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255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高考总复习:

《经济学常识》专题

(二)——社会主义经济学说

一、考纲解读

(一)考点提示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复习建议

考查重点: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

复习时,要把《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常识》中“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整合在一起,特别是重点掌握“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部分。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

复习时,要与《经济生活》的全册内容联系起来复习,充分重视选修和必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上的联系,并且理论联系实际。

二、知识清单

全书知识结构(注:

本专题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学说)

 

三、考点聚焦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高考总复习:

《经济学常识》专题

(二)——社会主义经济学说404320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

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

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它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货币产生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评价: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②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③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4)货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典型例题】

【例题1】(2015•海南卷)(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相比,有哪些理论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等知识。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要对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而且要结合课本理论找到马克思观点的创新所在,最后整合所学知识准确再现即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而且能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关键点

答案:

认识到商品和价值不是永恒的范畴,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4分)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4分)

【例题2】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徘徊在4.0%~4.3%之间。

在经济意义上,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运用劳动二重性的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首先要回答出劳动的二重性及其作用。

其次,阐释失业人口不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就做不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也就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答案:

(1)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3)失业人口无法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价值规律理论

(1)地位: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3)表现: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4)作用

①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

当某一部门的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吸引社会资源从别的部门流入该部门;当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时,就会使社会资源从该部门中流出。

这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调节的局限性,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会千方百计地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这客观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在私有制下,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③实现优胜劣汰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情况相反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它们之间的竞争过程,也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一方面,会促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典型例题】

【例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不愿意转让。

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

 

解析:

通过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考查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只要答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供应量增加,从而使供求矛盾缓解即可。

答案: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2)商品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等手段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客观上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因而价格会下降。

(3)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低碳商品供给的增加,使价格下降。

【例题2】(2014年海淀查缺补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举国关注,全球瞩目。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要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向市场放权可以发挥市场的活力?

 

解析:

设问要求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回答时首先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其次设问要求回答为什么向市场放权可以发挥市场的活力,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其背后是价值规律作用的体现,价值规律促使人财物的流动、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激发市场活力。

答案: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向市场放权可以更好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评价)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价值等看成是“永恒的”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马克思正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含义

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为了组织生产,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商品,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监督、管理下劳动,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是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科技进步等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

2.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评价)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1.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有两个具体表现:

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存在着阶段性: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中,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使经济走出萧条,又为下次危机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物质基础。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评价)

在商品流通条件下,买和卖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在此情况下,会出现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其自身的矛盾运动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四)复习指导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

2.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比较

基本观点

斯密

①最先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

②认识到了商品交换价值不由使用价值决定,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③二元劳动价值理论:

有时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有时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交换价值决定价值)。

李嘉图

①纠正了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认识中的错误方面,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②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马克思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②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价值等看成是“永恒的”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从而科学地揭示了它们所体现的生产关系。

这是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所作的变革,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复习时,可以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现象,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对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步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由于历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有些认识有一定局限性。

(一)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在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因此,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2.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他不再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而主张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政府计划发展商品经济。

列宁的主张是一种“有限计划调节”,即通过政府对经济过程的一种有限干预,实现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的相融和统一。

3.列宁没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把其当作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使其认识具有了局限性。

提示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中产生,因此,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

但历史的发展却是首先在半封建半农奴制的落后国家苏联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说,不具备已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

那么到底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导师们都没有明确说明。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1.斯大林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2.斯大林指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

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

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认为,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

4.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四)系统总结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

1.列宁: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后来,列宁认为,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发达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2.斯大林:

斯大林也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

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

斯大林还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

他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不过,斯大林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3.毛泽东:

提出了发展经济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论断;强调了要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指出了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考点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历史任务,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1.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1)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

(2)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3)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2)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

(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总之,继续坚持这一体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快速发展。

面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市场作用的事实,我们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这打破了传统的由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

实行有计划

的商品经济

党的十二大以后商品经济在我国发展起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

我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

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

这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确立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目标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

理论创新的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典型例题】

(2016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8分)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

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

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分析邓小平上述观点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意义。

解析:

本题要抓住材料中邓小平的核心观点:

一是计划和市场都可以用,一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从这两个核心观点出发,可知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突破了把计划与市场对立的观念、消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答案: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消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风度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4分)肯定市场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突破了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挂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分)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

在框架中,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围绕这三大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2.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

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主要有三类,即企业(最基本)、家庭、政府。

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党的十四大以来,在一般商品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加快;随着我国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为增强。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4.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体系包括调控目标、任务、手段、方式等,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

【典型例题】

【例题1】(2015.天津卷)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

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就业(9分)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问知识指向明确,要求从社会主义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