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541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1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物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③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三种物态;

③初步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三种物态

③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物态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学生观察图片,找出三种状态的物质。

二、物态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

1、冰是什么状态?

把它加热?

变成什么状态?

把水烧开,一部分水又变成什么状态?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最后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和物态变化。

三、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

教师举例:

学生站队的例子。

总结说明: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

而其它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序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四、小结

1、物质存在的状态。

2、物态变化的概念。

3、初步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

五、作业

课本第4页1、2题。

 

第二节“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的概念;

  ③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③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教学教具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每桌3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看一看:

教师播放与温度有关的图片。

  教师根据图片提问:

你们是否想了解冰雪是怎么形成的?

衣服为什么被晒干?

樟脑丸放久了为什么会变小?

  教师板书:

第四章物态变化

  二、想想做做

  1.温度。

  想一想①:

冬天和夏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想一想③:

冷到什么程度,热到什么程度,天气预报是如何表示冷热程度的?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温度概念。

教师板书:

第一节温度计

  2.温度计。

  想一想,议一议:

①如何判断两杯水温度的高低?

②哪种方法更准确?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

  做一做:

用手感觉冷、热、温水,得出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

  想一想:

③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

使用温度计测量较准确。

三、体温计

学生看书,教师讲解。

1、体温计的构造。

2、体温计的原理。

3、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四、小结

1、温度的概念。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使用。

五、作业

课本第8页1、2、3题

 

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

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

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

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

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

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

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

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

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

温度怎样变化?

(答:

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

(答:

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

温度是否变化?

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

(答:

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

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

温度如何变化?

(答:

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

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

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5.凝固曲线

  教师:

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

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

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

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

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

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

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

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

钨的熔点是3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为什么?

(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

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的固态的。

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

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

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

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

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

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

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

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

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

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

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

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

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

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

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

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

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

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

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

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2.习题3、4、5。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教具

酒精、一支包好棉花的温度计、吹风机、纱布、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熔化?

2.什么叫凝固?

二、进行新课

1.汽化的两种方式

教师:

物质状态变化,除了我们刚刚学过的熔化和凝固,物质也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

请大家举例说说你所见过的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实例。

(学生回答)

教师: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但是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水没有了,地面干了,这是水的蒸发。

壶里的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这是沸腾。

2.蒸发

教师:

我们先学习蒸发。

请大家看这个实验。

将棉花蘸些酒精,在黑板上擦一道酒精,注意观察酒精越来越少,过一段时间酒精全部蒸发了。

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夏天温度高,水能蒸发;冬天温度低,水也能蒸发。

所以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条件

虽然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但是大量的事实表明,蒸发有快有慢。

现在我们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条件。

教师提问:

我们洗完衣服,把衣服放在阳光下晒,或者放在荫凉处,哪种情况下衣服上的水蒸发快?

(学生回答)

教师:

在阳光下晒的衣服干得快,即衣服上的水蒸发得快。

湿衣服放在阳光下,衣服上的水温度较高,蒸发快。

可见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的温度有关,温度高,蒸发快。

温度低,液体也能蒸发,只不过蒸发慢。

演示实验:

在黑板上擦两道酒精,用吹风机吹其中的一道酒精,观察哪一条酒精痕迹干得快。

用冷风吹的酒精蒸发快。

可见加快液面上空气的流动可以加快蒸发。

当然,如果用热风吹,蒸发会更快。

因为这样不但加快了液面上空气的流动,而且提高了液体的温度。

演示实验:

取两块纱布,都蘸上酒精,一条纱布展开后挂在铁架台上,另一条团起来也挂在铁架台上。

用热风同时吹这两块纱布,看看哪一块纱布上的酒精蒸发快。

打开的纱布的酒精蒸发快。

可见,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

教师:

通过以上的观察,我们得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条件:

液体温度高,蒸发快;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快,蒸发快;液体的表面积大,蒸发快。

反之,液体也能蒸发,只是蒸发慢,这一点不可忽略。

原因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所以,以上三条是液体蒸发快慢的条件,而不是蒸发的条件。

教师:

我国历史上早在西汉时期的《史记》中就有对液体蒸发快慢条件的记载。

蒸发快慢的条件又得到了充分地利用。

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利用地下渠道引水,减小了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量,同时也减少了水的渗漏。

时至今日,坎儿井仍在采用。

请大家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分析暗渠引水为什么能减小水的蒸发量。

(学生回答)

  利用坎儿井这种暗渠引水,可以避免光照,降低水的温度;同时暗渠的通风差,这都能使蒸发变慢。

我国的一些山区、半山区和北方的一些缺水的平原地区也常采用管道输水、喷灌技术,可节水约50%。

4.蒸发吸热

教师:

请大家看课本节前提出的问题,再看图4—10。

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1)用蘸了酒精的棉花往学生手背后上擦一下你们有什么感觉?

