地产市场管理为例

为加强宏观调控,国家连续几年清理整顿房地产和土地市场,建设部、监察部等七部委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先后四次到重庆检查,每次都肯定和表扬重庆,认为重庆房地产市场结构合理,价格适中,秩序规范。

这几年,在城市化步伐加快、各地房地产价格高攀、市场波动的情况下,重庆能够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协调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管理创新。

我们坚持用五条原则进行调控。

第一,把房地产投资严格控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左右。

控制房地产投资占比,是从根本上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节奏。

城市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过高,一定会造成房地产泡沫,上世纪90年代的北海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房地产投资比重过低,城市发展活力不足,又不能适应市民的住房需求。

根据数学模型测算,房地产投资占比控制在25%左右,就能使房地产供求保持大体平衡。

如果政府不把握这个规律,不作为或过度干预,都不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按照人均30平方米住房(建筑面积)规划建设房地产项目。

一般来说,城市人均享有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是30—40平方米(欧洲城市居民人均住房是40平方米,中国城市居民住房的小康标准是人均30平方米)。

这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政府在规划建设房地产项目,调控房地产市场发展时,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有效地控制年度房地产建设量和最终规模,科学地把握城市扩展的规模和速度。

违背这个规律,不切实际地提高规划建设标准,肯定出现泡沫。

第三,严格控制楼面地价不超过房价的1/3。

地价是制定房价的基础,地价决定房价,影响着房价走势。

地价不是越高越好,政府在土地拍卖时要把握尺度。

如果地价拍卖价格太高,虽然政府当期会多有一点收入,但几年后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导致投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到影响,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如果政府又要抬高地价,又要批评房价过高,是不实事求是的。

这几年我们坚持按照楼面地价原则上不高于该地段房价的1/3的标准调控地价,实践效果是显著的。

比如某地段房价每平方米3000元,就要把楼面地价调控在1000元左右。

第四,政府每年建设的低收入房面积占当年房地产竣工面积的20%以上。

居民住房完全由政府保障和完全市场化都不对。

社会中总有20%—30%的低收入群体,努力保障这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合理结构,应该20—30%是政府保障的低收入房,70—80%是市场供求主导的商品房。

过去五年,重庆主城区共新建6000多万平方米住房,其中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各类集资建房等一共1600多万平方米,大体占25%,基本保证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第五,严格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房地产是老百姓安居乐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一个社会中产阶层的支柱性、基础性财产,是国民经济中跟金融密切相关的资本性设施。

同时,房地产业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和间接影响几十个工商产业的发展。

因此,保持房地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障房地产的平稳协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这几年,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没有左右摇摆、忽冷忽热、时紧时松。

(三)优化资源配置的改革创新——以组建渝富公司打包打折集中处置不良债务为例

2004年前后,全国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普遍向好,银行利润达到2000多亿元,仅工商银行就有600多亿元。

按照财经政策,银行利润可以冲坏账。

市政府抓住这个时机,主动与工商银行总行联系,希望工商银行拿出一部分利润集中解决重庆分行的157亿元坏账,市政府按一定比例收购。

工商银行同意我们的建议,最后达成以18%的受偿率处置这157亿元不良债务的方案。

这个方案得到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一致认可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方案批准了,如何实施呢?

如果让工商银行跟1000多户企业分别签协议,工作量非常大,时间会拖得很长。

而且这1000多户企业良莠不齐,根本不可能全部执行18%的偿还标准,有些企业连1%的债务都还不起。

如果不能设计一个科学平台和实施机制,很难达到这个方案的设计效果。

为此,市政府专门组建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授权其代表这1000多户企业,整体打包打折、集中处置工商银行157亿元不良债务。

