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304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十一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十一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十一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十一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环境保护.docx

《十一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环境保护.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环境保护.docx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

1.环境的概念

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生态系统:

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2)传粉、传播种子的功能

(3)生物防治功能

(4)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功能

(5)土壤形成及其改良功能

(6)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

(7)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

4.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反馈机能

5.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雷击火灾等。

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地域上说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而且出现频率一般不高。

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却是大量的、长期的,甚至是多方面的。

(二)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坏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约有100多种。

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核爆炸等)两种,且以后者为主,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除了取决于排放的总量外,还同排放源高度、气象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大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

(2)加强绿化。

植物除美化环境外,还具有调节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灰尘,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功能。

(3)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4)控制燃煤污染。

(5)加强工艺措施。

(6)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7)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

(8)烟囱除尘。

2.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一定量的污水、废水、各种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入水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和纳污能力,从而导致水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的功能,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

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向水体排放未经过妥善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施用的化肥、农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雨水冲刷,随地面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而进入水体等。

其中第一项是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减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

(2)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

(3)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

3.土壤污染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

土壤的污染源

 

(1)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2)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3)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4)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5)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污染的防治

 

(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

 

(2)合理使用农药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4.噪声、电磁辐射、光和放射性辐射等污染

噪声的主要来源

⑴ 交通噪声

⑵ 工业噪声

  ⑶ 建筑噪声

⑷ 社会噪声

防治噪声污染

  防止噪音

  

(1)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噪音的允许值在75~90分贝。

  

(2)保障交谈和通讯联络,环境噪音的允许值在45~60分贝。

(3)对于睡眠时间建议在35~50分贝。

(三)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

1.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的表现

生态破坏就是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直接损害。

生态破坏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类活动造成的。

相比之下,自然原因造成的生态破坏的频度较低,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却构成了持续的压力和造成了频繁的破坏。

目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是,森林面积缩小、土壤侵蚀和土壤退化、生物物种消失,以及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

其一,现代的人类社会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从自然界挪动大量的物质;

其二,人类在用过从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以后,同样数量的废物,其中不乏人类的发明创造物,又返回生态系统。

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指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地把废气、废水、废渣、垃圾、各种有害化学物质以及放射性污染物等,排放到环境中,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使环境发生了对人类不利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人体健康,统称为环境污染。

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工业“三废”,即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废水、废气、废渣

②农业使用农药的残留物

③生活排放的污水、粪便、垃圾

④放射性污染物

3.地球变暖

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引起温度带的北移,进而导致大气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球降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一般地,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多,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量将会减少。

对于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增多是有利的。

而对于降水减少的地区,如北美洲中部、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则会因为夏季雨量的减少变得更加干旱,水源更加紧张。

在综合考虑海水热胀、由于极地降水增加导致南极冰帽增大、北极和高山冰雪融化等因素的前提下,当全球气温升高1.5~4.5°C时,海平面将可能上升20~165厘米。

海平面的上升无疑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海平面上升还会导致海水倒灌、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等其他后果。

全球气候变暖对气候带、降水量以及海平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类居住地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

全球变暖的原因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一氧化碳等。

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其次,森林毁坏使得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同样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如甲烷、氯氟烃(氟里昂)、氧化氮等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着。

4.臭氧层破坏

大气臭氧层的损耗是当前世界上又一个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和人类的生存。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臭氧层破坏对生物圈的影响

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臭氧层破坏以后,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少麻烦。

首先,紫外辐射增强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受到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

此外,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产生难以确定的影响。

近十几年来,人们对200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照射的实验,其中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

一般说来,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获阳光的有效面积,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

对大豆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

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产20~25%。

紫外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

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

5.酸雨危害

酸雨现象

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雾、露、霜。

由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使水变成弱酸性,因此大气降水通情况下就具有一定的酸性。

但是正常降水的pH不会低于5.6,因为二氧化碳饱和溶液的pH为5.6。

酸雨的成因

降水的酸度来源于大气降水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酸性物质的吸收。

形成降水的不正常酸性的物质主要是:

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HCl和氯化物等等。

通常形成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它们造成的酸雨占酸雨中总酸量的绝大部分。

目前大气中的硫和氮的化合物大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燃烧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在各国中,美国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都是最多的,中国在二氧化硫排放上次之。

酸雨的危害

酸雨腐蚀材料,损害森林,破坏水生和陆生生态环境,并造成农作物减产。

酸雨会使湖泊变酸,水生生物死亡。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还表现在浸渍土壤,使土壤变得贫瘠,降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酸雨腐蚀岩石矿物,使水体中的重金属和铝的含量增加,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长期的酸雨侵蚀会造成森林死亡。

酸雨对人体健康也造成直接影响。

(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

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展

中国同意1987年布伦特兰定义和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1996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4)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中国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安全。

   中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具备的有利因素是: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进一步强化。

环境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展开。

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面临的困难是:

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长期存在;经济增长与资金、资源、环境的矛盾相当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化形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

   根据中国国情和实践经验,中国政府为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将遵循江泽民主席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要求: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以及节约其它各种资源,农业要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工业要讲质量、讲低耗、讲效益,第一、二产业要协调发展;二是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三是消费结构要合理,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浪费资源的高消费;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五是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根据上述要求,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继续推动地方和部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三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四是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五是继续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六是加强广泛、互利的国际合作。

4.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

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

我国目前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有26个自然保护区,它们是卧龙、鼎湖山、长白山、梵净山、武夷山、神农架、锡林郭勒、博格达峰和盐城等。

我国还将建立中国生物区保护网络,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入,并逐渐向国际网络输送。

  宗旨:

通过全球范围的合作,达到如下目标:

  ——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为有关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长期的系统监测,研究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为提供对生物圈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开展人员培训和信息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