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7529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

《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

酶工程重点复习资料

《酶工程》复习题

08生物技术林阳and曾洋

名词解释:

1.酶工程:

又称为酶技术,是指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

2.酶的生产:

通过各种方法获得人们所需的酶的技术过程。

3.酶的改性:

是通过各种方法改进酶的催化特性的技术过程。

4.酶的应用:

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获得人们所需的产物、除去不良物质或获得所需信息的技术过程。

5.酶工程的主要任务:

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充分发挥其催化功能。

6.酶活力:

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初速度。

7.酶活力单位:

在特定条件下(温度可采用25℃,pH等条件均采用最适条件),每1min催化1μmol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力单位。

或在特定条件下,每秒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卡特(Kat)。

1Kat=6×107IU

8.酶的比活力:

是酶纯度的一个指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重量(mg)蛋白质或RNA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9.酶的转换数:

Kp,又称为摩尔催化活性,是指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

即是每摩尔酶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摩尔数。

10.酶的催化周期:

转换数的倒数称为酶的催化周期。

催化周期是指酶进行一次催化所需的时间。

11.固定化酶:

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

12.酶的结合效率:

又称为酶的固定化率,是指酶与载体结合的百分率。

13.酶活力回收率:

是指固定化酶的总活力与用于固定化的总游离酶活力的百分率。

14.相对酶活力:

具有相同酶蛋白(或酶RNA)量的固定化酶活力与游离酶活力的比值称为相对酶活力。

15.酶的定向进化技术:

模拟自然进化过程(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在体外进行酶基因的人工随机突变,建立突变基因文库,在人工控制条件的特殊环境下,定向选择得到具有优良催化特性的酶的突变体的技术过程。

16.酶的提取分离法生产:

是采用各种技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或者其它含酶原料中将酶提取出来,再与所含杂质进行分离的技术过程。

17.酶的提取: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或溶液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或溶液中的过程。

也称为酶的抽提。

18.酶的分离纯化:

是采用各种生化分离技术使酶与各种杂质分离的技术过程。

19.酶的生物合成法生产:

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获得所需的酶的技术过程。

20.酶的发酵法生产:

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合成所需酶的生产方法。

21.酶的化学合成法生产:

是按照酶的化学结构中氨基酸或者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通过化学反应将一个一个的单体连接起来而获得所需酶的技术过程。

22.组成酶:

细胞内有的酶量比较恒定,环境因素对这些酶的合成速率影响不大,这类酶称为组成酶。

23.适应酶:

细胞内有的酶量变化很大,其合成速率明显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类酶称为适应酶或调节酶

24.结构基因:

结构基因与多肽链有各自的对应关系。

结构基因上的遗传信息可以转录成为mRNA上的遗传密码,再经翻译成为酶蛋白的多肽链,每一个结构基因对应一条多肽链。

25.启动基因:

由两个位点组成,一个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另一个是环腺苷酸(cyclicAMP)与CAP组成的复合物(cAMP-CAP)的结合位点。

26.操纵基因:

与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中的一种结构结合(阻遏蛋白是一种变构蛋白),在空间上排挤RNA聚合酶与启动基因结合,从而操纵酶生物合成的时机和合成速度。

27.调节基因:

能够产生一种阻遏蛋白。

阻遏蛋白是一种由多个亚基组成的变构蛋白,它可以通过与某些小分子效应物(诱导物或阻遏物)的特异结合而改变其结构,从而改变它与操纵基因的结合力。

28.操纵子:

是基因表达和控制的一个完整单元,其中包括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和启动基因。

是一组功能上相关,受同一调节基因控制的基因组成的一个遗传单位。

29.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

是指某些物质(主要是指葡萄糖和其它容易利用的碳源等)经过分解代谢产生的物质阻遏某些酶(主要是诱导酶)生物合成的现象。

(也称为葡萄糖效应)

30.诱导作用:

某些代谢物可以诱导某些酶的合成,是通过促进为该酶编码的基因的表达而进行的。

31.反馈阻遏作用:

又称产物阻遏作用。

是指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或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使酶的生物合成受到阻遏的现象。

32.酶的生物合成:

酶在细胞内合成的过程。

33.细胞活化:

保藏的菌种在用于发酵生产之前,必须接种于新鲜的固体培养基上,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细胞的生命活性得以恢复的过程。

34.固定化细胞:

又称为固定化活细胞或固定化增殖细胞,是指采用各种方法固定在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的细胞。

35.固定化原生质体:

是指固定在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生命活动的原生质体。

36.沉淀分离(5种):

