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9161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x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x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

  新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原有“苏南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它成功探索了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小康之路。

在创建新苏南模式的过程中,苏南地区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进行机制创新,破解了一系列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难题,在与时俱进地探索“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方面,积累了对其它地区具有指导意义的丰富经验(全国百强第一县昆山市也是“全国党建先进基层党组织”)。

昆山市的快速发展是苏南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昆山的成功实践也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成功典范。

本文以昆山市为案例,研究新苏南模式下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运行机制。

  一、新苏南模式给“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从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诸多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

苏南模式变迁在经历了第一重循环:

制度环境变化――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制度失衡①之后,又经历了第二重循环:

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即新苏南模式②。

改革开放之初,脱胎于草根之中的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率先形成制度性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发展高峰,进而形成众口交赞的苏南发展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南是中国外向型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苏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平台上。

以昆山为代表的苏南先进市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实现了江苏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

新苏南模式给全省做出了榜样,给全国作出了启示性的贡献,它是苏南广大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破除一个又一个地区性乃至世界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的成功探索。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新苏南模式既体现了对原苏南模式的路径依赖,又体现了发展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

从苏南模式产生以来的二十多年发展进程中,可以发现苏南地区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苏南模式创新的结果。

  新苏南模式以“一个目标、两手并举、三创精神、四大超越”的创新实践,朝着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前进。

具体言之:

发展理念上,坚持一个目标,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发展手段上,实行两手并举,市场与政府协调有力;发展动力上,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致力于率先发展;发展路径上,实行四大超越①,与时俱进推进科学发展。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体现了苏南发展路径的变化。

其中最重大、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苏南的各级党组织,在更好更快地推进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把原来偏重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齐头并进、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新苏南模式的四位一体发展,充分说明了:

苏南在全国不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也不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但相对来说,却是全国发展比较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地区。

苏南的发展证明,快速度也可以有好质量,工业化也可以有好生态,加快城市化也可以有城乡统筹,率先发展也可以和科学发展相统一。

新苏南模式的形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新苏南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原有的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南人抓住了新的发展活力,一是经济开放,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引进外资,提升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二是市场化改革,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三是产权制度改革,发展股份制经济,特别重视公司上市,仅江阴市就有十几家上市公司,由此形成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并存的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

新苏南模式之所以引起世人瞩目,就在于它创造了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

新苏南模式最深刻的变化来自产权变革。

“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个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②。

现在的苏南是外资、民资和股份制三足鼎立,规模企业为主,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正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

可见苏南模式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和苏南人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并始终没有停止适应加快发展需要的改革创新分不开的。

新苏南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离不各级领导干部的奉献精神,离不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诚然,“新苏南模式”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这是在率先发展的过程中,先行一步遇到的难题。

只有在前进和改革中,“新苏南模式”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组织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两新”组织在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上升。

由此,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不同利益要求的多层次社会群体,中国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除了基本阶级的分化与调整以外,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

这些都对党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提出了挑战,并将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深远影响。

在我国社会分层化过程中最令人注目的是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它指伴随着新的经济形式或随着新的产业兴起,而从基本阶层中分化出来的社会群体。

他们主要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

这些人群的大量涌现为我国“两新”组织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

  目前,苏南地区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苏南地区各种“两新”组织(非公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部分混合经济组织以及民间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大量出现。

仅以昆山市为例,20多年来,昆山市的外资企业从最初的几十家增加到目前来自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4700多家,昆山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全国1/50的合同外资。

目前,昆山市的私营企业已达到1.85万家,注册资本超过300亿,2003年以来,注册民资额是过去历年总和的6.52倍,昆山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的格局①。

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说法,生动描述了“两新”组织在目前昆山经济结构中的突出地位:

每10个合法注册企业中就有9个是“两新”组织;每10元钱的GDP中就有8元钱是“两新”组织贡献的;每10个就业人员中就有7个人在“两新”组织中就业②。

这种经济、社会体制上的空前变革极大地引导了各种“两新”组织的蓬勃兴起,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厚实的社会阶层。

事实表明,各种“两新”组织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主体,而且是政治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

“两新”组织这部分群体、行业、社会阶层是构成我们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

“两新”组织的大量涌现是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

不断发展的“两新”组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它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苏南人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发育较为成熟的昆山,“两新”组织已经快速成长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阵地。

