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529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河北省初中名优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主要由水果、蔬菜提供的是

A.维生素B.油脂C.淀粉D.蛋白质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固体B.

测溶液的pH

C.

熄灭酒精灯D.

取用高锰酸钾

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酸雨的原因

B.石墨转化成金刚石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C.工业中利用活性炭脱色以生产白糖

D.CO是一种有刺激性的难溶水的毒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4.下列化学符号中关于数字“2”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2N2——表示2个氮气分子

B.NO2——表示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C.Ca2+——表示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D.

——表示氧化汞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2

5.甲、乙(不含结晶水)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甲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甲>乙

B.t2℃时,配制18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称量甲的质量为80g

C.由图乙推测硝酸钾是图甲中的甲物质

D.图乙“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甲中表示为b→c

6.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点燃

B

分离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后的MnO2

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纯铜和黄铜

相互刻画

D

鉴别铵态氮肥和尿素

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A.AB.BC.CD.D

7.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A.

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B.

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C.

部分被氧化的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D.

生石灰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

8.“绿色生活”是一种环保的生活理念,下列行为中符合该理念的是

A.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B.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中

C.节日期间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D.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9.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用简易净水器净水B.

检验氢气的纯度

C.

用量筒测量石块体积D.

探究光折射的特点

10.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A.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的异味

C.驾驶员驾驶车辆前系好安全带

D.在山区遇雷雨时,在大树下躲避雷雨

11.归类整理是学习理化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氯酸钾、高锰酸钾、氯化钾都是盐

B.氦气、氖气、氯气都是稀有气体

C.橡胶、沥青、食盐都是非晶体

D.石油、电能、太阳能都是一次能源

1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C

荷叶上两颗靠近的小水珠融合到一起

分子间存在引力

D

从海绵中挤出大量的水

海绵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

 

A.AB.BC.CD.D

13.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都含有氢元素,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有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C.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

D.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惯性越大的物体质量也一定越大

14.如图所示的4个实验,根据其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图:

a试管的铁钉生锈,b试管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要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

B.乙图:

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

C.丙图:

两弹簧秤的示数相同,说明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D.丁图:

通电时小磁针偏转,不通电时小磁针不偏转,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二、填空题

15.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水,从室温加热至80℃,需要5min,用同一盏酒精灯加热同质量的另一种液体,也从室温加热至80℃,只需3min。

[水的比热容为

]

(1)酒精灯中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这种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___J/(kg

℃)。

(3)水对温度调节有很好的作用,利用了水的______的特点。

16.理化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水的硬度过高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通常用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2)人体为了预防贫血应补充____元素。

(3)森林着火,设置防火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______。

(4)【最新】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极撞击坑成功软着陆。

探测器如图所示。

①图中标示的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

②月球上有丰富的氦3(He-3)资源,它是核聚变反应堆理想的燃料,氦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画出He-3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________。

三、实验题

17.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夹持仪器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检验C中收集满CO2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

18.请根据下图实验回答问题。

(1)图甲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点燃红磷前,需要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的原因是_____该实验中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乙为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

实验中观察到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3)图丙为探究固体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实验,若向试管中加入的固体是NH4NO3,可观察到U形管内左侧液面_____(选填“低于”或“高于”)右侧液面。

四、推断题

19.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部分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A为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A、B、C、D物质类别不同,其中C和D中不含相同的元素,E、F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

图中“→”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相互反应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B的化学式:

_______。

(2)A和D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

(3)写出C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4)F→E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是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

五、科学探究题

20.市售的“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保温时间长达3小时,能将生米做成熟饭。

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碳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氢氧化铝可溶于NaOH溶液。

[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自热米饭”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_____。

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溶液,滤液变红,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再向滤液中加入______,看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碳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

只存在上述三种物质中的一种;

猜想二:

上述三种物质同时存在;

猜想三:

存在铝粉和碳粉;

猜想四:

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

_______。

[实验验证]小施用样品A进行实验,流程如下:

向滤液B中滴加NaOH溶液时,他观察到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无色溶液E。

[实验结论]不溶物D是______,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______正确。

[原理探究]小吴利用下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向锥形瓶A中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____(填名称)。

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发热包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资料介绍,用铁粉、碳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

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原理。

[拓展活动]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有红色的铁锈产生。

老师告诉同学们,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

六、计算题

21.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

称取该样品22.8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

反应过程中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回答:

