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771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docx

《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docx

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

九年级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首页图版

课时

教学

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我国古代雕塑,使学生率先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初步学习欣赏古代雕塑艺术。

2.初步了解有关我国古代雕塑的知识。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

设想

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

教学程序与策略

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

学生可以在课内或课后学习。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本册的《用泥造型》和《盛唐气象》来思考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也可以提出要求,如进行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的比较等。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制作。

战国至泰汉时期出现了用于陪葬的陶质和木质的人物及动物俑像,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佛像雕塑作品开始出现。

北魏的佛像制作在吸收外来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体现出丰华美,清新俊秀的汉文化特色。

唐代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代的雕刻仍然以石窟造像为主,墓前的石人、石兽很普遍,从墓中发掘的陶俑、陶马等数量很多,足以表明当时雕刻艺术突出的成就。

在唐代的石窟雕刻中,要算洛阳龙门奉先寺最有名,是唐代石窟雕刻的代表作之一。

唐代的墓前雕刻,则有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

唐代佛像雕塑在吸取了印度古典艺术精华的同时,结合本民族深厚的艺术传统和人文思想,形成了雍容壮阔、庄严深沉的艺术风格。

唐代的彩色陶俑以生动的造型和绚烂的色彩多侧面地反映出唐代豪华富丽的社会生活。

宋代的造像以彩塑和木雕为主,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神态尤为细腻真实。

元、明、清时期的佛教雕塑伴随着技术上的高度成熟也带来了造型上的陈陈相因,缺乏生气;与此同时,工艺雕塑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教学程序与策略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的特色栏目之一。

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

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

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培养学生从小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

本栏目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

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

2.本栏目在内容安排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作品为主。

中学阶段的具体安排是第13册为中国古代花鸟画欣赏,第14册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第15册为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第16册为中国古代书法欣赏,第17册为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第18册为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每册选取的内容与小学有一定的区别,不是用多幅作品,而是选择一幅既有代表性又可以较为容易地让学生欣赏接受的作品。

教后反思录

课时授课计划

九年级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城市雕塑

课时

教学

目标

1.初步了解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风格,提高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兴趣,加深其对现代城市雕塑发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对城市雕塑作品欣赏与评述,开阔学生知识层面。

教学

设想

重点:

欣赏教材所提供的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并引发学生对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

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城市雕塑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

教学程序与策略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城市雕塑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雕塑作品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创建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教材第2~3页上的范例及在屏幕上出现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

①你对哪一张图片感兴趣?

为什么?

(提示:

可以从风格、造型、色彩、材料及人文内涵等方面加以引导。

)②现实生活中的雕塑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

③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2)点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分析讨论,激发创意。

  

(1)师生讨论:

如果让我们设计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什么样的造型?

什么样的色彩?

达到什么功能?

如何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2)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可见的城市雕塑作品,说说各自印象最深的城雕作品并谈其理由。

(通过要求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思考设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了解到城市雕塑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发展趋势及设计方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3.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国内外经典城雕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雕塑作品富有亲和力?

哪些雕塑作品是象征性的,哪些是追求和环境相协调或具有互补性质的?

雕塑设计和建筑的关系是截然的吗?

  

(2)通过实例来分析艺术设计规律,说明艺术设计不能脱离生活这条原则,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4.表达感受,层层深入。

  

(1)教师出示图片资料,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教师补充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价的方法。

  5.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有关城市雕塑的知识,结合自己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城市雕塑作品资料,并对其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后反思录

课时授课计划

九年级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鲁迅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教学

设想

重点:

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难点:

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

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教学程序与策略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鲁迅的资料、图片

(教师)录像视频《鲁迅》、多媒体课件、各种鲁迅的艺术形象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评述。

(1)教师放映录象《鲁迅》,让学生感性认知鲁迅的形象。

(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谈谈对鲁迅的感受和评价。

(3)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归纳鲁迅的相貌特征与精神气质。

学生在课前准备扮演的形象在这里进行展示。

2.加深理解,提升内容。

(1)出示课件,欣赏其他艺术家们创作的鲁迅形象,提问:

这些作品中哪个最能体现鲁迅的精神与相貌特征?

(提示: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用美术语言加以分析、理解。

(2)教师归纳各艺术形象特征,指出美术作品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观众,突出表现形象的精神内涵,是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已展示的鲁迅形象及以前语文课中对鲁迅的描述,概括地谈一谈鲁迅的特征与气质。

(4)课件再次展示鲁迅形象,用图例解释表现鲁迅的各种艺术手法,进一步加强对鲁迅精神、气质的理解。

教学程序与策略

3.理解分析,学会评述。

(1)教师提问:

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你能说说有哪些吗?