包括盐析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复合沉淀法、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a)盐析沉淀法:

简称盐析法,是利用不同蛋白质在不同的盐浓度条件下溶解度不同的特性,通过在酶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中性盐,使酶或杂质从溶液中析出沉淀,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的过程。

b)等电点沉淀法:

利用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以及不同的两性电解质有不同的等电点这一特性,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使酶或杂质沉淀析出,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的方法。

c)有机溶剂沉淀法:

利用酶与其它杂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添加一定量的某种有机溶剂,使酶或杂质沉淀析出,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的方法称为有机溶剂沉淀法。

d)复合沉淀法:

在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使它与酶形成复合物而沉淀下来,从而使酶与杂质分离的方法称为复合沉淀法

e)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选择一定的条件使酶液中存在的某些杂蛋白等杂质变性沉淀,而不影响所需的酶,这种分离方法称为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37.离心分离(3种)包括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等密梯度离心

a)差速离心:

是指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使不同沉降速度的颗粒分批分离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离大小和密度相差较大的颗粒)

b)密度梯度离心:

是样品在密度梯度介质中进行离心,使沉降系数比较接近的物质分离的一种区带离心方法。

c)等密梯度离心:

当欲分离的不同颗粒的密度范围处于离心介质的密度范围内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同浮力密度的颗粒或向下沉降,或向上飘浮,只要时间足够长,就可以一直移动到与它们各自的浮力密度恰好相等的位置(等密度点),停止运动形成区带。

这种方法称为等密梯度离心,或称为平衡密度梯度离心。

38.膜过滤:

借助于一定孔径的高分子薄膜,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和不同特性的物质颗粒或分子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膜分离技术。

39.过滤:

是借助于过滤介质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质分离的技术过程。

40.层析分离(6种):

包括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亲和层析、层析聚焦。

a)吸附层析: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层析方法。

b)分配层析:

利用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使各组分分离的层析方法。

c)离子交换层析:

利用离子交换剂上的可解离基团(活性基团)对各种离子的亲和力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层析方法。

d)凝胶层析:

以各种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利用流动相中所含各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而达到物质分离的层析方法

e)亲和层析:

利用生物分子与配基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层析方法。

f)层析聚焦:

将酶等两性物质的等电点特性,与离子交换层析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实现组分分离的层析方法。

电泳分离(5种)包括纸电泳、薄层电泳、薄膜电泳、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

a)纸电泳:

是以滤纸为支持体的电泳技术。

b)薄层电泳:

是将支持体与缓冲液调制成适当厚度的薄层而进行电泳的技术。

c)薄膜电泳:

是以醋酸纤维等高分子物质制成的薄膜为支持体的电泳技术。

d)凝胶电泳:

是以各种具有网状结构的多孔凝胶作为支持体的电泳技术。

e)等电聚焦电泳:

是利用各组分等电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电泳技术。

41.萃取分离(4种)包括有机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超临界萃取、反胶束萃取。

a)有机溶剂萃取:

是利用溶质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萃取技术。

b)双水相萃取:

是利用溶质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水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萃取技术。

c)超临界萃取:

又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欲分离物质与杂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萃取技术。

d)反胶束萃取:

是利用反胶束将酶或其他蛋白质从混合液中萃取出来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42.结晶(4种):

盐析结晶法、有机溶剂结晶、透析平衡结晶、等电点结晶。

a)盐析结晶:

是指在适当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下,于接近饱和的酶液中缓慢增加某种中性盐的浓度,使酶的溶解度慢慢降低,达到稍微过饱和状态,而析出酶晶体的过程。

b)有机溶剂结晶:

是在接近饱和的酶液中慢慢加入某种有机溶剂,使酶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酶晶体的过程。

c)透析平衡结晶:

是将酶液装进透析袋,对一定浓度的盐溶液进行透析,使酶液逐步达到过饱和状态而析出结晶的过程。

d)等电点结晶:

是通过缓慢改变浓酶液的pH值,使之逐渐达到酶的等电点,而使酶析出结晶的过程。

43.干燥:

是将固体、半固体或浓缩液中的水分或其它溶剂除去一部分,以获得含水分较少的固体物质的过程。

44.酶分子修饰:

通过各种方法直接使酶分子的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进酶的催化特性的技术过程。

45.浓缩:

是从低浓度酶液中除去部分水或其它溶剂而成为高浓度酶液的过程。

46.酶固定化:

采用各种方法将酶与水不溶性载体结合,制备固定化酶,而使酶的催化特性发生某些改变的技术过程。

47.酶的非水相催化:

