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437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docx

《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docx

重磅河南高三语文模拟卷八

【重磅】河南省扶沟高中2012届高三模拟试题8

语文

第I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冯骥才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

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

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

我想它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

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

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

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

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

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

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

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

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有删节)

1.下列关于“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暴发户审美”在清代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B.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使中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C.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

D.“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社会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浑然一体,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这表现在城市建筑的外部、内部以及家具风格上。

B.北欧人使传统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已经成功地将自己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

现代审美的简约。

C.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逐步衰败,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无法达到,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了破坏。

D.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成功过渡一方面来自知识界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来自公众的认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B.把文化古迹一概拆除,大干快上,或者一味保守,甚至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建一些不伦不类的“古迹”,这两种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C.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建国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念是不同的,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D.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表明,中国的知识界作出了杰出努力。

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

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

及归,公又请殿将。

至隘,公以为:

“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武康为公令于军曰:

“至阵而乱行者,斩!

”公亦令曰:

“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

”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

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于是武康公叹曰:

“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

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

公争曰:

“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

”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

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

公固辞: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

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

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

“是尝害公者,今死矣。

”公愀然曰:

“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

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及就之,温如也。

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

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

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

②护:

统率。

③帖:

安定,顺从。

④按辔:

扣紧马缰缓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

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除:

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属:

连接。

D.公愀然曰:

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

忧愁凄怆的样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拔剑切而啖之

B.武康为公令于军不求闻达于诸侯

C.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3分)

A.至阵而乱行者,斩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B.及归,公又请殿将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士卒帖然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

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

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3分)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减字木兰花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篆香:

盘香,因其形状回环如篆,故称。

9.请简要分析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5分)

10.“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与温庭筠《望江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意蕴相似。

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做以简要分析。

(6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1.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句。

(每句1分)

(1)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

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______,____。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信任

甘晓成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

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具体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

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

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

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

“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

”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

“将军,谢谢你的提拔。

”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

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

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

“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

”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

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

”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

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

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

“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

“继续留用斯曼。

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

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

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

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

“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

”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

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

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

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

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

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

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

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

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

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

“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

”汉克惊讶:

“为什么?

”“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

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

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

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做作。

D.小说的故事围绕“信任”层层展开,不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以“信任”为题,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味。

E.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表面顾全大局,对斯曼友好实际上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处心积虑身处将军身边却想为父亲复仇为暗线来安排故事情节。

(2)请围绕汉克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6分)

(3)请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

(6分)

(4)关于小说结尾段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

你的看法呢?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画有风骨人有风趣----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

在当代中国漫画界,华君武是最具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漫画家。

华君武的漫画是含蓄隽永的,又是“火辣辣”的。

“难得幽默”,这是华君武的一方图章。

他善于在无情的嘲笑中揭露某些人和事之可鄙、可恶与可笑,又善于在善意的幽默中,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示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莞尔,令人展颐,留下无尽的回味。

幽默是一种美感,是机智、聪慧的化身。

没有幽默,就没有漫画。

只有熟悉生活,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分析,才能捕捉社会现实中的那些乖张可笑、荒诞不经和不合情理的现象。

开会时,他揣摩与会者不同的神态;在火车上,他从旅客的服装谈吐中去猜度他的职业、性格;上医院,牙科医生脸上的口罩、耳鼻喉科医生头上的反光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随身总带着一个记事本,不论走到哪里,想到什么,哪怕一句话,他马上抓住,把它记录下来。

这个记事本,是他漫画素材的小仓库,一有空他就把它们细细揣摩,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有的仅两个字,有的只一句话,有的则是一段有趣的对话,还有一些未成型的草图。

等到有朝一日用得着的时候,他就移花接木,把幽默和讽刺结合起来,画出一幅幅很有意思、令人回味的漫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华君武的创作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说:

“我这个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容易忘事,所以只能靠用小本本来记的‘笨方法’。

人们对于华君武都有一种亲切感,感到他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走进自己的心里。

华君武的漫画真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看他的漫画常常有一种自己的心思被他幽默地道破的欣喜感觉。

有一次,他在上海开会,在旅馆里听到一个人在打长途电话,在电话里讲了一些具体的日常琐事,大多是无足轻重的话语,还讲了许多废话。

华君武当即画了一幅《公费出钱的长途电话》:

一个穿着背心、裤衩的人,一边悠然自得地在沙发上抠着脚丫子,一边打着长途电话,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妙趣横生。

华君武说:

“这件事的本身就十分典型,因此,我只是稍微作了些艺术的夸张。

”华君武不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幽默美学,发展了幽默文化,而且以幽默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赋予幽默艺术以社会人生的深度,提高了幽默艺术的品位。

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

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华君武煞费苦心。

为创作漫画《自动楼梯》,他曾几易其稿。

起先,他画了一把扶梯,一个人正在拼命向上爬。

可他对此不满意,觉得这样讽刺干部向上爬的现象,岂不只是个思想品德的问题吗?