渝富公司用开发银行的30亿元专项贷款,收购工商银行157亿元债权。

渝富公司收购这157亿元债权后,也采取同样办法,整体打包集中处置给企业集团,不直接面对这1000多家企业。

集团内部企业的债务,由集团自己平衡。

用这样的办法,渝富公司用很短的时间完成157亿元的债权收购,只用了半年左右时间就基本收回30多亿元的收购资金。

此后,按照这个经验和模式,我们又处置了其他银行的坏账,一年时间共处置近300亿元银行坏账。

既帮助企业化解了巨额不良债务,企业不破产,职工不下岗,维护了社会稳定;又帮助银行收回较多资金,减少银行金融资产的大量损失,推动全市金融环境的改善。

2002年以前,全市1900亿元银行贷款余额,有30%的不良资产。

到2007年底,银行贷款余额增加到5200亿元,但不良资产率下降到5.5%,成为全国金融生态比较好的地区之一。

我们创造的由渝富公司统一收购金融不良资产的模式、渝富公司的贷款申报及信用审查模式,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融资支持不良债权收购”向全国推广的案例。

(四)改变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的改革创新——以改善工业发展条件为例

重庆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工业企业严重亏损。

经过直辖初期几年的努力,2000年实现整体扭亏为盈,但利润只有20多亿元,而且工业投资仅有100多亿元,只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6%。

加快工业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市场主体——千千万万的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快速健康发展,又有赖于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这几年我们从五个方面大力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第一,给政策。

严格实施西部大开发15%的工业企业所得税政策。

到2002年时,重庆1.3万个工业企业97%还在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

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策,所有的工业企业全部实行15%所得税政策。

工业企业回报率一般只有10%左右,缴纳33%所得税即扣掉3.3个百分点后,净利润只有6.7%,仅比银行利息略高一点。

缴纳15%所得税即扣掉1.5个百分点后,净利润就有8.5%。

第二,销坏账。

通过打包打折集中处置等措施,为工业企业处置300多亿元不良债务,全市工业企业不良贷款率下降到5%左右。

工业企业债务负担减轻,积欠的10多亿元“三金两款”全部解决,基本消除拖欠水费、电费、税费的现象,企业信用水平大大提高。

这也是重庆近五年贷款余额保持18%左右增长的重要原因。

第三,给土地。

2003年以前远郊区县基本没有工业开发区,招商引资老板选址,任意布点,临时开发,自成体系。

等项目建起来,市场已经饱和,商机已经失去,挫伤了老板投资积极性,造成负面效应。

因此,2003年上半年,我们按规划规范地审批了30多个开发区,总共近200平方公里面积。

由于我们启动及时,取得了近五年工业大发展的主动权。

这200平方公里土地,至少可承载6000多亿元的工业投资,为我市工业发展开辟了很大空间。

第四,保能运。

近五年,重庆能源运输保障条件大大改善。

2002年前,重庆人均电力装机0.1千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

到去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由300多万千瓦增长到1000多万千瓦,加上外购电200万千瓦,人均装机达到0.4千瓦左右,大体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全市天然气消耗量从20多亿方增加到近50亿方,其中工业用气达到37亿方。

“二环八射”高速公路正在形成,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

第五,储项目。

发展工业经济,搞好招商引资,做好项目的策划和储备是前提和基础。

2002年时,全市工业每年只有100亿元左右投资,基本上没有形成项目库。

2003年市政府要求市经委等有关部门搞项目库,当年储备项目投资总额就达到1600亿元,2004年达到2500亿元,2005年达到4000多亿元,2006年达到6500亿元,现在维持在6500亿元的规模上滚动运行。

给政策,使企业投资有动力,发展有活力;销坏帐,提高企业资信水平,搞活融通;给土地,使项目有承载空间,集聚发展;保能运,加强企业的生产要素保障;储项目,保障工业滚动持续发展。

由于这五个方面的措施,推动这五年重庆工业大发展。

年度工业投资从100多亿元增长到1000多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8%提升到33%。

工业企业年度利润从20多亿元增长到238亿元。

工业销售值从2000多亿元增长到5300多亿元。

(五)调整利益格局的改革创新——以重组垃圾股为例

重庆30多家上市公司,有10多支ST股,亏损了许多年,既害股市,也害股民,但如果让它退出破产又会形成振荡。

过去一个时期,曾有若干投资者对这些ST股进行重组,进入后又发现是陷阱,出现重组再退出、退出再重组的现象。

最近这几年,重庆有11支ST股被重组,变成货真价实的好股票,中国证券市场出现特有的重庆现象。

什么原因呢?

