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816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docx

《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docx

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资料

回眸“十一五”——枣庄环保发展之路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的规划之年。

回顾这五年,是我市环保事业发展的“黄金发展期”。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全市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夺标、创城、争名次、出经验的精神状态,迎着困难上,扛着红旗干,夺取了环保工作的胜利,为枣庄城市转型做出了环保部门应有的贡献。

五年风雨兼程,枣庄环保人激情走来;五年克难攻坚,枣庄环保人奋勇拼搏;五年智慧汗水,枣庄环保人收获满怀。

在“十一五”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中,枣庄的环保事业奏响了华美的乐章!

“十一五”,枣庄环保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枣庄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正确领导下,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三条主线,突出“巩固治水、突出治气、统筹农村”三项重点,强化“工程建设、环境监管、现场服务”三项措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夺取了环保工作的全面胜利。

我市因煤而兴,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发展,但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我市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偏重的产业结构,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境内7条主要河流水质一度全部为劣V类,我市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我市环境保护的基础十分薄弱。

近年来,面临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的现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城市转型的战略,确立了“一箱油”的发展理念。

这种理念,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同时也融入到了环保工作中。

按照“一箱油”的发展理念,我市严把环评审批关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部关于审批“四不准”、“十不批”的原则,结合全市水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对新上项目实行“四个坚决不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的项目坚决不批;对“两高一资”的项目坚决不批;对南水北调沿线5公里范围内、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坚决不批;对完不成总量减排,没有容量指标的坚决不批),严格限制新上水泥、焦炭、造纸等污染严重的项目,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09年,我市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务院对2008年度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核查,省政府要求必须取得核查第一名的成绩。

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把挑战变成了机遇,把压力变成了动力,在很短的时间内统一了认识,提升了境界,明确了思想,制订了方案,落实了措施,不仅全面完成了防治规划的任务目标,而且打造了六大亮点工程,形成了“防、治、用、保、管”的枣庄模式,以近乎完美的工作赢得了国家考核组的认可,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把我市环保工作创新经验总结评价为“枣庄模式”。

国家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高度评价了我市的“一箱油”理念,他说:

“枣庄市在这创造性提出的‘一箱油’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成效,他们的成功探索值得山东省及全国其他地市学习和借鉴。

”通过打赢这场核查硬仗,提高了山东的声誉,树立了枣庄的形象,更打出了枣庄环保工作的品牌,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夺标、创城、争名次、出经验”的工作目标。

“十一五”,枣庄环境质量最好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全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我市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目标任务是:

COD减排0.89万吨,二氧化硫减排3.15万吨,目标削减率分别为19.1%和27.34%,减排工作任务量分别列全省第一位和第三位。

截止至2009年底,我市COD减排累计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1.4%;二氧化硫减排累计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100%,提前一年完成了二氧化硫减排目标任务。

辖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一是水环境质量方面,我市2009年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核查取得了四省第一名的好成绩,按照“治、用、保”的思路,打造了“纵到底、横到边”的防控责任体系、“三退三还”生态修复保护工程、“鲁化模式”、“华闻模式”、“三位一体”的水环境监控系统、“三个四”的执法监察模式、城市污水处理厂“七个一”建设标准、污泥焚烧、“再生水利用”等水污染防治工作亮点。

淮河核查之后,我市抓住“工程”这个重要要素,确定2010年为“工程建设年”,明确了5大类47项环保治污工程建设任务,决心再做一次大的投入,真正解决制约我市环保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水污染防治中,省政府提出了“治、用、保”的新思路。

我市结合实际,创新了一个“防”字,融入了一个“管”字。

在扎实做好点源治理、综合利用、生态自然修复的同时,有效防止了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形成了全区域水污染管理全新模式;立足一个“防”字,把可能造成污染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突出一个“治”字,污染源全部达到山东省地方标准;推行一个“用”字,再生水成为全市第三水资源;注重一个“保”字,实施“三退三还”,初步形成了“治理一个流域、培育一个湿地、造就一个生态地域”的新格局;抓好一个“管”字,保证监管贯穿始终,监察执法,切实完善在线监控,着力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使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由于念好了五字经,我市区域水环境质量切实得到改善,7条河流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7条主要河流污染物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又有大幅下降,2条河流COD改善幅度在50%以上,3条河流氨氮改善幅度在50%以上,台儿庄运河、薛城大沙河两条河流的最好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水标准,其中台儿庄运河首次连续42周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全市的水面多了,水鸟多了,鱼类多了,亲水空间多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水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实惠。

