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398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ocx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docx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内容摘要

近年来,连续不断发生的由于会计舞弊而导致的财务丑闻,其直接结果是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使会计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由会计诚信缺失,会计信息的失真已成为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进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该问题的彻底治理和解决,对于诚信的回归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针对我国现状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性,本文进行了多方面的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治理对策。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分析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性及其危害,主要从六点全面系统的描述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企业和国家带来的危害;其次针对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性,究其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分析,主要从其信息提供者角度、有关制度方面、道德方面进行分析,并逐一进行细化分析;最后针对多方面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决策。

本文认为:

由于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所以要多方面把关,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建立新的市场道德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

关键字: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治理对策

 

目录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严重性及其危害1

(一)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改革开放的深化1

(二)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2

(三)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2

(四)导致国家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2

(五)虚假会计信息驱逐真实会计信息3

(六)影响债权人利益,损害企业形象3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3

(一)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分析3

(二)从有关制度方面进行分析4

(三)从道德方面进行分析6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和具体措施8

(一)信息提供者主观因素所产生失真的治理对策8

1.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8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8

3.强化会计、政府部门、注册会计师中介机构的监督9

(二)信息提供者客观因素所产生失真的治理对策9

1.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9

2.加快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网络建设9

3.改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10

4.加强会计基础工作10

(三)制度性缺陷所产生失真的治理对策10

1.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10

2.尽量克服或减少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本身的不确定性10

3.大力贯彻《会计法》11

4.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11

(四)因道德缺失所产生失真的治理对策12

1.明确新的道德准则,建立新的市场道德体系12

2.严格执法和监督,缩小道德自由空间12

3.改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克服领导短期化行为13

4.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监督评价机制13

参考文献14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对策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我们现在所说的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业绩评价指标不真实,虚报了企业实际情况,而我们的业绩评价指标又大多是针对特定目标完成状况的考核与衡量。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严重性及其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

”其核心就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唯有真实完整才有可能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而决策的有用性也恰恰是会计生命所系。

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会计信息失真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财政部2001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显示,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不实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

同时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抽查,在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造假金额多达70多亿元。

因而,一个先后在国企、私企和股份公司工作过的资深会计,竟然找不到一家不做假账的企业,于是发出了“社会需要假账”的感慨。

由此可见,企业假账黑幕惊心。

频频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以下巨大的危害。

(一)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改革开放的深化

会计信息失真对国家经济影响的严重程度可从下面一些事实中略见一斑:

2000年财政部对全国110家酿酒企业的会计状况进行抽查,结果有102家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收入费用不实的金额共计25亿元,导致虚假利润1388亿元。

其中,企业会计报表利润与检查组核实利润金额相差1倍以上的达41家。

1998年在证券市场曝光的“红光实业”事件、震惊中外的“安然”事件都说明如果会计信息失真,财会监督可能失控,就会影响甚至破坏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使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与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

从微现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

例如一项投资技术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虚增了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失去市场机会。

反之,则会使一份实际不可行的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立项。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所谓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等,与此不无关系。

从宏观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涉及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三)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

由于企业经营者的舞弊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假账造成企业破产倒闭,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更为深重的疑虑,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

如证券市场上的“红光实业”、“琼民源”、“银广夏”到近期的“德隆系崩盘”,会计信息失真成为笼罩证券市场的浓重阴影,挥之不去。

上海财经大学曾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多数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6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个别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两项合计,总计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近段时期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的股指不振现象,有机构就认为这是源于信任危机。

德隆系事件像一颗重磅炸弹,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不多的信任又炸得粉碎。

现在投资者对上市企业及中介机构不信任感急剧上升,市场筹资功能受到严重挑战,大盘受到拖累便是必然。

(四)导致国家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

在一些未将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挂钩的企业,逃避上缴企业所得税,人为增加成本、转移收入,从而虚减利润。

在国有资产出售与转让过程中,企业负责人授意评估机构大幅压低企业资产评估价值,以从受让方获得差额利益或人为改变国有资产和个人资产的比例关系,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内容而确定的,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五)虚假会计信息驱逐真实会计信息

某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避免他所经营的企业被兼并以至自身被淘汰而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

这样一来,会造成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虚假上浮,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原本经营业绩良好且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账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遭到“出局”;而经营业绩差但提供经过粉饰的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表面业绩很可能会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生存”。

