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036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届高三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浙江省嘉兴市普通高中

2020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高考选考科目教学模拟测试

地理试题

(解析版)

2020年5月

考生注意:

l.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体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0年2月,新冠疫情十分严峻,中国很多企业快速转向生产口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技术B.市场C.政策D.劳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2020年2月,新冠疫情十分严峻,口罩的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增长迅速,为了市场需求,获得经济效益,中国很多企业快速转向生产口罩,因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B符合题意;新冠疫情期间,口罩生产的技术、劳动力区位条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不是中国很多企业快速转向生产口罩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D;为了应对疫情,政府政策对口罩生产有一定的引导和鼓励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C。

故选B。

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称为冷害。

读我国东北三省水稻冷害发生频率图。

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图示区域冷害危害及发生频率说法正确的是

A.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在冬季最严重

B.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冻伤

C.影响冷害发生频率主要因素是纬度

D.影响冷害发生频率主要因素是地形

3.监测与评估冷害危害分别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RSB.GPS、RS

C.GIS、GPSD.RS、GIS

【答案】2.C3.D

【解析】

【2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称为冷害,而图示区域冬季日平均气温一般远低于0℃,图示区域冬季大多数地区大雪覆盖,农田中不会种植农作物,因此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在冬季不是最严重的,A错误;叶温下降到0℃以下,使正在生长发育的植物受到冻伤,从而导致减产,冷害是作物在生长季节内,因温度降到生育容所能忍受的低限以下而受害,材料信息表明,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称为冷害,因此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往往是无形的,主要不是冻伤,主要是影响作物的生理功能,B错误;图中显示,我国东北三省水稻冷害发生频率大致从南向北增加,因此影响冷害发生频率主要因素是纬度,C正确;图中我国东北三省水稻冷害发生频率变化与当地地形分布情况相关性小,因此地形不是影响冷害发生频率主要因素,D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受到冷害的作物,生物功能发生变化,使得农作物对电磁波的反射、辐射水平发生变化,利用遥感技术可监测到这一状况;由遥感技术(RS)获得的关于冷害原始图像信息,输入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存储、分析处理、表达,可获得冷害的范围、程度等信息,从而可以评估冷害危害。

由此可知,监测与评估冷害危害分别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RS、GIS,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大小及植被生长

茂盛程度。

下图是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较高是因小麦生长旺盛B.乙处较低是因降水量少

C.丙处较高是因太阳辐射最强D.丁处较低是因蒸发量较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意表明,题中图像为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图,华北地区的小麦为冬小麦,随气温地回升,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在春季开始返青,进入快速生长期,大约4~5月时小麦生长最为旺盛,小麦植株最为茂盛,图中显示,甲处位于4~5月,因此甲处较高是因小麦生长旺盛,A正确;图中显示,乙处位于6月,此时耕地中小麦刚刚收获,耕地中农作物少或处于幼苗期,植被覆盖度较低,因此乙处较低不是因为降水量少,主要是因为农事更替,B错误;图中显示,丙处位于7~8月期间,华北平原进入雨季,森林生长旺盛,此时降水较多,直射点南移、正午太阳高度下降,此时不是太阳辐射最强时,因此丙处较高是因降水丰富,森林茂盛,不是因为太阳辐射最强,C错误;图中显示,丁处位于11月份,华北地区树木落叶,因此植被茂盛程度小,因此丁处较低不是因蒸发量较小,D错误。

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热自流井形成过程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5.地下热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地面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6.图中a处热水流动通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侵蚀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岩浆活动

【答案】5.D6.B

【解析】

【5题详解】

图中显示,地下循环加热区域与地面的直接连接通道是丁处的断层,地面水通过断层在重力作用下渗至循环加热区,加热后的地下热水通过断层进入热储层,因此地下热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地面丁处,D符合题意;图中甲处、乙处、丙处,与地下循环加热区有多层沉积岩相隔,且海拔不高,向下补充地下水的可能性小,排除A、B、C。

故选D。

【6题详解】

图中显示,a处有断层分布,因此热水可能通过断层面流动,形成地下热水向上传递的通道,断层是地壳岩层受力发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的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即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此图中a处热水流动通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B符合题意;侵蚀作用、变质作用不会形成断层,排除A、C;图中a处断层不是岩浆活动形成的断层,排除D。

故选B。

下图是沿41ºN纬线部分地区地表海拔高度及对应年降水量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甲地年降水量小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分布B.地形C.大气环流D.海陆位置

8.不属于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A.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B.农产品商品率高

