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后的寻找写作指导汇总.docx
《迷路后的寻找写作指导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迷路后的寻找写作指导汇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迷路后的寻找写作指导汇总
“迷路后的寻找”写作指导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一、审题与立意
这是一则事理类材料作文题,在“迷路后”这个前提下,揭示了“三种可能”的寻找。
材料作文在审题过程中要审出材料的“范围”与“内容”。
这则材料的范文当为“迷路时”,“内容”为“寻找„„”。
写作时一定要围绕材料限定的范围和给定的内容展开,不能脱离。
一般说来,“迷”是迷失、迷惑的意思,“路”是通往目的地的路径,“迷路”指迷失道路或迷失方向,也可比喻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等。
它不等同于“苦难”“逆境”“坎坷”等,行文过程中这“迷”要寻找的前提与基础,考生扣住“人在迷途”这个范围写三个“寻找”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迷路之后”,人们会出于本能、感性或理性,寻找出路,做出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
“寻找引路人”,依靠有经验的人带领,直接走出迷途,这是近乎本能的选择。
(“引路人”也可以是书籍或文学形象等,不必特指现实世界的人)
“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相互借鉴,集思广益,排除各种错误的“可能”,相互鼓励,寻找出路,这也是常见的选择。
“寻找自己”,通过反思目标与道路选择,发现自我存在的问题,重新调整方向,这是注重自我内在反省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可从下面的角度立意:
1.整体立意。
如:
①在借鉴别人意见和获取别人帮助的基础上反思自我,才能真正走出迷途;②一味依赖外在的引导与帮助,缺乏向内的自我反思,往往是盲从;③究竟怎样“寻找”,取决于“迷路”的原因;2.任选其中一种“可能”立意。
如:
①迷途中寻找引路人,就像暗夜里寻找光;②身处迷途,集思广益比刚愎自用更明智;③只有找到自我,才能真正走出“迷路”;
以上角度可以肯定,也可以理性批判。
但是行文从头到尾大谈寻找自我,枉顾材料的限定范围“迷路后”视为审题不紧,基本切题。
二、议论文部分
大梦谁先觉
人生在世,难免回有迷失方向的时候。
那么你和别人的不同,就看你怎么寻找方向。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寻找引路人,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寻找自己。
若你寻找引路人,首先你得具备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能分清什么才能真正指引你前进。
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后仓皇逃走,后被陈宫救起,他便是陈宫的引路人,二人为除国贼而走向一起,可当曹孟德屠了吕伯奢满门后陈宫才发现此人的狠毒,最终离他而去。
后一直处于迷失状态,不遇贤主,空有韬略,终难逃一死。
诚然,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是许多人选择的方法,凑一堆人总能有解决的办法。
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曾经“中国式过马路”,这可以说丢尽了国人的脸面。
寻找与你相同的人固然可以,但更应明白依靠别人是不会长久的,你只能多几个人陪你一起迷路。
在我看来,寻找自己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
正如曹操行刺失败后一度迷失,但却在乱世中秉持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信念,走上自己的称王之路,举起属于自己的大旗。
虽然对于这一人物的评价有好有坏,但他终究找到了自己,也算是建了一番功业。
何为寻找自己?
你迷失方向,必然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没有能够激励自己勇于前进的动力。
陶渊明热爱山水田园,经历官场腐败后毅然归隐,这种决心有几人欤?
即使生活清贫,他依然能够安贫乐道,这就是陶渊明寻找到的自己。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有此种心境之人,定然不会迷失方向。
宁肯饿死也不愿回官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确方向的圣贤。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你寻找引路人,寻找同样遭遇的人,倒不如寻找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方能不再迷失。
寻找自己所信仰的并坚持下去,那便是能指引你前进的明灯。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事事非谓之愚。
明辨是非,坚守信仰,寻找到真正的自己,才是你迷失方向时应做出的正确的决定。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东风且伴蔷薇住
我们习惯了两点一线,却忘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自由奔放;我们习惯了那窄窄的课桌;却忘记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壮志豪情。
我们像习惯地心引力似的习惯了太多的“习惯”。
就这样,我们迷失在周而复始忙碌又乏味的生活之中,找不到来时的路。
难道我们真的找不到那光明大道了吗?
不,我们有引路人,我们有同样迷了路的伙伴,我们还有自己。
那代表宁静诗意的蔷薇花因东风不到而渐趋凋零。
但是,你看,她仍傲立枝头!
像是在告诉我们适宜的生活就是你们的引路人!