关键就在于我们在重组ST股时,确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原则”,科学合理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维护好四个方面的利益。

重组过程中,一是不能让战略投资者吃大亏,如果战略投资者不进入重组,其他各方利益都将鸡飞蛋打。

二是不能让债权人吃大亏,债权人不同意重组推进不了;也不能让债权人全身而退,把一大堆坏账都摊到股民头上。

三是大股东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要承担经营亏损的主要责任。

四是重组后的上市公司股东也会承担相应的损失,并通过市值溢价来充抵。

这四个方面,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从长远来看,在发展中共同得利。

比如ST重实、ST农药、ST西南合成、ST朝华、ST星美,每个企业坏账都在5—10多亿元,企业根本就没什么资产。

大股东把股权拍卖了,坏账都分散到中小股东头上。

如果不重组,债权人倒大霉。

如果破产倒闭,全体股民倒霉,债权人倒霉,大小股东一起鸡飞蛋打。

真要重组,又有一堆债权人的问题,还有一大批大大小小法人股东的处置问题。

我们采用债务重组、股权重组、股权分置改革重组三位一体的办法来化解这些棘手问题。

比如ST星美和ST朝华,首先是进行债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销掉不良债务。

假如债务有12亿元,由战略投资者1:

1出资全部销掉,成本太高,投资者不会愿意。

但如果以1:

3的比例出4亿元销掉12亿元债务,投资者会愿意,银行也会愿意的,因为这12亿元中可能本金只有7—8亿元,利息有3—4亿元。

收回4亿元,就有50%左右清偿率。

其次是股权重组。

公司有1亿多法人股,按照股权分置改革政策,本来对股民要对价,即法人股拿出20—30%给股民分配。

但由于股权已经是负值了,就算分给股民,分的也是负资产。

因此,法人股不分给股民,改为送5千万股给战略投资者,作为对战略投资者出4亿元销坏账的回报。

股民虽然没拿到这5千万股,但是负资产变成正资产,也得到巨大利益。

这个方案是一个各方妥协的方案,实质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

从表面看,好像大小股东都吃了亏,但其实都在负资产变成正资产中受益。

从长远看,通过重组使公司新生,健康发展,各方得到长远的更大的利益。

在这个利益格局调整过程中,政府作为第三者要当好裁判,做好平衡。

四、用改革创新思维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把重庆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新阶段“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总体部署中,对重庆的三大定位之一。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这个定位,国家批准重庆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我认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当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土地流转、农民工、大城市带大农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等五个问题。

解决这五大问题,同样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改革创新。

第一,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解决土地流转问题

中国的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开始的。

农村改革,把土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土地承包制几十年不变写进宪法。

现在大家讨论的主要是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

涉及农民土地使用权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大城市扩张、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非农用地会有较大幅度增加,通过占补平衡,弥补占用的耕地,土地总量没减少,但有一部分农民会失去土地。

二是大量农民进城后,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怎么退出,可否以农村的宅基地换城市的廉租屋,以农村的承包地换城市的养老保险等。

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保护耕地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城市居民人均约占用100平方米建设用地,而农村居民人均占用宅基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约300平方米。

全国如果有3亿农民进城就可减少用地600亿平方米,现有耕地会从18亿亩增加到20亿亩。

关键是进城农民的宅基地要能退出,农民的非农业用地要随着农村人员的转移回归农村。

三是现在的农业用地是分户分散使用,以后土地使用权要向大户集中,由龙头企业规模经营。

这个集中是用经济的方法,通过土地租赁,推进农业产业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需要在城乡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

   

