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6013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docx

《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七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docx

配套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七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讲练结合学案

第十七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识记—基础梳理]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

(1)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2)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首先要有空间位移;②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③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根本原因:

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2)具体因素

自然生

态环境因素

人类总是希望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经济

因素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

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政治

因素

由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比较强的组织性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常常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社会

文化

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曾导致过大规模人口迁徙

[理解—要点突破]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变化”“三个因素”。

1.“两个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

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生态环境的变化: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三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如下图所示:

[运用—考向通关]

(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A 2.C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

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

故选C项。

]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

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面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

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4.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B.日本

C.俄罗斯D.德国

3.D 4.A [第3题,比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口变化率,可推知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变慢,但总人口增长率仍大于零,故总人口数仍然在增加,因此排除A、B两项;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略有增加,所以C错;与80年代相比,该城市90年代国际、国内净迁移率都在下降,说明迁入该城市的人口减少,故D项正确。

第4题,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且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有所增加。

此外,该城市国际净迁移率也较高,说明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由此可判断该城市最有可能位于美国,故选A;俄罗斯、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是负增长,故排除C、D两项;日本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国际净迁移率都较低,故排除B项。

]

考点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02页)

[识记—基础梳理]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强了与外界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社会秩序、城市环境等产生巨大压力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理解—要点突破]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4.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运用—考向通关]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图流程] 

[答案] 1.C 2.B

(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测试)下表为我国2017年春运迁出率/迁入率前十位城市表(根据2017年全国春运大数据制作)。

据此完成3~4题。

迁出

广东

省深

圳市

广东

省东

莞市

广东

省中

山市

广东

省佛

山市

广东

省广

州市

福建

省厦

门市

江苏

省苏

州市

浙江

省杭

州市

迁入

广东

省梅

州市

河南

省周

口市

广东

省茂

名市

湖北

省黄

冈市

安徽

省宿

州市

安徽

省六

安市

安徽

省安

庆市

安徽

省滁

州市

安徽

省亳

州市

广西

省贵

港市

3.2017年全国春运大数据反映了(  )

A.在广东省打工的安徽人最多

B.劳动力由广东向安徽转移

C.广东省人口返回安徽省最多

D.广东省外来劳动力多

4.材料反映的劳动力流动特征对我国产业的影响有(  )

A.促进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

B.阻碍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

C.促进内陆地区的产业升级

D.对我国产业转移没有影响

3.D 4.B [第3题,春运数据显示广东5座城市人口迁出率最高,说明在广东5座城市外来劳动力多,春运返乡迁出率最高,D正确。

第4题,春运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主要由内陆地区迁往沿海地区,而我国产业是由沿海地区往内陆地区转移,劳动力的逆向迁移会导致内迁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从而阻碍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B正确。

]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考点三|世界及我国的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第10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世界人口迁移状况

(1)19世纪以前: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2)二战以后: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我国人口迁移

(1)古代:

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理解—要点突破]

1.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1)“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二战”

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

①欧洲→美洲

②非洲→美洲

③中、日、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二战”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转向外籍工人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亚

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2)外籍工人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西亚、南美和南非,其中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国人口的国家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

(3)世界范围内的国内人口迁移现状

①发展中国家:

从农村到城市。

②发达国家:

从城市到农村或城市。

2.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及影响

(1)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期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迁移原因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东部到西北、东北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自发迁移

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形成“民工潮”

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2)我国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

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

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这也将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

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收入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收入差距大,工作环境差

产业转移,国家重视“三农”

缓解就业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

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农业发展

犯罪率上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境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管理难,老人负担重

工厂停产,经济增长放缓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世界的人口迁移

(2018·湖南师大附中测试)19世纪是波兰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波兰的西里西亚谷仓。

后续移民往往集聚于先期移民周边,发展成美国的“波兰村”。

读图完成1~2题。

1.19世纪波兰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  )

A.移民群体主要由贫苦农奴及其家属组成

B.沿途穿过了落叶阔叶林带和常绿硬叶林带

C.海上旅途经过了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

D.加快美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

2.美国“波兰村”的发展(  )

A.促进了波兰、美国文化的融合

B.增加了与当地居民的接触机会

C.利于保护迁入地原生生态环境

D.维系并加强了自己的民族性

1.C 2.D [第1题,从波兰到美国的移民时间看,属于欧洲殖民扩张时期,到美国去的群体不会是贫苦农奴,A错。

自波兰到美国经过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及墨西哥湾暖流,C对。

沿途不一定经过地中海气候区,B错。

迁移到美国的人口多以年轻人为主,不会加快美国人口老龄化,D错。

选C。

第2题,美国“波兰村”是波兰移民后裔聚集地,对于文化的融合不利,A错。

不利于与当地居民的接触,B错。

欧洲移民的进入,加剧当地生态环境压力,不利于保护环境,C错。

维系并加强了自己的民族性,D对。

]