不错,钢筋水泥构筑的世界多了冰凉与冷漠,少了温暖与诗意!
坚守住内心的诗意与同伴一起,便能与找到自己!
诗人曾云: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诗意的冲动。
只不过都在我们迷失的同时随风散去!
然后我们的生活便有了缺口。
因为我们没有了诗意,如同翱翔于瀚海的雄鹰折断了有力的翅膀,我们的心灵也由此进入了牢房。
我们迷失在了更深处!
高晓松的“诗和远方”论大热一时,让我们心中稍感欣慰,对燕子归来归何处这种问题担忧稍淡化了一些。
诗意在我们这世俗生活或许能有生存的空间,尽管她已经被世俗的蛮挤压至一隅!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坚守内心的净土与那一份诗意!
我仍在迷失的生活中,找到了引路人——诗意。
诗,在我们心目中是圣洁而又遥远的存在,这或许也是高晓松将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的缘由吧!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前行的方向,何不勇往直前呢?
通迷失的伙伴一起,寻找自我。
海德格尔曾呼吁诗意地栖居,那我们就诗意的栖居吧!
尼采曾说:
“每个人都是圆的渴望,他们都拼命转动,为的是重新抵达自我。
或许当我们缺少了诗意的生活时,无论我们多么拼命,也终究不会抵达自我。
因为我们的心不再是那最初的心了。
在周而复始的生活,初心被消磨,我们的生命变得不再轻盈灿烂!
如此,怎么可能抵达自我呢!
何况有那么多同我们一样迷失的人!
社会洪流如此,人间变得冷漠!
快,快!
让东风吹得蔷薇开!
让东风吹拂这冷漠的人间!
让诗意的蔷薇花绽放枝头,引领迷失的人去寻找自己吧,哪怕蔷薇刹那芳华!
古炉之思
在堂屋的一角,有一只倾圮的古炉。
是用胶泥垛叠的风炉,炉膛内积着厚厚一层炭灰。
炉面如陈逸飞笔下的双桥,斑驳而多孔。
这只曾迷失了路径却终又找到自己的炉子,每次望见,总让我唏嘘不已。
伸手抚摸古炉,触手便是亲切的粗糙感。
苏北人家,家家都市场备一只古炉的。
清晨烧水,傍晚烹茶,请客时的焖肉,年节时的蒸煮,古炉如同勤劳的女工,协助主妇将日子写成一阕温馨的长短句。
而到了冬日,雪压屋檐,炉上烫热了黄酒,问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正是围炉夜话的好时候。
欲问古炉,克曾在漫长的生命中迷失了路径?
当目睹别的炉子烹调玉粒金莼,可自己只能烧热清汤挂面时,可曾失意,彷徨?
古炉不答。
我明了,它已在烟火人家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于迷路后涅槃重生。
可时至今日,我们却迷路了。
余秋雨说道:
“我在人类精神的残枝败叶中看到了人类文明的深秋。
”步入文明深秋的人们,在文明深秋的十字路口迷了路。
充斥着城市的唐宋建筑,千篇一律的太平文章,甚至千万人共同追赶一种潮流,失去了自己的中国,不再多彩。
冯骥才曾言:
“当中国六百多座城市变成一种样子,我仿佛看到了文明的悲剧。
”诚哉斯言!
从前啊,若向北京人问北京,他比会用一口冰糖葫芦和大碗茶,什刹海的蜻蜓和六必居的酱菜陶冶的纯正京腔,告诉你何处是念慈庵,何处是雍和宫。
可如今,我们已经失去了用一口井,一株老树甚至一个独特的屋檐来定位自己的能力。
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连城市的狗都会在高楼大厦的迷宫中迷路,怎能不令人警醒失去自己的可怕?
时至今日,每当我看到货架上的炉子,总忍不住伸手抚摸。
精致的火锅炉,小巧的电磁炉,专为煲饭而设计的炉子„„每一件都包蕴着一个独特的故事。
身为陶土时它们也曾迷茫,但经历锻造后却勇敢寻找自己,终于发现了独一无二的“我”。
炉子尚且如此,更何况身为万物之杖的人呢?