第二,从政策和管理创新入手解决农民工问题

现在重庆每年有四五十万农民进城,到2020年总计将有上千万的农民工进入城镇居住就业。

解决农民工的问题,首先是发展问题。

当重庆工业发展到有4万亿元销售值,需要七八百万产业工人时,不仅重庆本市的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了,还将大量吸纳周边地区的农民工就业。

直辖以来,重庆城镇化、工业化大发展,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但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有26%左右,10年时间仅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这里面明显有管理政策调整的问题,目前农民工户籍、社保、培训、住房、农村土地流转等管理办法,均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需要从政策和管理方面入手进行创新。

第三,从资源优化配置入手解决大城市带大农村问题

重庆既不同于上海、北京,也不同于各省。

大城市怎样带大农村,这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大城市集中了人才、金融、贸易、物流等各种要素资源,投入产出率比较高。

如果把资金大量投入大城市,城市加快发展,又更加拉大城乡发展差距,加剧了两极分化;如果把资金投往大农村,投入产出低,发展又相对慢了。

这就有一个大城市带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带小城市,小城市直接带农村的一个城市群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第四,从改变边界条件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入手解决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在城市是参保覆盖率高低问题,在农村是财力大小的问题。

目前重庆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200多元,农村低保标准70—80元。

如果把农村低保提高到200多元,一个月增加100元,一年1200元,90万人就要增加10亿元。

养老保险也一样,城市居民养老保险一个月七八百元,一年1万元左右。

农村居民要实行养老保险,如果也像城里一样交保费,政府补贴可能要更多。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变边界条件,这里的边界条件主要是财力水平。

财力较低时,实行低水平的城乡统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后,就实行高一点的城乡统筹。

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

同时,我们一方面要制定符合重庆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统筹标准,让城乡社保在现阶段就开始统筹。

另一方面要向中央多争取资金。

第五,从调整利益格局入手解决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过去,城市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包括教科卫文体事业和市政设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等,都是公共财政出钱。

在农村,公共财政投入一部分,农民自己投入一部分,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公共产品的品种,都远远低于城市水平。

在现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巨大的情况下,目前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最应该最现实最可行的就是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也就是说,农村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也主要应该由公共财政投入。

我们目前提出的现阶段的目标均衡化,就是基于我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太大,而我们公共财政实力还很薄弱的现实。

五、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搞好招商引资

熙来书记到重庆后,要求我们继续扩大开放、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市政府已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今年的五件大事之一。

扩大开放,一个重要工作是招商引资。

怎么招商引资,这些年大家都有丰富的实践。

我个人体会,招商引资要注意把握六个方面。

(一)宣传自身优势

投资者有比较才会有选择。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招商引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宣传,让投资者关注、信服并作出决策。

比如,我们给外商介绍重庆有八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重庆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重庆位居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将重庆定位为我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铁道部将重庆定位为我国五大铁路枢纽之一。

这一优势意味着重庆交通运输的效率相对较高,成本相对较低。

第二,大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大。

重庆是西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工商业重镇,主城区人口数超过500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大,商贸、物流、进出口能力居西部地区之首,辐射周边广阔地区和3亿多人口。

新的重庆城乡总体规划将重庆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主城核心区要发展成为1062平方公里、上千万人口规模的特大型城市,加入世界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序列,意味着重庆城市功能的超常规发展和完善。

第三,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

重庆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较早的、较成熟的城市,行业门类齐全,配套体系比较完善,是我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综合化工基地、医药工业基地、仪器仪表基地。

第四,要素成本较低而且保障有力。

目前,重庆平均地价仅是东部地区的33%左右,工业用电、用气、用水价格仅是东部地区的60—70%,劳动力成本是东部地区的60%左右,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仅是东部地区的50—60%。

并且,重庆正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等能源集输运基地,用电、用油、用气、用水环境都比其他地区宽松。

第五,金融匹配能力强大。

重庆金融机构门类齐全,外资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密度居中西部前茅,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票据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