  中国的“两新”组织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兴起的,它是我们过去很不熟悉,缺乏经验的领域。

在“两新”组织有较大发展并将继续发展的情况下,在这一新的领域中加强党的工作,不仅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通过这一领域更好地联系人民群众,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政治基础的必然要求。

“两新”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应把建设和谐企业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主题。

昆山市的调查材料显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既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性,更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

这些特性和构成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两新”组织的独立性对传统党建的运行机制形成挑战。

“两新”组织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性。

且类型多、分布广、规模不等、情况千差万别。

客观上要求加强党建工作的分类指导。

要防止执政资源难以进入“两新”组织。

二是“两新”组织的变动性对传统党建的运行机制形成挑战。

“两新”组织变动频繁,目前大量的小型”两新”组织很难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地保持3名以上党员,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党组织。

三是“两新”组织的逐利性对传统党建的运行机制形成挑战。

“两新”组织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其结果就是尽可能减少非生产经营性活动,党组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相应地被压缩。

四是“两新”组织的复杂性对传统党建的运行机制形成挑战。

“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在自身资源上十分有限。

在政治目标和现实身份相矛盾的情况下,党组织很难做到既服务企业,又凝聚职工;党务工作者很难做到既当好业主的雇员,又当好各方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两新”组织中的党务干部,同时要有很强的岗位竞争能力和党务工作能力。

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党的基层组织在非权力影响条件下的生存状态。

这些挑战体现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区别于其他领域党建工作的新特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果不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创新党的组织建设、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新路子,就难以实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对整个社会全面领导的时代新使命,就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加强新时期“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是紧迫的时代课题。

研究解决这一课题,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基层社会组织中都要建立党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

总起来看,除了宗教团体和境外人员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以外,“两新”组织只要党员数量达到党章要求,在理论上都可以建立党的组织。

一般来说,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上与企业最为接近,它们都具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和设施,有固定的从业人员,有相应的合法财产,因而不仅最适合建立党组织,也最适合借用传统企事业单位党建的经验。

在传统的单位制度下,党的基层组织基本上建立在单位的基础上,党员的教育管理也基本上是围绕单位制进行的。

但是,随着单位制的逐步弱化与户籍制度的松动,特别是具有自主性和变动性的“两新”组织的大量涌现,使得原有的围绕单位制进行党员教育管理的封闭模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要求。

苏南的未来从根本上取决于组织和人才保障。

在新苏南模式的背景下,“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必须与形势发展相适应。

新的形势迫切要求苏南不断探索“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新途径。

  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以昆山市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党组织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在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与时俱进,在党的自身建设上开拓创新,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实现了党的建设工作上的新突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昆山市委和市政府是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设计者,是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思想的自觉实践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自我革命者。

昆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委和市政府始终敏锐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大胆探索、大胆投入、大胆创新,积多年之功书写出了有昆山鲜明特色的“两新”组织党建“大文章”。

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昆山市“两新”组织已过了设置党组织的门槛了,其应建已建率动态保持100%,党群工作实现了“组织全面覆盖”,有效地提高了“两新”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昆山市“两新”组织中党建工作和欠发达地区相比,不是一般地讲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问题,而是”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问题。

  二、昆山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之举

  科学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创新的思维。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应当确立融入服务的理念、法律至上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成本效益的理念。

昆山人理念超前,机制创新,不断破解了昆山“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难题。

近年来,昆山市“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以“融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

具体方法上确立了“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原则。

长远谋划上确立了“制度化、法制化”的战略定位。

在机制运行方式上,昆山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群团组织建设为依托,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为着力点,以“双达标”为主要抓手,不断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的进程,形成了具有昆山特点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昆山市努力做到“四多四求”:

多元化之中求主导,在经济成分和社会组织成分多元的情况下,坚持党执政的主导地位。

多变性之中求稳定,“两新”组织具有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性大等特点,昆山使建立起来的党组织成为“铁打的营盘”。

多选择之中求创新,昆山追求“加强过程中改进,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党建工作新境界,使党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

多层面之中求突破,昆山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单位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在党建工作的各个层面均有突破性进展。

目前,昆山“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推进,社区党建、楼宇党建、开发区党建、市场党建、商业街党建、社团党建不断深化。

到2006年底,全市100%的拥有百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98%的拥有50-99人的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有了党员。

中心城区商务楼宇党建工作覆盖率达到了93.5%,全市270多家经济园区基本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民间组织党建工作正在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