这样,如果“机会收益”远大于“败露成本”时,便出现了虚假会计信息驱逐真实会计信息的现象。

(六)影响债权人利益,损害企业形象

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往往会制定一些销售折扣政策,这种销售中的折扣,常依赖于顾客的财务状况及以往偿付货款的情况。

像这些信息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已入账的会计信息。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会影响到企业销售款的安全性,影响债权人利益,也有损企业形象。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秩序不佳,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问题,或者是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失真,必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

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分析

会计信息的提供主要取决于人。

在我国,一般会计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且过于低浅,这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要么无法实施,要么在实施时大打折扣,不伦不类。

因而,会计人员的素质历来被学术界指责为会计改革的最大障碍之一。

形成这种状况既有制度方面的因素,又有文化观念的因素。

长期以来,会计人员已习惯于照章办事,而很少运用个人的专业判断,致使他们对经济事项或会计准则的理解偏差而对经济事项做出错误分类。

在文化观念上,中国“尊上”的观念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计人员除按制度办事外,就是听从领导的旨意,缺少作为职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独立能力,盲目操纵上市公司的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致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1.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

单位领导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然而一些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强令会计人员作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

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

3.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

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两权”的分离、政企职责的分开,仍旧沿袭旧体制,继续让会计人员在同一事务中履行多种不同的职责,同时担任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这实际上是将会计人员置于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

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在企业领导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4.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会计监督的自觉性。

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二)从有关制度方面进行分析

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成为有用形式的会计信息,是对会计数据的综合和解释。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也规定: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原则。

但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真实性的要求,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而会计信息即使以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并且进行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同样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这是因为会计受本身特点和制度制约,在会计政策、规范和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择性及缺陷,难以做到提供完全真实的信息;并且在实务工作中,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了不同的目的,在会计制度允许范围内,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

1.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

会计准则的制定并不是纯技术的,而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具有不完全性。

一是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都想使准则对自己有利,如果在制定机构中代表多方利益的机构或关系人较少,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向性;

二是会计准则定义和释义的不准确性,会计准则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

在会计准则中使用最典型、最广泛的是“极少可能”、“有可能”和“很有可能”。

由于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主观判断因人而异,因此,什么情况算是“极少可能”,什么算是“有可能”或者是“很有可能”,便成为影响会计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必然会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三是会计原则应用的不完全性,如果在会计计量中只遵循谨慎性原则,就会只强调预计可能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特别是这种利得有较大可能实现,将会违背充分披露和可靠性原则。

2.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形不一,准则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只能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留有一定余地。

这就会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成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

此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滞,会计准则的规定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因而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为会计准则选择提供了空间。

这不属于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因为会计准则根本就未对此做出规定。

在由会计准则来作规定的领域,企业拥有更大的会计选择权。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准则选择范围。

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也给会计的“如实反映”带来难题。

“真实”的涵义应是“跟客观事实相符合”,理应具有惟一性,不能说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有多个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却都是真实的反映。

3.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

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就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都会使会计信息产生制度性失真的可能性。

4.产权制度不明晰,形成信息不对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企业中客观存在两个控制主体,即企业所有者和受托经营者。

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经营者和所有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在契约中规定的责任,称之为受托经济责任”,由于两者间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对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

而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逆向选择,通常指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接受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二是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的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

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总希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

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经营者)的经营业绩,是所有者用以解除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依据。

由于管理人员努力程度的不可测性,会计信息反映的相关指标就成为委托方评价受托方经营业绩的尺度。

这使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左右会计信息的生成,可能不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会更看重短期经济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会利用手中“暂时的控制权”谋求“个人价值最大化”。

这时会计信息就会成为手中的得力工具加以利用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5.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

会计的不确定性也称模糊性,其表现一是不确定的与事实有差异的计量结果,这与会计估计有关;二是不确定的计量方法,不确定会计事项是指一种状况或处境的最终结果是利得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确认。

这包括:

①与信用有关的事项;②与时间有关的事项;③与风险有关的事项;④与社会经济变化的有关事项。

对这些会计事项,我国会计准则与制度对于这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做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使得在会计核算中存在多种备选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由此引发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也就难以精确计量。

如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资产的物理寿命比较容易确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资产的无形损耗却很难准确估计,因而作为固定资产折旧基础的折旧年限也就带有不确定性。

