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489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docx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docx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配送

 

《配送管理实务》

课程整体设计

 

学时:

64

适用专业:

物流管理

适用年级:

大学二年级

系部:

物流系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团队

2013年12月10日

 

《配送管理实务》

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一、课程信息

适用专业:

物流管理

课程代码:

所属系部:

物流系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本课程所属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通过对九州通物流、湖北东方物流有限公司、武汉东本储运有限公司、武汉中百仓储配送中心等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了解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三个层次:

决策层、执行层和作业层。

决策层主要由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如总经理、副总经理、项目负责人等,负责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既懂得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出色的策划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执行层主要岗位为物流主管、运输经理、仓储经理、配送经理等,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负责对物流运作的某一部门进行管理,需要懂得物流基本专业知识,熟悉物流运作的流程和基本原理,具备良好的执行力;作业层主要是各工作岗位的基层操作人员,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如仓库管理员、运输调度员、配送作业人员、信息服务员等,需要懂得物流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人才。

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领域,构架了基于行业需要、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见下图1)

 

从课程体系可以看出,《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与《运输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共同构成物流管理专业基本技能框架,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和实训,培养学生配送作业的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

具体表现为:

1.知识性目标

学生能正确理解配送、配送中心的基本含义;掌握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及流程中各项工作任务的特点与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配送成本核算与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2.技能性目标

会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订单处理、备货作业、拣货与补货作业、配货作业、线路优化、送货与退换货作业;会独立进行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熟练运用条码、RF、电子标签、POS、EOS等信息技术与相关设备。

3.关键能力目标

方法能力:

通过完成系统的工作任务,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

通过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沟通,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

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逐步使学生树立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前后续课程关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见图1)。

专业基础模块主要为专业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技能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物流专业通用技能和素质,专业拓展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物流方向专项技能和职业能力拓展的素质。

《配送管理实务》作为专业技能模块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

遵循学生的专业认知规律,以认知行业、认识岗位、接受职业理念到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顺序,设计课程内容。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培养一线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及基本操作技能。

在课程实施中,走工学结合之路,使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融工作内容于课程内容,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于学习过程,以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工作的过程是学习(内容)”的职业教育思想。

2.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

按照课程设计理念,首先我们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深入企业调研,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学习项目,确定课程内容;然后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组织与实施;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最后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的开发。

 

四、课程内容

(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团队针对高职物流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和岗位工作任务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融合了知识、能力和素养,体现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通过配送和配送中心认知、订单处理、备货和储存、流通加工、拣货和补货、配货和送货、退货处理、储配方案设计、配送作业绩效评价、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和现代物流技术在配送中的运用共11项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完全胜任配送中心的各种工作岗位,具备担任配送管理负责人的任职能力和条件,并为学生进入企业后1-3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项目和案例均来自实际工作,具体操作方法在配送管理中普遍使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二)学习内容设计

序号

学习章节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

配送与配送中心认知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配送及配送中心的含义,了解配送的模式及配送中心的类型,掌握配送中心的选址,熟悉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

配送和配送中心认知

2

订单处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说明订单处理的流程以及订单处理的合理化途径;能模拟完成订单处理作业。

1:

订单接收与确认

2:

存货查询及分配存货

3:

货物拣取安排

4:

订单资料输出处理

3

备货与储存

通过学习,学生会说明备货和储存作业的流程;能模拟完成制订进货作业计划;进行商品入库作业和在库货位编码、货位安排及盘点作业。

1:

入库作业

2:

商品在库管理作业

4

流通加工

通过学习,学生会说明流通加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流通加工产生的原因,熟悉流通加工的类型,掌握流通加工的管理及优化途径。

1:

流通加工设备认知

2:

流通加工方式选择

5

拣货与补货

通过学习,学生会说明拣货和补货作业的流程;能模拟完成形成拣货资料;选取拣货方法;选取拣货路径;行走和搬运;拣取;补货等作业活动。

1:

拣货作业

2:

