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733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docx

《《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docx

《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

《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

【摘要】  叠音词由于特别适合中医学对不同病症的真实描述,脉象细微差异的准确辨识,以及药物形态性能的生动比况,在古医籍中被频繁使用。

准确解释其词义,把握其在医籍中的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及其相关着作十分重要。

古人大多在医经注释中或随词而解,或细加考释,或推求通假,或校勘辨疑,或知难而默,只要不影响文句的解释,医理的理解,便不加详究。

笔者通过汇集前人对《内经》的叠音词解释,总结释义方法先校勘,后释义;辨通假,找本字;引经典、证文义等,以期使医经叠音词释义困难问题得以解决。

【关键词】《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

  叠音词,又称重言、重言词,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汉字组合起来,共同表意的一种语言现象。

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分析这类词语是“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迭字累载于篇”,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称之为“汉语中最形象化的成份”。

由于它特别适合中医学对不同病症的真实描述,脉象细微差异的准确辨识,以及药物形态性能的生动比况,在古医籍中被频繁使用。

以国务院古籍办公室规定整理的11部中医古籍为例,共使用了叠音词约三百余个,出现一千多次,使用频率10次以上的有30多个,最高词频为35次,其中仅《内经》一书就使用叠音词136个。

因此,准确解释其词义,把握其在医籍中的作用,对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医理论及其相关着作都十分重要。

目前没有一部专门研究探讨叠音词的着作,古人大多在医经注释中或随词而解,或细加考释,或推求通假,或校勘辨疑,或知难而默,只要不影响文句的解释,医理的理解,便就此搁笔,不加详究。

现通过汇集清以前国内主要医家及日本学者对《内经》叠音词的注释,总结其方法如下。

先校勘,后释义

通过校勘找出叠音词本字,再依据本字进行正确释义,是古人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例1: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新校正》云:

“按,《太素》作‘肖者濯濯’。

”林亿首先对“瞿瞿”作了校勘,认为其字应为“濯濯”。

对此,清人俞樾非常赞同,并以《内经》之用韵加以考证:

“按,《太素》是也。

‘濯’与‘要’为韵。

今作‘瞿’,失其韵矣。

《气交变大论》亦有此文,‘濯’亦误作‘瞿’,而‘消’字正作‘肖’,足证古本与《太素》同也。

”日本·喜多村直宽同时对句中“消”字作了校勘,认为当作“肖”,其云:

“《太素》‘消’作‘肖’。

《气交变大论》同。

宽按:

肖,宵同。

江淹《杂体诗》:

‘宵人重恩光。

’善曰:

《春秋孔演图》曰:

‘宵人之世多饥寒。

’宋均曰:

‘宵,犹小也。

’”

为了说明此解的正确,清人田晋蕃不仅引用辞书的释义加以论证,还通过分析句意说明解释的正确。

其云:

“《方言·十二》:

‘肖,小也。

’《尔雅·释诂》:

‘濯,大也。

’肖者濯濯,即‘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千之万之,可以益大’之义。

详文义亦从《太素》为是。

”根据校勘后的词义,“濯濯”当作大、深远之义,用在文中说明“至道”虽然精深微妙,然而变化确是难以穷尽的。

例2: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无所见也。

林亿《新校正》:

“详色色二字疑误。

”考该文又见于《太素·经脉病解》,“色色”一词作“邑邑”。

杨上善注云:

“七月阴阳气均未有定主,秋气始至,阳气初夺,故邑然怅望,不能久立。

”文下萧延平校勘:

“邑邑《素问》作色色,新校正云:

‘色色’二字疑误。

对于“色色”是否为“邑邑”之误,明·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六经病解》该文下也说:

“色色,误也,当作邑邑,不安貌。

秋气至,微霜下,万物俱衰,阴阳未定,故内无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则无所见。

”在《素问识》中丹波元简按:

“‘邑邑’与‘悒悒’通。

《史记·商君传》云:

‘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

悒,《说文》:

‘不安也’。

张注本此。

“悒悒”见于《素问·刺疟篇》: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王冰注:

“悒悒,不畅之貌。

”丹波元简:

“《说文》:

悒,不安也。

”考“悒悒”一词在《太素·十二疟》作“肠中邑邑”。

萧延平按:

“‘邑邑’,《素问》、《甲乙》、巢氏并作‘悒悒’。

”由此可见丹波元简的见解是正确的,“邑邑”与“悒悒”是通假字,为不安之义。

王冰注为“不畅”正是本于此。

本条也是通过校勘误字“色”当作“邑”,然后再进行正确释义。

例3:

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员员”一词在《灵枢·厥病》中作“贞贞”: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写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太素·厥头痛》杨上善注:

“贞,竹耕反,贞贞,头痛甚貌。

手少阴心脉起心中,从心系目系,足少肾脉贯脊属肾,上贯肝入肺,从肺出络心,故心气失逆,上冲于头,痛贞贞。

”在此条下萧延平校勘云∶“贞贞,《甲乙》作员员,下无头痛二字,注:

《灵枢》作贞贞。

”而《太素·五脏热病》“其头疼员员,脉引冲头”一段,虽然写作“员员”,可是杨上善释音却是:

“员,都耕反,头切痛也。

”根据杨上善以上两个反切释音“竹耕反”与“都耕反”,都可以看出被切字当作“贞”。

考《释名·释言语》:

“贞,定也。

”《灵枢·厥病》:

“贞贞,头重而痛。

”贞,从木为桢,《说文解字》训为“刚木”,谓木质坚硬。

贞字从鼎省声,从声音探求亦有刚强之意,所以“贞贞”形容头痛,讲的正是头痛之甚。

王冰在《素问·刺热篇》注:

“员员,谓似急也”、“员员,故项痛员员然也”都是不准确的,此“员”乃为“贞”之讹误。

“员”,又见于《灵枢·百病生始》:

“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此“员”当依据《太素·邪传》杨上善注“贞,正也。

三部各有分别,故名三贞也”改为“贞”。

“贞”,古代发“蒸”音,与前文“形”、“成”、“名”押韵,属古韵十一部耕韵。

[1]因此以下各家对于“贞贞”的注解都是贴切的。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有厥头痛者,贞贞然而不移,其头甚重而痛,当泻头上五行,每行有五,共二十五穴。

”张介宾《类经》:

“贞贞,坚固貌,其痛不移也。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此少阴之气,厥逆于上,转及于太阳之经脉,而为厥头痛也。

贞贞,固而不移也。

”顾观光《素问校勘记》:

“贞贞,头重而痛,《甲乙经》‘贞贞’作‘员员’”。

由上可知,“员”与“贞”乃形近而误。

  辨通假,找本字

通过辨识文中叠音词是否为通假字来确定本字,而后依据本字进行释义,也是古人常用的方法。

例4:

黄帝曰:

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岐伯曰: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

“临临”又见于《灵枢·通天》:

“别五态之人,奈何?

少师曰:

太阴之人,其状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临临”一词,2003年孙继万主编的《汉语叠字词词典》未收录,其单字《古代汉语词典》中有:

1.站在高处看低处,2.降临,3.监察,4.面对,5.接近,6.到,7.临摹,8.战车名,9.卦象,10.姓等多个义项,但用于文中无一恰当。

而古注对于“临临”的解释也不甚明了。

马莳云:

“临临然,长大貌。

”该训解实际并没有对词义作出明确的训诂,只是用原文来说明是修饰“长大”的状语,而张介宾则云:

“临临然,临下貌。

”选取了“临”的第一个义项,该义用于此处也不妥贴。

考清人王念孙之《广雅疏证·卷一上》:

“临者,大也。

《灵枢·通天篇》云:

太阴之人其状临临然长大……临之言隆也。

《说文》:

隆,丰大也。

临与隆古亦同声。

”王念孙所说的同声就是我们所说的同声纽,即双声假借字。

他在注中同时还列举了两字假借的书证:

“故《大雅·皇天篇》‘与尔临冲’韩诗作垄‘隆冲’,《汉书·地理志》‘隆虑’,《荀子·强国篇》作‘临虑’。

”因此,根据“临”的本字“隆”,唇“临临然”应是嘴唇丰厚的样子,太阴之人“临临然”应是高大壮实的样子。

例5:

伯高曰:

兵法曰:

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刺法曰:

无刺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逢逢”在《太素·量顺刺》作‘逄逄’,杨上善注云:

“逄,蒲东反,兵气盛也。

“逄”音“旁”,义为鼓声,韩愈诗《病中寄张十八》“不蹋晓鼓朝,安眠听逄逄”即指鼓声,但与“逢逢之气”的“气”相联系,于文义不通,并且从杨氏反切释音可以看出为“蓬”之音。

而马莳、张介宾、丹波元简等所见到的本子里均做“逢”,马莳:

“逢逢之气,势来迫而甚盛者也。

堂堂之阵,阵方整而甚众者也。

故无迎者。

当避其来锐耳,无击者,当击其惰归耳。

”张介宾:

“逢逢之气盛,堂堂之阵整,无迎无击,避其锐也。

”丹波元简:

“孙子云,无邀整整之兵,无击堂堂之阵。

注:

堂堂,广大也,逢逢,鼓声。

《诗·大雅》:

‘龟鼓逢逢’是也。

”陆懋修:

“‘逢’,薄红切,与‘蓬’通。

《孟子》‘逢蒙’,《汉书·艺文志》作‘逢门’,《庄子·山木篇》作‘逢蒙’。

《诗·大雅》‘龟鼓逢逢’。

《太平御览》作‘蓬蓬’。

《墨子·耕柱篇》曰:

‘逢逢白云’。

考《干禄字书·平声》:

“逄,逢俗字。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49.

2郑孝昌.黄帝内经太素校注[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41.

3钱超尘.内经语言研究[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