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652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docx

《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docx

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

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功能应对分析

康凯2011010046

目录

1.建筑基本介绍

2.场地功能布局

3.建筑功能布局

4.功能应对细节设计

5.我的心得体会

1.建筑基本介绍

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达拉斯迈耶生交响乐中心(TheMortonH.MeyersonSymphonyCenter)于1989年9月竣工,坐落于达拉斯市中心东侧。

工程的兴建由构想到完成,历时十一年余,由市政府支付百分之七十五的地价与百分之六十的工程造价,其余钱款由交响乐协会自行筹措。

建造之前,通过对北美和欧洲二十一个音乐厅的实地走访,筹建委员们制定出新交响乐中心的两个先决条件:

第一,规模不要大而音响效果必须是世界一流;第二,音乐演奏厅必须是传统欧洲式的鞋盒形状。

经过一番周折,委员会最终决定由贝聿铭主持设计。

然而,有一点特殊之处值得一提:

在方案设计中有一个人拥有与建筑师同等的低位,他就是音响设计师詹森(RussellJohnson)。

原因在于,委员会对音响效果有这近乎苛刻的要求,认为有必要另聘音响专家主持。

由于执行“双巨头”的工作组织方式,在设计中的许多方面二者都进行过激烈的争论。

为了达到最佳音效,建筑设计方面做了许多让步。

引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如下:

该设计案,秉承贝氏几何的雕塑风格,设计案以正方形、长方形与圆形等元素组成平面,造型则由三个元素演绎,塑造出变化多端的立面。

设计的灵感源自十八世纪德国巴洛克建筑,贝氏企图将动态(Movement)、音乐(Music)、现代(Modern)与纪念性(Monument)融合成一体。

设计案强调空间的多元视点效果,希望借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体验不同的空间效果。

(摘自《贝聿铭的艺术世界》黄健敏著)

2.场地功能布局

N

(1)原始场地分析

1.工程基地位于达拉斯市东北面的一个艺术区,场地空旷,视野广阔。

附近有博物馆、艺术中心等。

2.其北、西、南三个方向都分布着城市主要道路,特别是北部,是一条八车道的高速公路。

3.西面的不远处即为达拉斯市的中心繁华地段,高楼林立。

4.位于德州内陆航道下方。

(2)场地功能应对

建成之后的艺术中心,进行了如下的场地功能应对。

首先,因北面为高速公路,主要场地主入口同建筑主入口均选择朝南。

第二,建筑主体与艺术区的主街—FloraStreet呈南偏东二十六度的关系,作此扭转的目的在于经营更佳的视域,使市区成为交响乐中心的景观舞台,同时,这一扭转可以令纵深的演奏厅有较宽裕的腹地空间,降低整个基地因为规矩垂直的布局所造成的压迫感。

第三,场地东侧为艺术家广场,同时作为户外表演场地,供达拉斯艺术社团使用。

第四,场地西侧设置了一处公园(BettyB.MarcusPark)为建筑提供了一片附属景观,宁静的绿化地带。

公园靠近南侧圣保罗街的一侧设置有一排喷泉,水流不仅消减了汽车的噪音同时能在炎热的夏天带来丝丝凉意。

贝蒂公园小巧别致,同建筑结合紧密。

第五,在建筑的地下一层有一条通道通向艺术区的地下停车场,该停车场是达拉斯市政府之前规划建设的。

其容量足以满足整个艺术区的需求,并且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压力。

为此,贝聿铭在建筑内部设置了地下入口大厅,而从地下拾级而上则可以看到一面巨大的镌刻着捐助者姓名的圆形内凹石墙“奉献墙”。

这面墙尺度很大,纵贯近两层,使空间显得流畅,富有气势。

第六,建筑的北面没有多余的功能区,立面简洁,多为实墙,目的在于隔绝来自高速公路上车流的噪音。

3.建筑功能布局

地下一层:

由于地下有一个主要入口,而停车场位于建筑东侧,因此地下一层的东南角是大面积的门厅。

最南端是一面通高的实墙,内侧是宽大的台阶,是人流上到一层的必经之路。

与东南部分较为开阔,公共性明显形成对比的是中间部分密集的小隔间,以及北部和西部的后勤功能区。

由平面图可以看到,地下的功能划分有排练室、文娱活动室、练习室、办公室、接待室这些必要而又不必贴近演出大厅的功能区,也有厨房、衣帽间、储藏室、风机房这些后勤保障区,将它们置于地下是理所当然的。

首层:

该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里不仅是来自不同方向的人流进入演出大厅之前的聚集区,同样也与室外环境发生直接关系。

首层是体现建筑师匠心和意图的主要区域,公共性质的最大化,使得该层的每一处功能区都要做到细致周到,恰到好处。

一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中心位置长方形的演出大厅,第二是环绕演出厅的环形体,将堂皇的大厅纳于其中,在大厅的上方,大师设计了三个以玻璃为主的大面积天窗。

大厅的关键部分在于西侧,原因在于西南方向是建筑的主景观面。

因此建筑师首先在这个角度大面积开窗,透明的玻璃立面将市区还有公园的景观揽入。

同时弧面玻璃的轻盈剔透与长方体演出厅的坚实敦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贝氏在这个景观面上设置餐厅匠心独具,而且有一颗枝繁叶茂的树木生长在建筑内部,使得

