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022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8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ocx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绝密★启用前

2013-2014学年度?

?

?

学校3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3N0B.1.69N0C.2.3N0D.5.29N0

【答案】B

【解析】第三年种群数量=N0×1.32=1.69N0。

2.很多同学尝试设计制作生态瓶,以探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

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间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要合理

C.随时向瓶内通入空气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

D.给予生态瓶适当的光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瓶内各种生物间有营养上的联系,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故A正确。

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要合理,保持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能力,故B正确。

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故C错。

生产者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瓶的制作相关自身,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3.有5个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千克,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

A、25千克  B、125千克  C、625千克   D、3125千克

【答案】C

【解析】所谓最少消耗,即按最高的传递效率20%传递。

设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为X千克,则有(20%)4X=1,不难算出答案,选出正确答案C。

4.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招引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声信息

【答案】A

【解析】花开通过光的反射,招引蜜蜂采蜜,属于物理信息。

5.下列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循环流动的范围、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分别是

A.森林、化合物B.草原、化学元素

C.海洋、化合物D.生物圈、化学元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ACD错误,循环的是各种化学元素,AB错误,本题选D。

考点:

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即可得正确答案。

6.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的辐射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减少和单向性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A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B正确。

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正确。

生态系统需要外界不断的提供能量,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7.寒武纪大爆发使生态系统形成了“第三极”,是指()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答案】B

【解析】寒武纪大爆发使生态系统形成了“第三极”,是指消费者。

8.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过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括()

A.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B.通过兔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流入狐体内的能量

【答案】A

【解析】略

9.在生态农场中存在如下图所示的物质循环过程,据图分析不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叙述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工程的有关内容。

生态农场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A正确;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B正确;食物链延长,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D正确。

故本题选C错。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传递食物的关系构成了食物链

B.DDT沿食物链放大,对位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物种会造成灾难性影响

C.食物网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D.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都会出现上宽下窄的倒置金字塔形

【答案】B

【解析】略

11.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答案】B

【解析】物质可以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但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并且信息的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故B项错误。

12.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引起的后果是()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种群数量关系可知食物链关系为:

丙→丁→甲→乙,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丁减少。

考点: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点评:

将饼状图转化成食物链的形式进行分析,侧重考查图文转换。

13.下图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限制因素图解,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影响植物净生产量的因素除了光、水、CO2、矿质营养外还有温度和氧气

B.在晴朗的夏天,CO2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

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净生产量的10%~20%

D.温室中适当增加光照强度、CO2浓度和矿质元素供应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总产量的因素有光、水、CO2、矿质营养、温度(影响酶活性),而光合作用的净生产量还需考虑呼吸消耗量,所以还受温度、氧气浓度的影响,故A正确。

在晴朗的夏天,气温过高,植物为了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将气孔关闭,导致CO2浓度降低,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故B正确;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总生产量的10%~20%,故C错;温室中适当增加光照强度、CO2浓度和矿质元素供应能提高光合作用速率,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故D正确。

考点:

本题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响因素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碳循环就是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营养级越多,呼吸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传递效率越低

D.生态系统可通过信息调节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故A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密不可分的,故B错误;营养级越高,占有的能量越少,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少,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降低,故C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右图不能用来准确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A.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

B.1表示可遗传的变异,2—4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C.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D.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

【答案】A

【解析】略

16.小强拟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的陆地生态系统,下列选项中,不必需成分的是

A.绿色植物B.瞭望塔

C.土壤D.水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所以答B。

17.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

B.狐与鸡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上图可代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细菌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和食物网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故A正确,C错误;从该食物网可以看出狐与鸡之间是捕食关系,故B错;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该图中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8.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丹顶鹤在繁殖季的求偶舞蹈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答案】D

【解析】略

19.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是由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故D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植物激素是指

A.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B.一定部位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C.细胞合成的有调控代谢活动的活性物质

D.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答案】B

【解析】植物激素是指一定部位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植物激素不一定是蛋白质。

与C选项相比,B选项的说法更合理。

故选B

21.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下列哪项可能是大熊猫比华南虎的生存有优势的原因?

