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527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docx

《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docx

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

前言:

21世纪,人力资源既是第一资源又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第一法宝。

纵观中国,幅员辽阔,人才济济,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我们必须用冷静的头脑来对待中国的人力资源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村人口,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是不高的,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既能为我们国家创造无穷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样也会给我们国家造成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压力。

所以,本文以安徽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为研究切入点,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发掘出造成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原因,并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自己的建议,为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以及为培育新型农村人才提供一些不太成熟的意见与建议。

1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的内涵与本文的研究意义

1.1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的内涵:

1.1.1人力资源的内涵;早在1954年,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就阐述了人力资源的含义,亚认为,所谓的人力资源就是指区别于传统人事管理的、能动的、可以开发的经济增长因素中的人的因素。

①后经过许多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的补充与发展,现状为理论界普遍接受的人力资源的含义为:

人力资源就是指一定范围之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说是能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1.1.2农村人力资源的内涵:

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内涵,我国学者有不同的表述。

有专家学者这样解释,所谓的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人口中一切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从事体力与智力劳动的人的总和。

②当然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即劳动能力的总和,又称“劳动力资源”。

③笔者不才,认为就目前中国农村现实而言,农村人力资源是一种“量多质低”的体力资源,是急需培训其技能、提升其素质、更新其观念的群体性资源。

1.1.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指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经济目标和发展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和发展的活动。

④而笔者认为,所谓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国家工程,应区分不同开发对象并辅以合理的方法对农村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思想观念和不同性别年龄结构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培训与利用,使之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新观念和创造力的新型农村人才,最终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1.2本文的研究意义:

国家前主席江泽民曾说过,“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天下稳”。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三农”问题依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瓶颈”,农村居民缺乏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驾驭农业农村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决未来农业所面临的新问题。

这样就遏制了农民自身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更高发展。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原因,并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解决意见,希望我们农村的未来发展的更加美好。

笔者以为本文研究的意义如下:

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的状况,增加农民的收入;

⑵有利于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知识、技能,增强其市场意识,为国家培养新型农村人才;

⑶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⑷有利于形成具备乡土特色的农村生活模式。

2我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

我省农村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比较丰富。

我们从其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如下:

2.1人力资源数量方面:

人力资源数量比较丰富,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

具体表现如下:

2.1.1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地矛盾突出。

根据我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文件显示:

至2006年末,我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448.8万人。

其中,男劳动力为1211.06万人,占49.5℅;女劳动力为1237.42万人,占50.2℅.又据世华财讯网资料显示:

2007年安徽省农村人口达到52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9.2℅.如此同时,安徽省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1978年的6624.2万亩减少到2007年的6216.3万亩,年均递减率为0.2℅,人均耕地面积由1.6亩下降到1.2亩。

由此可见,农村人口的逐年增加与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给农村经济造成巨大压力。

2.1.2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三产业飞速发展,在创造巨额经济财富的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到来了就业机会。

近些年来,我省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从业人数也逐渐增多。

但是农村农业从业人员依旧占据很大比重。

根据我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文件显示:

至2006年末,农村从业人员2170.02万人,占总量的88.6℅.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有1605.81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口的74℅;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有253.90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口的11.7℅;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有310.31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口的14.3℅.我们可以从数据看出,当前我们农村还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既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方面:

人力资源整体质量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具体表现如下:

2.2.1文化素质不高。

根据我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文件显示:

至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21.96万人,占总量的13.1℅;小学文化程度799.67万人,占总量的32.7℅;初中文化程度1098.86万人,占总量的44.9%;高中文化挂程度200.67万人,占总量的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7.32万人,占1.1%。

笔者以为,文化素质是人力资源质量的基本保证,而从公报数据可知,我省农村缺乏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

在整个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初中级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仍占据很大的比重,那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面过窄,大部分农村人力资源只能从事第一产业或者是无需太多技能的初级的第二产业,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2.2科技水平较低。

笔者来自农村,深知农民对只是科技的迫切需求。

在农村,农民是很尊崇哪些“有本事”的人,他们也非常向往自己能够懂得更多的种田技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技知识。

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省农村人力资源在整体上还不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技术能力。

具体表现如下:

