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369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第10讲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

第10讲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

建·时空坐标

回顾历史,想一想

历史知识经常支离破碎,怎么办?

构·思维导图

结合教材,试一试

示例如下:

历史线索经常脉络阻滞,怎么办?

通·阶段特征

依据史实,理一理

20世纪上半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形成,也是两种制度并存及斗争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文艺上: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对接一轮 固本培元

温馨提示:

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①俄国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经过

①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列宁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③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相继成功,这次革命被称为“十月革命”。

④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大会选举成立了人民委员会。

这次会议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3)意义

①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②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案。

(2)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新经济政策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企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3.斯大林模式

(1)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评价

①作用: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票投机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特点:

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3)影响: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1)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

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

加强对工业的

计划指导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调节劳资关系

调整农业政策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社会福利方面

加强社会救济和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立法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2)特点:

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3)实质:

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作用

①直接影响:

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间接影响:

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增长,保住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③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文学与影视的发展

1.文学:

苏联文学高度繁荣。

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2.影视

(1)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代。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2)1929年,英国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1.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考虑革命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和革命的结果。

(√)

提示:

二月革命前俄国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国家,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胜利果实落到资产阶级手中。

所以,从革命的任务和结果来看,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而十月革命的历史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委员会,工人、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我们说十月革命是一次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

提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时的俄国称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3.《四月提纲》提出要以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提示:

《四月提纲》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但七月流血事件表明,俄国和平夺权的方式走不通,俄国最终走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的道路。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错误的,不必要的。

(×)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它是错误的。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符。

(√)

提示: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非常政策,这一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6.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的共同点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

提示: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是两国外部都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7.“斯大林模式”形成之初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提示: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实行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不主张遏制经济危机。

(×)

提示:

“自由放任”政策并非不主张遏制经济危机,它力图利用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功能调整社会经济活动,国家不干预经济。

事实证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9.罗斯福新政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提示: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基本矛盾,所以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0.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新”与罗斯福新政中的“新”含义一致。

(×)

提示:

从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手段方面来看,前者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11.影视艺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的产物。

(×)

提示:

影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产生的文化艺术。

热点考向·活化思维

主题微课  模拟演练

主题一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典例1 (2016·新课标Ⅱ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题流程]

选项

判断理由

正误

错因归类

A.

苏联当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

×

基础知识不牢

B.

题干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答案为B项

C.

苏联吸引美国人不仅是苏联的城市供应得到保证

×

信息提取不准

D.

当时美国人不可能学习苏联建立公有制

×

知识理解不透

历史追问|●>

上题中提到苏联发展经济的做法吸引了美国人去学习,但实际上当时苏联在发展经济方面,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你知道有哪些吗?

提示 工业方面:

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农业方面: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积累与消费方面:

过分重视积累,忽视与民众密切相关的消费品的生产,容易导致民众的生产积极性降低。

体制方面: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使企业缺乏活力,挫伤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练习1-1 (2016·浙江卷)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解析 图片显示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大量减少,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大量增加。

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的社会结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

个体农户的大量减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A、B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就已消失,D项错误。

答案 C

练习1-2 (2016·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多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解析 材料表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并未带来农业的明显增产,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表明生产者即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抵消了生产工具进步带来的优势,故C项符合题意。

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会造成机械闲置,不会带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相对于个体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不是导致农业增产不明显的因素,B项错误;集体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D项错误。

答案 C

1.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评价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这一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对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构想

特点

实质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

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

点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设置]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

提示 

观点

史实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

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对象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面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苏联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1.(2016·安徽淮南高三模拟)历史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你认为下列哪个小组讨论的观点是正确的(  )

A.第一小组的结论:

两国革命目标相同,都是用武装斗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第二小组的结论:

两国革命道路相同,都是由城市到农村,武装夺取政权

C.第三小组的结论:

俄国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D.第四小组的结论:

俄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解析 A项错误,俄国革命旨在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项错误,它仅仅符合俄国十月革命。

C项错误,二者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而D项正确,两者由于国情不同,革命道路不同。

答案 D

2.(2016·黑龙江哈尔滨高三模拟)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

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

“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

A.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B.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解析 本题以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共性与联系切入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故“继续”应是指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但这并不符合题干问题的要求,A项排除;C项在二月革命即已实现,排除;D项“共同执政”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3.(2016·河北石家庄高三复习教学质检考试)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英法等国家认为:

“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 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在1918年俄国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获得经济发展的喘息机会而施行的,与英法利益无关,故A项错误;准许美赴俄建厂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允许自由贸易,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中的一项措施,此措施是在坚持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成分的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情报局是在二战后与美国冷战时所采取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美俄外交关系始终存在,并无建立不建立之说,只存在紧张和缓和之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第一次模拟)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独特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C.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D.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大萧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可知,此应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西方国家因经济大危机陷入困境,而苏联通过斯大林模式迅速发展的史实,故排除A、D两项,选择C项;B项的表述与计划经济体制在二战后弊端日益明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答案 C

5.(2016·广东省广州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

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年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的人数在600—800万之间。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

B.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

C.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

D.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在1932—1933年苏联正在进行的是农业集体化,但是此期间某些做法违背农民利益,牺牲农业换取对工业的支持,使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受到了极大伤害,无疑加重了死亡人数,符合题意的是B项。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由于国情决定的,排除A项;C、D项表述错误。

答案 B

主题二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典例2 (2015·新课标Ⅰ卷)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解题流程]

选项

判断理由

正误

错因归类

A.

制定公平经营章程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

×

基础知识不牢

B.

材料信息反映了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养老金制度,涉及这一规定的是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险法》

C.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属于《农业调整法》的内容

×

基础知识不牢

D.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属于1938年颁布的《公平劳动标准法》的内容

×

同类知识混淆

历史追问|●>

上题中提到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建设,当时美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直接目的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根本目的:

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直接目的:

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

影响:

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练习2-1 (新课标Ⅱ卷)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从材料信息看,人们比较喜欢幻想型影片,幻想着富人能被感化而帮助孤儿,这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反映了人们渴望得到幻想型影片中那样的慰藉,故A、B两项与材料不符;由材料信息可知幻想型影片不属于现代主义艺术,排除D项。

答案 C

练习2-2 (2016·新课标Ⅲ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解析 依据材料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相关知识,将其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答案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1.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1)从近代化史观看,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了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从社会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从生态史观看,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障了可持续发展。

(4)从全球史观看,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2.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