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docx
《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
所谓“阅读期待”,即面对文本,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心理。
如面对童话故事,希望从中读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预期出现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面对一篇散文,希望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灵活的笔调,描写感人的内容,使人得到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等。
在教学预设时,对“江南鱼米乡”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两个理解难点,原准备在学生充分感悟课文语言后,由老师提出并逐一引导学生体会理解。
但课堂是在持续地生成的,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缘于自己的阅读期待,提出了这两个问题。
教师对于这个在对话过程中闪现的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予以敏锐地捕捉,利用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轻易否定,使不同的感悟、理解有交流和争辩的机会,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起来。
于是,课堂上精彩的语言纷至沓来:
“竹排漂下来,看
到的景色就像画一样美”、“小朋友在小竹排上,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就像在看一幅美丽的画一样”、“我看到了江南
有很多很多的小河,这些小河里的鱼呀、虾呀,也是很多很多的”、“我们这里种的稻子很多很多,我到外婆家去,看到公路两边的田里种的都是稻子”、“我从图上看到田里种了很多很多的禾苗,禾苗长大了就会长出谷子”等等,这是孩子的视野,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感悟,相信在最后实行课文朗读时,必然有一幅幅各不相同的江南美景图表现在每一个小
朋友眼前。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这个课的重点是第一句“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
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而这个句的重点又是对
叠词的体会,知道叠能将所写事物写得更美。
经过师傅的点拨指导,我将“青青的瓦”做为突破口,以点带面。
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他们的视野里包容的内容有限,学习范围太宽,他们会顾此失彼,将学习内容只放在一处,他们比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
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基础都没有,如何添砖加瓦呢?
所以我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色,课文里
“青青的瓦”在哪里。
再通过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青青”本身的美,通过这有意识的比较,让学生在今后的说话和笔头训练中,能够将叠词无意识地挥洒而出,让语言和文章显得更美。
然后让学生说说“青青的瓦”美在哪里,并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青青”
的,并由我用课件呈列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然后我通过不同水准的引导,如
“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枯萎的小草有点变绿了”,“变得
更绿了”,“感到满眼都是绿了”。
这些评价语的背后是学生越来越富有感情地朗读,把“青青的”读得更美,并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中,学生对如何将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有了一定水准的理解,朗读起课文来更是有板有眼了。
当学生对“青青”的事物美在哪里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有感情的朗读将它表现出来之后,我又将此延伸到“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导入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节课的投入状态。
上课后,我借着每位孩子都喜欢画画的因势,请一位孩子上台画一棵树,并让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画的树,再通过老师课件画的一棵树让孩子说说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协助。
因为一开始就从孩子们的兴趣着手,孩子们很快就投入到课堂中来。
在介绍树的好处时,大家说了好多,也很全面,接着我们就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从学课文开始,我就特别注重孩子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实行感情朗读。
所以,在一次次的引导、激励下,孩子们通过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还以爷爷绿色的小伞,明白了树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发出了“协助别人,快乐自己“的论断,这个过程都是他们自主探究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做好自己引的角色就够了。
在朗读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个别孩子,
从上课开始,就一直不喜欢将课本打开,这是一个习惯问题,
说明我抓得还不够全面。
另一个就是,朗读的时候,很多孩子很快就将文本背会,以至于齐读的时候也不愿意将课文打开。
这个问题的存有我感到比较头大,该如何去解决,去引导,我该好好再思考、在实践。
《静夜思》教学反思
教材采用“读诗、唱歌、配画”的表现方式,将音乐与文学、美术等学科内容融为一体,以倡导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
《静夜思》的歌词是一首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唐诗,语言流畅,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又意蕴长远。
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给学生提供了把握、体会、想象与表现的极大空间。
它的旋律古朴、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风格与诗歌结合得天衣无缝。
但它采用的昆曲的音调,演唱时要求的戏曲的行腔韵味等,又不是我们现代的孩子能轻易把握好的。
整堂课通过划船律动一一熄灯欣赏一一演唱歌曲一一绘画表现《静夜思》,都一直在引导学生寻找思念的感觉。
音乐在渲染着气氛,我的语言柔和,表情虽然亲切但不带微笑,学生们很安静,他们在想象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离开很远时,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这种生活中的体验丰富了她们演唱时的情感,也进一步地拓展了课的内涵。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
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
为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兴趣,那就要把诗歌描写的意境,先推到孩子的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这中间就需要使用情境教学了。
因为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人物、景物、事件的爱憎和感叹。
诗歌描写的场景和儿童生活的经验,往往是相通的或是相关的。
所以,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使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兴趣,而且能够活跃思维。
在上面的教例中,因为孩子们喜欢唱、喜欢跳,特别对自己学过的曲子,在语文课上出现更觉得新奇。
所以便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一边听音乐,一边感受那满天的小星星,多美啊!