现在,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已经跨越了工业点源治理的阶段、跨越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质量徘徊不前的阶段,正逐步向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全面稳定达标阶段转变,向流域、区域综合治理阶段转变,向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阶段转变。

截至目前,我市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治污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先后共建设了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对150余家企业实施了污水深度治理工程,在70余家企业配套了中水回用工程,建设了21座橡胶坝、68座溢流坝、12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

全市7条主要河流断面水质,COD浓度均值由2005年的44.2mg/L下降到目前的20.57mg/L、氨氮浓度均值由2005年的4.52mg/L下降到目前的1.29mg/L,分别降低了53.5%和71.5%。

全市7条主要河流全部实现鱼类稳定生长,其中有3条河流断面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其余4条河流断面水质也已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

二是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全市空气质量稳步好转,截止至2010年6月份,“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170条,拆除瑞达焦化、海化集团、盛源焦化3条焦化生产线;主动实施了电厂脱硫再提高工程,在11家企业23台锅炉已经进行炉内喷钙脱硫的基础上,再增加炉外增湿脱硫,到今年年底可望稳定达到我省2010年新时段的火电厂排放标准。

根据环统公布数据,2009年,我市烟尘粉尘比2005年消减了5.296万吨,二氧化硫比2005年消减了3.15万吨。

生态省建设工作逐年推进。

截止至2009年底,我市先后在10个乡镇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了3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20个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51个文明生态村;共建成峄城区石榴园和山亭区抱犊崮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受保护国土面积达到1082.57平方公里,占我市国土总面积的23.7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91%。

关停破坏风景名胜区山体植被的采石场40多个,关闭风景名胜区附近的水泥立窑生产线20多条。

2009年,我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启动。

组织开展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开展了针对全市农村环境保护情况的枣庄环保世纪行集中采访报道,编制了《枣庄市农村环境保护调研报告》,全面摸清了我市农村环境现状底数。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示范先行、典型引路、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工作原则。

以小康环保行动示范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为载体,在市中区永安乡天桥村、薛城区常庄镇店子村、山亭区城头镇长巷村、滕州级索镇、峄城区榴园镇开展了农村环保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生活废水、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模式。

“十一五”,枣庄环境监管水平提升最大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全市的环境监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环境监测实现了“技术型”转变。

市环境监测站一次性通过了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在刚刚结束的监测技术大比武中,我市代表队夺得了全省第六名的成绩;率先在企业排污口建设了“生物指示池”,建立了自动监控、视频监控、生物监控“三位一体”的环境监控系统;全市监测机构现有仪器设备已达到444台(套),并有2个县级监测站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投入500多万元用于配备环境应急装备设备,投入70多万元购买了环境应急监测车1台,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得到提升。

二是环境监察发挥了“先锋队”作用。

自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执法检查行动35次,出动执法人员3万余人/次,对全市1510余家/次单位和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清理检查;加大了夜查暗访、节庆假日和雨雾天气突击检查力度,先后组织行动1200余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00余起;加大了危险废物与辐射安全监管力度,先后对全市9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专项检查16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强化环境执法后督察,先后共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专函督办通知、环境督查通报300单/次,出动后督察执法人员6000余人/次,确保了执法监督执行到位。

市环境监察支队顺利通过了省级标准化验收。

三是环评审批与环境管理有机结合。

以环评审批为管理手段,促使区(市)、企业整改突出环境问题,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严把环评审批关口,对新建项目环评审批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审查、集体决议,2006年以来市局共审批项目530个,拒绝受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重污染、工艺落后的项目35个,建议另选厂址项目22个。

“十一五”,枣庄环保队伍建设最具成效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环保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环保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总体提升”。

截止至2010年6月,全市环保系统共有工作人员443人,比2005年增加了2倍多,同时,部分乡镇已经设立了基层环保所,在重点工业园区建立了环保分局,如:

峄城区峨山化工园区环保分局已经建立,滕州市木石工业园区环保分局正在审批,基层环保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的数量达到了15名。

二是“现场服务”。

在全市环保系统树立并强化了“现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挥环保系统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多的优势,主动帮助、指导企业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企业不仅做到“不能超标排污”,更让企业明白“如何才能达标排放”。