酶在非水介质中进行的催化作用称为酶的非水相催化。

48.酶的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具有催化活性的特殊部位。

49.酶分子的主链修饰:

利用酶分子主链的切断和连接,使酶分子的化学结构及其空间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变酶的特性和功能的方法。

50.侧链基团修饰:

采用一定的方法(一般为化学法)使酶的侧链基团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分子的催化特性的修饰方法。

51.分子内交联修饰:

通过含有双功能基团的化合物(又称双功能试剂),如戊二醛、己二胺、葡聚糖二乙醛等,在酶蛋白分子中相距较近的两个侧链基团之间形成共价交联,从而提高酶的稳定性的修饰方法。

52.大分子结合修饰:

采用水溶性大分子与酶蛋白的测链基团共价结合,使酶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特性与功能的方法。

53.亲和修饰:

指修饰试剂只专一地与酶分子某一位点上的某一基团发生反应,而与此位点外的同一种或不同种基团都不发生作用的修饰方法。

54.定点突变:

是指DNA序列中的某一特定位点上进行碱基的改变从而获得突变基因的操作技术。

是蛋白质工程和酶分子组成单位置换修饰中常用的技术。

55.组成单位置换修饰:

将肽链上的某一个氨基酸(核苷酸)换成另一个氨基酸(核苷酸),引起酶蛋白(酶RNA)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某些特性和功能的方法。

56.金属离子置换修饰:

把酶分子中的金属离子换成另一种金属离子,使酶的特性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修饰方法。

57.物理修饰:

通过各种物理方法使酶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某些特性和功能的方法。

58.易错PCR技术:

从酶的单一基因出发,通过改变PCR反应条件,在基因扩增过程中使碱基配对出现错误而引起基因突变。

59.基因重排技术:

称为DNA改组技术,是从2种以上同源正突变基因出发,用酶(DNaseI)切割成随机片段,经过不加引物的多次PCR循环,使DNA的碱基序列重新排布而引起基因突变的技术过程。

60.基因家族重排技术:

又称为基因家族改组技术,是从基因家族的若干同源基因出发,用酶(DNaseI)切割成随机片段,经过不加引物的多次PCR循环,使DNA的碱基序列重新排布而引起基因突变的技术过程。

61.基因重组:

是在体外通过DNA连接酶的作用,将基因与载体DNA连接在一起形成重组DNA的技术过程。

62.突变基因文库的组装:

是将重组DNA转入受体细胞或包装成有感染活性的重组噬菌体的过程。

63.酶突变基因的定向选择:

是在人工控制条件的特殊环境下,按照人们所设定的进化方向对突变基因进行选择,以获得具有优良催化特性的酶的突变体的技术过程。

64.吸附法:

通过载体表面和酶分子表面之间的氢键、疏水键和电子亲和力等物理作用力,将酶固定于不溶性载体的方法,称为物理吸附法,简称吸附法。

65.包埋法:

将酶或含酶细胞包埋于各种多孔载体中,使酶固定化的方法,称为包埋法。

66.结合法:

选择适宜的载体,使之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与酶结合在一起的固定化方法,称为结合法。

67.交联法:

利用双功能试剂或多功能试剂在酶分子间、酶分子与惰性蛋白间或酶分子与载体间进行交联反应,以共价键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

68.热处理法:

将含酶细胞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处理一段时间,使酶固定在细胞内,而制备得到固定化细胞。

69.固定化细胞:

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生命活动的细胞。

70.细胞固定化:

通过各种方法,将细胞与水不溶性载体结合,制备固定化细胞的过程。

71.分子记忆:

酶通过配体诱导、相互作用改变酶的构象,从而获得与配体类似物结合的能力,这种由配体诱导产生的酶的记忆称为分子记忆。

72.pH记忆:

在有机介质反应中,酶所处的pH环境与酶在冻干或吸附到载体上之前所使用的缓冲液pH值相同的现象。

73.必需水:

酶分子需要一层水化层,以维持其完整的空间构象。

维持酶分子完整的空间构象所必需的最低水量称为必需水,属于结合水。

74.水活度:

是指体系中水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

通常可以用体系中水的蒸汽压与相同条件下纯水的蒸汽压之比表示。

即:

Aw=YwP/P0。

75.酶反应动力学:

是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的学科,是酶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酶应用的重要理论根据。

76.酶反应器:

用于各种酶进行催化反应的容器及其附属设备。

77.搅拌罐反应器STR:

是带有搅拌装置的一类罐式反应器,由反应罐、搅拌器和保温装置组成。

78.填充床反应器PCR:

