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310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x

《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x

桂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音乐教案

 

一年级上册

 

班级:

(1)——一(6)

 

第一单元娃娃乐

教学内容

学唱《板凳龙》。

学唱《溜溜歌》、听赏《师公舞》。

学唱《阿西里西》。

学唱《比一比》、活动“赛歌会”。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通过听、唱一组民族民间童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初步感受各民族童谣不同的音乐风格。

2.通过音乐活动和表演,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学会在音乐活动(表演)中大方自然地展现自我,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3.通过节奏游戏活动,认识四种节奏拍击符号的标志,初步感知和分辨几种简单的节奏型。

(二)具体要求

通过演唱、朗读、看图、做游戏等方式,学习和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通过演唱、朗读、做游戏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内心听觉,感受音乐的进行与停顿。

学唱歌曲《板凳龙》、《比一比》、《溜溜歌》,培养自然、大方的演唱习惯,了解领唱和齐唱这几种不同的表演方式。

通过音乐游戏,树立集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在于引导和训练学生具有稳定的内心节奏感以及在心里歌唱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准确地休止和接唱,尤其是在领唱与齐唱歌曲中,能与同学合作,和谐完整地表现音乐。

本单元的难点:

如何由有声的演唱过渡到“无声的”演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内心节奏的目的,以及在演唱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图片

2、打击乐器:

碰铃、响板、铃鼓、三角铁、双响筒。

3、录音带或CD

4、节奏卡片

教学课时: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板凳龙》

教学目标:

l、跟着老师学唱《板凳龙》。

2、了解瑶族舞蹈.

教材分析:

歌曲《板凳龙》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

首先,由听赏导入,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

在听赏的过程中,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拍击或模仿教材插图提供的动作图,边听边表演,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熟悉音乐、熟悉歌曲。

表演时,可适当地加入一些跺脚、踏步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再通过教师有表情的范唱,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歌曲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谈谈对“板凳龙”的认识。

由于歌曲旋律简单,可以要求学生模唱旋律,这时要突出对休止符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跟着琴声演唱。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1=D

1234|31|55|5—|5654

小花猫在门口喵喵喵,小山羊在

31|22|2—|1234|31|66|6—

树下咩咩咩,小鸭子在河里嘎嘎嘎,

5654|31|22|1—||

小青蛙在水里呱呱呱。

要求:

能正确的模仿各个小动物的叫声,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三、新课教学

(一)节奏练习。

(二)教师朗诵歌曲《板凳龙》。

l教师朗诵,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跟着老师念节奏。

2教师将歌曲中两部分用两种不同的节奏朗诵,并同时表演两个不同的角色。

3学生单独进行节奏练习。

(三)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游戏。

1、学生跟教师学念后半段节奏,并加上手的动作。

2、学生一边演唱,一边自行设计表演动作。

3、学生分两组对唱,并表演。

(四)动作说明(图示见教材):

图1右手胸前按掌,左手左上方托掌,双腿并拢弯曲。

接着往左跳一步,送左胯,头抬起,看左上方。

图2双手放胯旁,压腕,双腿并拢弯曲。

接着往右跳一步,送右胯,头右侧,看右下方。

图3双手握拳,提腕,双腿弯曲扎马步。

图标说明(图标见教材):

“□”表示拍手,“”表示拍桌子。

(五)表演

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

四、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溜溜歌》、听赏《师公舞》。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溜溜歌》、听赏《师公舞》。

2、了解领演唱形式.

教材分析:

《溜溜歌》是一首轻快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贵州苗族民歌,由五小节构成一段体结构。

乐曲短小、精巧,节奏规整、旋律流畅,近似于口语的旋律进行,琅琅上口,易学易唱,极富童谣的风格。

歌曲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采用同头换尾、乐句对仗的手法,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正在一唱一和、摇头晃脑地演唱的生动情景。

歌词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词曲结合紧密,易于学生学唱和背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1=D

1234|31|55|5—|5654

小花猫在门口喵喵喵,小山羊在

31|22|2—|1234|31|66|6—

树下咩咩咩,小鸭子在河里嘎嘎嘎,

5654|31|22|1—||

小青蛙在水里呱呱呱。

要求:

能正确的模仿各个小动物的叫声,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三、新课教学

(一)复习歌曲《板凳龙》和上节课的游戏。

(二)教师演唱歌曲《溜溜歌》。

1、教师演唱,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对歌曲作简单描述。

2、教师放录音示范,学生跟着音乐轻生哼唱。

3、教师演唱,学生分两组分别表演叙述者与听众两个不同的角色。

(三)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演唱。

l学生跟教师学唱歌曲。

2学生一边演唱,一边自行设计表演动作.

