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961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x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十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

                   

一、选择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全球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这反映了(  )

A.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

B.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C.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D.美苏两国逐渐转向对抗

2.(2016·石家庄一模)1947年艾奇逊在白宫秘密会议上惊呼:

“在法国,(共产党)有四五名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部长。

共产党控制了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军队中安排大量人员。

法国选民将近1/3投共产党的票”,“俄国人随时都可能下手”。

这一言论(  )

A.肯定法国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B.说明“冷战”政策对法国政局的影响

C.意在推动政府对欧洲经济援助

D.表明共产国际对欧洲影响力增强

3.(2017·郴州模拟)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明确指出:

“美国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国家获得最基本的发展,而不是只帮助与美国结盟的国家。

……所以现在该是转向印度这样的不结盟国家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只是将与欠发达国家的友谊建立在军事联盟和‘投西方一票’上,那只会使那些国家更加靠近极权主义,并会增加地区战争的可能性。

”材料表明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出于美苏“冷战”对抗的需要

B.帮助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经济

C.帮助发展中国家打击基地组织

D.拉拢印度与中国展开对抗

4.二战后的最初几年内,有一些典型文章发表,如《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等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

这些发表的文章(  )

A.成功预见了二战后欧洲的发展

B.说明了欧洲国家整体上已落后世界

C.体现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确立

D.是基于二战对欧洲国家的负面影响

5.下表中摘引了某书的部分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该目录还能添加哪项内容(  )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方“冷战”的开始

(一)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二)

杜鲁门主义

(三)

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

(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

A.柏林危机B.不结盟运动

C.欧洲共同体D.越南战争

6.(2016·天津和平一模)“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

”材料所反映的美国战后所行欧洲经济恢复计划,主要目的在于(  )

A.扭转贸易逆差带来的不利出B.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C.增强西欧出口能力D.为美国商品开辟欧洲市场

7.(2016·桂林、崇左一调)下图为1955年的苏联海报《两个世界两个结果》,高速行驶的火车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缓慢爬行的乌龟是“资本主义阵营国家”。

该海报的制作意图是(  )

A.表达国家垄断经济的优势

B.从经济上制约资本主义发展

C.展示战后苏联经济真实状况

D.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

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9.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这样评说古巴导弹危机:

“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

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危机客观上缓解了“冷战”紧张局势

B.美苏核力量保持均势

C.美国在危机中的决策是错误的

D.美国应严防苏联扩散核武器

10.(2017·福州联考)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

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  )

A.国家利益的竞争B.国际霸权的争夺

C.主导力量的转移D.不同制度的选择

11.1966年,好莱坞制作了一部喜剧片——《俄国人来啦!

》,影片讲述了一艘苏联潜艇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座小镇搁浅所引发的故事。

该影片(  )

A.真实地再现了古巴导弹危机场景

B.说明了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

C.反映好莱坞对苏联潜艇非常好奇

D.折射美国对苏联军事意图的担忧

12.(2016·淄博摸底)1849年雨果在万国和平大会上提出一个名词“欧罗巴合众国”,并预言:

“炮弹和炸弹将让位于选票,各民族将普遍使用表决权,一个伟大的拥有主权的立法机构将实行其真正的仲裁。

这个机构之于欧洲,就像英国国会之于英国、德意志联邦议会之于德国、法兰西制宪会议之于法国一样。

”雨果对欧洲未来的设想是(  )

A.以和平民主方式建立主权国家

B.和平民主基础上主权国家的松散联合

C.英德法三国主导的欧洲主权国家联盟

D.欧洲各国议会共同决定欧洲内部事务

13.20世纪50~60年代,周恩来总理为某次会议的召开发了一封电文以示祝贺:

“值此……会议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会议表示祝贺。

并愿会议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做出贡献。

”这次会议应为(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4.“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莫过于和平缔造者”,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9~1974年任总统)的墓志铭。

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越南战争,同苏联强调谈判代替对抗。

尼克松缔造“和平”的实质是(  )

A.美国对外战略目标的根本改变

B.以和平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

C.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实力相对下降下的战略调整

15.下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

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法国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

B.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苏相抗衡

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

D.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

16.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材料所述“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  )

A.不结盟运动的形成B.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C.新中国实力的增长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7.(2017·淮南模拟)《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材料反映安理会(  )

A.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

B.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C.顺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

D.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18.(2016·日照一模)1990年11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