()

A.所处的营养级低

B.产仔率要高许多

C.更容易接受外界特别是来自人类的帮助与保护

D.消耗的能量要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由于华南虎是肉食性,而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营养级低,所以生存优势强。

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点评:

本题意在大熊猫和华南虎为素材,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22.2008年秋季的“蛆虫柑橘事件”给果农造成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柑橘大实蝇的成虫产卵于果实的皮下,其小幼虫(俗称蛆)在果实里潜食,蛀食果实。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大实蝇的小幼虫与柑橘之间是寄生关系

B.可考虑引入大实蝇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C.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大实蝇的小幼虫属分解者

D.可将虫害区的柑橘深埋、消毒作无公害化处理,防止扩散危害

【答案】C

【解析】

23.下列哪项叙述是不正确的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B.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时候,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A错。

故本题选A。

2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单位为kcal/m2·a。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0%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X)的部分能量

C.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6%

【答案】A

【解析】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6000/15009000。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植物用鲜红的花瓣吸引昆虫传粉,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C.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D.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植物用鲜红的花瓣吸引昆虫传粉,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物种多样性,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所以C选项错误。

26.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信息传递原理来防治害虫。

下列措施中,属于利用化学信息来防治害虫的是

  A.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

  C.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

  D.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雌雄交配

【答案】BD

【解析】略

27.右图所示为自然界碳循球图,图中甲、乙、丙代表

甲生产者,乙分解者,丙消费者

B.甲消费者,乙生产者,丙分解者

C.甲分解者,乙消费者,丙生产者

D.甲生产者,乙消费者,丙分解者

【答案】A

【解析】在甲与大气之间,CO2流动为双向,故甲为生产者;甲丙的C单向流向乙,故乙是分解者。

28.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

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形式,不属于应用。

考点:

考查信息传递的应用。

点评:

难度中等,熟记信息的种类。

29.下列关于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B.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C.每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

D.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可能会被多种生物捕食,但不是每一种生物都会被多种生物捕食,故A错;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条食物链上,故B错;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其中肉食性动物不吃植物,故C错;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

本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30.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答案】A

【解析】略

3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循环利用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

D.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循环利用;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正确。

C.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正确。

D.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叫化能合成作用;正确。

32.(2009年聊城模拟)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答案】C

【解析】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属于分解者的范畴。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障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

33.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以下关于“低碳”和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短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导致了生物圈碳循环失衡

B.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

C.“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向“原料—产品—原料一产品”模式转化,有利于减少废料处理的能量消耗,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D.“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矛盾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碳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传递的效率总是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

B.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储存于其体内有机物中

C.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可以用生产者的干重增加量表示

D.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就是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ATP的合成与分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能量传递效率在各营养级之间都是10~20%,不会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A错误;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的呼吸所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也就是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B正确;生产者的同化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其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掉了,另一部分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即生产者干重增加量,C错误;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就是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的能量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储存在羊体内的能量

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6%n

【答案】A

【解析】略

36.下列有关生物概念图中,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37.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W1=D1+D2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D.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答案】D

【解析】选D。

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W1=A1+B1+C1+D1;D1=A2+B2+C2+D2;由于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所以W1>D1+D2。

所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38.如图所示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是

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

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较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

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鹰是共生关系

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中可以看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但老鹰与蚂蚁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蚱蜢数量减少,因为蜥蜴是仅仅不是蚱蜢的种群,所以其受影响最大,答案为B。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点评:

基础题,看清楚图中各生物之间的具体关系即可。

39.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

B.基因的表达过程是单方向的

C.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是单方向的

【答案】D

【解析】

40.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消耗D.被分解者分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消费者体内能量去路包括用于自身生命活动、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分解,流入下一营养级等,初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其下一营养级是第三营养级,B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41.下图为某自然生态系统一年中部分能量流动分析的数学模型,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

①生产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②分解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③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太阳能。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可能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的腐殖质越多

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物群落还未演替到顶级状态

D.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对④无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④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太阳能,A正确;②分解者呼吸散失的能量越小,说明分解者的分解速率较低,导致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的腐殖质越多。

B正确;顶级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C正确;消费者数量变化会影响生产者的数量,从而影响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太阳能,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2.右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狐狸同时占据了两个营养级

B.松毛虫数量增加时,灰喜鹊的数量也会增多,从而使松毛虫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

C.生物群落内部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各

种生物的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

D.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狐狸同时占据了三个营养级,所以A错。

43.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化学元素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利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反复出现、循环利用的过程,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