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011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docx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docx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结题报告

(2010-03-3110:

15:

30)

转载▼

标签:

xkt092246

fqf

教育

结题报告

分类:

研究随笔

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培根说的:

“习惯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

也正如萨穆尔,斯迈尔所说:

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

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现状分析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

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

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自学习惯养成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有:

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

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

主要表现在:

部分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个别学生对工具书的使用存在障碍;学生在自主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总体表现较差;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布鲁纳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通过有效的预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师,应从提高预习质量上入手,明确预习的要求,指导预习的方法,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强化预习这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鉴与这些,我就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通过新课标的能力要求、发展心理学理论、自主学习理论,通过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巧用评价激励机制五大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生的数学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就是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的。

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中国有句古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原则

1、逐步递进的原则:

从了解知识入手,增强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应用的意识,促进其坚持实施,继而形成习惯;

2、及时强化原则:

遵循习惯形成的规律,从点滴做起,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配合适当的奖励与竞争机制,使其最终形成习惯;

3、系统性原则:

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配合,共同参与干预方案的监督和实施

4、行动研究的原则:

边实施,边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六、研究的思路、对象、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对本校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小学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其次,以四

(1)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兴趣、教会方法、养成习惯三个方面入手,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学习,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勤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然后,对实验班再次实施调查,并与前次调查进行对比,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研究结论;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在四

(1)班开展研究,确定同级段其他班级为参照班,以班级为单位,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

(三)、研究过程

1、研究时间:

2009年2月——2010年1月

2、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

(2009年2月—2009年4月)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09年5月——2009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各项活动资料。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计划。

(3)第三阶段——整理阶段:

(2009年1月)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同时整理课题材料,结题。

(4)第四阶段(2009年2月——2009年3月):

课题成果鉴定、交流。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工作;在整理阶段,对学生实施第二次调查,与前次调查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处理,便于形成研究结论。

2、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验。

3、行动研究法:

实施研究活动时,采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计划,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小学生预习习惯的理论分析

1、小学生数学预习的目的:

预习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拥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预习并不是简单的翻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预习新教材的活动、预习是学习起点,通过预习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首先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在认识上有所准备.通过预习,大家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从而在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由于高中的数学和初中的数学在内容和结构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数学的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前后联系紧密,而高中数学前后在结构上就不是那么严密,知识点的独立性比较大.所以在学习时有必要对新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初步了解.

    其次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大家通过预习,掌握教材中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在听课时要引起重视,为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是带着目的去听课,比盲目地去听课会在效果上有明显的差距.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脑疲倦和思想紊乱,课前预习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上课时需要带什么教材和学习工具等,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有充分的准备.高中数学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学习工具,比如必要的三角板等,还有实验课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等

2、小学生数学预习对学习数学的作用

(1)、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果

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

虽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进行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脑用得少;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

前一种同学,没有思想准备,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识衔接不上,又不能停下来听讲去问同学或查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后一种听课的情形就不同了,由于带着问题去听课,目的明确、精力集中,从而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问题上去理解、思考和分析。

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牵牛牵住了牛鼻子了,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久而久之,会逐步提高听课的效果,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地加以记录。

不预习,听课时不知道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除了能锻炼带记的能力外,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3)、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

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这样。

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得取知识。

如果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

将来,就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无所措手足,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

(二)、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策略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古人云: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认为从以下几个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

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

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

”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

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

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我分两方面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1)、介绍预习方法。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效果较好。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②、课本标记预习法:

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③、温故知新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④、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⑤、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2)、指导预习方法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

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七步进行:

①、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②、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A、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

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B、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

《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如:

我在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四年级数学)时,教给学生如下的预习方法:

①动手实践:

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量一量,它们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②学会比较:

再把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各是多少度。

③总结归纳:

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C、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

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

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

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D、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

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③、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

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

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点批注。

    ④、学会思考,勤于质疑。

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

爱因斯坦说: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⑥预习时,要求细读课例,思考预习题,了解课题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反应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若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更加系统、有机的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说:

“学贵有疑”。

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

”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

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

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

提出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很有帮助,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博采众长。

这是指预习过程中的讨论。

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说:

“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

”这是有道理的。

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

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

如上面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定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⑥、 择优而记。

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

徐特立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

”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如预习了“2、3、5的倍数特征”时,可以把自己得到的或与同学交流的找2、3、5的倍数特征的相关方法,摘抄下来加以背诵积累,又如预习了“通分”时,可以把通分的相关概念、方法,摘抄下来加以背诵理解等。

   ⑦、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

并且预习一个课题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

“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脑。

”所以,预习抓好了,自读方法也就掌握了。

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效果良好。

4、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

这要养成习惯。

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

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

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一开始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再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或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和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和持续物质奖励手段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

八、课题研究的效果及分析

(一)课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学生主动预习的自觉性加强。

我对实验班34人进行调查,发现实验班同学主动预习的习惯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一   前测、中测、后测结果对比

项 目

前测选项人数

百分比

中测选项人数

百分比

后测选项人数

百分比

认为课前预习很重要

12

35.3%

22

64.7%

33

97.1%

自己能主动地预习新课

10

29.4%

25

73.5%

32

94.1%

学习遇到困难自己解决

8

23.5%

24

70.6%

32

94.1%

认为自己预习习惯很好

8

23.5%

26

76.5%

31

91.2%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在大力提倡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

学生是不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否会学习?

学生是否爱学习?

学生是否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轻松地学习?

首先,从前测看,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浓,其主要原因是: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死书、死读书的情况还在,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许多教师、家长的观念陈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多数教师、家长只重结果(学习成绩)不看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其次,老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持之以恒,要求多,落实少;作业多,方法少;唠叨多,指导少。

也就造成了预习天天搞,学生却不知怎样去预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自觉预习新课者,教师则给予一颗小红星,满五颗由老师在班级表扬,并换得一颗班级之星,满五次班级之星,老师就给学生发一张喜报,并评比最佳“预习之星”,给予奖励。

从表一的人数变化与百分比变化中,我们明显看到:

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2.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了。

实验进行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以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为主的,课前不会预习,课堂上不会质疑提问,课后也不能及时复习,并加以拓展。

而经过实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方法较普通班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将实验班与平行的普通班作一比较,从下图中可一目了然:

表二、四年级一、二班调查对比 

对比班级

课前主动预习

善于提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课后善于拓展延伸

学习兴趣浓厚

实验班四

(1)

32人

30人

32人

25人

33人

非实验班四

(2)

15人

12人

13人

5人

21人

从实验班级与平等对比班在实验结束后的对比图中,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看出实验的班级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增加了,学习效果也显著提高了。

(二)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表三、实验前后期末质量分析对比 

实验前后

期末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年级排名

实验前四

(1)

88.5

90%

44.1%

第二名

实验后四

(1)

94.8

100%

79.4%

第一名

通过表三,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上课也善于提问题了,老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九、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

虽然,我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主动预习习惯基本养成,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教师在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