不行,得改。

于是,他又画了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抢攀一把梯子,这样的改动比原来有说服力,但又不符合他想讽刺的干部队伍中的主要精神状态。

难啊!

画不下去,他就只得搁下画笔。

一次,他在北京车站看到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自动电梯,心里豁然开了窍:

“这样画,立意不就更含蓄、更深刻了吗?

”于是,一幅深刻揭露干部安排中的只能上、不能下的现象的作品很快勾勒出来。

终于找到了漫画的灵魂,他乐不可支。

其实,华君武在艺术上有着一种特有的幽默,在生活上他同样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那种幽默感弥漫在他生活的每个角落。

到了耄耋之年,他仍不失风趣,不减对事物的敏锐感觉,甚至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可由此得到缓和、化解,有时也给自己开几句玩笑。

有一次,他在院中散步,不小心跌进没盖盖子的沙井,伤了腿。

友人电话慰问时说:

“听说你掉井里了?

”华君武马上回了一句:

“你不落井下石就好。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华君武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95岁。

华君武生前留有交代,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告别式。

漫画大师走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呢?

其实,华君武不只是个漫画家,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看到他更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选自《文史春秋》2010年9月,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君武的漫画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示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笑中思索、回味。

B.第四段中说“人们对于华君武都有一种亲切感,感到他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走进自己的心里”,这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格以及对于民众的深深的爱。

C.华君武对于漫画的创作有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他费尽心思,甚至数易其稿。

D.华君武摔伤了腿,一个朋友打电话时,华君武说“你不要落井下石”,表现了他豁达的胸襟。

E.华君武年龄大了,只好用记事本来记录生活中的感想,这也表明他的记性差了,很多事情都会忘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作的灵感。

(2)华君武漫画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请概括说明。

(6分)

(3)从文中看,华君武的幽默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中说华君武在创作漫画《自动楼梯》时三易其稿,请比较这三幅漫画稿,谈谈对“漫画的灵魂”的理解。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媒体在近日表示了对欧洲经济状况的担忧,欧元区积重难返,何时才能走出债务泥潭。

B.温州高铁事故,受到了各界人士关注。

国人纷纷为遇难者祈福,对酿成这场悲剧的主因提出看法。

然而网络红人“凤姐”今天中午更新微博大放厥词,大肆调侃动车事故中的死难者,引起网友围观和怒骂。

C.最令我敬佩的是钱学森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D.2012年春晚上,萨顶顶演唱的《万物生》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关注。

她的歌声如空谷足音般美妙动听,让人如痴如醉。

1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为了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D.12月3日,中国联通向社会各界做出郑重承诺: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绝不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包含淫秽色情等违法信息的行为。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谦虚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B.④②①⑤⑥③C.②⑥⑤①④③D.③①⑤②⑥④

17.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分)

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车尾的个性标语也形形色色。

如,挑衅型:

“你快你飞过去”;搞笑型:

“不要迷恋姐,姐开的是块铁”、“你就当我是红灯”;恐吓型:

“至尊新手,擅长急刹,随时熄火”、“驾校除名,自学成才”;正话反说型:

“告诉你个秘密,我喝酒了”。

这些标语和与之相配的滑稽、俏皮的卡通图像,引来了众多车主的跟风。

有人将其称为“车尾文化”。

人们对此褒贬不一。

请你就此“车尾文化”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字数不超过45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条来自新华社的新闻,标题是“有责任感的毕业生求职最受欢迎”,内容是山东人才网对200家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毕业生时,看重的因素依次是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待人接物能力等等,其中责任感被排在第一位。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

请以“也谈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扶沟高中2012年高三语文试题(冲刺)卷参考答案

1.C(解析:

原文中,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的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

2.B(解析:

原文中“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中的“其”指的是“加进去一种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的“传统”。

3.D(解析:

由“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可以确定,“杰出努力、必然消失”是武断的。

4.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5.D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

(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C助词,都可译为“啊”)

6.C

7.D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14、C积重难返:

重:

程度深;返:

回转。

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多指不好的民俗,恶习,弊端发展到了难以革除的地步。

大放厥词:

厥:

其他的;词:

文辞,言辞,或作“辞”。

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

现用来指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即脱离实际地吹牛皮。

胸无城府:

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常被误用为贬义词,理解成没有文化或没学问。

形容人没有心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单纯。

城府:

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

含褒义。

空谷足音:

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

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事物。

15、BA成分残缺,“遭受”缺宾语“的冲击”;C两面对一面;D成为赘余删掉“行为”。

16、A第一处选填④与②句都不能与前面的语意很好地衔接,因为第③句是对“成熟的向日葵”的赞美,故排除BC两项。

比较AD两项,第②句交代对象“我家的这几株初出茅庐的向日葵”,⑥⑤①④句是对其具体评述,而D项把第②句放入①⑤与⑥④之间显得语意混乱,所以选A更好

8.【翻译】

(1)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

句中关键得分点为“挟”、“诏”、“复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秘密而重要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

句中关键得分点为“因”、“典”

【诗歌鉴赏】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