补货作业

6

配送与送货

通过学习,学生会说明配货和送货的作业流程;能模拟完成分货;配货检查;包装;车辆调度;车辆配装;运送;送达服务与交割;费用结算等作业活动。

1:

配货作业

2:

车辆配载

3:

配送路线选择与优化

4:

送达服务与交割

7

退货管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说明退货作业的含义、意义及原则;掌握退货作业的流程及方法;配送中心退货策略;能模拟完成退货作业处理。

退货作业

8

储配方案设计

通过学习,学生能从10个方面完整地完成储配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工作,并实施自己的方案。

1:

制定入库作业计划

2:

制定出库作业计划

9

配送中心作业绩效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说明配送中心订单处理、进出货、储存、盘点、拣选、配送等作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了解配送中心绩效评价分析。

配送中心绩效评价

10

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

通过学习,学生能对配送中心进行定位和初步选址,对配送中心作业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并能了解配送中心规模设计、设备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

1:

配送中心定位

2:

配送中心选址

3:

配送中心规模与作业区域规划

4:

配送中心设施设备规划

11

现代物流技术在配送中的运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条形码与RFID技术、GPS/GIS技术,了解物流网技术。

能熟练操作条形码打印机、电子标签拣货系统、GPS/GIS软件与硬件。

1:

条形码与RFID

2:

GPS/GIS

3:

物联网

(三)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序号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

相关支撑知识

训练方式与手段

1

配送设施设备认知

识别配送相关设施设备;能对配送中心组织结构进行初步设计;能初步选择配送中心的地址。

配送及配送中心基本知识

现场教学、案例教学

2

模拟订单处理作业

独立完成订单处理作业,胜任配送中心接单员工作岗位

订单处理作业流程及操作要领

分组讨论、案例教学

3

模拟备货作业

能进行入库作业、在库商品编码、货位安排、盘点等作业。

备货作业流程及商品在库管理方法

仿真模拟

4

配送中心流通加工

认识并操作部分流通加工设备

流通加工基础知识

实地参观

5

模拟拣货与补货作业

制定拣货作业计划,并能熟练操作电子标签拣货系统

拣货与补货作业流程

案例分析、仿真模拟

6

模拟配送与送货作业

能进行月台配货、送货作业安排、配送路线优化

配送与送货作业流程、配送线路优化方法

分组讨论、软件操作

7

模拟退货作业

能进行退货作业操作,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的能力。

退货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角色扮演

8

储配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学生能完整地完成储配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工作,并实施自己的方案。

配送作业的基本流程及相关知识

仿真模拟

9

配送中心作业绩效评价

能对配送中心作业绩效进行初步评价

评价指标选择、分析与改进方法

案例分析

10

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

配送中心定位、作业区域布局与作业流程设计

配送中心定位和选址、配送中心作业区域布局、配送作业的基本流程

案例分析

11

现代物流技术在配送中的运用

条码打印机的操作与条码的使用、电子标签拣货、GPS/GIS软件与硬件操作

掌握配送作业的基本流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仿真模拟

(四)进度表设计

序号

学习内容

能力训练项目

学时分配

1

配送与配送中心认知

配送设施设备认知

6

2

订单处理

模拟订单处理作业

4

3

备货与储存

模拟备货作业

6

4

流通加工

配送中心流通加工

4

5

拣货与补货

模拟拣货与补货作业

8

6

配送与送货

模拟配送与送货作业

8

7

退货管理

模拟退货作业

4

8

储配方案设计

仿真模拟储配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8

9

配送中心作业绩效评价

配送中心作业绩效评价

4

10

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

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

8

11

现代物流技术在配送中的运用

仿真模拟相关配送技术

4

五、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针对《配送管理实务》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领域广的特点,课程组老师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五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和五阶段实践教学模式。

1、“五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1)“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

  首先是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标准。

以校企董事会为基础,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课程组教师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分析、讨论,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把课程教学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围绕就业岗位,基于实际配送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设计11个学习项目教学内容。

