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873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6届高三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80分钟;命题人:

高三历史教研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答案填涂到答卷相应题号上)

1.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礼乐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

2.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材料说明

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B.太尉的设置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有效控制

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D.三公九卿制度设计得比较合理

3.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

这说明()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

4.“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

”材料评价的是(  )

A.西周的宗法制    B.春秋战国分裂割据

C.明朝的按察使司D.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5.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

“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6.“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没有依照条例办事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负责监察地方官员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7.学者陈峰认为:

“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和防范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变成了循规蹈矩、怯懦无能、精神萎靡的群体。

”这种历史现象在下列哪个朝代尤为明显()

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

8.“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

和世泰等奏,咭……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

钦此”。

上述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

9.“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

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

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C.土地私有制度D.农业管理方式

10.叶茵《田父吟》:

“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解体B.水利技术发展C.政治黑暗腐败D.租税剥削沉重

11.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

“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

”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

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12.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

13.“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

”(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官僚政治影响经济发展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14.唐初《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1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

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16.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时期(  )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17.《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

“君天下曰天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

“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18.《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9.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

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D.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20.顾炎武曾说: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由此可见顾炎武(  )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D.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21.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22.数学史专家钱宝琮(1892—1974)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

“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23.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

将“司”改为“后”。

2011年3月,在完成扩建的新国家博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

据此,你认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  )

A.文字研究B.史料记载C.民间传说D.专家观点

24.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她”是(  )

A.北方民歌B.骚体C.宋词D.明清小说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0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5、46、47、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

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

材料三:

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

王莽传》所言:

“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生疏赋税。

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瑟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帮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豆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

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行政区划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历史背景。

(6分)分析“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

(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

(5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

(6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凌蒙初

材料二:

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摘编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

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摘编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

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摘编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问题: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加以评析(分析及评价)。

(12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

主要内容有:

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

……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为此必须杂种五谷……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

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

(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

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

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

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

政府方面表示:

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

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

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

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

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

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8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

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

史载:

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

“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9分)

2016届高三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D

C

A

C

C

B

D

B

A

A

D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B

C

A

D

B

A

C

二.主观题(共三大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2分,第45题15分,共52分)

40.

(1)背景:

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开垦,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形成;法家思想的推动;封建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6分)“分土而治”指的是分封制;“分民而治”指的是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

(4分)

(2)特点:

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4分)

(3)原则不同: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2分)

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3分)

各自的优点:

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

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大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4分)

“犬牙交错”原则:

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2分)

41.参考答案一:

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

第一种经营现象:

诚实守信、注重信誉。

背景: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上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评价:

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质量与服务的商业文化氛围。

参考答案二:

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

第二种经营现象:

掺假造假、骗取钱财。

背景: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更加热切,但部分人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相应的法制观念,投机钻营,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

评价:

这种经营现象有损商人的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影响正常经济秩序的运行。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

本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一分结论”、“论从史出”,从而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

但本题为开放性题型,学生容易入手。

本题属于观点评析题,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

第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确定好“主题”,“主题”要言简意赅,符合材料核心信息;第二,应紧扣材料中的经营现象,围绕自己选取的诚信经营或掺假经营现象展开评析(这是本题的核心部分)。

评析时,可以从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经营现象内容方面展开评析,做到有理有据,评析说明要充分;第三,评析说明完后,要有总体的认识,即评价;第四,评析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评分标准:

一等(12~9分)①紧扣评论对象,主题明确,“经营现象”准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析;③评析说明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主题较明确,“经营现象”较准确;;②引用史实,评析角度单一;③评析说明说明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主题不明确,“经营现象”不准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评析说明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考点:

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一分结论”、“论从史出”;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及经营状况

45.

(1)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2分);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

(2分);平籴法。

(共6分,每点2分)

(2)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3分)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分)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