⑴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选择是盲从的。

在绝大情况下,他们看别人用什么就用什么或者受到广告宣传的影响而采用新技术、新品种。

很少有农民是自己根据客观情况而合理采用的;

⑵农民科技素养较低。

农民受教育的年限少,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思想观念的封闭与保守,他们不想也不愿意接受相关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其他技术技能的培养。

这样,农民不仅无法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甚至连最简单的农业科技书刊都不能看懂;

⑶农村农业科技人才极其缺乏。

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农村没有受过专业学习的农业科技人才也留不住这些农业科技人才。

据《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调查的初步统计》显示: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工作占绝大多数,比例为76.6%,在乡镇企业工作的为1%,而在农村工作的仅为0.9%。

虽然,这几年来,党和国家出台许多相关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以及“三支一扶”使得许多大学生投身于农村建设。

但是,从整体范畴来讲,农村科技人才依旧是短缺的。

这样一来我们农民无法接受到基本的农业技术指导,二来先进的农业科技无法在农村大面积、大规模的推广下去,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2.2.3思想观念趋于保守。

善良、纯朴、友爱是对我们农民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

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和小农意识的束缚,目前我省不少农民受到了丑恶思想的腐蚀,具体表现如下:

⑴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比较低以及受到封建鬼神思想的影响,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异常盛行。

在我省农村最为常见的封建迷信活动是“算命”。

这种封建活动不仅使得农民经济遭到损失还会给那些听信术士胡言乱语的农民带来思想刺激,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还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封建思想在农村依旧流行。

在当前农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有4个甚至更多的子女,40岁左右的中年人平均有2—3个子女。

那么这就造成了农村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压力过重,人地矛盾尖锐,最终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⑵仇富心理比较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部分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日子过得较一般农民或贫困农民好。

一些经济较差农民看到先富起来的邻居心里极度不平衡,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会恶语中伤或者挑起邻里矛盾,破坏农村的团结。

这既不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⑶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在农村,“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是极为显而易见的;农民较多地关注自身利益或眼前利益,忽略了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农民只单纯地希望自己能够富裕起来,而对整个村庄的集体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漠不关心;农民利己意识逐渐膨胀,谋取私利的行为也显著起来,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战略等国家长远规划战略熟视无睹,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2.2.4身体素质较差。

根据我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文件显示:

至2006年末,我省61.4%的村距医院、卫生院3公里以内;88.7%的村有卫生室;88.2%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行医。

又根据安徽省统计信息网调查数据显示:

至2008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人数已经达到51.58万人,保险基金达到44.5亿元。

再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我省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较以往也提高了不少。

但是由于受到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农民自身状况这两大因素的制约,我省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差的。

现在笔者以桐城老家农村为例,来浅显地谈谈这两大制约因素。

⑴第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

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农民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距富裕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所以农村不能够向城市一样兴建大型医疗机构、健身房,甚至连用于娱乐休闲的小型公园都没有经济能力去兴建。

还有,在我们农村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各大医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也不愿意服务于农村,而行医于农村的是那些能力有限的“赤脚医生”。

所以说,当前我们农村的医疗保健设施的基础还是相当薄弱的。

⑵第二个制约因素是农民自己。

我们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高,而且农民又相当节俭,所以除了节日,在农民餐桌上是看不到荤腥鱼肉的,甚至就连蛋类食品也是很少见到的。

显而易见,农民的营养状况和体质状况是多么差的。

另一方面,农民的饮食是相当不规律的。

在农村,农民早上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是把圈里的鸡鸭放出来喂食,接下来才是去生火做饭。

目前,农村80%的家庭以柴禾为主要炊事能源,一般煮一锅粥炒几碟咸菜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那么正常情况下,农民吃早饭的时间在7点左右,而这段时间距离农民出门去田间劳作的时间又很近,所以他们吃的很快。

这就加大了胃的负担,所以,在我们农村农民胃病的犯病率是比较高的。

第三,农民对待疾病的态度基本上是“小病拖,大病扛”。

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比较落后,国家对农村的医疗事业投入力度不强,农民经济能力差,所以,他们失去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在农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农民还是占有一定比例的。

2.3人力资源结构方面。

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差异性大,农民负担重。

2.3.1农村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逐渐去城市定居或务工。

根据我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文件显示:

至2006年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119.07万人。

其中,男劳动力698.74万人,占62.4%;女劳动力420.33万人,占37.6%。

外出务工人员中,20岁一下占15.5%;21—30岁占34.2%;31—40岁占32.8%;41—50岁占12.3%;51岁以上占5.2%。

外出务工人员中,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71.3%;高中文化程度占4.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8%。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离开了农村,在农村从事繁重农业生产活动的是老年人和部分青壮年劳动力。

第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高达76.9%,那么留在农村中的是那些淘汰下来的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民,一不懂文化二不会技术,由此可见,我们农村是多么的落后,“三农”问题是多么的严重。

2.3.2农村留守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

从上文的数据可以发现,当前农村的“369”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何为“369”?

笔者提到的“369”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代指,是应该受到关注和扶助的群体。

由于大部分的农民离开农村去城市务工或居住,农村出现了一种荒芜的景象,缺少了以往的热闹气息,给人一种无穷的压抑感。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农村留守人员无疑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在此,笔者简单地来阐述一下:

农村老人尤其是孤寡老人相当衰弱、贫困、孤独和无助,但是为了生存下去,他们没有办法,必须咬着牙去干农活干不动了也要干下去;农村妇女的胆子更重,她们不仅上要照顾老人下要照料孩子,还要去干农活,在农忙季节,七八十斤的稻子要从一里外的田里挑到晒谷场上,每天来回不知多少趟,生活的担子把她们压得异常憔悴、矮小;农村的孩子总是快乐的、无拘无束的,但是他们缺乏关爱,受教育的水平也是有限的,甚至不少孩子因为无人关心和管教而误入歧途。

所以,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时候必须给农村留守人员较多的关注与扶助。

2.3.3农村行政管理能力差。

村委会是我国行政系统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服务农民,管理农村。

当前,我省农村村委会上至书记村长下至生产队队长组长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缺乏文化知识,基本上没有什么组织管理能力,更谈不上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另一方面,虽然近些年来不少大学生参加农村工作,给农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是,不少大学生一来没有太多的农村工作经验,二来又带着浮躁的心情参加工作,所以他们基本上改变不了农村行政管理混乱的现状。

这样,我们的农村行政工作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更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农民,管理好农村。

3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所造成的影响

3.1严重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当前,我省农村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农民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投入比重低,农业机械作业面积小,生产出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品种结构和质量水平都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更不能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

这追根究底还是人的原因,在我省农村绝大部分农民受教育年限短,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难以获取相应的知识文化和职业技能。

所以,他们跟不上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更无法和发达国家的农业从业人员相比。

在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员无论是受教育年限还是岗前培训都优于我国农民。

比如美国农业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毕业于高等农技学校,并且每年都有许多农业从业人员接受各种各样的职业培训或继续教育。

所以“早在1970年美国已实现高度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劳动生产率极其之高,1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47个人,1个人可以养活10万只鸡,2个人可以养活2万头牛。

至今为止,美国式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国,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的产量居资本主义世界之首”。

⑤很明显,较低的人力资源素质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3.2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着农民的充分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必然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居民也必定会向城市流动。

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我省农村居民中3.1%是文盲,达到321.96万人,小学文化程度占32.7%,达到799.67万人。

⑥这一千多万人必定会长期处于无业状态或者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去建筑工地搬运砖瓦水泥等)。

而农村的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资源未必就具备相关职业技术技能,那么他们必然无法适应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即便这些劳动力资源流入不需要太多技术的乡镇企业(如桐城市新渡镇的塑料生产企业招收的员工多为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但是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能不会有很大的提高。

而且在今后,无论是传统的乡镇企业还是高薪科技产业都会需要有知识有技能的工人。

那么我们必定会面临一个新的矛盾:

一方面技工短缺,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

这种矛盾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从而使得农村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影响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3.3影响着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尽管农村劳动力资源可以自由的流入城市,但是由于城乡经济差距日益扩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而且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农村人在城市处处受到排挤。

那些被我们称为农民工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苦活,却只得到较低的经济收入,他们无法支付昂贵的生活开支。