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

A.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

B.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

C.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

D.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19.“冷战”时期,很多批评家指责北约和华约这样的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带来了核对抗。

“冷战”结束后,批评家们又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能力。

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冷战”结束后(  )

A.恐怖主义猖獗

B.世界缺乏抗衡美国霸权的力量

C.地区冲突不断

D.“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0.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

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21.亨廷顿认为某一世界格局不具有稳定性,因为“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

”这一世界格局是(  )

A.单极格局B.两极格局

C.多极格局D.单极加多极格局

 

22.下图为2015年2月新华社主办的《国际先驱导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抵制日本的文化输出

B.嘲笑日本闭门造车

C.警示日本文化侵略的危害

D.敦促日本正视历史

23.(2016·佛山一模)“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使用情况统计表

提到的次数

百分比的变化

1988

1993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38

西方

46

144

+213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

114

-68

西方

7

10

+43

材料表明(  )

A.自由世界逐渐丧失影响

B.西方阵营瓦解

C.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D.西方全球霸权逐渐收缩

24.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

“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

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

”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  )

A.主张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

B.强调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

C.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即可维持世界秩序

D.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

25.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下图所示),这种国际体制(  )

A.工业革命后开始形成

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第26题30分,第27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埃及向美国寻求军事援助,美国提出了提供武器的先决条件:

埃及加入以西方为首的中东防御体系。

埃及政府认为这有损于国家主权,因此拒绝了。

埃及政府在向西方寻求武器未果的情况下,于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通过中国向苏联提出了购买武器的请求。

对于苏联而言,这是打入中东地区的绝好机会。

为了防止美、英等国的过度指责和反应,埃及和苏联于1955年9月达成了以捷克斯洛伐克的名义向埃及提供武器的协议。

材料二 埃及不愿意因此而彻底破坏同西方的关系。

同样,英、美两国也希望通过“黄油”来吸引住埃及,避免其滑向“共产主义的深渊”。

1955年12月,美国与英国同意向水坝第一期工程提供7000万美元的贷款,世界银行也答应给予2亿美元的贷款。

但是,由于埃及在1956年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取消了这项资助。

同时,在约旦阿拉伯军团担任最高指挥官的英国人格拉布将军被约旦国王解除了职务,英国认为格拉布将军的解职是纳赛尔使然,“我们应该尽量抵制埃及的政策和支援我们的中东朋友,而不是安抚纳赛尔上校”。

而在此问题上苏联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我们关心政治甚于经济,通过建造水坝,我们会赢得埃及人民的信任和感恩……也是所有不发达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信任。

……而且我们知道加强阿拉伯国家就是削弱敌人的阵营”。

1956年6月,苏联外长谢皮洛夫访问埃及,答应不附加任何条件为阿斯旺大坝提供为期20年的11亿美元的贷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从苏伊士运河事件看英美“特殊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埃及在二战后采取的外交政策的特点及相关

的国际政治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美、英两国和苏联对埃及援助政策的目的和结果。

(15分)

27.(2016·大庆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洲,也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终将需要某一文明国家的干涉:

而在西半球,美国之奉行门罗主义(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也不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迫使美国,虽非出于心愿,将不得不在这种越轨行为或虚弱无能的重大案件中行使一种国际警察的权力。

——选自1904年12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国情咨文

材料二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

……“无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摘编自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材料一、二能够反映出20世纪美国外交战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0分)

 

答案精析

1.D [“冷战”序幕开始的标志是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苏进行了军事角逐,故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应以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为标志,故C项错误。

]

2.C [材料强调在“冷战”下法国面临苏联严重威胁的恐慌能够加速法国向西欧、美国靠拢,从而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故C项正确。

]

3.A [从“印度这样的不结盟国家”“军事联盟”“使那些国家更加靠近极权主义”“增加地区战争的可能性”这些关键信息可见,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故A项正确;美国不可能帮助“所有国家”,故B项错误;帮助发展中国家打击基地组织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而“冷战”早在1991年就结束了,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无关,故D项错误。

]

4.D [在题干中文章的标题都显示出对欧洲未来前景的担忧,因为在二战中欧洲国家都遭受了重创,原来的经济、政治地位逐渐落后,这些文章是基于二战对欧洲国家的负面影响而写的,故D项正确。

]

5.A [根据材料信息“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方“冷战”的开始”可以判断为二战后至1955年“冷战”的相关史实,柏林危机开始于1948年,故A项正确。