3学生分两组对唱,并表演。

(四)律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哈尼族人民尽情歌舞的情景以及热烈欢歌的场面,同时加深对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曲的情感体验。

(五)表演

请个别小组上台表演律动,并表扬。

四、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师公舞》

教学目标:

1按节奏念儿歌。

2演奏打击乐器

教材分析:

《师公舞》是根据壮族民间音调改编而成的一首乐曲,由四句规整的乐句组成一段体

结构。

其旋律在一定程度上受广西宁明花山壁画人物形象的影响,有一种显示男性刚劲

有力、粗犷豪迈的感觉,加上休止符和切分音的运用,更赋予乐曲独特的动感。

在写作手法

上,前两句与后两句所采用的音乐元素截然相反,在乐句的进行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但乐

曲第二、第四乐句是第一、第三乐句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最后

落音在主音上结束全曲,再一次突出了乐曲坚定有力、饱满结实的音乐形象。

这首乐曲在广西壮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喜爱,常在喜庆欢乐的民间、民俗

聚会上,用于舞蹈伴奏。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1234|31|55|5—|5654

小花猫在门口喵喵喵,小山羊在

31|22|2—|1234|31|66|6—

树下咩咩咩,小鸭子在河里嘎嘎嘎,

5654|31|22|1—||

小青蛙在水里呱呱呱。

要求:

能正确的模仿各个小动物的叫声,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三、新课教学

(一)复习《板凳龙》并做游戏。

复习时注意间奏的准确并配上打击乐的节奏。

(二)听赏《师公舞》。

1初次听赏,学生认真聆听

2请学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

3教师讲述小金凤的故事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壮族的神话故事

4再次听赏,学生跟着旋律哼唱。

(三)认识四分休止符

1音乐中的声音用音符表示,如:

一拍:

“X”,两拍:

“X一”。

音乐中的静默用休止符表示:

如:

一拍休止0。

2现在用“X”替代绿牌,用“0”替代红牌,看着节奏谱,念儿歌。

(四)打击乐器演奏

1请学生用一件打击乐器替代一种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判断.

如:

碰铃与小黑鸡,双响筒与小青蛙,铃鼓与小白猪,三角铁与小花鸡,响板与小黄鸭等,可以有多种方案。

2边念儿歌边演奏打击乐器。

3将学生分组,一部分学生念儿歌,一部分学生担任齐奏与领奏。

4换一种节奏演奏打击乐器。

请学生自己设计节奏并演奏打击乐器。

(五)舞蹈律动

“广西是金凤凰的故乡,让我告诉你这个美丽的传说”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本套教材面向少数民族、面向农村、面向山区的特点。

用故事传说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感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动作说明(图示见教材):

图1右脚往右迈一步,左脚跟上,脚尖放右腿旁,右手托掌,左手按掌,身体稍向右倾斜。

图2动作同图1,换相反的方向。

图标说明:

(图标见教材)

“○”表示拍腿。

教师播放舞蹈律动的片段,学生跟着屏幕一边演唱一边舞蹈。

四、教师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阿西里西》(汉族)。

教学目标:

l演唱《阿西里西》(汉族)。

2边唱歌曲边跳邀请舞.

教材分析:

《阿西里西》是一首在贵州地区广泛流传的彝族儿歌。

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体结构。

歌曲旋律简洁、轻快活泼,富有动感,特别适合于边唱边表演、游戏。

全曲以召唤性的乐句开始,旋律起于高音区,好似孩子们游戏时,相互呼唤的声音,第三句节奏的突变和音区的改变,将孩子们游戏时那顽皮可爱、无忧无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呈现出孩子们正在游戏、歌舞的热闹场面。

歌词保留了部分彝语,如“阿西里西”、“丘都拉迪”等,使歌曲更生动有趣,更富有民族韵味和民族特色,也使词曲的结合更加完美无缺。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1234|31|55|5—|5654

小花猫在门口喵喵喵,小山羊在

31|22|2—|1234|31|66|6—

树下咩咩咩,小鸭子在河里嘎嘎嘎,

5654|31|22|1—||

小青蛙在水里呱呱呱。

要求:

能正确的模仿各个小动物的叫声,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三、新课教学

(一)复习《溜溜歌》并做游戏。

(二)听教师唱歌《阿西里西》

l教师提问:

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教师唱歌曲《阿西里西》,学生根据歌词回答,歌曲讲述什么?

3教师演唱歌曲,学生用动作表演。

(三)跟教师学唱歌曲。

1用听唱法教学

2教师伴奏,学生轻唱

(四)跳邀请舞。

1教师示范动作,并讲解动作

2学生学习动作,教师巡堂纠正错误的动作

3学生自行练习动作,并要求有一定的表现力

4听音乐练习集体舞

动作:

全体儿童两人一对,顺时针方向站成爽圆圈队形。

(1-4):

两人四手体前交叉相拉,右脚起步一拍一步向前走8步,第8步松开相拉的手。

(5-8):

两人向后转体,四手体前交叉相拉,右脚向前走8步,第8步松开相拉的手。

(9-10):

两人面对面,右脚起步,一拍一步向各自的右边走四步,同时拍四下手。

(11-12):

右脚起步向各自的左边走4步

(13-14):

原地不动,于对面儿童手握手一拍

(15-16):

外圈人不动,里圈人沿逆时针方向走到下一个儿童对面与他握手,一拍一位,再与下一个儿童握手。

最后再与第四位儿童握手,并与他为伴,重新跳起来。

四、教师小结,下课。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比一比》(仡佬族)。

教学目标:

l学唱歌曲《比一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