而且进城务工农民还要忍受城里人的歧视和嘲弄,这些必定会给他们造成无穷的心灵伤害,最终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扰乱社会秩序。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整个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建设和谐社会更是无从谈起,最后还会殃及到国家的现代化和文明化建设。

4改变我省农村当前人力资源现状的措施

4.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村富起来,这是改变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城乡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社会经济负担也日趋沉重。

另一方面,农业从业人口众多,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力资源素质低下,而且农村人地矛盾尖锐,极大的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已成为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旦农村经济得到显著腾飞,必然会给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4.1.1.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目前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大,素质低下,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数量,给农村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因此,面对农村实际情况,必须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这样既可以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还可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最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和农村经济的腾飞。

4.1.2.构建融会贯通的农村自由市场。

根据农村的客观实际,有计划地逐步构建农村自由市场。

这个市场既连着农村又连着城市,既连着农业又连着工业。

在这个市场内,劳动力、生产资料、资金、科技甚至是土地等自然资源都可以自由地流动、合理地调配、有效地结合而不受传统市场体制的束缚。

那么,一方面农业和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业和城市的支持与扶助,另一方面工业和城市也能从农业和农村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

这样,工农并举,城市农村齐发展,相互分工协作,搞活农村市场经济,带动农民致富。

4.1.3.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逐步提升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市场价格。

当前,我省农田抛荒现象十分严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耕种活动。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过低,农民增收困难。

因此,首先国家必须有计划地稳步提高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市场价格,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扶持力度。

其次政府坚持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优化农村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粮食产量。

并且逐渐培养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积极鼓励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发展规模化经营。

最后,鼓励多种经济制度和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努力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农业,提高经济效益。

4.1.4.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

当前,我省农村存在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因此,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化经营。

所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市场牵龙头,龙头引导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产,‘产加销、种加养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兴产业组合”。

⑦在此,笔者以桐城市某集团企业为例,浅析“农业产业化经营”。

该企业以丝纺为主要业务,围绕丝纺业务,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村开办了养鸭基地,大力发展肉鸭养殖业务、鸭绒收购业务、饲料加工业务、屠宰业务以及塑料大棚种植业务,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生产出了特色产品。

与此同时,该企业还带动了当地物流运输、轻工丝纺、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因此笔者也认为,这种产业化经营有三点好处:

一是为农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就会,转移了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率;三是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最终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4.2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这是改变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途径。

近些年来,农村居民受教育的水平显著提高,文化涵养也有所改进。

但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依旧比较低下。

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村人才,为农村的发展积累必要的人力资本。

4.2.1.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逐渐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第一、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文化水平。

同时结合农村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农村中学,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经济特色开设相关理论课程。

例如,根据宿州的实际情况(煤炭资源丰富),宿州农村中学可以开设煤炭知识理论讲座、矿厂经营管理知识等课程。

使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文化和市场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的主阵地。

第二、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培训模式,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

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农村地区开办农业技术学校或者职业培训学校,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种植、养殖技术,拥有一技之长。

同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农村,参与农村实践活动,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农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在农村兴建村民阅览室,或者在农闲时间、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娱活动或讲座(可借鉴《乡约》栏目让农民讲述自己的故事)。

努力提高农民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了解世界的变化,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第四、走一条大学与农村相结合的道路。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600百万左右的大学生去考国家公务员,去吃财政饭,而不创造生产力,这意味着社会的倒退”。

⑧当前农村要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扶助。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够创造出不菲的物质和精神成财富。

而农村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必须要走好这条双赢之路,鼓励大学生服务农村,让这些有文化有思想的“小先生”带好农民徒弟,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实际操作指导,培养出一批“土专家”,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

4.2.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保和医保体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

第一、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推动农村社保和医保工作的进程。

在每年的县、镇两级政府工作会议上,提出合理的目标计划,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各级政府分工负责相关工作,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扶持力度,逐步完善农村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推动农村社保和医保的立法进程,实现“两保”的公正与公平,确保农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

第二、中央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来降低农村医疗费用和医药价格,使农民不再有“看病难”“看病贵”的感慨;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医疗、社保事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构建覆盖面积广的农村医保、社保网络,为农民尤其是孤寡老人、留守妇女儿童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生活扶助,保证他们的生活健康。

第三、在农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引导农民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