昆山市委曾被评为“全国党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连续两度被江苏省委表彰为“党建工作先进县(市、区)”①。

通过创新,不断拓展了昆山“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天地,提升党建工作的新境界,巩固小康成果,更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其一,创新办法。

不断扩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

昆山以实现党群工作“组织全面覆盖”、“工作全面覆盖”和“人群全面覆盖”为目标,积极探索出按产业、协会、区域等多种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了一个完全覆盖“两新”领域、充分发挥先进作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一是把党组织建立在外资企业。

在外向型经济起步之初,昆山市委就确立了四个同步的原则,即审批外资项目与党组织设置同步提出、筹建行政领导班子与选派党支部书记同步考虑、招收外企职工与调配党员骨干同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同步开展的“四同步”外企党建工作原则,从源头上保证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昆山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全国1/50的合同外资,原因在于拥有“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而由外资企业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组成的群体通过发挥党的强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成为这个良好投资环境的创造者、实践者、推动者。

二是党组织建立在非公经济集中的园区。

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是昆山市经济工作的一大特色。

近年来,昆山市委按照“党政共管、条块结合、分层领导、综合管理”的要求,以团结凝聚职工群众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园区党建”新模式。

在昆山开发区成立之初,建立了科技教育园区、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科技型、研发型功能园区。

昆山在这些园区组建了企业联合支部,及时解决非公企业中的党员的组织挂靠问题。

对一些不支持党建工作的外资企业,提出“形外实内”的体外组建法;对各类园区的企业,要求加强党建工作宣传、党员就业推荐和选派兼职党群工作者的力度,百人以上企业独立党支部组建率达到100%。

实现了“园区党建有个好氛围、园区党员有个好形象、园区职工有个好心情、园区企业有个好发展”的党建工作目标②。

三是把党组织建立在商业街。

针对商贸流通市场私营经济占主导成分、且流动党员占有一定比重的特点,昆山市以改进管理、突出服务为重点,建立市场党组织,逐步推进了商业街党组织的组建工作;通过集教育、管理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形式,把流动党员聚集起来,并有效地开展了各类活动。

四是把党组织建立在新昆山人(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集居中心。

新昆山人达几十万人,针对新昆山人相对集中的地区,由居住地所在的政府筹建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并建立社区党支部。

昆山市委十分重视新昆山人,党组织委派了专职党务干部开展社区党建的日常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党员服务站这个阵地,管理好、引导好、服务好和保障好新昆山人,满足党员群众的学习、社交和休闲要求,更好地体现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作用。

与此同时,立足优势,创新活动方式,发挥好昆山在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尝试推广网络党日活动、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等。

通过活动方式的创新,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

五是把党组织建立在新型农民居住区。

昆山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多个新型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昆山积极探索新型农民居住区的党建覆盖新路。

目前,已在昆山新型农民居住小区建立了社区党总支,下设若干党支部、党小组,健全了三级党组织网络,形成了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系,构建了以横向联合关系为特征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其二,创新手段。

昆山党组织注重实效,确立了党群共建、四位一体;围绕中心、推动发展;树立典型、全面推进;优势互补、互动并进等四项原则,形成了昆山“两新”组织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党群共建工作实施办法,做到了党群共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

  昆山市将“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党群工作一体化”建设作为整合资源的一种新模式重点推进。

一是在“两新”组织中大力推行“支部加工会”的工作模式。

昆山市委提倡,在条件成熟的非公企业中,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一肩挑。

这样在开展工作时,党组织就可以在活动时间、活动经费等方面,通过自己所领导的工会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已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带动作用,以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通过思想上带、组织上带、工作上带,指导和帮助“两新”组织搞好群团建设。

二是“两新”组织中的党群组织紧扣生产经营这一中心,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建言献策等活动,特别是引导党员和职工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动脑筋、出主意。

仅2006年,大家共为昆山企业发展建言献策600多条。

三是在“两新”组织党群共建工作中实施凝聚力工程。

实施政治关怀,用信仰凝聚;实施事业关怀,用发展凝聚;实施健康关怀,用服务凝聚。

以服务实现关怀,以关怀实现凝聚,以凝聚实现和谐。

在工作中,党群组织积极协调企业主与员工的关系。

以教育疏导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加强企业主与职工的沟通,特别是做好劳资矛盾的化解和协调工作,及时发现劳资纠纷的苗头,教育员工依法、理性维权,杜绝过激行为,先后化解了十多起劳资纠纷。