C.机械化程度高D.经营方式粗放

【答案】7.B8.A

【解析】

【7题详解】

图中显示,甲地年降水量明显低于周边,甲地与周边地区离海远近相似,因此海陆位置和海陆分布不是影响甲地年降水量小的主要因素,排除A、D;图中显示,甲地东、西两侧均有较高的山岭,地形封闭,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均难以到达,因此降水稀少,因此地形是影响甲地年降水量小的主要因素,B符合题意;甲地与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相似,但降水差异较大,因此大气环流不是影响甲地年降水量小的主要因素,排除C。

故选B。

【8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位置(41°N,94°W)和海拔高度及变化判断,该地应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地区,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属典型的种植业,不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A符合题意;商品谷物农业区地广人稀,劳动力投入少,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使得农产品商品率高,但是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因此排除B、C、D。

故选A。

【点睛】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两个方向——水汽和升降运动;具体因素——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地面性质;洋流和人文因素(通过改变地面性质)。

下图为1959-2009年我国某山脉南北两坡山麓1月均温变化及变化趋势图。

完成下面小题。

9.该山脉是

A.秦岭B.南岭C.天山D.昆仑山

10.该山脉气温变化趋势反映的全球气候变化,其带来的影响是

A.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B.北半球中高纬降水减少

C.冰川面积变大D.全球海平面降低

【答案】9.A10.A

【解析】

【9题详解】

图中显示,该山脉北坡1月均温在0℃以下,南坡1月均温在0℃以上,该山脉大致我国1月0℃等温线吻合,由此判断该山脉为秦岭,A符合题意;南岭南北两侧1月均温都大于0℃,B不符合题意;天山和昆仑山南北两侧都低于0℃,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题详解】

图中显示,该山脉南北两侧气温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表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全球变暖使得北半球中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降水增加,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A正确,B错误;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冰川融化,冰川面积变小,C错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D错误。

故选A。

【点睛】全球变暖的影响: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全球水热条件发生变化,如北半球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降水有增加趋势,亚热带地区降水为减少趋势,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变好,因此影响农业生产;原有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大量物种消失;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加剧。

下图中甲乙丙为三支洋流,M处海域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完成下面小题。

11.当一年中洋流丙流量最大时

A.图中南部山地雪线较高B.Q地日均太阳辐射最多

C.P地正值降水集中季节D.N河此时河水流量较大

12.关于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①M处上升流强盛,渔场饵料丰富②M处表层海水等温线较密集

③乙洋流加剧了Q地气候干旱特征④丙洋流流经地常年吹西南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11.C12.B

【解析】

【11题详解】

西风带内,冬季时,南北温差加大,导致南北气压差加大,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大,从而使得西风带的风力加大。

丙洋流由西风推动形成,当一年中洋流丙流量最大时,表明此时西风最强,即当地(南半球)为冬季。

冬季气温低,图中南部山地积雪下限较低,A错误;冬季,Q地白昼时间短,正午太阳高度小,因此日均太阳辐射少,B错误;图中显示,P地位于30°-40°S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P地受西风影响,正值降水集中季节,C正确;N河流域以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冬季降水少,河水补给少,此时河水流量较小,D错误。

故选C。

【12题详解】

图中显示,M处寒暖流交汇,导致鱼的饵料丰富,不是上升流强盛,①错误;图中显示,M处寒暖流交汇,表明M处水温空间差异大,则M处表层海水等温线较密集,②正确;图中显示,乙洋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为寒流,因此乙洋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加剧了Q地气候干旱特征,③正确;丙洋流流经地为南半球西风带,常年吹西北风,④错误。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13.下图是浙江某小区一次台风过境时拍摄的照片,天空乌云快速移动。

图中所示时刻该小区位于台风中心的

A.偏北方B.偏南方C.偏西方D.偏东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浙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当地太阳能电池板应朝向正南方。

读图可知,根据图中太阳能电池板

朝向判断,图中天空乌云由东北(偏东)向西南方向移动,表示此时该小区吹东北(偏东)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气旋北部吹东北风,因此图中所示时刻该小区位于台风中心的偏北方,A正确;北半球气旋南部吹西南风、西部吹西北风、东部吹东南风,与图中风向不符,因此B、C、D错误。

故选A。

美国某农场有大片茂密的甘蔗,这些甘蔗在进入制糖厂加工之前,农场工人放火焚烧甘蔗叶。

完成下面小题。

14.火烧甘蔗叶对土壤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A.产生大量温室气体B.减少有机质积累