用这种艺术的手段,出现在课堂上,孩子特别亲切,觉得那美丽的弯月就在眼前。
这段导入,把诗的内容,诗中的景一一月亮,诗中的人一一那个看月亮的小朋友"我",连
同写诗的人都揉入一个美妙的境界中,而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进到这诗境中。
最后让学生为图画配上声音,目的在体会图中小女孩轻松、欢快的心情,以及被那美丽的星空所陶醉的神情,激起学生共鸣,让他们想象自己也坐在月亮船上,邀游于闪烁的星空,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愉快。
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老师再实行指导,就能把短文的意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现出来。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
而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
如上教例“你问我答”的游戏中,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必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好问句。
这里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在比较句子这个环节中,通过四人组的讨论,孩子们在汇报学习中,相互倾听小伙伴的发言,共同求得多种不同答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
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引发新的思考,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到开发,既求异也求同。
在这经常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中,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共同探究的精神。
《阳光》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阳光》一课时,遵循新课程理念,注意了以
下几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我用谜语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识字时设计了“摘果子”的游戏,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提升了识字效率。
2、寓教娱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带动作、带表情去读,以发展其想象水平,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阳光》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怎样让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呢?
我设计的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使用想象、比较、作动作等方式,去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阳光的真正美好与宝贵。
教学中紧紧围绕阳光给大地及人们带来的美丽与欢乐,来表现阳光的宝贵,学生理解起来浅显易懂。
又通过搜集的课前资料,去了解阳光的一些课外知识,即协助理解了课文,又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这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效果很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识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导写字过程中时间有些紧张,我会吸取经验,在以后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影子》教学反思
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都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坐在教室里
学,老师站在讲台上教。
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排除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扰,让学生较认真地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有问题能即时作答,有困难能即时点拨。
但也有缺点——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对于学习内容,他们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录像、图片等来了解,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其实,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能够利用校园、大自然的资源来实行教学活动。
如:
相关植物的、季节的、自然现象的等等。
我们能够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真切地体验事物,实行观察、比较、讨论,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影子》这篇课文简单易懂、有趣。
上这个课时刚好风和日丽,所以,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并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
观察自己和同学的影子,看看它们出现在哪,像什么?
学生在运动场上愉快地玩啊,看啊!
瞧,他们一
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做动作,有时几个小伙伴又在一起讨论交流……孩子们是在玩语文呢!
最后,我利用一
点时间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很多学生都了解了很多相关影子的知识,并且在回教室的路上,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把课文背出来了。
大自然真是一个大课堂啊!
