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315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docx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docx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

略论中国声乐作品中的“留白”

  内容摘要:

“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留白”艺术的理论基础虽可追溯至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思想,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实践,却最早见于中国画,并很快被其他艺术门类所借鉴。

文章指出,我们应纠正对“留白”艺术形式的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即常常有人把“留白”简单地看作是绘画作品中的空白,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号,雕塑作品中的残缺以及音乐作品中的休止符等,这是对“留白”艺术形式的一种肤浅认识。

“留白”艺术的美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即完美的艺术意境不仅仅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

中国声乐作品中也不乏“留白”的表现,如,休止:

简单明了的“留白”;引子:

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留白”;歌词:

意蕴的“留白”;二度创作:

作曲家的“留白”,等等。

  关键词:

虚实相生“留白”艺术中国传统美学声乐作品

  

  “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在进行艺术创造及艺术欣赏时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新,能更好地展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不能言传”的魅力,亦即我们常常所说的“大音希声”的意境。

  “留白”艺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极致的反映。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有情感上的“留白”、叙述上的“留白”、形象上的“留白”及哲理上的“留白”等多种表现形式。

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构成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的,由于古谱不易保存等原因,导致“留白”艺术虽源于音乐,但不及绘画与文学艺术表现得丰富多彩。

但我们仍可以从古籍文献中,发现大量的有关音乐“留白”的记载。

“留白”艺术的美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即完美的艺术意境不仅仅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

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特色、最有民族个性的艺术精神显现。

  声乐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歌词能使音乐表达情绪的手段更加丰富,大大拓展音乐表现各种意境的功能。

在声乐作品中,“留白”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休止:

简单明了的“留白”

  音乐中的休止,顾名思义就是音乐进行时的停顿,它既可以出现在乐曲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曲中及结尾,甚至出现在乐曲中的任何时间段。

休止是音乐中“留白”艺术手法最简明、最直白的一种表现形式。

  任何事物都含有本身的对立面或内在的矛盾,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在动态艺术中,一切作品的运动过程中都包含着停顿或静默,这种静态往往升格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表现,与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共同成为动态艺术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运动中的停顿或静默在音乐中称作为休止,它是以代表不同时值的休止符号来表示的。

休止符随着它在乐曲中位置的不同、时值的长短以及节奏的变化等,而有着不同的艺术表达功能及意义。

  如,歌曲《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艾青词,杜鸣心曲),歌曲开头是长达三拍半的休止,这三拍半的休止不仅仅是歌唱者蕴酿如何表现贫苦却非常善良的黑人姑娘纯朴、真诚而乐观的内心感情的“留白”,同时也是给听众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富有诗意的声乐作品一段情感准备的“留白”。

  

  二、引子:

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留白”

  《乐记》中曰: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声乐艺术是具有强烈音乐性的歌唱艺术,它需要在时间中显现、展示、发展和完成形象塑造,在时间推移中诉诸人们的听觉,从而使人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反应。

  作为声乐作品的演唱者,要对歌词的语言、歌词塑造的形象、歌词的叙事手段以及歌曲情节的发展等进行分析,以便理解掌握作品的主题,更好地用歌声去展示声乐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

当然,如果一首声乐作品有一个漂亮的引子,很快地将歌唱者带入作品所需要表现的氛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刘粼填词,王志信编曲,陈俊华演唱),开头是一段由钢琴演奏的清亮淡雅提示音乐主题的优美旋律,同时伴有暮鼓声。

这几小节的引子,一下子就能将演唱者与欣赏者带入夕阳斜照之下,渔船满载而归,悠扬的歌声荡漾于湖畔之中,渔家划着轻舟,唱着渔歌悠然自得的喜悦之情的氛围中。

可以说,本曲的引子是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一段“留白”。

随后,当歌唱者唱出“滔滔春江水,晚霞白鹭飞,竹篙一点浪花开,打鱼船儿归……”观众与演唱者自然而然地就进入情音交融的优雅的意境之中,不仅像歌词中所唱的“雨后乌云散,江风绕翠微,明月捧出银玉杯,醉了春江水”,同时也醉了人们的心,使人们产生共鸣。

  

  三、二度创作:

作曲家的“留白”

  英国著名指挥家亨利?

伍德(HenryWood)在他所著的《论指挥》一书中说:

“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

”音乐作品不像文学作品或美术作品那样,创作完成后就可直接供人们欣赏,它是听觉的艺术,如果不经过演唱者的表演与二度创作,它只是一些静止的符号,只能以乐谱的形式存在,是不会产生任何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

作曲家在作品中只是给演唱者提供基本的音乐表现方式,如旋律、基本节奏、基本表情,等等,至于如何完美地表现音乐的蕴涵,则是作曲家留下的“留白”,有待歌唱者依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艺术领悟力以及自身的声乐技术去诠释音乐作品。

  如我国著名的声乐家吴雁泽先生,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正规的西洋发声法外,还向我国老一辈的音乐艺术家及民间艺人学习曲艺、民歌、京剧等地方戏曲,并且专修了民间音乐课程,以吸取民族艺术之精华,这不仅丰富了他自身的音乐素养,也极大地拓宽了他歌唱的新路子。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刻苦钻研和探索,他将西洋的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唱法完美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不仅能演唱西洋歌剧及艺术歌曲,而且能很好地演唱各种风格的民族歌曲,并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

如,他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就曾向蒙古族歌手学习长调的演唱技巧,并把这一“原生态”的民族唱法运用到该歌曲的演唱中。