C.有机质被大量分解D.产生土壤盐渍化

15.火烧甘蔗叶主要目的是

A.减少叶片,方便收割运输B.产生高温气体,消灭害虫

C

提高温度,增加甘蔗糖分D.增加温室气体,防御霜冻

【答案】14.B15.A

【解析】

【14题详解】

火烧甘蔗叶会产生二氧化碳等大量温室气体,但这不是对土壤产生的不利影响,A不符合题意;火烧甘蔗叶,使得甘蔗叶等有机质没有进行土壤,从而减少有机质积累,B符合题意;火烧甘蔗叶并不能使得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因为有机质的分解由微生物活动决定,C不符合题意;火烧甘蔗叶并不能改变当地的水盐运动,土壤盐渍化由水盐运动产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题详解】

火烧甘蔗叶,减少成品甘蔗的叶片,方便收割,减少运输量,方便运输,降低成本,因此火烧甘蔗叶主要目的是减少叶片,方便收割运输,A符合题意;此时害虫卵主要进入土壤,在地面之上一定距离火烧甘蔗叶,产生的高温气体向上运动,并不能消灭土壤中的害虫,B不符合题意;甘蔗中糖分主要靠光合作用形成,火烧甘蔗叶提高温度,并不能增加甘蔗糖分,还有可能增强呼吸作用消耗糖分,C不符合题意;题意表明,这些甘蔗在进入制糖厂加工之前,农场工人放火焚烧甘蔗叶,此时甘蔗正在收割,无需防御霜冻,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近几年“反向春运”改变了春运的人口流动方向,“反向春运”主要表现为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

完成下面小题。

16.引起春运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文化因素D.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17.春节前,“反向春运”的旅客可能来自

A.贵州B.广东C.北京D.浙江

【答案】16.C17.A

【解析】

【16题详解】

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人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这样在外务工、经商、学习的人们会在春节前后大规模流动,因此引起春运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C符合题意;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不是“反向春运”的主要因素,排除A、B、D。

故选C。

【1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反向春运”主要表现为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

由此可见,“反向春运”春节前的旅客来自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出地。

目前我国人口流动主要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内地流向沿海,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内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因此“反向春运”春节前的旅客可能来自贵州,A符合题意;广东、北京、浙江等地属于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因此“反向春运”春节前的旅客来自这些地区的可能性较小,排除B、C、D。

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或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往往经济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条件的优势程度、自然资源、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收入的差异、就业、交通、区域开发等。

(3)政治因素:

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等。

(4)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2000-2012年的变化率。

完成下面小题。

18.该区域位于

A.东南丘陵B.云贵高原C.河西走廊D.华北平原

19.造成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原因不可能是

A.政策驱动B.能源开发C.人口增加D.技术进步

【答案】18.C19.B

【解析】

【18题详解】

图中显示,2000年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最大,林地和水域面积很小,耕地比重较小。

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应该林地面积大于草地,人口比较密集,未利用地相对较少,其土地利用特征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A、B;河西走廊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当地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未利用荒地(荒漠)面积广大,林地和水域较少,与图中信息相符;C符合题意;华北平原耕地面积广大,人口密集,未利用地面积相对较小,其土地利用特征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图中显示,该区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明显下降。

当地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开发力度,改造未利用地变成耕地,使得该区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明显下降,因此政策驱动有可能是造成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能源开发不可能增加耕地面积,因此能源开发不可能是造成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原因,B符合题意;人口增加,需要的农产品增加,因此当地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使得该区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明显下降,因此人口增加有可能是造成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随着当地人们的技术进步,可以改造原来无法利用的荒地变成耕地,使得该区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明显下降,因此技术进步有可能是造成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甲处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某同学在图中绘制了地轴在黄道面上的垂直投影,画法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是不变的,因此地球位于不同位置时的地轴在黄道面上的投影是相互平行的。

冬至日时地轴在黄道面上的投影与日地连线重合,因此地球位于公转速度最快的近日点(甲处)时,地轴在黄道面上的投影应与冬至日时日地连线平行,读图可知,在①、②、③、④中,只有④线与冬至日时日地连线平行,因此甲处地轴在黄道面上的垂直投影,画法正确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利比亚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北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图为利比亚“大人工河调水工程”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1.该调水工程调水量最大时,该区域北部沿海受

A.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盛行西风带控制

C.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东南信风带控制

22.该调水工程

A.调水方向为由北向南B.调水水源为淡化的海水

C.调水水源

地下水D.调水方式为明渠输水

【答案】21.A22.C

【解析】

【21题详解】

图中显示,利比亚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区,因此北部沿海地区应是利比亚人口密集,人们生产生活集中地区,需要的淡水资源量大,该调水工程应该是由南向北调水,图中显示,北部沿海地区位于30°~40°N之间、地中海沿岸,应属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需要的调水量较少,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地表水资源少,北部沿海缺水量大,因此需要的调水量最大,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利比亚北部沿海地区位于30°~40°N之间,纬度较高,不可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C不符合题意;东南信风带位于南半球低纬度,而利比亚北部沿海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不可能受东南信风控制,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题详解】

