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八部名著导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689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八部名著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八部名著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八部名著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八部名著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八部名著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八部名著导读.docx

《中考八部名著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八部名著导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八部名著导读.docx

中考八部名著导读

《课程标准》十部名著导读

1  《朝花夕拾》导读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

初名周樟寿,字豫才。

后改名为周树人。

少年时期,家道中落,祖父被拘,父亲一病不起。

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辗转奔波。

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后又弃医从文,意在以文艺改变国民的精神。

1918年5月第一次以笔名鲁迅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后结成小说集《呐喊》、《彷徨》。

鲁迅中后期的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深入地剖析了各种社会问题,充满着韧性的战斗精神。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二、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10篇。

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大学。

这10篇散文,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

1927年广州“七·一五”政变之后,鲁迅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在白色恐怖中又将这10篇回忆散文汇拢,加写了《小引》和《后记》,编成一集,改了一个更好听的名称:

《朝花夕拾》。

三、思想内容

     这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

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朝花夕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

鲁迅以小时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

作品着重分析了“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菜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这本孝子教科书“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尖锐的抨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的无限生机、雪地捕鸟的妙趣横生,写出了无限的童趣。

其目的是与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封建的教育扼杀了儿童的天性,陈腐的教育内容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实际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否定。

《五猖会》写“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批判了强制性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无常》中,作者怀着强烈的兴趣对乡间迎神赛会的活无常的装束和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表现了无常鬼对“下等人”、“乡巴佬”的同情,从而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狗·猫·鼠》借童年的对隐鼠的喜爱和对既有媚态而又暴虐的猫的憎恶,表现了对守旧势力的痛恨和对弱小者的同情,揭露“名人教授”们鼓吹的中庸之道,抨击那种对敌人宽容敷衍,姑息养奸的错误态度。

《父亲的病》通过具体形象记述了父亲的病为庸医所误而致死的过程,勾勒了清末绍兴的几位所谓“名医”的恶劣行经,揭露他们贪婪、昏庸、诈骗、奸滑的丑恶灵魂,隐含着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救国的思想。

《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及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藤野先生》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也隐含着作者对救国真理的探索和对当时现实社会中世风的憎恶和反感。

   2.《朝花夕拾》中着力表现作者从儿时到青年时期所体会到的人间真情,表现了鲁迅在人格的铸造和思想形成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中着重描述了阿长的勤劳、质朴以及对鲁迅的关怀。

“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

‘哥儿,有画的‘三亨经’,我给你买来了!

’”从而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文章最后,“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深切地表现了鲁迅对她的悼念之情。

同样令作者没齿难忘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

而《藤野先生》则深深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浓浓的师生之情。

《范爱农》以情致意切的笔调,记叙了他与范爱农的认识、交往以及成为挚友的经过,使作品染上了无比真诚的感情色彩。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有些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如:

长妈妈、寿镜吾、陈莲河、衍太太、范爱农、藤野先生。

这里略作陈释。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虽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善良、朴实,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父亲的病》中写了绍兴城的 “名医”陈莲河,他道貌岸然,拿药引作为诈骗手段,贪婪而又谨小慎微,时时变化花样,置医德、医风而不顾,肆意敲诈,出乖露丑,骗术败露,溜之大吉。

正如鲁迅所说:

“S城的人的脸早经看熟,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 

《父亲的病》与《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父亲临终前需要平静,而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却要叫“我”大声唤叫父亲,弄得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些苦痛”。

她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且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

几件极平常的事情,就显示出了衍太太灵魂深处的自私、奸猾。

范爱农有着倔强耿介的性格,他愤世嫉俗,比如,得知恩师徐锡麟被杀后,违逆众人意见,反对发抗议电报到北京的细节,表现了他极度愤慨的心情;范爱农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爱农做监学,他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闲天。

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可惜环境对他不利,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迫害,不为社会所容,社会环境逼得他走投无路。

五、艺术特色

    1.作为叙事性散文的《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大声朗诵古诗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

寥寥几笔,一个旧学老先生读书痴迷入神的形象跃然纸上。

    2.在《朝花夕拾》里,没有单纯的写景,没有大段的抒情,写景、抒情往往与叙事结合在一起,且以平实的文字表现,却显得非常深刻。

比如,《范爱农》一文的末尾: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

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淡淡的一句话,就表现出对亡友的深切的感情。

   3.鲁迅是一位社会性很强的作家,所以他文章中的幽默感不是轻松的说笑话,而是深刻的社会讽刺。

如:

《藤野先生》一文开头两段平淡的叙述,就把当时一些留学生的心态、作为和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都表达出来了,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  《西游记》导读