  (3)“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就是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通过“接受任务——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技能——完成任务——效果评价”的方式,获得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

(4)团队化的实训组织

  在课程训练与综合实训中,将学生分成4—8人的项目团队,每个团队选出小组长作为团队负责人,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工作内容,团队按角色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5)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中建立了立体化评价体系,不光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对老师进行评价。

采用教师互评、自评、学生评价的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综合评价,强调对学生工作过程的评价,把学生的态度、表现、成果纳入评价指标,从全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能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

2、“五阶段”实践教学模式

在课程学习之初,通过认知实习,让学生认识配送中心的工作场景,了解物流相关设施与设备,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

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训,对学生进行相关岗位技能的模拟训练。

在配送流程管理学习阶段,通过操作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配送作业流程,并学会软件操作。

第五学期,以校内实训室为依托,以软件为平台,分角色进行配送流程的综合实训。

第六学期,学生通过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现场教学。

在本课程学习之初,通过到九州通配送中心参观,能够让学生对配送操作、相关的设施设备有个感性的认识。

2、案例分析。

在入门阶段,除了知识讲解,还可以通过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加以分析,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操作。

在配送技能学习和训练阶段,RF技术、条码技术和电子标签拣选技术在拣选作业中的使用,使学生能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机会掌握并熟练使用现代配送技术中最前沿的设备和技术手段。

4、角色扮演。

比如在订单接收与确认工作任务中,由学生分别扮演客户的计划员和配送中心的接单员。

客户计划员需要根据业务需要,制作订货单,并通过网络或传真的方式发送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接单员接到订货后,需要对订单内容逐项进行确定。

通过角色扮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动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工作环境,学会合作、沟通与交流,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5、认证训练结合法。

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认证结合起来。

在课程教学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考核,通过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证书的认证考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提高,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手段方面,近年来,本课程团队一直致力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配送管理实务》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明显的效果,主要有:

1、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软件。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全部实现了电子化(PPT),针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制作了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材料。

2、课程网络平台。

重视网络课件开发,本课程网络课件中含有大量音频、视频材料如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物流设施设备演示等,可供学生在线观看和学习。

3、仿真教学环境。

仓储配送实训室配有叉车、电子标签拣货系统、各种货架、条码打印机、手持终端、输送设备等实训设备,能完成对学生进行配送作业的技能训练。

六、教学资源的组织与选择

(一)教学队伍(人员构成、教学队伍整体结构、师资培养等)

1.师资配备情况(略)

2.师资结构

(1)“双师”结构

6名专任教师全部属于“双师型”教师,都具有企业经历或在企业长期挂职锻炼。

(2)专兼比例

专任教师6名,兼职教师4名,专兼教师比例为3:

2。

(3)职称结构

高级职称6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教授及高级物流师5人,占60%;中级职称2人,占20%;初级职称2人,占20%。

(4)职业资格结构

职业资格

物流师

高级物流师

高级技师

其他

人数

4

2

1

3

比例

40%

20%

10%

30%

6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全部具有双师素质。

3.师资培养情况

(1)参加高校教师资格培训,熟悉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取得高等教育教师资格。

(2)试讲、考核制度。

青年教师在正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前,必须进行试讲,团队包括指导教师对其教学方式、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独立承担部分章节或实训的教学工作。

(3)教学督导制度。

对已经正式走上讲台的中青年教师,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按计划对教师进行重点听课,了解他们的授课情况,课后认真评教,及时反馈优缺点,实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

同时,通过学生评教、领导评教、同行互评等方式,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

(4)导师制。

根据学院教师考核办法规定,新进教师都要担任助教1年以上,为了让年轻教师尽早成长,本课程组结合每位青年教师的情况,为他们选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签署“导师协议书”,实行一对一进行业务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学院教学制度和流程,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注重师德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5)实施“影子工程”。

本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其教学导师外,我们还按照学院要求实施“影子工程”,实施“双师”素质培养。

具体方法是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挂职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强化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

