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四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598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诗四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2诗四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2诗四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2诗四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2诗四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诗四首.docx

《12诗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诗四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诗四首.docx

12诗四首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淮北市非凡学校

教师集体备课专用教案(复备稿)

12、唐诗五首

主备人:

梁希俭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熟练地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相关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想象的方法理解并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所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朗读节奏,领会诗歌主旨及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五首唐诗。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并赏析《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唐诗前两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品读: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原有集,已散失,后人集有《东皋子集》。

2、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王绩诗注》。

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

简嗄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唐初,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指导:

四言诗中:

一般是一句两顿,二二句式

五言诗中:

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

七言诗中:

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三式或二二一二句式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诗歌。

(师点拨,生回答,师再明确。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

在傍晚的时候,我站在东皋上极目远眺。

我的心徘徊不定,不知道自己该归哪一个方向。

层层的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重重山岭都披上了落日的光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乡,猎人带着许多猎物向回家的路走。

大家见面没有什么话说,因为大家互不相识。

我真想高歌,我真想隐居在这山野中!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拼读诗句,生讨论交流,师指导。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这句是千古名句。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

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交流,指代表发言。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2)本诗写景有特色?

(师总结)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6、再读(或背)全诗。

7、小结: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板书设计:

抒情:

徙倚何依

静态:

树树山山彷徨无依

野望(王绩)绘景孤独抑郁

动态:

驱犊返带禽归

直抒胸臆:

长歌采薇

三、阅读、赏析《黄鹤楼》

1、作者简介:

崔颢,卒于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中进士。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全唐诗》。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写下此诗。

3、黄鹤楼相关资料: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诗歌。

(师点拨,生回答,师再明确。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

(3)诗人在黄鹤楼上见到了什么景象?

明确: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品读诗句,生讨论交流,师指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

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交流,指代表发言。

师明确:

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书写了游子的乡愁。

(2)本诗写作特色?

(师总结)

意境开阔,气魄宏达;虚实结合;自然洒脱;独具匠心的剪裁。

6、再读(或背)全诗。

7、小结: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书写了游子的乡愁。

8、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第二课时预习作业

板书设计:

叙事:

神话传说

虚景:

白云千载

绘景:

黄鹤楼(崔颢)实景:

汉阳树鹦鹉洲思乡情怀

抒情:

故乡何在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并赏析《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又擅长描写边塞诗歌,因此,又被称为“边塞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著有《王右丞集》,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安史乱前,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2、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2)出使人是谁?

在什么情况下出使?

出使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思考)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

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研读赏析,思考下列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3)、最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明确:

(1)、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蓬草、归雁自比,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3)、诗的最后两句概括出守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诗歌至此自然完结,但又似了未了,余味无穷。

四、总结课文: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派遣的孤寂之感。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前四句: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幽微难言

后四句: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五、教学内容:

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有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吗?

(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作者感情。

3、齐读课文

5、思考下列问题:

结合课下注释试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三)、研读赏析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

2、、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并对诗句做简单赏析。

3、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讨论成果1、远渡的地点,此行的目的。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诗人乘船出荆门,看到眼前空旷辽阔、一马平川之景,用一个“随”字写出船行山渐远,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状态与动感。

而看到滚滚长江东逝水后,则用一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处,远处水天相接,好像水流进了碧空一般的壮丽之景,与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这四句,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

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

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点出了全诗的主旨。

学生自由谈理解(体会),教师适当点拨。

(四)、总结课文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第三课时预习作业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

写景(远)乡情之叹

颈联:

写景(近)

尾联:

抒情(思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钱塘湖春行》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一、《钱塘湖春行》

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

为什么?

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景。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白居易一起到西湖去逛逛,让我们在寒冷的北国也能感受到江南的温暖。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生结合课下注释发言,师总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从诗的体裁看,《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师点拨)

提示:

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有时也可以这样划分:

××/××/×××。

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3)找学生读,师及时点评

(4)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师明确,整体感知课文。

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写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结合课下注释试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4.合作探究与赏析

(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2)哪句诗说明作者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归纳主题。

(4)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明确)

(1)、如:

“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2)、“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4)、“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小结:

通过对西湖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本诗不是着眼一点描绘景物,而是从整体描绘湖上春意,在行进途中展示蓬勃的春意。

二、作业:

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寺北亭西

首联:

点地点、时令水平云低

莺争暖树

颔联:

绘春景山水风光

钱塘湖春行燕啄春泥

白居易乱花迷眼

颈联:

绘春景春意盎然

浅草没蹄

尾联:

抒真情行不足由衷喜爱

教学反思:

 

12、唐诗五首第一课时预习材料

班级:

姓名:

主备人:

梁希俭审核人:

周爱民时间:

月日

预习目标:

1、朗读诗歌,掌握名句中的易错字,正确书写名句。

2、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预习方法指导:

通过诵读、想象,借助课下注释以及作家作品背景理解前两首诗歌。

知识链接:

《野望》: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原有集,已散失,后人集有《东皋子集》。

翻译:

在傍晚的时候,我站在东皋上极目远眺。

我的心徘徊不定,不知道自己该归哪一个方向。

层层的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重重山岭都披上了落日的光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乡,猎人带着许多猎物向回家的路走。

大家见面没有什么话说,因为大家互不相识。

我真想高歌,我真想隐居在这山野中!

《黄鹤楼》:

作者简介:

崔颢,卒于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中进士。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预习检测:

1、补写古诗所对应的上句或下句。

(1)树树皆秋色,。

(2),烈马带禽归。

(3)相顾无相识,。

(4),白云千载空悠悠。

(5)晴川历历汉阳树,。

(6),烟波江上使人愁。

2、理解性填空:

《野望》

1、王绩的《野望》中,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

2、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黄鹤楼》

1、写出崔颢《黄鹤楼》诗中的颈联:

,。

2、崔颢《黄鹤楼》一诗中,抒发怀乡的诗句是:

,。

 

3、崔颢的《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

 

4、崔颢的《黄鹤楼》中,作者登楼远眺,引起无限乡愁的景象是:

5、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预习心得和困惑:

12、唐诗五首第二课时预习材料

班级:

姓名:

主备人:

梁希俭审核人:

周爱民时间:

月日

预习目标:

掌握名句中的易错字,正确书写名句,在此基础上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理解性抄写。

预习方法指导:

通过诵读、想象,借助课下注释以及作家作品背景理解中间两首诗歌。

知识链接:

《使至塞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又擅长描写边塞诗歌,因此,又被称为“边塞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著有《王右丞集》,

翻译: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作者简介: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预习检测:

1、补写古诗所对应的上句或下句。

(1),长河落日圆。

(2)征蓬出汉塞,。

(3),都护在燕然。

(4),江入大荒流

(5)月下飞天镜,。

(6),仍怜故乡水。

2、理解性填空:

《使至塞上》

1.《使至塞上》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

2.《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

3.《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