(2)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艺术形象。

请学生分小组具体介绍自己欣赏的艺术形象,并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创作做好铺垫。

4.巩固新知,课外拓展。

(1)请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点,回顾本课的内容,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

(2)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鲁迅的图片资料或制作幻灯片,也可以制作有关鲁迅的简报及撰写文稿,采用粘贴形式把有关鲁迅的图片及作品在学校画廊里举行一次展览。

(3)尝试临摹鲁迅或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会鲁迅的精神内涵。

教后反思录

课时授课计划

九年级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鲁迅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教学

设想

重点:

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难点:

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

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教学程序与策略

课前准备

(学生)版画制作的各种工具,材料以肥皂为主。

(教师)《鲁迅》、《孔乙己》、《祝福》、《木刻过程》等影视片段、示范作品,各种鲁迅作品图片等。

教学过程

1.作业展示,复习旧知。

(1)学生展示介绍鲁迅的研究报告。

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小组报告做展示(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鲁迅的身平及内容等),并随后展示学生收集的各种相关鲁迅的艺术形象。

(2)学生再次阐述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讲授新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鲁迅笔下作品,分析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

版画、漫画等。

(2)教师总结,指出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家,而在版画艺术上也有着很高的造诣,展示鲁迅为自己的书籍所做的木刻版画作品。

(3)出示鲁迅参与木刻讲习班、座谈会等活动的图片。

说明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的关系。

(4)提问:

同学们是否也想尝试一下?

激发学生的兴趣后,介绍木刻的过程。

3.深入刻画,激发创意。

教学程序与策略

(1)请学生说说课本上的鲁迅形象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形象模仿着画下来。

(2)教师总结,采用雕、刻的主要表现形式,体会刚才观看的木刻技法。

课件再次展示刚才的技法过程,让学生学习技法。

欣赏图例《孔乙己》,学生情境感知,让他们评述作品的艺术造型。

请学生穿上旧长衫,上来表演孔乙己的神态,激发学习兴趣。

4.临摹练习,提升难度。

(1)在刚才临摹的艺术形象上,进行仔细刻画,并转印到材料(如肥皂)上,进行雕刻,或者为某部鲁迅作品中的情景设计一个插图。

(2)课件放一段轻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5.课内延伸,课外拓展。

(1)课件展示鲁迅的美术作品。

总结:

鲁迅虽然不是美术家,但他与美术有较深渊源。

课件展示《祝福》、《孔乙己》等影视片。

(2)请学生课外寻找相关的资料,思考电影、戏剧与美术的关系,制作相关的研究性报告,为下节课做铺垫;让学生寻找相关内容的资料图片,与学生作业一起进行展示。

教后反思录

课时授课计划

九年级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鲁迅(3)

课时

教学

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教学

设想

重点:

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难点:

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

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教学程序与策略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分组制作的临摹雕刻作品、研究性报告、课本剧道具等

(教师)《鲁迅故居》片段、优秀学生作品、示范作品、各种相关图片等

教学过程

1.作业巡展,巩固旧知。

(1)把上节课的优秀学生作业在课堂内做展示,在上课前布置好展览,并请学生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作业。

(2)将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自己评述作品的特点及制作体会。

在评述中,再次检验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3)播放《祝福》、《孔乙己》等影像,请学生说明电影、戏剧与美术的关系,为知识拓展打基础。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展示《鲁迅故居》的片段,教师引语:

今天我们去绍兴参观一下鲁迅故居。

(2)在观赏的过程中,播放到某个场景时,请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两个——三个场景,让事先准备好的小组演示,如《孔乙己》、《阿Q》等,并让学生说说课本剧有哪些要素。

教学程序与策略

3.研究学习,加深印象。

(1)各组展示研究的报告,介绍鲁迅的身平事迹或展示介绍鲁迅的网站。

(2)学生陈述,教师同时展示课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鲁迅相关的资料图片及网站。

4.实际应用,形成体系。

(1)教师提问:

我们了解了鲁迅的身平,理解了鲁迅的精神,学会了相关的美术知识,我们能为纪念鲁迅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制作纪念网站、表演课本剧等。