经过他的二度创作,该歌曲的蒙古大草原的韵味更加醇厚,观众也能更好地领略到蒙古族人民宽广的胸怀及大草原开阔壮丽的景色。

  他演唱的另一首民歌《一弯弯流水》也是如此进行二度创作的。

为了演唱好这首歌曲,他多次到陕西各地,甚至到青海去学习当地“花儿”的唱法,然后进行艺术加工,融合到自己的唱腔里。

经过艺术处理,他的演唱极好地展示了大西北民歌的风土人情,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歌唱家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歌唱家都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嗓音条件对歌曲进行适度的艺术处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首歌经过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就会有明显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作曲家“留白”的妙处所在。

  

  四、歌词:

意蕴的“留白”

  “诗言志,歌咏言”,一首声乐作品能否感人,歌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声乐作品的表现离不开旋律、节奏、乐队伴奏、演唱等诸多因素的相互配合,但歌词永远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元素。

  下面笔者就以青主为古典诗词谱写的歌曲,来谈歌词意蕴的“留白”。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说过:

“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美学家叶朗也认为,“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意味。

”由此可见,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在于意与境二者的浑然融合。

  我国艺术歌曲的开创者青主(1893―1959年,原名廖尚果),采用宋代杰出的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占》为歌词,运用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形式创作了我国第一部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歌曲由两大乐段构成,第一乐段为“庄严的广板”,以具有昆曲吟唱风味的旋律起板,开篇即高歌如云,气势磅礴,气概非凡,宣叙性音调中,洋溢着豪放雄健的旋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歌词把人的生存和命运放在了宇宙大自然这一宏大的背景中加以观照、思考:

曾是当年风流倜傥、儒雅潇洒、足智多谋,指挥东吴大军决胜曹操的周瑜,现如今哪里去了?

一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出了歌词中多么沉重的“留白”:

江山依旧,英雄却无觅。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之后,有一段7小节的钢琴间奏曲,钢琴演奏既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场景,同时又是歌曲中隐含着沉重的历史悲壮感的一段“留白”。

  《大江东去》的第二乐段为“生动的行板”,采用的是欧洲歌剧咏叹调中常用的长气息、大起伏的曲调写法。

这非常适合演唱者用高歌浅吟的方式来抒发歌曲的主旨。

  第二乐段歌词开头的二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从词面上看,是词作者追慕周瑜风流倜傥、青春得意、才智超凡、功业早成,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未果。

但实际上,这两句词的“留白”是词人借周瑜的经历,把人的生存和际遇放在历史的深远背景之中加以思索,以自嘲的方式,写出了自己仕途功业老大无成、理想怀抱半生失落的无奈。

  歌曲进入尾段,钢琴伴奏在低声区缓慢地循环往复,演唱者在这种背景下静了下来,仿佛陷入沉思之中,随后情绪平静地用两个P的力度轻轻地吐出“人生”两字后,再用三个P的力度弱唱出“如梦”两字,随后钢琴伴奏的低音仍继续循环往复地演奏着,音量逐渐减弱接近无声的状态,一切似乎都随演唱者在静止地沉思……突然,演唱者和钢琴伴奏同时用两个f的力度高声唱出“一樽还酹江月”,这一于无声之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使观众为之一振,倍感英雄的浩气。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江东去》这一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即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作者把个体生命的生存际遇放在永恒的自然和复杂的人类社会历史的背景中思考,从中既看到了生命短暂易逝、来去皆由自然造化,也看到了人生功业和理想怀抱因时代变迁、世事多变而难以把握;同时,他还看到了人的生存对自然、社会双重局限的可超越性――走向审美的人生,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安宁。

这既是苏轼坦荡胸怀、超然物外的人格写真,也是与苏轼豪放旷达的词风一脉相承的。

  作曲家青主深刻地把握了《大江东去》中苏词的“留白”意境,如此才能在这首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做到音乐与歌词的配合相得益彰,完美无缺。

青主在《论诗艺和乐艺的独立生命》中,阐述过诗与乐的关系:

“……诗和乐虽然是各有它的独立生命,但诗和乐却可以互通消息,并可以交相为用……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这种认识表明,声乐作品创作的原则是歌词与音乐的完满结合,它必须以诗与乐是独立的艺术为前提。

这反映了青主对声乐作品创作本质的认识。

所以他说,“我看见一首诗,它的灵魂忽然在我的内界发出一片不能自已的音响。

”可以说,苏轼的《大江东去》歌词即是青主音乐创作的灵魂,是“不能自已的音响”与苏轼歌词的共鸣,共同塑造了歌曲《大江东去》大气、豪放、旷达的艺术形象。

  实践证明,大凡优秀的声乐作品,往往是歌词的明晰性与理性深义的复合体,不仅能使人们听之即懂,还要人们思之有味,唯此才能尽显歌曲“留白”那“含蓄而不晦,透露而不尽”的艺术效果。

  

  结语

  “留白”不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已表现为一种审美现象。

声乐作品中的“留白”也不仅仅表现在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声乐作品中的很多地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到了“留白”。

如,在歌曲的间奏曲、尾声、歌中的朗诵、歌唱力度的变化等方面均可以发现“留白”的踪迹。

  参考文献:

  [1]刘自芬.“留白”艺术[J].云南教育,2005(4).

  [2]郑红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J].辽宁师专学报,2005(4).

  [3]苏自勤.浅谈歌词艺术的欣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储佩成.论歌词文学形象的创新[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3).

  [5]宋丽萍.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观念[J].齐鲁艺苑,2007(5).

  [6]孙民.苏轼豪放词风探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3).

  [7]慧声.旷世名曲精彩无限――漫谈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高山流水》[J].音响技术,2006(4).

  [8]蒋奕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春江花月夜》微探[J].音乐天地,2006(4).

  [9]李辉.兼收并蓄出新韵洋腔土调总相宜――浅析吴雁泽的演唱技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

  [10]皮晓彩.论民族声乐作品《渔舟唱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J].中国音乐,2005(3).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王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