在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中,这些事项难以确定,通常采用不予确认或表外披露的方法,即使发生的可能性极大,也不予揭示出来。

(三)从道德方面进行分析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道德角度来看,表现为部分会计行为者道德沦丧,有法不依,进而违法犯罪;相当一部分会计主体不能遵守真实客观的会计道德规范和制度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这些行为扰乱了企业的正常运营,损害了债权人、投资者等相关利益团体的利益,造成了国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干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进一步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虚浮之风和贪污腐化。

我国新《会计法》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可见真实可靠成为会计的最高原则,遵循此“道”,会计信息才值得人们信赖。

然而在现实中存在大量的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造成了会计职业道德下滑、缺失的现象。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1.外部因素

(1)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部分消极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中应继承和发扬的那部分被抛弃。

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出现了私欲膨胀的现象,引发了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在竞争时违背诚信的原则,虚伪欺诈的社会风气难免会对会计工作者产生了不良影响。

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的会计,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不可避免地会丧失诚信原则,进行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了宏观背景环境。

(2)缺乏有力的道德规范引导。

现代国人由于缺乏有力的道德规范的引导,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某些人已经形成了“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的生存方式。

因此,某些缺乏自制力的人成为了外在金钱规律的奴隶,道德规范则失去了约束力,导致虚伪产生,会计主体普遍也会在实务中遵循这一规律而放弃客观真实性的原则。

(3)不规范的政府行为促使企业追求短期化效应。

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行政职能相交叉的特性会产生政府经济行为的非市场依托,政府具有模糊性和非延续性,企业经营过程中难以追求长远利益。

为适应不规范变化的政府行为,企业领导人进行短期化经营,进而放弃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会计报告上弄虚作假。

企业的市场价值判断与利益的体现时常被动地以政府行为调整,会计信息随之失真。

(4)中介机构监管不力。

我国推行会计年度报表审计制度,但是企业报表的真实性仍值得怀疑。

这是因为进行社会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为了稳定客户,拓宽业务,在相关法规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忽略了其社会责任,出具虚假的证明,为企业做假账提供便利,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进一步造成了会计职业道德滑坡。

2.内部因素

(1)单位负责人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反映在会计上即为领导对会计工作要求不高,疏于管理,造成账务混乱、信息失真;与之相比,领导的逆向选择给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影响是主要的,绝大多数信息失真来源于此。

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指使会计工作者做假账,提供虚假的信息以蒙骗相关利益群体。

(2)会计人员陷入“囚徒困境”。

会计人员在单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使得其职业道德从属于单位领导的权威,当二者发生摩擦或冲突时,会计人员陷入困境。

如果不执行领导指示,会受到领导的打击报复,甚至失去工作;执行做假指令,违背道德,触犯规定,却可能从单位获益,会计人员陷入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3)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丧失操行。

我国在积极建立两权分离、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尽管如此还没有塑造出真正的企业法人主体,企业经营者的权责问题、政企分开问题还未彻底解决,监督机构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企业改制流于形式。

为了企业或个人的利益,在外部条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董事长控制下的企业便放弃其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弄虚作假,企业丧失了其操守,反应在会计工作上即为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会计信息失真。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由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

(一)信息提供者主观因素所产生失真的治理对策

从会计信息提供者角度来看:

会计信息提供者主要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包括出纳人员、财务核算人员、工资核算人员、成本费用核算人员、财务成果核算人员、资金核算人员、往来结算人员、总账报表人员、稽核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和电算化管理人员等一般从业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

他们的非诚信思想行为要么是慑于会计主体负责人的威力而违心做假账;要么是其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法律观念淡薄、为本会计主体或本人之小利而主动为违法乱纪的领导出主意、想办法或自愿做出一些有损于会计行为规范、有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事情;要么是专业素质不足、无法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严要求;要么是岗位责任不清、内部控制不力、会计监督不细等使得有些职位和制度形同虚设,给有些存心不良图谋不轨的会计从业人员以可乘之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

1.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单位领导学习会计法规,使单位领导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指导思想,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来实现。

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

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3.强化会计、政府部门、注册会计师中介机构的监督

首先,提高企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其目的是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其次,正确处理会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

各经济监督部门既要明确各自监督职能的管理目标、职权、业务范畴,又要在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协调,保证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实现经济监督的总体目标。

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对本单位及其下属部门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会计监督内容进行的再监督。

最后建设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发挥其公证和监督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