(答:

感觉凉)

(2)这是一个温度计,玻璃泡上包上棉花,请学生读出温度计的温度数值。

用棉花蘸些酒精,用热风吹,再读出温度计的温度。

(先后请三或四位学生读数)

我们发现温度计的温度下降。

教师:

这个实验说明液体蒸发时温度下降。

正在蒸发的液体温度下降,它必须从周围的物体吸热。

所以,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从周围吸热,液体蒸发时有致冷作用。

教师提问:

大家考虑课本图4—10的现象该如何解释?

(学生回答)

身体表面的水要蒸发,蒸发时水的温度下降,从身体中吸热,所以人感觉冷。

人被风一吹,水面上的空气流动加快,蒸发加快,人会觉得更冷。

教师:

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吸热,这个规律往往用来制造低温,家中电冰箱就是利用这个道理来制冷的。

电冰箱内的制冷剂极易蒸发,蒸发时温度下降,从冰箱吸收大量的热,将“热”传到了冰箱外。

这样反复工作,冰箱内的温度能大幅度下降。

夏天在室内地面上洒些水感到凉爽,盛暑天气人身体出汗保持正常体温,这都是利用蒸发吸热、降温。

1、探究:

水的沸腾

学生观察水的沸腾。

教师提问:

水沸腾时的温度如何?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不变

水在沸腾过程中你们是否在继续对水加热?

继续加热,即水沸腾时吸热。

所以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从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点是100℃

让学生看沸点表

沸腾吸热

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条件有三个:

液体温度高蒸发快;液体表面积大蒸发快;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快蒸发快。

4.液体蒸发时温度下降,从周围吸热,所以蒸发能致冷。

5.用蒸发的知识解释问题时,应注意:

认清是哪种液体在蒸发;哪些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蒸发降温引起的结果。

四、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课本节后的练习。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具: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碘、水、乙醚、注射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2、什么是沸点?

 二、进行新课

升华和凝华

教师:

我们已经学过了物态变化中的四种,即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

其中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物质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而不经历熔化的过程?

物质能不能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而不经历凝固的过程?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

卫生球放在箱子里直接变成气态,我们打开箱子可闻到卫生球的气味,天长日久卫生球变小直至消失。

初冬时分,天气变冷时可以见到霜,霜是水蒸气直接变成了细小的冰的结晶。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我们做实验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演示:

我们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碘,用玻璃片盖住杯口,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我们看到烧杯中出现了紫色的气态碘,这就是碘的升华。

在这一现象中,碘并没有先溶化成液体然后再汽化,而是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所以是升华。

现在停止加热,烧杯里的气态碘越来越少,气态碘跑掉一部分,但是请大家看玻璃片的下表面上有什么物质?

有一层碘的结晶物。

气态碘在玻璃片上直接变成固态,这就是凝华。

除了碘之外,还有很多升华和凝华现象。

冰箱冷冻室内储存的食品,冻的时间过长,水分就会减少;冬天的积雪虽然没有熔化,但是一天比一天少。

这都是由于冰升华成气体了。

冬天早晨玻璃窗上的“冰花”,深秋季节下的霜都是凝华的结果。

家庭用的灯泡,用的时间久了,泡的内壁变黑,原因是钨丝在高温下升华,又在泡的内壁上凝华,一层黑色物质是钨的结晶体。

4.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教师:

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物质升华吸热在生产中可以用来获得低温。

例如利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来降低温度,创造一个低温环境,便于食品在低温下储藏,防止腐烂变质。

三、归纳总结

教师:

我们已经学过了全部的物态变化。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去分析物理现象,分清某一现象属于哪一种物态变化是很重要的。

希望大家掌握分析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分清物态变化的种类,重要的是认清物质现在的状态,再认清它是由什么状态变化而来,或变成了什么状态,物质状态变化的种类便不难分清。

简言之,就是状态清,变化明。

例如,我们在夏天看到冰块或冰棍的周围有雾状的“白气”,试解释这一现象。

首先,“白气”呈现雾状是液态物质,不是水蒸气。

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再如冬天早晨窗上的冰花,是固态物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凝华而成。

四、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节后练习。

 

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2)了解生活中常用工具中的物态变化。

(3)了解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讨论自然界中物态变化。

(2)通过观察、实践,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加深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自然界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

2、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凝华?

什么是升华?

2、列举生活中升华、凝华的实例。

二、进行新课

1、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自然界中水在什么地方循环?

都有哪种形式?

(2)、水在循环中都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2、高压锅

教师介绍高压锅的构造,然后介绍高压锅中使用时发生的物态变化。

布置学生课外观察高压锅的构造,找出应用物态变化的地方。

3、电冰箱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电冰箱的基本构造。

讨论电冰箱应用物态变化的地方。

布置学生课外观察电冰箱,实践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4、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找出物态变化的实例。

教师出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介绍相关知识。

三、小结

1、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2、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3、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四、作业

课本22页1、2、3题

第一节物质的尺度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刻度尺量程和分度值,了解量筒的分度值。

(2)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量简测量物体的长度、液体的体积、后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乐于进行测量,养成认真操作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估读的方法。

2.量筒读数时的注意点。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实验器材:

教师;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

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木块、量筒、石块、水、细线、透明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观察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

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