一、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今江苏淮安人。

明代小说家。

他一生性情诙谐幽默,酷爱野史奇闻,使他能借助神话故事抒发对现实的不平与愤慨,曾自称“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他的著作,今存的有《西游记》和《射阳先生存稿》。

二、写作背景 

《西游记》写于嘉靖年间,虽然采用了传统题材,却是时代的产物。

吴承恩生活的弘治到万历时期,正是明代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十分黑暗的时期,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开始出现,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思想意识开始活跃起来。

吴承恩对当时政治的腐败和世风的堕落十分愤慨,发出“近世之风,余不忍详言之也”的沉痛感叹。

三、内容简介

1.故事梗概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体小说,共一百回。

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至第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 “正果”。

2.作品主题

《西游记》热情赞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辛辣的嘲讽了貌似威严、实则无能的天宫玉帝及诸神,深刻的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同时启示人们:

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的战胜一切敌人。

四、人物形象 

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大致分为三类:

天界神佛,多数呆滞古板;人间从天子到百姓以至僧侣,形形色色;山野魔怪,变幻多端,光怪陆离。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活动,展现了人间的美和丑,善与恶。

孙悟空:

又称孙行者,曾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被唐僧救出,受观音点化保护唐僧前去西天取经,是唐僧的大徒弟。

虽然有时淘气,但是唐僧的紧箍咒使他平静。

他能有七十二般变化,他惩恶扬善的心从未改变,虽然曾受到唐僧的冤枉,但并不因此厌恶唐僧,也一直恭恭敬敬的保护唐僧,非常忠实。

 他是小说中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

“大闹天宫”,自诩为“齐天大圣”,取经路上始终是斩妖除魔的主力,最后得到了一个“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

毛泽东同志有两句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精辟的道出了这位神猴的本质特点。

他还自命不凡,高傲逞强,时时使他在斗争中表现出轻敌的弱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真英雄。

最能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的故事是《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的聪明;《三打白骨精》可见他的嫉恶如仇,除恶务尽。

猪八戒:

又称猪悟能,原为上界的天蓬元帅,因调戏月宫的嫦娥被贬凡间,在云涧洞被唐僧受服。

他性情懒惰,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

他有时耍点小聪明,结果反而坏了大事。

但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他憨厚淳朴,能劳动,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沙僧:

又称沙悟净, 原是卷帘大将,但因为打碎一只瓶子下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十分勤劳,总是挑担,识水性,在流沙河被收服。

武艺并不算高强,但也勇敢的打头阵。

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

唐僧:

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集于一身。

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到西天去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吉凶难定”,但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不管外界有多少诱惑,他从来没有动摇过。

但另一方面,他不辨真假,乱施善心,胆小软弱。

如《玄英洞唐僧供状》一回写他在妖精威逼下,被吓的“战战兢兢的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饶命,饶命’”!

白龙马:

原是西海龙王之子,后因吃了唐僧的白马,在鹰愁涧被收,在取经路上一直陪伴着唐僧。

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

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

他们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

五、艺术成就

《西游记》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

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

《西游记》 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

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有着无比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可以无拘无束地施展其超人的本领。

其中的许多人物,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白骨精等等,往往既有神性或魔性,又有人性,还有物性,作者把这三者结合得很好,因此显得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

鲁迅先生分析《西游记》说,书中“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书中流传至今的名句有: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会家不忙,忙家不会。

 

 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高名名丧人。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山不碍路,路自通山。

  

 见鞍思骏马,滴水想亲人。

    

任他设尽千般计,难脱天罗地网中。

3   《水浒传》导读

一、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祖籍苏州,进士出身。

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学生。

又传施耐庵曾在张士诚义军中做幕僚。

二、作品主题

1、内容简介

《水浒传》描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广大农民在贪官逼迫下,无以为生,纷纷占山为王,结盟起义的历史史实,记述了起义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书到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各路英雄啸聚梁山,力量由弱到强,重要人物(宋江、李逵等)都已出场;书到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百零八将领组成了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起义队伍;书到八十回,“张顺凿漏海鳅船  宋江三败高太尉”,梁山义军两败童贯,三败高俅,至此起义发展到鼎盛时期;书到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义军为朝廷所用,成为屠杀其他起义军的工具,梁山将领死伤流放逃离,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2、作品主题

①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作品展示了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作品具体刻画了高俅、蔡京、杨戬、童贯为首的封建官僚贪赃枉法、互相勾结、 无恶不作,但这些贪官的总后台就是徽宗皇帝,昏君佞臣组成的统治集团压迫人民,激起人民反抗的怒火。

“官逼民反”、“乱自上作”——这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②歌颂农民起义英雄。

  

