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于忧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891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生于忧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孟子生于忧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孟子生于忧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孟子生于忧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孟子生于忧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生于忧患.docx

《孟子生于忧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生于忧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生于忧患.docx

孟子生于忧患

孟子生于忧患

  篇一:

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

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

  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词类活用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

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提倡“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

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

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所以他得出结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

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

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

动心,使心惊动。

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

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

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

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

“曾益其所

  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

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写的是生于忧患。

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

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

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

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

一个“能”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不畅。

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

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

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子忧患的含义。

“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予安乐。

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

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由于儒家学说是关涉政治的学说,故黍子的论述始终扣住圣人、贤士,人君、大臣来进行,这在《舜发》一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而是进一步将上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将问题提高到安邦治国的层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广。

  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

接着再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画龙点睛: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托出一篇主旨。

作者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最后作结,真有水到渠成之妙。

而整篇文章也是“尺幅有万里之势”,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堪称鬼斧神工。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

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

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

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

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

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

  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

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

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

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将排比、对偶夹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对于同一论题,采用一连串整齐的句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干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舜发》开头,运用归纳椎弹的方式.一口气举了六个圣贤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说明了“生于忧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接着又用排比句极力铺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对人们的磨练与考验,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进一步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舜发》几乎通篇用排比,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内容;从语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情色彩;从语形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篇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

  答: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答案5、同“弼”,辅佐边境6、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卒章显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14分)

  [甲]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①[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

  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②③取。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

①血指:

伤指②刳(kū)取:

割取③郭索:

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

死亡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10、

(1)明白、知晓;

(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11、

(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2、甲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

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13、卒章显志。

  

(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

  答: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答: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

“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

  之乎!

”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

“善哉言乎!

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

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

怨恨会集

  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

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

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

(1)使?

?

痛苦

(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

(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分,“恒”“过”各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2分,“乎”1分,语句

  通顺1分)

  15.(4分)

(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分,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

  ①舍:

住屋。

②市:

市场。

③贾人:

商人。

④炫卖:

边喊边卖。

⑤学宫:

学校。

⑥俎豆: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

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2).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

(1)违背;通“弼”,辅佐

(2)安顿;处在(每空1分)

  9.(2分)

(1)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

(意对即可,每句1分)

  10.(2分)围绕“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来答即可。

  11.(2分)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来答即可。

  篇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训练

  班级姓名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其心志()..

  所以动心忍性()人恒过()..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6、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试具体比较分析。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二)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日: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日:

“子何恃而往?

”日: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日: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多义词。

  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

  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

  2、下列句子加黑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欲之南海子墨子九距之

  B.其一贫,其一富其真无马邪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3、翻泽下列句子。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2)人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义引用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的道理。

(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4、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5、解释加横线的字。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委而去之()()...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⑥多助之至()..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sùxīquǎnfúyíguǎjīnbì

  2、①围攻表转折②发语词这③泛指武器装备④委:

放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