考向2 中国的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3~4题。

3.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

4.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解图流程] 

[答案] 3.A 4.D

(2017·江苏高考)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

下图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

A.京→冀B.闽→川

C.桂→黔D.粤→湘

6.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要素综合性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D.条件相似性

5.D 6.C [第5题,根据图中提示,箭头方向表示红包流向,粗细表示红包流量大小,广东流向湖南的箭头最大,所以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粤→湘。

第6题,从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可知,前四位的都是发生在相邻省份,相邻省份人口流量大,红包单向流量也大,所以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空间邻近性,与要素、环境和条件等因素没有多大关系。

]

考点四|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05页)

[识记—基础梳理]

1.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

(2)宗教: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2.中国文化与人口

(1)生育

(2)职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3)人口流动: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理解—要点突破]

1.文化背景与人口

文化背景

对人口的影响

婚俗

发达

国家

初婚年龄偏大,出生率低,人口增长周期长;婚姻关系不稳定,降低出生率

发展中

国家

初婚年龄偏低,出生率偏高;婚姻关系较稳定,提高出生率

宗教

为扩充实力,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2.中国文化与人口

表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生育

  

从早婚

早育到

晚婚晚育

“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

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

从多育

多子到

只生一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

职业

选择

从“学

而优则

仕”到

“全民

皆商”

“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

人口

流动

从安土

重迁到

“四海

为家”

“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

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运用—考向通关]

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正常的人口性别比约为102~107。

下图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对人口性别比影响的叙述,分析正确的是(  )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中国的儒家文化没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

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所有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2.图中显示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下降趋势,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们的生育意愿逐步摆脱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的束缚

B.受政府政策干预的影响

C.受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孕期性别鉴定的准确率日益提高

D.妇女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

1.A 2.C [第1题,“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

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

第2题,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教育水平都在变化,“男尊女卑”的封建影响正在弱化,“男女都一样”的思想逐步被人们接受,故2009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医德、医规不允许进行法律程序之外的孕期性别鉴定,故C项错误。

]

一、选择题

(2018·山东青岛二中测试)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图中数据越大,表示规模越大,水平越高)。

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  )

A.工资水平       B.房价

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区是(  )

A.北京B.上海

C.广东D.安徽

3.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B 2.C 3.A [第1题,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较高,教育质量高,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人口迁移时多选择距离较近的发达城市,因此A、C、D都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大;城市房价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小,选B。

第2题,人口回流现象是指原来的在一线城市的打工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流家乡的情况。

广东经济发达,人口迁入量大,随着该地产业发展优势条件的丧失,会出现大量的人口回流现象,选C。

第3题,读图,西藏为人口净迁入省区,得益于青藏铁路的修建,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选A。

]

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

读图,完成4~5题。

4.1951~2000年,该国(  )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5.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4.A 5.B [第4题,读图可知,除1951~1960年段的净迁入人口数为较小的负值外,其他各时间段的净迁入人口数均为较大的正值,因而1951~2000年该国是人口净迁入国,A项正确。

自然增长人口数与净迁入人口数都占有较大比重,大致相当,B项错误。

1971~1980年段的自然增长人口数为负值,说明该时段的人口出生率小于人口死亡率,C项错误。

人口增长率不同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自然增长与迁移增长共同影响,本题中它不等于增长率数字之和,应该是2000年与1951年相比的人口增长数除以50年所得到的百分比,D项错误。

第5题,注意图中的自然增长人口数的增长率数字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不能据其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即A项错误。

图中纵坐标表示每10年的人口增长数,缺少人口基数信息,无法计算人口总量,故C项错误。

自1971年开始,人口的自然增长明显减慢,说明老龄化趋势明显,到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小,故D项错误。

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小,而人口净迁移数量比例较高,因此最有可能是发达地区,故选B项。

]

(2018·河北唐山市质检)外出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

下图为我国近几年农民工数量增长情况分析,读图完成6~7题。

6.2012~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回落的原因可能是(  )

①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增加

③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④农业收入迅速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7.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宽二胎

D.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支出增加,净收入少

6.A 7.B [第6题,随着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导致农民工总量增速回落,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增加,选A。

第7题,近年来,外出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务工经商,主要因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当地就业机会增多,选B。

]

(2018·华南师大附中测试)下图为“2005~2010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口迁移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  )

A.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蜀

B.人口迁出量豫小于赣

C.人口自然增长率沪高于鲁

D.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

9.图中(  )

A.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B.人口净迁入的省份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C.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均大于北方各省

D.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超过l亿人

8.D 9.B [第8题,读图可知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广东,A错;人口迁出量豫大于赣,B错;人口自然增长率沪小于鲁,C错;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D正确。

第9题,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是四川、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广西、江西等省,不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A错;人口净迁入的省份主要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B正确;图中显示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并不都大于北方各省,C错;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不超过1亿人,D错。

]

(2018·广东惠州市模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