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第1215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475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第1215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概论》第1215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概论》第1215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概论》第1215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概论》第1215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论》第1215章.docx

《《概论》第1215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第1215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论》第1215章.docx

《概论》第1215章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本章共四节内容,其中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的内容以观看资料片为主,第三节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采取了暂时不动、待时机成熟时再收回的策略。

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

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具体内容包括十个方面:

(1)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两制并存。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港、澳设置特别行政区。

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对大陆和台湾的繁荣发展、对双方的感情、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有好处),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因为:

第一,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

现在,香港和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

在台湾问题上,能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第二,我们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

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第三,我们在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第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

如果不以武力为后盾,和平统一祖国就可能成为泡影。

(5)……(9)参见教材

(10)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祖国统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3是理论意义,4-5是现实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和平共处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把和平共处的原则运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把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运用到一国内部的两种制度、两个地区之间的和平共处。

因此这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允许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祖国统一,须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原则问题,是丝毫不能动摇和改变的。

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与现状,允许两种制度并存,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充分考虑了历史状况、现实状况和各方面的实际要求后,从实际出发提出的伟大构想。

它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又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利益,是有关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当今世界,存在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经常引起国家间、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正因为如此,当“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赞誉,并被许多国家加以借鉴和引用,已成为一个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的优秀方案。

作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之延伸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以观看资料片为主)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2、“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成功实践

第四节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及两岸关系的变化,提出了许多政策策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9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问题提出了八项主张: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③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④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⑤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⑥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⑦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

⑧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江泽民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进一步阐述了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是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1)两个中间地带: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改组,毛泽东进一步指出:

“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

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2)三个世界划分:

毛泽东说: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其基本点是:

(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在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向多极化曲折演进的趋势,但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一条线”战略。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主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和依据,包括: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队伍迅速壮大。

(2)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岗位流动加快。

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

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

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

(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3)个体户;

(4)私营企业主;

(5)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6)自由职业人员。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

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在“四个尊重”中,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核心是尊重劳动。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1)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2)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

(3)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4)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第二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随着阶级关系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与以往的统一战线相比,其阶级结构和内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1)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2)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三、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办教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三节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3)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打得赢、不变质,这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1)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2)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3)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4)我军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呢?

这是因为: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

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才能使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得以充分体现)。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只有为人民服务,党才有存在的意义;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党才会有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

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2、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党自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并成为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第二,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通过发挥政治影响、推荐重要领导干部、管好权力机构中的党组织和党员、提出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主张并使之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绝不能混淆党政各自的职能。

第三,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二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必须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

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