是将固定化酶堆叠在反应容器中进行催化反应的一种反应器,适用于固定化酶进行催化反应。

79.流化床反应器FBR:

是通过流体使固定化酶颗粒在悬浮翻动状态下进行催化反应的一种反应器,适用于固定化酶进行连续催化反应。

80.鼓泡反应器BCR:

是利用从反应器底部通入的气体产生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起到提供反应底物和混合两种作用的一类反应器。

也是一种无搅拌装置的反应器。

81.膜反应器MR:

是将酶催化反应与半透膜的分离作用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反应器。

82.喷射反应器PR:

是利用高压蒸汽的喷射作用,实现酶与底物的混合,进行高温短时催化反应的一种反应器。

问答题:

1.试述酶工程的发展概况与前景。

(小题)

答:

1894年,日本的高峰让吉首先从米曲霉中制备得到高峰淀粉酶,用作消化剂,开创了近代酶的生产和应用的先例;

1908年,德国的罗姆制得胰酶,用于皮革的软化。

1908年,法国的波伊登(Boidin)制备了细菌淀粉酶,应用于纺织品的退浆。

1911年,美国的华勒斯坦(Wallestein)制得木瓜蛋白酶,用于除去啤酒中的蛋白质浑浊。

此后,酶的生产和应用逐步发展。

然而在50年代以前停留在从微生物、动物或植物中提取酶,加以利用阶段。

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生产工艺较繁杂,难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1949年,采用微生物液体深层培养方法进行细菌α-淀粉酶的发酵生产,揭开了现代酶制剂工业的序幕。

50年代以后,随着生化工程的发展,大多数酶制剂的生产已转向微生物流体深层发酵的方法。

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50年代:

开始了酶固定化研究。

1953年德国科学家首先将聚氨基苯乙烯树脂与淀粉酶,胃蛋白酶,羧肽酶和核糖核酸酶等结合,制成了固定化酶。

1960年,法国的雅各(Jacob)和莫诺德(Monod)提出操纵子学说,阐明了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使酶的生物合成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加以调节控制。

60年代,是固定化酶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

1969年,日本的千烟一郎首次在工业上应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

出现了“酶工程”这个名词来代表有效利用酶的科学技术领域。

60年代,用小分子化合物修饰酶分子侧链基团,使酶性质发生改变。

70年代,修饰剂的选用、修饰方法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在美国召开,当时的主题即是固定化酶,进一步开展了对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的研究。

1973年,千烟一郎首次利用固定化的大肠杆菌细胞生产L-天冬氨酸。

1978年,日本的铃木等固定化细胞生产α-淀粉酶研究成功.所以说,70年代是固定化细胞技术取得进展的时期。

80年代,固定化细胞已能用于生产胞外酶,因此,80年代又发展了固定化原生质体技术,排除了细胞壁这一障碍。

在酶的固定化技术发展的同时,酶分子修饰技术也取得了进展。

80年代开始了酶的非水相催化的研究,扩大了酶的应用和生产领域。

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继微生物发酵生产酶之后,已成为酶生产的又一种途径。

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酶学领域开展了酶的定向进化技术,使酶工程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显示出广阔而诱人的前景。

酶的定向进化技术:

模拟自然进化过程,在体外进行基因随机突变,建立突变基因文库,通过人工控制条件的特殊环境,定向选择得到具有优良特性的酶的突变体的技术过程。

(DNA重排、高通量筛选、易错PCR)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基因工程的广泛介入,一些原来只能由动物或植物生产的酶,经过酶基因重组,可以在微生物上表达。

由于在发酵过程中很容易对微生物进行控制,因此“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先进的发酵设备”可以算是酶工业的第三次飞跃。

此外,对抗体酶、人工酶、模拟酶、酶电极(酶传感器)等方面以及酶的应用技术研究,在近20年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使酶工程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显示出广阔而诱人的前景。

2.蛋白类酶和核酸类酶的分类及命名原则。

(小题)

答:

蛋白酶(P酶)的分类与命名:

第1大类,氧化还原酶;第2大类,转移酶;第3大类,水解酶;第4大类,裂合酶;第5大类,异构酶;第6大类,合成酶(或称连接酶)。

酶的命名有两种方法:

系统名、推荐名。

系统名:

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酶的作用基团和反应类型。

根据系统命名法每一个具体的酶还有一个系统编号,通常为四码编号,四码分别表明该酶的类型、酶促反应的供体、受体以及该酶的特定序号,之间用圆点隔开,前面加上EC表示国际酶学会。