三是“典型引导”。

加大了环保社会化宣传力度,开展了枣庄市第一届“十大环保人物”评选、“百场环保演出下基层”和枣庄市水污染防治成就图片展等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到15万人,通过树立优秀典型,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显著加强,通过社会化宣传,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了提高和增强。

环保执法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个部门,多种手段,互为补充,全面推进。

环保执法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基本手段,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必须探索创新环境执法新模式,实现服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十一五”期间,枣庄市环境执法围绕“助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值”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三大主线,结合枣庄市城市转型的有利时机,创新执法模式,提高执法效能,环境执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强化现场执法,构建环境执法“新格局”,全市环保系统从完善日常监察执法网络入手,建立了环境监察支队、大队、乡镇环保助理员网状监控模式,实现人工监控的无缝隙;从落实执法制度入手,建立了超标日报督查办理制度,监察、污控、监测等有关部门每天会审超标数据,做到每天超标情况有查实、有分析、有结果,切实解决问题;从提高执法效能入手,实现管理手段联控,对有多次违法记录或未能落实处罚决定的企业,各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开具环保证明、绿色信贷等方面实施联控,确保各项处罚决定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执法效能。

为提升执法效能,不断创新环境执法“新模式”,“十一五”期间,全市环保系统积极创新环保现场执法“四个四”的新模式,通过落实山东省环保厅“四个办法”,围绕河流断面、空气质量、污水处理厂、重点企业“四个监管重点”,提升监管手段、执法装备、执法水平、社会监管“四种力量”,实现监测结果与现场执法、说服教育与行政处罚、例行巡查与突击检查、通报批评与环保限批“四个结合”,环境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一五”,枣庄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最显著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结合南水北调沿线环境污染治理和“五城同创”工作,力足建设“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战略方向,紧紧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城市人居环境、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方面做好文章,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谱写了枣庄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篇章。

随着生态系列创建力度的加大,生态建设辐射面进一步扩大,加快了生态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把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区建设衔接,在示范区基础上向生态区目标提升,统一领导、完善机构、同步考核,分解任务到人,做到了建设任务的承前启后和创建责任的一步到位。

各区围绕节能减排、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

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以上,初步实现了“森林走进城市,城市融入森林”的目标。

2008年初,山亭区和台儿庄区都顺利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

实施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两大创建有机结合,引入市场化运作。

全市文明生态村累计投资已达到近3亿元,共有251个村建成生态文明村,15个乡镇建成了全国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绿色创建活动同时向学校、社区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33所,市级绿色学校67所,绿色社区16个,省级花园式小区5个。

“十一五”,天蓝了,水清了,人们幸福指数更高的五年

在枣庄市环保局大门前的两根圆柱上有一副醒目的对联,上联是“用心养水水清鱼跃水边人家多幸福”,下联是“竭诚待天天朗气爽天光云影共和谐”。

这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唯美画卷,这副对联,就是曾经的文科状元、今天的枣庄市环保局局长李建勋书写的,抒发了全市环保人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情怀。

“十一五”期间,全市的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都有了显著改善,据监测数据显示,全市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标准或Ⅳ类水质标准,水质良好,全市7条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得到持续改善,COD、NH3-N均值分别为23.1mg/L、1.368mg/L,比2008年降低了34.19%和39.38%;3条河流达到地表水

类水质标准,2条河流达到地表水

类标准,全市主要河流均稳定恢复了鱼类生长,流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空气质量也逐年改善,平均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为285天,良好率为78.3%。

大气污染防治结合保障十一运会空气质量,市政府制定了《枣庄市2009年度保障环境空气质量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热电企业脱硫治理工作的通知》,与区(市)政府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全市109家废气排放企业实施了治理再提高工程;关停了23家水泥立窑企业42条生产线,拆除水泥立窑55条,新上大布袋除尘器65套;完成了13家企业在线监测设备的更新更换工作。

全市空气良好以上天数比2008年增加了11天,良好率提高了14%。

总量减排完成COD减排项目28个,SO2减排项目45个,减排COD8331吨、SO220493吨,全面完成了二氧化硫减排5%、COD减排4%的年度总量削减任务,总量减排工作得到国家环保部华东督察中心的肯定和认可,为新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充分的总量空间。

五年拼搏,五年奋进,记载了全市环保人阔步前进的发展历程。

畅想未来,辉煌还将继续……,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环保系统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将在“十二五”的征程中再铸新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