一百零八位头领个个都是勇武智慧、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反抗黑暗的封建统治,对抗腐败的官府,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③揭示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招安”是起义失败的直接原因,也体现了农民起义领袖思想上的局限性——宋江、卢俊义等人具有浓厚“忠君”思想,他们又是梁山义军的主要领导,影响和左右着义军的发展趋势,宋江上梁山后,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梁山泊上高悬“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他们起义的原因是博取功名,封妻荫子。

故“招安”是其必然选择,失败是起义的必然结局。

④严重的忠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进步意义。

三、艺术特色

1、生活化、个性化的刻画人物

作者紧扣阶级出身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在行为中表现人物性格。

李逵、武松、三阮、刘唐、张顺等下层劳动者,深受官府恶霸的迫害,反抗意识最强烈,走上梁山也最容易。

而林冲、宋江、卢俊义、杨志等官吏上梁山的道路则比较曲折:

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生活优越,有地位,有娇妻,他是在被高俅逼得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上梁山的;杨志,杨家将之后,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是在先失化石纲、后失生辰纲、功名无着的情况下走上梁山的;而卢俊义被赚上山后从来就没安下心来,宋江则带着梁山的一班人马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断送了梁山起义。

人物的性格是在具体环境和行动中得以表现的。

如林冲一出场就置于妻子被高衙内调戏的冲突中,使得他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性格发生的彻底的变化;又如鲁提辖一亮相就碰上了金氏父女的哭泣,为展示鲁提辖的疾恶如仇、仗义疏财、武艺高强、精明机智做了铺垫。

2、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作品耐读

细节常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且使作品极具感染力。

如十六回“吴用智取生辰纲”紧抓“热”、“渴”二字,完成一系列铺垫,才使心细的扬志误入圈套,充分体现出“智取” 二字。

又如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林冲买酒时将火炭盖了,来时草厅已被大雪压塌,林冲探身入摸,火种已被雪水浸灭,为后草料场被大火燃烧必是奸人所为作了铺垫,耐人寻味。

3、《水浒传》的语言颇具特色

《水浒传》的语言主要是以山东一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锤炼,简洁明快,生动含蓄,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状人叙事,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如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与青面兽扬志比武,观看者各有不同:

“看呆了”是文官出身梁中书情态,“喝彩不迭”是众军汉的叫好,“好斗”则是大将们的赞许。

四、人物形象

李逵:

纯朴真诚,鲁莽憨直,反抗精神最彻底。

相关情节: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李逵打死殷天赐、黑旋风探穴救柴进、李逵元夜闹东京、李逵寿张乔坐衙、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鲁智深:

疾恶如仇,粗中有细,勇而有智——“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相关情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打闹五台山、花和尚打闹桃花村、鲁智深火烧瓦罐寺、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打闹野猪林、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鲁智深浙江坐化。

武松:

心雄胆大,勇武刚烈,果敢沉着,敢作敢为

相关情节:

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打闹飞云浦、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林冲:

武艺高强,但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忍无可忍没有退路时才坚决反抗

相关情节: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雪夜上梁山、林冲水寨大并火

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美满的小家庭,幸福自足,这样的地位和生活环境,使他安于现状。

当妻子受高衙内调戏时,他息事宁人;在刺配沧州时,他仍不反抗;直到高俅施展赶尽杀绝手段时,才认识敌人的残忍、狠毒,在忍无可忍时才痛下杀手,手刃陆谦、富安,上梁山造反。

他的性格发展是: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无可忍——坚决反抗。

宋江:

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攻读经史,胸怀大志;身在公门,精明练达,深通谋略;又仗义疏财,广结江湖好汉——具有领袖的气质和才干。

但他忠孝思想根深蒂固,想封妻荫子,青史传名,以致带领梁山义军招安,起义失败。

相关情节: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宋江怒杀阎婆惜、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宋江智取无为军、宋公三打祝家庄、宋江大破连环马、宋公明夜打曾头市、宋江三败高太尉

吴用:

下层知识分子,视野开阔,头脑灵活,梁山泊军师,能谋善断,是梁山义军的首脑核心和梁山事务的决策者,对梁山兴起起奠基作用,多梁山的发展壮大起关键作用。

吴用——智慧的化身

相关情节:

吴用智取生辰纲、吴学究双用连环计、吴用使时迁盗甲、吴用智赚玉麒麟、吴用智取大名府、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杨志:

武艺出众,有家传的忠勇,生性耿直,不向恶势力低头,有仕途理想

“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他身上流着杨家“忠勇”的血液——不肯上梁山“将父母遗体玷污了”;对仕途孜孜追求,“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被高俅所不容,大半辈子颠沛流离。