推荐名:

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

核酸类酶(R酶)的分类与命名:

a)根据酶催化的底物是其本身RNA分子还是其它分子,可以将R酶分为分子内催化(in-cis,也称为自我催化)和分子间催化(in-trans)两类。

b)根据酶催化反应的类型,可以将R酶分为剪切酶,剪接酶,和多功能酶等三类。

c)根据R酶的结构特点不同,可分为锤头型R酶,发夹型R酶,含I型IVS的R酶,含II型IVS的R酶等。

3.蛋白类酶的推荐名和系统名称的异同。

(小题)

答:

推荐名和系统名的相同点是均指出了该酶的底物名称或反应类型。

不同之处在于推荐名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此命名法简单,应用历史长,但缺乏系统性,有时出现曰酶数名或一名数酶的现象。

而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酶的作用基团和反应类型,使一种酶只有一种名称。

根据系统命名法每一个具体的酶还有一个系统编号,通常为四码编号,四码分别表明该酶的类型、酶促反应的供体、受体以及该酶的特定序号,之间用圆点隔开,前面加上EC表示国际酶学会。

4.酶活力单位的测定。

(小题)

答:

酶活力的高低,是以酶活力的单位数来表示的。

酶活力单位的定义:

在特定条件下(温度可采用25℃,pH等条件均采用最适条件),每1min催化1μmol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力单位。

或在特定条件下,每秒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卡特(Kat)。

1Kat=6×107IU

酶活力测定的方法:

化学测定法、光学测定法、气体测定法等。

酶活力测定的步骤:

(1)根据酶催化的专一性,选择适宜的底物,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底物溶液。

(2)根据酶的动力学性质,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温度、pH值、底物浓度、激活剂浓度等反应条件。

①温度:

室温(25℃)、体温(37℃)、酶反应最适温度或其它选用的温度;②pH值:

是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值;③底物浓度:

应该大于5Km等。

(3)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量的酶液和底物溶液混合均匀,适时记下反应开始的时间。

(4)反应到一定的时间,取出适量的反应液,运用各种生化检测技术,测定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减少量。

注意:

若不能即时测出结果的,则要及时终止反应,然后再测定。

5.酶的主要生产有哪些方法?

答:

酶的生产方法可以分为提取分离法、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等3种。

a)酶的提取分离法生产是采用各种技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或者其它含酶原料中将酶提取出来,再与所含杂质进行分离的技术过程。

b)酶的生物合成法生产是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利用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而获得所需酶的技术过程。

c)酶的化学合成法生产是按照酶的化学结构中氨基酸或者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通过化学反应将一个一个的单体(氨基酸或者核苷酸)连接起来而获得所需酶的技术过程。

6.酶的主要提取方法和分离方法有哪些?

答:

酶的提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或溶液)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或溶液)中的过程,主要方法有盐溶液提取、酸溶液提取、碱溶液提取和有机溶剂提取等。

酶的分离纯化是采用各种生化分离技术使酶各种杂质分离的技术过程,主要的分离方法有离心分离、过滤与膜分离、萃取分离、沉淀分离、层析分离、电泳分离等。

7.选择分离方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答:

在选用分离方法的时候要认真考虑:

①目标酶分子特性及其它物理、化学性质;②酶分子和杂质的主要性质差异;③酶的使用目的和要求;④技术实施的难以程度;⑤分离成本的高低;⑥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等。

8.采用生物合成法可分为哪几类?

用该方法进行酶的生产时的一般步骤。

答:

根据所使用的细胞种类不同,生物合成法可以分为微生物发酵产酶、植物细胞培养产酶和动物细胞培养产酶,其中又以微生物发酵产酶应用最广。

采用生物合成法进行酶的生产,首先要经过筛选、诱变、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等方法获得优良的产酶细胞,然后在人工控制条件的生物反应器中进行细胞培养,通过细胞内物质的新陈代谢作用,生成所需的酶和各种代谢产物,再经过分离纯化得到人们所需的酶。

9.酶的发酵法生产可分为哪几类?

哪一种方法应用最广泛?

答:

根据微生物细胞培养方式的不同,发酵法可以分为液体深层培养发酵、固体培养发酵、固定化细胞发酵、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等。

其中液体深层培养发酵为主要方式。

10.酶生物合成的调节主要包括那几个水平?

哪一个水平是最重要的?

答:

酶生物合成的调节主要包括:

①转录前的调节;②转录水平的调节;③转录产物的加工调节;④翻译水平的调节;⑤翻译产物的加工调节和酶降解的调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