教师适当引导,注重实用性。

(2)用课件图例展示学生分组制作的网站、插图等,穿插教师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请小组派代表评述各自的内容,推选最佳小组。

5.课外拓展,作业展示。

(1)针对学生最后设计完成的各种美术作品,进行一次从“纪念鲁迅”为主题的展览会,要求课代表协调各组作品,在教室的黑板展示。

同时将内容放置到网上,制作一个以“民族魂”为主题的网站。

(2)举办鲁迅作品课本剧表演大赛,通过比赛,进一步升华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掌握课本剧表演的要素。

教后反思录

课时授课计划

九年级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以剪纸艺术简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欣赏、评述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

设想

重点:

掌握欣赏民间艺术的方法,能做简短的评述。

难点: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的奇葩,要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等来分析,涉及面较广。

教学程序与策略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剪纸作品等民间艺术品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师生展示各自准备的剪纸及其相关的图片、资料等,相互交流评述。

2.剪纸基本知识的学习。

(1)剪纸的种类(单色、彩色或阴刻、阳刻)。

(2)制作剪纸的工具材料以及基本步骤。

3.教师介绍剪纸的历史与发展过程。

(1)剪纸的起源——商代的刻花装饰品。

(2)剪纸发展——成熟于汉、南北朝。

(3)剪纸艺术的繁盛——清朝中期。

4.提问:

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标准,如何来鉴赏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呢?

(1)刀味与纸感:

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必须具备剪纸艺术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2)情趣感与装饰性:

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中的形象应具有生活的情趣和造型的装饰性。

5.介绍剪纸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评述南北方剪纸的不同,在哪方面最吸引你。

教学程序与策略

6.引导欣赏陕西剪纸艺术家库淑兰的作品《剪花娘子》。

品味剪纸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寓意和人文特色,了解剪纸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7.欣赏评述,加强体验。

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请学生观赏、分组讨论、评述。

8.教师小结。

教后反思录

课时授课计划

九年级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以剪纸艺术简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欣赏、评述与制作,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

设想

重点:

掌握欣赏民间艺术的方法,能做简短的评述。

难点: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的奇葩,要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等来分析,涉及面较广。

教学程序与策略

课前准备

(学生)腊光纸、剪刀、别针、刻刀、铅笔等工具和材料

(教师)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1.学生欣赏教材范例,分析民间艺术家采用什么材料?

(布、泥、草、木……)运用什么方法(剪、刻、卷……)来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

除了剪纸艺术,说说你了解的其他种类的民间艺术和特点。

2.欣赏同学制作的剪纸艺术作品,分析其构思和制作技巧。

(学生分析,教师补充归纳。

3.学生实践。

要求创作或临摹民间工艺作品。

(建议学生采用剪纸的形式。

4.教师及时指导,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或临摹作品,给予鼓励。

5.学生交流作品,可自评,互评。

6.教师小结。

教学程序与策略

教后反思录

课时授课计划

九年级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用泥造型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雕塑艺术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理解雕塑三维实体的艺术特征。

2.掌握基本形体造型的泥塑语言,学习初步的空间造型方法。

教学

设想

重点:

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体验泥塑造型丰富的表现力,学会用泥进行空间造型的方法。

难点:

使学生理解泥塑造型的形体语言,掌握空间造型的规律,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泥塑作品。

教学程序与策略

课前准备

(教师)黏土、课件

教学过程

1.对比欣赏。

(1)同时出示主题相同或相近的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如古希腊群雕《拉奥孔》和画家格列柯的绘画作品《拉奥孔》,或是吕德的浮雕作品《马赛曲》和德拉克洛瓦的绘画《自由引导人民》作对比欣赏。

(2)教师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雕塑作品与绘画作品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3)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总结出雕塑艺术区别于绘画艺术就在于雕塑三维实体的造型特点。

2.结合教材图例,对古今中外雕塑代表作品进行有重点的介绍与赏析。

(1)静穆的古埃及雕塑,古典的希腊雕塑,流派众多的西方现代雕塑。

(2)中国古代雕塑,如:

原始彩陶泥塑、汉代说唱俑、宗教泥塑造像等,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代雕塑家精湛的技艺和伟大的艺术想象力。

3.雕塑使用的材料与手段。

(1)雕塑运用的是可塑的、可雕的材料,如:

泥土、石头、木材、金属等。

教学程序与策略

(2)材料决定了手段,简介各种雕塑手段的区别与联系,如:

雕、塑、刻、铸、焊等。

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材料作为雕塑创作的媒介和手段,因此无论雕塑大小,都会对空间具有实际意义的占有与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雕塑的本质所在。

4.在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对比中,引出泥是雕塑造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材料。

(1)泥塑本身就是雕塑作品的一种材质形式。

(2)许多雕塑作品是在泥塑的基础上翻制成其它各种材质的。

(3)泥塑作为雕塑创作的重要基础,是雕塑艺术家们的必修课程。

5.欣赏分析泥塑作品。

(1)《齐白石胸像》是雕塑家张充仁对齐白石老人的艺术气质与精神气韵的传神写照。

(2)《四爷、四奶奶》,陶土的天然的质感与简约的造型暗含了这对土生土长的北方老人的纯朴、善良、乐观本性。

(3)《吹糖人》为天津“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所作,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民间工艺品小巧、精致、细腻的作品美感,带有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

它们都是用泥作为材质的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凹凸变化,方或圆、钝或锐、光洁或粗糙、流畅或滞缓等因素却各有不同。

再通过泥塑作品与玉石雕塑、金属雕塑的比较,得出用泥塑手法造型具有生动、细腻、丰富的特点。

6.总结。

泥土是雕塑艺术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泥塑作品中生动自然的创作痕迹,可以消除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隔阂,更容易感受到作品的审美追求与思想内涵。

7.回顾、评价,并布置下一课时的课前准备。

教后反思录

课时授课计划

九年级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用泥造型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雕塑艺术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理解雕塑三维实体的艺术特征。

2.掌握基本形体造型的泥塑语言,学习初步的空间造型方法。

教学

设想

重点:

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体验泥塑造型丰富的表现力,学会用泥进行空间造型的方法。

难点:

使学生理解泥塑造型的形体语言,掌握空间造型的规律,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泥塑作品。

教学程序与策略

课前准备

(学生)黏土、泥塑工具、课桌上的塑料垫板或旧报纸

(教师)课件、泥塑工具

教学过程

1.熟悉泥土,体验泥性。

(1)出示泥土,讲述泥土的来历或取土的经过,增强亲切感。

对选择泥土的条件作简单说明:

要求色泽统一、无杂质、含沙量少、质地细腻、粘性强,泥的软硬程度要适中,太硬塑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泥块之间不易粘连,太软,泥土粘手,可塑性就不强。

(2)简介泥塑工具:

手是最好的“泥塑工具”,有些造型必须使用工具,出示泥塑工具(可自制)。

(3)让学生对泥土揉一揉、团一团、掂一掂重量,取一小块泥捏一捏、搓一搓,并要求学生说说对泥土的认识与感受。

2.指出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方体、球体、锥体等基本体块是构成各类复杂形体的基础。

(1)学生用手把整个泥团逐渐演变成各种基本形体,与同桌同学交流演变的过程:

是从什么形体变成什么形体的。

(2)每位学生把自己的泥土分成几大块,做出几个基本形体的“变体”。

3.合作完成形体组合,制作立体小造型。

教学程序与策略

(1)同桌之间合作,把各自的基本形体的“变体”集中起来加以组合粘接。

(2)对已完成的造型进行重组、延展、切挖等各种尝试,并提示学生注意虚实空间的穿插与变化。

(3)对最后确定的造型进行相互评价与展示。

4.依形想象,循泥造型。

(1)把立体小造型随意稍作变形,不断变化放置角度,学生根据泥团形状进行大胆想象,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哪一个角度最像什么。

(2)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某一泥团进行想象。

教师示范泥塑的各种基本技法,边讲解边示范捏、卷、刻、贴、粘、连、挖等泥塑手法。

①强化某种物象的基本形。

②深入刻画,注意保留最初最生动的印象。

③装饰与修改。

④完成泥塑作品。

(3)作品欣赏,选择原始时代较为生动简练、有趣的雕塑造型给学生以启发。

(4)创作性练习,学生根据已有的想象,按难易程度分层次完成练习,教师提示泥塑的形体语言。

(5)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交流创作的心得。

5.课后延伸:

根据需要,可以等泥塑干后给作品着色,使它更具有趣味性和欣赏性。

教后反思录

课时授课计划

九年级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题

用泥造型(3)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雕塑艺术有更为形象的认识,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理解雕塑三维实体的艺术特征。

2.掌握基本形体造型的泥塑语言,学习初步的空间造型方法。

教学

设想

重点:

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体验泥塑造型丰富的表现力,学会用泥进行空间造型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