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和业余实践下到相关行业企业实践或兼职,及时了解最近动态,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如杨爱明兼任中国物流学会理事、湖北省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湖北省物流协会物流与采购人才培养培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方峻兼任湖北省物流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湖北省物流协会物流与采购人才培养培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

(6)社会培训或学习。

通过参加中国物流与采购会组织的物流师师资培训班(4人)、采购师师资培训班(1人),每年都参加中国物流学会学术年会、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中国物流发展东湖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7)深造、进修制度。

安排和鼓励青年教师到高校继续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

要求青年教师取得硕士以上学位。

(8)教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制度。

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法的学习研究与探讨,估计青年教师全面参与高职教育及物流专业课题的研究,参与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类教科研项目,并规定每人每年至少发表一篇论文。

(二)实践条件

1.校内实训条件

(1)现代物流软件实训室。

实训室配有100台电脑、多媒体及相关设备,购置了运输、仓储、连锁POS、国际货代、第三方物流等九套物流教学软件,主要完成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专项训练。

(2)仓储配送实训室。

配有半自动分拣系统、叉车、条码打印机、手持终端、打包机等实训设备,能完成对学生进行仓储配送作业流程的技能训练。

(3)连锁POS实训室。

建成了模拟超市,配有企业实际运用的POS软件系统、货架及商品模型,能对学生进行连锁经营管理的仿真实训。

(4)GPS/GIS实训室。

配有企业实际应用的GPS/GIS系统及相关设备,能完成对学生进行物流运输流程控制的仿真实训。

(5)现代物流技能实训中心。

以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将四个专项实训室有机联为一体,以模拟超市为终端进行任务驱动,将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作业环节进行系统连接,完成对学生进行物流作业流程的综合实训。

(6)实体超市。

我院与个体企业共建了校内实体超市,轮流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实习,练习在仓储实训中心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货架摆放、物品编码、入库、保管、出库、盘点、条码应用、退换货等知识技能。

学生在超市学到了知识,练习了技能,赚到了生活费,体验了实际服务工作的过程。

2.校外实训基地(略)

(三)教学参考资料及相关资源

1.教材

课程负责人杨爱明老师联合企业专家,主编了以配送作业流程为主线展开知识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新体例教材。

该教材《配送管理实务》已于2009年10月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相关资料

为满足教学需要,本教学团队按照配送管理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开发了体现“工学结合”的电子课件、教案、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课程考核方案、课程整体教学活动设计等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资料齐全,能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另外,还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如实训录像、相关操作视频等。

无论在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企业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不仅提供了鲜活的学习素材,还积极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和整理,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七、课程考核设计

本课程通过项目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了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多主体、多维度、开放性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校外兼职教师部分参与了平时实训情况的考核,体现了考核的多主体性和开放性。

序号

学习情境

考核方式

考核权重

1

配送与配送中心认知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60%,实训40%

2

订单处理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50%,实训50%

3

备货与储存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60%,实训40%

4

流通加工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50%,实训50%

5

拣货与补货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50%,实训50%

6

配送与送货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50%,实训50%

7

退货管理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50%,实训50%

8

储配方案设计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60%,实训40%

9

配送中心作业绩效评价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50%,实训50%

10

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50%,实训50%

11

现代物流技术在配送中的运用

理论考核+实训

理论50%,实训50%

八、课程特色与创新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通过改革和实践,经过课程组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

1、构建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标准、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团队化的实训组织、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校企合作单位为基础,制定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标准,围绕就业岗位,基于配送作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设计了11个教学项目,推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

在课程训练和综合实训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作业岗位,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并建立老师、学生、企业专家共同评价的立体化评价体系。

2、构建了“三层次、两递进”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接轨

本课程构建了现场认知、项目教学、顶岗实习,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到员工的“三层次、两递进”课程教学过程。

基于配送作业流程与管理开发学习性项目,设立11个学习项目与教学过程相对应。

项目一配送和配送中心认知和顶岗实习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进行,项目二至项目十一在校内实训室进行仿真实训,从企业——学校——企业,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无缝接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