室内与室外,人工与自然相融合,人们在室内的树荫下用餐,同时感受玻璃天窗引入的温暖阳光。

一层的第三部分是位于北部,较为狭长的东西向长方形区域。

东侧是一长串的化妆室,西侧分布有练习室和演奏家休息室,该区域是非公共空间,主要是演员们进行演出前准备以及中间休息的场所。

总体上看,一层的主体格局为两方一圆,北私密南公共,中部是建筑的核心空间:

演奏大厅。

一层夹层:

该层的亮点是半环绕演奏大厅弧形天桥,对内有通向演奏厅的入口,对外完全开放,是绝佳的观景平台。

东南角面对宽敞的门厅,可以俯瞰南侧主入口以及奉献墙的大台阶。

西侧面对大玻璃窗,视野广阔,光线充足。

宽大而又平滑的曲线天桥贯穿了东部次入口、南部门厅和西部的主景观面,使演奏厅外的公共空间形成一个视觉和交通的整体。

与此同时,北部的长方体的功能依旧,是化妆室和休息室的区域。

二层及以上:

二层及以上各层的面积大大减小,其职能多是作为演奏大厅不同层高的入口空间,因此环抱在长方形演奏厅周围(不算内部看台),具体功能诸如:

电梯间、入口门厅、休息室、以及管理间、操作间、控制室、调音室等工作间。

这些层高往往与演奏厅内部的不同看台相衔接,内部的看台总共四层,呈现一个狭长的U型,而最高处是一组调音室,功能是对现场的音响效果进行控制。

总体上看,功能的排布与层高挂钩,地下室多放置一些会产生噪音的工作区,避免影响演奏厅。

一层和夹层是建筑的主要部分,空间的体验达到高潮,而特定功能区数目较少,大都作为观景、休息、体验等。

不论是各层,都与演出大厅产生联系,因为内部演出大厅才是建筑真正意义的核心。

北部的长方体的职能完全是后勤保障,本身也将音乐大厅和北面的外部环境分隔开,有效消减了噪音干扰。

4.功能应对细节设计

纵然建筑师独具匠心,将空间的各方面塑造得近乎完美,然而音乐厅的职能必须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一座好的音乐厅必然具备出色的音响效果。

这也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首要功能。

为了应对这个基本功能需求,贝聿铭和音响师詹森在细节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

1.为了满足最佳音效的功能需求,演奏厅屋顶采用钢桁架,桁架上下各有厚达五公分的隔音混凝土,这是为避免飞机经过时产生的噪音影响特别进行的隔音夹层设计。

2.所有的机械与空调设备都集中于西侧公园的地下室,与建筑主体隔离开,避免机械的震动和噪音造成影响。

3.特别设计了宽达两英寸的缝隙,充分分隔地下室与交响乐中心。

4.厕所的抽水马桶进行特殊设计,不与结构体相连,下水管径比一般的粗大,减少抽水和水流摩擦产生的杂音。

5.空调的送风速度低于标准,出风口经过特别设计。

6.混凝土的墙面先加涂灰浆,再装上木嵌板,施工时要求壁面内不可有任何气室存在,以保证音响品质。

7.演奏厅的顶层有72间大小不一的调音室,用来控制重达两吨半的门扉以整合音效。

8.在进深36英尺的舞台的左前方下面设置有一个L型的空间,目的在于增强共鸣效果。

9.舞台顶端安装有重达四十二吨的音篷,由四大片调音板组成,其高低和角度可以进行调整,以便适应不同乐器的演奏特点。

10.演奏厅与公共空间出入之间有两道门,两门之间形成隔音室,防止任何外在声音传入演奏厅。

(上述十条摘自《贝聿铭的艺术世界》黄健敏著)

另外,为了契合交响乐中心高贵典雅的气质,建筑内外的所有灯具都是贝氏自己特别设计的,同样为了与相距不远的达拉斯美术馆保持一致,公共大厅地面材质采用的是与之相同的印第安纳石材。

5.我的心得体会

经过对该建筑功能应对的了解分析,我有以下收获:

首先,要主次分明。

音乐厅这类具有鲜明专一职能的建筑,在设计时应当充分尊重其基本职能,设计师在此基础上方可自我发挥。

这样以来建筑才不会是虚有其表,中看不中用。

第二,功能可以先进行粗分,后进行细分。

也就是说将同种或相近类型的功能区集成一体,先分成几个功能大区,如后勤保障、游览接待、教学区、生活区、娱乐区等。

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交通成本,又便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使用。

第三,功能与形式应当尽量融合,就这个案例而言,方与圆是基本元素,而镌刻赞助者姓名的圆形实墙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确保了形式统一;大面积的玻璃开窗,体现了贝氏动态、现代,接纳自然的设计理念,同样也在餐厅的景观和天桥的视野上具有意义;鉴于音乐厅的功能需求而设计的长方形盒子被设计师加以拓展,成为其方和圆的设计元素的来源……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功能与形式统一的体现。

第四,优秀的建筑师注重细节。

看了这座建筑之后,心里真的很感动。

觉得细致,一丝不苟的品质方能成就精致,不可多得的佳作。

为了达到优秀的音响效果,这座建筑许多细节都是设计师经过特殊考虑的,而这些考虑往往并不能引起使用者的多大的注意,却默默提升了建筑的品质,使之更加人性化。

第五,功能分区只是功能应对的一个方面。

而功能应对的方法还有很多,我想局部设计也很重要,比如说一系列功能配套设施的设计。

建筑师在塑造空间的同时,也不妨多扣细部,尝试从多方面提升建筑品质,满足功能需求。

这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