其实,只要我们的教学方式灵活地改变一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尾巴》教学反思
《比尾巴》是新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
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要引导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教学时,我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的特点,在各教学环节中贯穿,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把语文课组织“活”。
教《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
教学中能够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让学生从课外书中找资料,也能够上网或到动物园看看,收集动物尾巴的奥妙,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家长、老师和同学。
要求学生有意欣赏动物尾巴的特点,议论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从中发现动物们的尾巴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各种不同的特点。
新课程所带给我们新的理念、视野与感受,让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一步步、一点点地去解读、去品味、去体会、去诠释。
《比尾巴》一课的教学,在与学生一起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三问三答、游戏学习中,我充分地解读着儿歌中的情与趣;品味着每一环节的得与失;体会着学生的喜
与愁;诠释着新课程的语与文。
总来说之,低年级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新课标为准则,弄清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多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升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比一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
课堂上利用了挂图,表现果树、电灯杆、石桌、石凳,以及小朋友上滑梯、跳绳等景物和场面,师范性地提出了比较哪根绳长、哪个人高、哪个水果重等问题,提供了比较结果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
另外,课堂上还组织学生实行了实践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当然本节课也存有很多不足之处。
因为一年级小朋友刚刚进入小学,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课堂纪律不是太好,加上本人第一次教一年级,缺乏经验,殊不知一年级和中年级不同,要手把手教,要带领学生说规范语,教师要起很好的师范作用以便学生模仿。
所以还应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
学习
《自选商场》教学反思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观点、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教材的巨大变化。
我们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
突出表现在教学中提倡多认少写的识字方法,要求会写的字很少,也很简单,但是识字任务却很重,主要是识字量大。
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保持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不但学会了本课的字词,并且锻炼了水平,同时感受到了自选商场购物方便的特点。
整堂课的教学我努力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养成到生活中、在大量课外阅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学生能够理解所有教材中的认读字,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新课程在识字教学方面所设定的战略性目标一一大量识字。
但往往学生忘得也很快,这就有必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巩固”字,在大量阅读中去“熟悉”字。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此课中我直接将课堂生活化,时刻让学生理解生活,探究生活,首先通过创设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跟着课件走进琳琅满目的自选商场,学生们在老师及学习小组组员的协助下,人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商品的名称,并读准了字音,理解了它们,欢快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
最后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行环境识字,使学生真正能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关心周围的事物,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更多生活中的事例,识字水平也在理解和探究中得到发展。
二、课堂教学活动化
贪玩爱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假如四十分钟要求他们都要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坐好认那十几个陌生的字,孩子们一定会觉得乏味,还会坐不住,认不牢,识字效率低。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本课时我就充分体现了“活动化”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中我请学生当小营业员把各种商品分类,孩子们在“玩”中学,个个兴趣盎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学到了分类的知识,也真正理解了“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真方便”这句话的含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识字时,我鼓励他们互相协助,遇到识字困难能够向别人请教,让他们“动”起来,在提升识字实效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唤发情感,提供充足的空间
第斯多惠说过:
“知识不应是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而识字本身是枯燥的,怎样让学生能独立识字,实现学生独立主动识字的目的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便是唤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及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
这节课我持续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赋予词语生命力,唤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让学生持续体验到识字的成就感,孩子们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自主地识字,自主地合作交流,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
同时培养学生的识字水平,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菜园里》教学片段与反思
1、复习有了突破。
传统式复习一般齐读,一刀切.未能照顾
到下层学生对知识全面掌握.而本节课,我采用自主认读,动手操作,找出未掌握的生字.接着听老师范读.通过听读,对刚才位掌握的字有了理解.最后把剩下的疑难在小组里解决。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帮、互助、互学,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位学到实处,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拔尖,又能补位,达到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目的.
2、学习课文的过程,采用了听录音读、自由读、小组读、
品读。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提升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学得快,学得轻松。
学生在读中理解,在与同学交流中提升,体现了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过程。
3、“放”体现了学生想象空间的“放飞”,学习时间的“放
松”,还有学习方式、方法的“放”。
只有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方法,想象不受约束,他们才能广纳知识,内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对于中上层生来说,课堂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基本落到实处,对于极个别主动性不够的学困生来说,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极个别仍存有随意,肤浅,有“走过墙”的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课堂上教师继续发挥导向性,要倾听学生,引导如何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个民主、开放宽松的课堂,促动每个学生健康、有个性地发展。
《日月明》教学反思在教学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日”和“月”分别指什么?