由此观之,寻找自己是人生旅行者手握的一只指南针,徒然地寻找引路人或者迷路者,很难走出人生这座重重叠叠的迷宫。
望向古炉,这只搬了多少次家我都不忍心丢弃的炉子,心潮起伏。
古炉已俨然成了寻找自己的象征,在烟火人家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那么,我也将拨开重重迷雾,在人生之路上寻找自己。
生命,便有了过尽千帆后的坦然和江上数峰青的自在,由此悄然绽放。
看见
曾有人云:
“过往无痕,一切如常,人们继续行走,只是有人调转了方向,有人在原地无法泅渡。
”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创造者,亦是匆匆过客,却在其中徘徊不前,只是在寻找那条可见的路。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有言:
“一旦坠入笑骂由人的尘世,威猛有力的羽翼便寸步难行。
”这是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迷失在了网络中的语言。
恰如薛之谦的歌词:
“这是个打字不用负责的年代。
”
我们在其中迷失,想要寻找那些未迷失的人。
在迷雾里,席慕蓉指出:
“为了要播的他人的称讦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幅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我们跟不上那些人的脚步,只会继续迷失——路和自我。
试图将自己交给那个引领的人,却因外物迷失了眼,看不见,亦找不到,跟随不了。
于是单纯的迷失者边试图寻找一条道路上的另一个单纯的迷失者。
我们在其中迷失。
找到,也只是迷失的双倍而已。
埃纳尔早在《指南计》中指出了这一点:
“我们是两个鸦片吸毒者,每个都在自己的云烟中,外界的什么都看不到,孤零零,永远都不了解对方。
”多了这样的迷失者,就是是手牵手,也只是拼命的拉扯对方,走两个不同的发向。
网络的真的就像是一张网,“顶端”的人就是那只张牙舞爪的蜘蛛,而那些迷失者就是误入,深陷的小虫。
柴静在自传性作品《看见》中批评说:
“是的,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
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
”
我们根本就不能去奢求一个同病相怜的伙伴,在牵起你的手的那一刻起,清醒。
无论怎样,我们终将是要分开,走自己的路。
蒙格所言:
“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迷失了自我,迷了路的我们,若要寻找,只能寻找自己看见的,亦或是看不见的。
在这人云亦云的时代,我们要审视自己,不成为之人,方为人。
我们拼命的寻找,但待迷雾渐散,我们看见,要找的,就在脚下。
只是我们不停转圈,未跨出前进的一步。
“自从厌倦了寻找,我便学会了找到。
”尼采如是云。
我们看见的便是脚下,也非看见。
失落自我
世人寻不得前路久矣!
万象喧嚣,沉浮悲苦造就了我们生活的纷繁复杂,耽于名利,醉心争斗便是迷失了自我,人生赤条条来去,所寻的最终还是自己。
人恰逢少年时面容清瘦,笑容明朗,成长于中年时却忙于功成名就,忙于喜怒哀乐贪嗔痴,将一身才气,栋梁志气消磨在杯酒觥筹之间,迷途失本心,何如?
历代隐逸文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轻摇小舟自隐于湖光山色之中,过起红颜弃宣冕,白首卧松云的生活,将才华埋进一座座深山中。
非是逃避奋斗惧怕挑战,非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庸之道。
只是寒窗苦读十载,抱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志向,一朝功成,却发现囿于物语的辛劳,在官场中经营着圣贤书从未教过的蝇营狗苟的道理。
于是迷茫了,无措了,前途暗淡了。
他们需要一块山水地来重新认识自己。
久经耕来手不释卷,自我的价值也渐渐明朗。
著书立说,先贤思想流传后世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亦是自我价值。
迷茫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不妨停下想一想昔日的初心。
历史的竹签太轻,载不动太重的华沙金粉,潜心修持自我本心的一缕云,一株草却是能留下自然的印迹。
除却名利的诱人,生活亦实施充满了不确定性。
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高楼塌,大起大落中,我们又迷路了。
前方是光明天堂,抑或是阴暗地狱,谁都不知道,一念之间而已。
不禁想到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一段宁古塔的文字。
远在西北塞上的宁古塔向来是清廷官员心底的咒符,地面上经纬横陈的聚落似结痂的伤口,是流放的伤口。
多少世家大族在北国寒风中一步一步泯灭了所有的水乡温柔,在宁古塔做了文明的土著。
人生的起落无非是如此吧,高官厚禄,殷勤恭维都变成了前程旧梦,抓不住他消失的尾巴。
大约人生便就是这样了吧,很多人这样想着,眼前路再一次模糊了,但这些在流放中的文人却拒绝了这般的行尸走肉,用被粗砺风沙磨过的手繁衍着,传承着,在黄沙中寻找遗迹,留下地方物志,坚守心中苦难的高贵,一本《宁古塔志》多少年后会被世人发现,重新发现往昔他们从未迷失,不停追寻心目中对高贵的坚守,那是他们的自我。
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迷茫,与环境的陌生抗争也是无益,坚守本职工作试试,终会有柳暗花明的一日。
我之于广阔宇宙太过渺小,风过潮水不会留下什么,所以迷途不知自我意义何在。
其实不过是坚守本来罢了,本来的心愿,本来的志气,本来的期盼。
淳朴的本来,便是自我了。
没有灵魂的苍蝇
圣埃克苏佩里曾在《小王子》中痛苦地呐喊“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像一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不顾心灵桎梏,沉溺于人世浮华。
”
不禁慨然,今方文学气象与之何其相似,我们只顾埋头奋笔疾书,愿做个日码千字的作家甚至手指轻敲,屏幕闪烁处万字已成。
在这迷途之况下,几人曾思索要寻找自己?