社区、街道建立党群组织的企业没有发生大的劳资纠纷。

“两新”组织党群组织还积极协调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主动向政府职能部门争取,对企业在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

四是大胆创新,开展“两新”组织优秀党员、群众满意的好党员的评选活动。

“两新”组织把关怀和服务融入、渗透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以服务企业、服务党员为宗旨,以服务到位、服务满意为标准,大力提供物质支撑和注重情感关怀,积极争取业主的支持和党员的认可。

结合党组织的评优活动,开展“两新”组织文体活动,增强“两新”组织相互间的了解,丰富党员、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打造企业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昆山开发区内各类园区建立了“两新”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为民服务,展示”两新”组织党员的风采,促进了社区和谐建设。

  其三,创新机制。

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建立党员各项保障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一个科学的公平合理的考核基层党组织的机制,让“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集中精力谋划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逐步理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四种管理关系”,即与在职党员建立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关系;与流动党员建立过渡管理关系;与困难企业职工中的党员建立委托管理关系;与街道社区直接管理的党员强化目标管理关系,不断增强党员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昆山市先后投入资金1000万元,在全市镇、街道和社区建立了53个党员服务中心(站),为区域内党员提供接转组织关系、党务工作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二是运用网络资源加强“两新”组织中党的建设,投入资金400万元,建成镇村两级现代远程增长率接受站211个,实现农村网络100%全覆盖①。

通过开设昆山党建工作网站,发挥网络技术在党内生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借助网络手段,努力办好“党员论坛”、“党课指南”、“支部生活”、“网上信箱”等栏目,在党建网站建设者与“两新”组织党员之间搭建一座“交流思想、增强信念、巩固基础、促进党建”的桥梁。

三是健全“两新”组织党务干部队伍保障机制。

近年来,昆山市公开招聘102名优秀党工后备干部,选派了28名专职党务工作者进入“两新”组织工作,创新设立“外资企业党工干部保障基金”,专项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书记依法开展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或者任期内因突发因素致使生活受到影响时的经济补助。

保障基金设立以来,已给予350名“两新”组织党务干部发放经济补助金超过100万元,在稳定党务干部队伍和调动其积极性方面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②。

此外,坚持“从党费中返还一点、靠企业支持一点、由财政补助一点”的原则,多渠道为“两新”组织党组织筹措活动经费。

四是探索建立“活动按计划、经费进预算、考核有积分、奖惩看实效”的党建绩效考核机制。

昆山市“两新”组织中党建绩效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包含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工作机制、发展业绩、群众测评,与此相对应,考核项目包含领导班子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党员队伍作用发挥情况、工作制度健全情况、促进生产经营情况、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情况。

考核主体根据考核对象的差异,在考核过程中确定和运用不同的考核办法。

主要的途径包括上级领导评价、基层群众评价、考核部门评价等方法;等次认定,即运用指标考核形成的工作成果,对考核对象做出的综合评价和估量,主要包括标准要求和等次划分两方面的内容。

对党建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能定量的定量,难以定量的,进行定性分析比较,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随意性。

对“两新”组织党员综合素质指标、党建工作的绩效,制定了可以操作、可以检查、能够落实的指标,使软要素带来了硬效益。

五是在教育管理手段上,坚持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如采取召开形势报告会、工作交流会、印发学习资料、组织参观考察和开展公益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

针对党员流动性大、转接组织关系不方便、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实行了IC卡管理。

通过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活动,使“口袋”党员主动与党组织联系。

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以新社会阶层人员等为重点对象,建立市区联动的”两新”组织人才库。

  其四,创新制度。

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法规执行机制,以充分发挥制度法规的实际效能。

  针对“两新”组织“点多、面广、线长”和企业主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特点,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现有的制度法规进行梳理,在总结“两新”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经验中制定新制度。

一是对行之有效的制度,继续贯彻执行;二是对不完善和有缺陷的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三是对需要细化的制度,重新制定了实施细则;四是对已经过时的制度,适时加以废止;五是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制度予以防范。

昆山普遍建立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机构。

建立党员活动签到制度和党内活动提醒制度,确保“两新”组织党内活动正常化。

建立指导员和联络员制度,实现对部分无党员或党员数量少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和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