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明白“明”是指很亮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试说,也许是汉字的有趣的构字规律打动了他们,学生的回答很让人惊奇。
他们是这样理解的:
灭:
有人用水管浇火,上面的“一”就是水龙。
看:
用手遮在眼睛上,能看得更远。
男:
一个男人在田里干力气活,所以田力是男。
我真是没想到,孩子的理解竟是如此接近古人的造字规律,本以为要大讲特讲的教学环节,竟是孩子如此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对于不能理解的孩子来说仍是不理解的,但至少也说明了这些构字是那么地接近我们的生活,确实是从生活中而来。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也许是自己上半年刚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
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录像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
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
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很多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
在理解“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象。
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
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
因为课前的充分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
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学生介绍了“故宫”、“人
民大会堂”、“长城”等很多景点。
上完课,学生说:
“老师,
学完这篇课文,我好象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
”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
如果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分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关于北京的那么多知识。
可见,课堂上要为学生减轻负担,提升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须在课前就花。
《雨点儿》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媒体助学,让学生理解课文。
如在学习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时,我充分利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大雨点和小雨点所到过的地方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呢?
在文中找到答案后,在充分地想象后,我使用了多媒体,将大雨点和小雨点所到过地方发生的变化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各种器官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朗读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孩子看到了花更红、草更绿、看到了光秃秃的地上出了红的花、绿的草,听到了悦耳的音乐,情感再次达到高潮,此时,大自然的美通过朗读再次表现出来。
在《雨点儿》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的兴趣点,
通过朗读,接受情感的陶冶和熏陶,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激发。
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情感在
读中得以体现,轻轻松松成为学习的主人《平平搭积木》教学片断与反思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课文以小见大,从搭积木生发开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质。
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
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我深知自己在识字教学这个块上较为薄弱,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来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我鼓励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他们似乎有了兴致。
当李俊铭说他记住了呢字,“口、尼T呢”时,大
家都想起了《日月明》中会意字的表述方法,很自然的,其他同学也快速采用了拆分的方法识字“门、日T间”;“此、
二T些”;“人、主T住”。
我不能和孩子们说这种方法没有和字本身的意思结合起来,和《日月明》中会意字的识记方法不同。
大家能这样拆开来记已经不错了,甚至在将来还能够顺势引导他们对于形声字的理解,不是很意外的收获吗?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
学生自渎、选代表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师生比赛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到:
平平搭了四间房,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自己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他还要搭很多的子,给大家住。
此外在情境图的协助下,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又感悟除了奶奶的话要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
而多种形式地朗读后,学生还感悟出了平平是个心中有他人,善良聪明的好孩子。
当然,课堂中也有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例如,在指导朗读时,我这样问:
平常你的奶奶是怎样和你说话的?
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课堂纪律一时难以控制。
的确,每位学生对外婆奶奶的印象都不同,有的奶奶是快人快语的,有的奶奶的慢声细语的。
所以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可取性的。
不如直接点明:
奶奶通常都是和蔼的,所以读奶奶的话时应该慢一些,轻一些。
这样学生不但印象深刻。
而且也大大节约了时间。
课堂节奏自然也快了起来。
所以教师学习要求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更加准确。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试图以“最后一间房子是给谁住”这个问题来引出孩子们对平平美好品质的理解和赞美,可当孩子们回答完“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后,有个学生没经我的允许就发问了:
“那全世界有那么多没有房子的人,住得
下吗?
”我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不说话了。
他吐吐舌头闭了嘴,可我知道孩子们其实是很想知道我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无奈我一时语塞,不知该怎么解释他们这个阶段孩子们
思维中会有的简单和纯真
《自己去吧》教学片段及反思
从学生的兴趣着眼,通过朗读、角色表演游戏等方式,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努力让语文课活起来,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读,理解内容
第一步:
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朗读时音要准确。
不错读,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重点读准生字字音。
如果课文有长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自然停顿,训练领悟自然停顿的一般规律,为理解词句意思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
细读,理解意思: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插图实行细致的有重点的朗读训练,以更好地理解体会相关词句的意思。
达到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