忘却如何去写作,只记得去拼贴,情节雷同,语言类同不再是奇闻轶事,我们不曾想过骋己之怀,抒己之志。
作者寻找自我后,才能知其短、补其长,而不是一味模仿起哄。
陆放翁亦行吟道:
“剪裁妙处非刀尺。
”可见文章并不是单纯拼贴即可成,而要经过时日锤炼。
便像那面包被酵母发酵般,假以足够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这般,才算是寻得自我的灵魂。
因为寻得自我写作方向后才能精专。
文学上自我意识与文艺高妙恰似那迭荡青花的青花瓷。
潋滟的烟水青花必得附于洁白光亮的白瓷上,才能融于一体。
钟嵘在《诗品》中言道:
“若夫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凡斯种种„„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当其情?
”由此观之,诗文在古代便引起足够重视,但作家诗人面对这自然万象也必得“展己之义,骋己之情。
”
反之,由萧统所编《文选》在唐朝时何等潇洒,何等受人之青睐,却在宋朝时因“故草木必称王孙,梅花必为驿寄„„”而受冷落排斥。
其实《文选》本身是极具价值的诗歌选集。
但因后人一味模仿,做了那没有灵魂的苍蝇,失却自我意识的无头之蝇,使之语言显得庸俗大众而被打入冷宫。
寻找到写作之由,必得心无旁骛,不为名而写,不为利而写,单为写作而写,为自己而写。
蒲松龄独自开辟新的道路,却也未在花妖狐魅间失却自我,依旧荷有一颗天籁自鸣,童真满掬的心灵。
这般文章便得以继续下去,而非为名利而止步不行。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在其书出版后名声鹊起,却偏居一隅,不再出现,亦必是怕失却自我。
当今的作家若果能在迷失写作方向时,不知所归之处,拿起笔杆写下心声,其文必不是逐水落花般易逝。
唯愿我们都做有灵魂的自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五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大意是,两个同样国家灭亡,流离失所,迷失道路的人决定相伴而行,同去参军,希望报了国仇家恨。
好一个“与子同袍”!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迷途之人相伴而行的故事了吧,好不感人。
人生在世,本是一场随时都会迷路的旅程。
因而迷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结伴同行。
可即便同是寻找旅伴,在心态和细节上也会有所不同。
第一种,如白居易在诗中写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即两个同样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人捂着自己的伤疤去看别人的,各自唏嘘,抱头痛哭一番,然后搀扶着站起来,踉踉跄跄,跌跌撞撞地继续前行。
这样的旅伴自有他的好处。
首先两个人经历相仿,同为迷路,有了相似背景,便有了共同语音。
并且迷途的路上有人作伴,说笑打趣,便不再无聊。
好处恐怕仅止于此吧。
你想,两个同样湿透青衫、满腹怨恨的人走在一起,会负负得正吗?
