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212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

《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docx

新课标历史高考讲义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与

义和团运动

(1)甲午中日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义和团运动

2018课标Ⅰ,28,4分

清政府近代外交的局限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2018课标Ⅰ,41

(2),9分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家国情怀

民族资本主义

的初步发展与

社会变迁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冯如;办报刊;电影

2019课标Ⅰ,28,4分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冲击传统社会结构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2017课标Ⅲ,28,4分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历史解释

2017课标Ⅰ,29,4分

近代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2019课标Ⅱ,28,4分

部分西方人对维新变法的态度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

2018课标Ⅲ,28,4分

严复的维新思想

家国情怀

2016课标Ⅲ,28,4分

梁启超的爱国情怀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2016课标Ⅲ,29,4分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冲击传统意识形态

历史解释

2015课标Ⅱ,29,4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历史解释

分析解读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本单元知识在课标全国卷中基本上年年考查,且时考时新。

命题点主要集中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考点上。

试题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预计在未来高考中这一特色还将延续。

从备考的角度,有如下建议:

(1)本单元最重要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在其影响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复习时应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把本单元知识点联系起来。

(2)注意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真题探秘】

破考点练考向

【单元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阶段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斗争。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政治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经济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近代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

思想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运动也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集训】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伊藤博文在中日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之事,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伊藤博文却说:

“岂止台湾而已!

不论贵国版图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

”伊藤博文此“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日本(  )

                     

A.国际地位得到列强的认可B.与英国形成瓜分中国同盟

C.能获得列强的默许和支持D.经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

答案 C

2.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

“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

”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 B

3.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军队的顽强抵抗,有西方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

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

“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

”“这场战争”(  )

A.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B.迫使清政府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答案 D

4.“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

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材料表明(  )

A.清政府改变历法与纪年方式B.国内出现紧张恐怖氛围

C.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

答案 C

5.“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内战胜的。

”这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答案 B

考点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社会变迁

1.(2019北京文综,16,4分)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 A

2.(2018江苏单科,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 D

3.19世纪末,进口洋货缴纳7.5%的正税和子口税后就可以畅行无阻;福建省各地的茶叶,经由福州出口,所纳的各项厘金和出口税则高达35%。

据此可知(  )

A.晚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民族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

D.通商口岸的开放促使中外贸易扩大

答案 C

4.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将其封闭。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变化说明(  )

A.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C.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D.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答案 B

5.下表所示为1873—1893年中国茶叶出口额占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的比重变化情况,导致这一时期贸易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73年

1883年

1893年

比重

92%

88%

49%

A.传统茶业竞争力减弱B.洋务运动的积极开展

C.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D.民族工业的缓慢发展

答案 A

6.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

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

A.追求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

B.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

C.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

D.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 D

考点三 维新思想

1.(2018天津文综,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 C

2.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

这反映了康有为(  )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答案 A

3.编写于不同时期的《西学书目表》与《译书经眼录》是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的重要书籍:

书籍

所收录书目

出版时间

外国学

者译著

中外学

者合译

中国学

者译著

《西学书目表》

甲午战争以前

139部

123部

38部

《译书经眼录》

20世纪初

35部

33部

415部

据上表可知(  )

A.政治运动推动知识分子转型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广泛

C.西学传播的片面性和被动性

D.国人能够接受西方文明

答案 D

4.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称,“麦喀士(马克思)喟,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源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梁启超(  )

A.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B.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了解

C.从安民救世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

D.看到了民众是革命的力量之源

答案 C

5.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3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

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答案 A

6.1980年,史学界经过对光绪脉案等清宫档案的仔细研究,普遍认为光绪是由于体虚病久而自然死亡,并非死于谋杀;2008年,史学家运用中子活化等实验方法对光绪头发进行检验,证明光绪系中毒死亡。

据此可推知(  )

A.科技推动历史认知变化B.档案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C.历史事实因时代而改变D.史学家决定史学观点变迁

答案 A

探史料提能力

探究一 侵略中国的“群魔盛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史料呈现

  史料1 19世纪中叶,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②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史料2 李鸿章想③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④“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袁村平《觉醒的国殇:

甲午战争120年祭》

史料3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

……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⑤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某学者的评论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准备充分

史料2: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不积极备战,寄希望于列强调停,贻误战机

史料3:

列强侵华客观上使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根据史料1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中叶”“80年代中期”“1887年”和空间信息“日本”“中国、朝鲜”,史料3中的信息“八国联军”等,可判断此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侵华加剧

重点

阐释

史料1: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①②从日本国力、战前准备等角度分析了日本的优势。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提高,确立了“大陆政策”,战争准备充分

史料2:

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不做积极防御。

③④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李鸿章指挥失误

史料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使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促使中国参与全球化。

⑤表明现代学者辩证客观看待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史料

认识

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但另一方面,列强侵华在客观上间接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史料应用

1.梁启超说:

“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根据史料1、2和所学知识,请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答案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指挥判断失误,仓促应战。

2.概括史料3中学者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答案 观点:

八国联军侵华间接上使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转变:

由瓜分到“保全”。

实质:

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探究二 “托古改制”——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史料呈现

  史料1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①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2 ②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史料3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

……③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在民族危亡之际,康有为等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

史料2: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托古改制

史料3: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是开国会、定宪法

史料

解读

史料

背景

根据史料1中的“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史料2中的“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史料3中的“今变行新法”可判断史料背景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图强来挽救民族危亡

重点

阐释

史料1: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出现。

①说明面对严峻的形势,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改良而非革命,倡导改革中国的儒家思想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史料2: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②体现了康有为为了减小变法阻力,在儒学外衣下宣传维新变法

史料3: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

③说明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国会,定宪法,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史料

认识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体现出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史料应用

1.有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根据史料1和史料2概括其“高明”在何处?

导致维新派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高明”: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小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存在君主制度传统;缺乏系统的、成熟的理论作指导;儒家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2.根据史料3总结康有为的核心主张。

答案 康有为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变法的核心和关键是仿效西方,制定宪法,大开国会。

【五年高考】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9课标Ⅱ,28,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

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2.(2018课标Ⅰ,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3.(2018课标Ⅲ,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4.(2017课标Ⅲ,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D

5.(2017课标Ⅰ,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6.(2016课标Ⅲ,28,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7.(2016课标Ⅲ,29,4分)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 D

8.(2015课标Ⅱ,29,4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9.(2018课标Ⅰ,41,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分)

答案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10.(2016课标Ⅲ,4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评分要求:

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

示例:

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海南单科,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

这一决定旨在(  )

                  

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答案 C

2.(2019江苏单科,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

“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 C

3.(2018北京文综,16,4分)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

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

故事后的按语说:

“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

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

!

”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 A

4.(2017海南单科,9,2分)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 B

5.(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