]

6.D [材料强调的是贸易顺差而不是贸易逆差,故A项错误;材料与遏制共产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只是为了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也就是为了扩大美国在西欧的市场,因此排除C,正确答案为D。

]

7.D [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苏联的海报宣传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目的是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D项正确。

]

8.C [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是美苏“冷战”的表现,故A项错误;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二战后初期美苏战时盟友关系逐渐被美苏“冷战”所取代,美苏在文化上通过精心拍摄的电影对对方进行文化渗透,体现了“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故C项正确;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

9.A [据材料“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和“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可知导弹危机客观上缓解了“冷战”紧张局势,故A项正确。

]

10.D [“人心之争”不能体现国家利益的竞争、国际霸权的争夺和主导力量的转移,据材料“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选择D项符合题意。

]

11.D [美国人制作的电影是用喜剧的形式暗喻苏联古巴导弹危机的军事意图,故D项正确。

]

12.A [材料反映的是建立主权国家,并不是松散的联合,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建立欧洲的整体的主权国家,不是英德法三国主导,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欧洲议会对欧洲事务集体裁决,不是各国议会共同决定欧洲内部事务,故D项错误。

]

13.C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由亚非29个国家参加,与拉丁美洲无关,故A项错误;周恩来亲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故B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

14.D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再加上西欧和日本的冲击,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故D项正确。

]

15.C [从漫画题目《欧洲,即我》以及戴高乐头戴皇冠等信息可以判断,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不是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故A项错误,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美苏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图片只涉及英、法、德、意等国家,不能说是明欧洲的“北约”诸国,故D项错误。

]

16.D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

A、B、C只是某一极力量的体现,故排除。

]

17.D [根据材料中“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说明安理会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作用,在安理会中五大国有否决权,说明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故D项正确。

]

18.D [北约和华约由对立到发表联合声明,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局势出现动荡,开始剧变,使华约的力量大大削弱,故D项正确。

]

19.C [据材料“‘冷战’时期,很多批评家指责北约和华约这样的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带来了核对抗。

‘冷战’结束后,批评家们又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能力”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不断,故C项正确。

]

20.A [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与英法持不同的态度,原因在于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进而影响到美国与英法的现实利益,故A项正确。

]

21.D [“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说明美国不能建立单极世界,故A项错误;“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说明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故B项错误;“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说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说明多极格局,故单极加多极格局更准确,多极格局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D项正确。

]

22.D [漫画没有体现号召抵制日本的文化输出的内容,故A项错误;日本闭门造车和日本文化侵略都是依据其错误的历史观,说明其意图是希望日本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同时敦促日本正视历史,故B、C项错误,D项正确。

]

23.D [材料反映出使用“自由世界”在减少,“西方”使用频率提高,表明因为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西方的全球霸权收缩了,转而单独强调西方的概念,故D项正确。

]

24.D [“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但“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并不具备合法性,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重视“合法性和权力”,权力不一定是正义的,故B项错误;“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不符合常识,故C项错误;“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可见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

]

25.B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和图表可以看出,中心—边缘的等级格局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说明这种国际体制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政治势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说明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故B项正确。

]

26.

(1)特点:

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努力摆脱英国的控制;不加入以美苏为首的任何一个阵营;在美苏之间寻求埃及国家利益最大化。

(答出三点)

背景: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立并激烈斗争;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加强了合作。

(2)目的:

美英希望埃及加入西方防御体系,不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希望赢得埃及的信任和支持,削弱资本主义阵营。

结果:

美英因为埃及不能满足其要求而拒绝援助埃及;苏联则给予埃及大量经济援助,并通过捷克斯洛伐克给埃及提供军事援助。

27.示例:

趋势1:

由谋求美洲霸权到谋求世界霸权。

形成的原因:

国家利益的需要;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空前膨胀;美国想确立全球霸权。

欧洲国家的普遍削弱;苏联的壮大、意识形态的驱使或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

趋势2:

战略重心由美洲转移到欧洲。

形成的原因:

国家利益的需要;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空前膨胀;美国想确立全球霸权;国际形势(格局)的发展变化如欧洲国家的普遍削弱;苏联的壮大、意识形态的驱使。

欧洲是当时除美、苏外科技最发达、人口素质最好、工业、交通等基础最好的地区,欧洲是夺取霸权最关键的地方。

解析 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总结材料中体现的20世纪美国外交战略变化的多种趋势,选取其一运用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