当然不会,负面情绪只会累加。
恐怕不多时,两人便会因对方不会找到正确的路而意见不合、分道扬镳了吧。
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回是两个豁达洒脱、乐观积极的迷途人,找到彼此后举樽共饮,相互劝慰一番,千杯尽一笑泯恩怨,而后一路踏歌而行,在迷途的路上也不忘赏花问柳,看尽美景。
这样的心态就比前一种好的太多,思想境界高了一个层次,毕竟哀声叹气并非长久之道,倘若两个迷了路的人能一直就像这样欢歌嗔语地走下去,迷途人生亦不悲苦。
但是,仍不够。
第三种,如舒婷在《致橡树》中写道:
“我与你共享雾霭、流岚和霓虹”“我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守的土地”。
这本是歌颂爱情的诗,但我认为,用在这里亦可。
是的,两个同样迷途的人,在共同经历了一番人世间的大起大落、坎坷离合后,想必早已交付完全的信任。
这样的感情,早已超越朋友间的一诺千金、情人间的呢喃爱语,当用战友间的袍泽之义形容更合适。
我愿与你共存于这天地间,于是——“根紧握在地底,叶相拥在云里”。
两个迷途知人亦可不再探索,不如寻找一方土地,建起一个家园,这般,迷途便有了归属。
这样的迷途伙伴,其实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我向往的热烈、诚挚与坚定。
失路将奈何
整个魏晋是一个渐渐沉入渊溇的时代。
恰如黑塞所言:
“醉醺醺地驾着马车朝悬崖赶去”,你所翻开的魏晋史书中有一个强大的失路者之悲。
白痴皇帝,八王之乱,纵酒谈玄不问民生„„没有一人能真正敢于醒来,拉住马车。
张华算吗?
一个人迷路后一个引路人的确重要。
诚然张华竭尽全力辅佐朝政,他看清这个时代的悲剧性,可是一个人能挡住脱缰的马吗?
八王之乱中,他被杀之时喃喃地说:
“这是深不可测的大灾难啊!
”他这个引路人角色无法抵挡整个集体无意识的冲击。
我知道你会说:
“如之奈何?
”不是没有人看清这个失路的时代,只是他们不敢醒来,他们只想躲在屋中,狂躁的压制住自己的迷惘,谈那不存在的龙,谈那不存在的道。
众多迷途者聚在一起,心安理得地把眼睛蒙上。
潘岳左思陆机这些人在驶向深渊的车上纵情歌唱,他们唱得多么开心呵!
你们听了我的喃喃自语,会摇头会叹息,你渴求在魏晋时代的一束微光。
我能想到的只有阮嗣宗。
“失路将奈何”,这问到底有哪些情感呢?
阮籍是个极清醒的人,即使在醉中,他的眼睛照样清明。
我在这句诗中读出了自身的迷惘,确仍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呼吁。
阮籍穷途之哭,哭他自己也是一个失路之人,他不是高僧,而是失去向导的使徒。
他即使用酒也无法麻醉自己。
似乎仅有他,说出了“失路”,踏上寻找自我的征程。
我们不曾知道的是:
世上本有许多路,可有些路没有了,只是因为那些路不常走。
阮籍明白自己被时代裹挟着,他只能竭尽所能与这个时代保持距离。
他用《咏怀》记录这个时代最彷徨的悲音,他用青白眼塑造名士的傲骨。
他重回那些渐渐消失的路,在路上寻找自我。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
“在地狱中寻找非地狱的人和事,学会辨别它们,并赋予它们生存空间。
”细想一下,阮嗣宗不正是如此?
他知道无引路人帮他,他又看透了那些迷路之人互相聚起来自欺的虚妄,他拒绝适应这个地狱而是如卡尔维诺所言“寻找非地狱的人和事”。
他终于找到自我了吗?
未必,但他将自己的雄心壮志、自己的破灭理想、自己的哀愁这些自我的碎片放进诗中,而我们可以由此拼出一个完整的阮籍。
凡此。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还讲述过一则故事:
牧羊人一生都困在一座庞大的城市中。
迷路的他不问他人,也不求人引路,他只是在他所经之地找寻过去的记忆,只是找寻真正的、最初的自己。
文学是盏灯
我不敢抬头看天,怕云彩嘲笑我;我不敢抬头看人,怕他们讽刺我;我索然无味的假日,总会与虚幻的故事相伴;我在漆黑的夜晚,总是被噩梦吓得哭醒。
我就像被困在圆球里的人,闷闷的,无法言语。
不止一次觉得学习的压力。
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批评都是针对自己的;日日的面无表情,一直消极地埋头沉默,欲以无声的世界麻木自己,逃脱那压力的窒息。
和作者夏洛蒂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
在指尖触碰到《简.爱》的刹那,我就知道她能帮我,习惯性的坐下,小心翼翼的翻开扉页。
我看过前言,故事终于开始了。
戏剧性的开场:
简.爱被舅妈打骂,关进小黑屋,进入女校,冠上说谎的恶名„„戏剧性的发展:
简.爱成为家教,与罗切斯特相爱„„,戏剧性的高潮:
简.爱不能忍受欺骗,独自离开„„戏剧性的结尾:
简.爱维护人格,又一次善良的信念让爱回归。
而这些都不是重点,简.爱说:
“虽然我卑微,渺小,不美,但早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瞬间,我好像失去了一些东西—自卑、迷茫、害怕„„我明白了,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为你打开一扇透着光的窗。
于是,我努力地搜寻自己的优点,慢慢的找,仔细地寻:
我善良、宽容、干净、热爱大自然„„我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我看见天空,明亮湛蓝;看见白云,绚丽多姿;看见溪水,涓涓流淌。
我看见同学,顽强拼搏,追求上进;看见老师,和蔼可亲,谆谆教导;看见朋友,友善真诚,乐于助人。
于是,我渐渐变得活泼开朗,坚忍不拔,奋发向上;于是,我给同学留了努力学习的身影,和灿烂如花的笑厣。
曾经的我是一只迷茫无依的小船;现在的我不再随波逐流,已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
因为在茫茫大海中,我看见了灯塔---那是文学之灯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文学是盏灯,让人们在迷失自己人生的方向时,找到自己前行的道路,走出困境,不再随波逐流,埋头沉默。
文学用积极向上的动力促进我勇往直前,不再畏惧荆棘,不再迷失了自我,顽强拼搏。
自洗心雾直觅未来
“真正的强者,会在迷雾中寻找自己,时时校对前进的方向。
”时至今日,易卜什振聋发聩之语仍造敦庞大响。
诚哉斯言。
世人常于迷途中寻启明灯和同归人,殊不知此等做法图增思想的依赖性,终不免沦为他人应声虫豸。
只有寻觅本心,以自我精神之炬照破前方迷雾,总是一路瑀瑀,必可得见光明。
正如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所写:
“人在迷雾中行走。
”庸碌众生终其一世也只在迷雾中打转,或群聚而惺,或错误导向,未曾见过一眼外面的世界。
何故陶潜良辰孤住,执杖以耘?
何以袁中郎独抒性灵,以净腻风?
山涛出仕司马,不沾污垢,而又何哉?
窃以为此等人物正因即是身使恶浊当世,迷云蔽日,仍能从自身掘出思想瑰晶,方才无惧,塔姆便是易卜生口中的强者罢,不是前路,寻觅本心,而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可悲矣,站在这群分落不同时代却以自身为梁以通雾外的巨人对立面的,是大多数人。
他们秉承着贤者信条,虔诚地环绕在所谓炫人眼睫的明灯旁,不愿离开。
可笑已落窠臼而不自知。
王慎中、归有光等人大力而推“拟石”思潮,以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就是拯救日渐衰弱的人文的等天之梯,可光披华丽外衣,以模仿抄袭代替自我深邃思想,又如何能自成大家?
再想脱身为时已晚,璀璨“明灯”已刺瞎了他们的双眼,满目所及,尽是黑暗。
前车之辙若此,后人以当醒悟。
“历史给人们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不知道吸取历史的教训。
”黑格尔的喟叹仍自幽幽。
最近大热的《锦绣未央》在吸粉的同时近被曝出一书抄袭二百多本名著。
令人不禁感慨作者阅读之“博”的同时又自失笑,笑着笑着,便是沉默。
以他人之语塑己身富丽已成登天捷径,那所见的雾外便是真实吗?
还需多久,文化方得“能为心传”之大家?
还需多久,国人方可领略思想丰厚自我而成的著作皇皇?
洪应明在其清言集《菜根谭》中已给出了答案:
“人心皆被残篇断简封锢了,学者应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方才有个真受用。
”
只有自我洗去心中的雾气,才能校准前方。
越过桐花万里丹山路,终将声闻于天,响遏行云。
做自己的摆渡人
“当你不知往哪儿走时,你来这里,这里给你摆渡。
”电影《摆渡人》热播,无数人心冷暖以此可见。
我们的生活蜿蜒向前,迷路在所难免。
此时,你便要有个摆渡人与你同行,为你摆渡。
何为摆渡?
当你行与浩渺之海时,船夫为你掌舵,在我看来船夫就是引路人、摆渡人。
当你学于题海中时,同学与你并肩共同跳出桎梏寻找解题之法,在我看来是两个迷路之人互为摆渡。
当你身置山巅观宇宙之大景时,或许你之身一人,但内心充实丰盈,你为自己摆渡,这是摆渡人最高的境界。
诚然,找到一个引路人为你摆渡这段迷茫之途时走出困境的最便捷之途。
正如电影中的小玉,找到摆渡人后又重拾生活的希望,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对摆渡人的依靠,她任会时常质疑自我,任会在茫茫人生路里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