相关情节:

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杨志押送金银担、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燕青:

心细,忠心,理智,义气,体貌英俊,心灵机智,勇力过人

相关情节:

燕青智扑擎天柱、燕青月夜遇道君

石秀:

有一身好武艺,爱打抱不平,重情重义,敢作敢为,勇悍机智,人称“拼命三郎”

相关情节:

石秀智杀裴如海、劫法场石秀跳楼

刘唐:

直爽莽撞,没有心计

相关情节: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智夺生辰纲

五、人物比较

李逵、鲁智深比较——

①李逵、鲁智深二人武艺高强、粗鲁豪放,但有不同。

李逵:

他打起仗来奋不顾身,常是上身赤条条,抡起两把开山板斧杀将过去,不避刀矢。

性格直爽并带有一定的稚气,他常常不把权威、正统放在眼中,不止一次大嚷“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

”——透露出农民的朴素意识。

陈宗善来梁山招安,他夺过圣旨,扯得粉碎——他的反抗性最彻底。

鲁智深:

是个莽撞的胖大和尚,但他粗鲁中带有细心、机警、精明。

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粪窖旁遇一伙寻衅的泼皮,他识破诡计后,把为头的一脚踢下粪窖,以震慑其余。

又如拳打镇关西,先故意刁难,说明来意,再痛打,有理有节;打死郑屠后又不动声色地逃脱,正说明其机智。

——鲁智深出身行伍,做过地方军官,多年与封建官吏打交道,了解统治阶级的狠毒狡猾,有丰富的处世经验,他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成熟老练。

4   《骆驼祥子》导读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北京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早期在英国创作的长篇小说有: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29年于新加坡创作了童话《小坡的生日》,1932年写了长篇讽喻小说《猫城记》;1933年写了长篇小说《离婚》,1935年完成《骆驼祥子》,1937年又写成了《我这一辈子》,是〈骆驼祥子〉的姐妹篇。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城市贫民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提出了城市贫民摆脱悲惨命运的问题。

抗战爆发后的代表作主要是《四世同堂》。

建国后,老舍主要致力于话剧创作,有《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茶馆》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由于创作勤奋,他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

老舍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骆驼祥子》的问世,使他登上了创作途程的第一个高峰。

1951年12月,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作品简介及主题

《骆驼祥子》开篇首先为书名作了清楚的交代,说明这里所要介绍的不是骆驼,而是人力车夫祥子,因为祥子曾经用三匹骆驼换了几十块钱,因而落下了“骆驼”这样一个外号。

祥子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整部小说是以祥子的生活遭遇作为描写的重点和结构中心的。

小说以20年代末期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奋斗和堕落过程,真实地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吃人的旧社会,指出了企图走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道路是注定要失败的,黑暗的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

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低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歌颂了祥子勤劳、朴实、善良、向上的优良品质。

小说围绕着祥子的生活经历,还写了一些别的人物和当时社会的畸形面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黑暗社会的人间图画。

祥子的妻子虎妞扭曲的心理,车厂主人刘四对车夫的残忍霸道,曹先生所受到的政治迫害,小福子因生活所迫而一步步走向毁灭,小马祖孙等人力车夫的凄凉光景,大杂院、“白房子”等处的悲惨景象等等,都有力地衬托出了祥子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气氛和批判意义。

小说通过祥子思想性格变化过程的真实描写,揭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首先,祥子的悲剧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制度的有力控诉。

小说从多方面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

在农村,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使祥子一家倾家荡产。

被迫来到城里后,仍逃脱不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命运。

这一切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们都是黑暗的旧社会制度的产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尚未觉悟的个体劳动者——祥子,只能“痛苦的活着,委屈的死去”,任凭他如何拼命挣扎,都摆脱不了苦难命运。

旧制度、旧社会不但吞食了祥子的车子和积蓄,还吞噬了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和奋发向上的意志。

其次,个人奋斗的道路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内在思想根源,祥子的悲剧正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作为一个尚未觉醒个体劳动者,祥子有着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但他却没有看清当时的社会本质,更不懂得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获得翻身解放。

他认为“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只要自己省吃俭用,……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

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的个体劳动者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

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里,个人奋斗却根本不是劳动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

所以,祥子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尖锐矛盾。

从作品的具体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祥子的拼命奋斗中,他所抵御的决不是孤立某个人,而是整个社会——一张无边黑暗的罗网。

三、艺术特色

1.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以祥子为中心,以祥子的希望、奋斗、挣扎、毁灭为主线,采用了多侧面立体式的结构方法,极为自然地把市民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生活画面和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图景交织错落地组织起来。

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