图中显示,利比亚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区,因此北部沿海地区应是利比亚人口密集,人们生产生活集中地区,需要的淡水资源量大,利比亚南部地区为沙漠地区,人口城市稀少,需水量少,因此该调水工程调水方向应为由南向北,不是由北向南,A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该调水工程调水方向应为由南向北,南部居内陆,因此调水水源不可能为淡化的海水,B错误;利比亚南部位于撒哈拉地区,应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区降水稀少,但地下有丰富的凝结水形成的地下水,因此调水水源为地下水,C正确;由于调水线路附近大多为热带沙漠气候,蒸发强,因此调水方式不是明渠输水,D错误。

故选C。

23.下图表示我国2000—2015年能源密集型制造业重心、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重心与迁入人口重心的变动轨迹。

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

A.能源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迁入人口

B.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能源密集型制造业、迁入人口

C.迁入人口、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能源密集型制造业

D.能源密集型制造业、迁入人口、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读我国2000—2015年能源密集型制造业重心、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重心与迁入人口重心的变动轨迹示意图可知,图中Ⅰ表示重心大致由东向西移动,图中Ⅱ表示重心由北向南移动,图中Ⅲ表示重心大致由西向东移动。

我国能源生产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东部能源紧张,因此我国的能源密集型制造业有向能源生产地移动的趋势,导致能源密集型制造业重心大致由东向西移动,与图中Ⅰ特征相同;随着深圳等南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重心大致由北向南移动,与图中Ⅱ特征相同;由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人口迁入吸引力更大,使得我国此时期迁入人口重心大致呈向东移动的趋势,与图中Ⅲ特征相同。

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能源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迁入人口,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大气净辐射值是指大气吸收的辐射能与输出的辐射能之差。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观测站测得的二分二至日气温和夏至日大气净辐射某时段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24.甲乙丙丁中表示秋分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5.大气净辐射值为零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24.B25.D

【解析】

【2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甲、乙、丙、丁表示北半球中纬度两分两至日的气温变化,夏至日为当地夏季,整体上气温高,与图中甲曲线特征相似;冬至日为当地冬季,整体上气温低,与图中丁曲线特征相似;秋分日为秋初,在盛夏的基础上中纬度地区降温幅度还不大,应该整体上气温较高,而春分日为春初,在寒冷的基础上中纬度地区升温幅度还不大,整体中气温较低,图中乙曲线表示的气温高于丙,因此表示秋分的是乙曲线,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2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甲、乙、丙、丁表示北半球中纬度两分两至日的气温变化,夏至日为当地夏季,整体上在两分两至日中气温应该最高,图中甲曲线表示的气温最高,因此甲曲线表示夏至日气温变化。

材料信息表明,大气净辐射值是指大气吸收的辐射能与输出的辐射能之差,当大气净辐射值小于零时,气温应下降,当地大气净辐射值大于零时,气温应上升。

图中夏至日(甲)气温变化曲线显示,在4:

40左右时,气温由降转为升,即大气净辐射值由小于零转为大于零,因此4:

40左右时大气净辐射值应为零。

见下图,4:

40左右时夏至日大气净辐射值为④,因此大气净辐射值为零的是④,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局部区域略图

材料二: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自我国黑河入境,经过东北,最终到达华北、华东。

该管道沿线自然环境复杂,季节冻土广布,林带交替。

2019年12月正式投产通气,东北地区率先受益。

(1)该管道线路在我国自北向南穿过的主要自然带是和。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该管道工程建成后对东北地区的有利影响。

(2)描述图中季节冻土等日数线的走向,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冬季减少燃煤,改善大气质量;减少生物能源使用,保护林区生态;提供能源,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提高收入。

(2)该季节冻土等日数线东段为东西走向,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西段为东北—西南走向,影响因素是地形。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东北地区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自然带分布、管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图中信息表明,该管道线路从我国东北地区向南到达上海市,在淮河以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在淮河以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因此该管道线路在我国自北向南穿过的主要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题意表明,该管道工程建成后对东北地区的有利影响应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

从生态可持续发展来看,该输气管道工程建成后,可以增加东北地区天然气的能源消费比重,冬季减少燃煤,优化能源结构,有利于东北地区改善大气质量;该输气管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