(1)生成CO2的质量为g。

(2)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水果、蔬菜中含有维生素。

故选A。

考点:

食物中营养素

2.D

【详解】

A、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A错误;

B、测溶液的pH方法:

用玻璃棒蘸一点待测溶液到试纸上,然后根据试纸的颜色变化对照标准比色卡测出pH,不能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溶液中,故B错误;

C、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

将酒精灯的灯盖子直接盖在火苗上面,酒精灯就会自动熄灭,不能用嘴吹灭,故C错误;

D、取用高锰酸钾时将其送入试管底部,目的是防止药品粘在试管壁上,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

A、二氧化碳排放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造成酸雨,故A不正确;

B、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去除色素,在白糖生成中进行脱色,故C正确;

D、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故D不正确。

故选C。

4.B

【详解】

A、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因此2N2表示2个氮气分子,故选项A正确;

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NO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项B错误;

C、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故Ca2+表示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C正确;

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故

表示氧化汞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选项D正确。

5.D

【分析】

由甲、乙(不含结晶水)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详解】

A、由甲、乙(不含结晶水)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甲>乙,故A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80g,配制18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称量甲的质量为

,故B正确;

C、由图乙可知,t2℃时,100g水中加入60g硝酸钾固体完全消失,说明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60g,则硝酸钾是图甲中的甲物质,故C正确;

D、图乙中②→③表示甲物质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且溶液质量不变,说明该操作是降低温度,在图1中表示为c→a,故D不正确。

故选D。

6.A

【详解】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分离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后的MnO2,可采用过滤、洗涤、干燥,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纯铜的硬度小于黄铜,鉴别纯铜和黄铜可相互刻画,留下明显划痕的是纯铜,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铵态氮肥中的铵根离子能与熟石灰中的氢氧根离子能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尿素不能与熟石灰反应产生氨气,鉴别铵态氮肥和尿素可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生成的是铵态氮肥,无刺激性气体的是尿素,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详解】

A、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受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慢,由于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有催化剂的反应后,固体质量比无催化剂的固体质量大,符合题意;

B、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C、部分被氧化的铜与稀硫酸的反应,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故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但是不会减小至零,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待完全反应后,溶液温度又逐渐恢复至室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

A、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电池中含有的重金属易导致水体、土壤的污染,不符合环保的生活理念,故A不正确;

B、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中,会腐蚀下水道和污染水体,不符合环保的生活理念,故B不正确;

C、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会污染空气,不符合环保的生活理念,故C不正确;

D、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有效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环保的生活理念,故D正确。

故选D。

9.B

【分析】

物理变化只是在形态、性质等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有新的物质生成。

两者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详解】

A、使用简易净水器净水,只是将部分杂质除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选项错误;

B、检验氢气的纯度,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B选项正确;

C、用量筒测量石块体积属于排水法测体积,该过程无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C选项错误;

D、光的折射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导光介质的界面的一种物理现象,无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D选项错误;

10.D

【详解】

A、为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用活性炭可除去冰箱的异味,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C、为安全驾驶,驾驶员驾驶车辆前系好安全带,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D、在山区遇雷雨时,不可以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因为大树是导体,容易将闪电引向大地,使树下的人造成危险,在山区遇雷雨时,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做法不合理,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详解】

A、氯酸钾、高锰酸钾、氯化钾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氦气、氖气都是稀有气体,氯气不是稀有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橡胶、沥青都是非晶体,食盐是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石油、太阳能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故是一次能源,电能是由一次能源转化来,是二次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2.D

【详解】

A、温度越高湿衣服干得越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两个氢原子构成1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构成氢气,大量的氧分子构成氧气,不符合题意;

C、两颗靠近的小水滴会自动接近,合并成一颗大水珠,证实分子间存在吸引力,不符合题意;

D、海绵中间有空隙可以容纳水分,从海绵中挤出大量的水,是因为海绵之间的水被挤出了,与分子间隙无关,符合题意。

故选D。

13.D

【详解】

A、酸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故从组成上一定含有氢元素,但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碳酸氢钠是盐,故A选项错误;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B选项错误;

C、如果二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两个力才是一对平衡力,故C选项错误;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度量,所以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惯性越大的物体质量也一定越大,故D选项正确。

14.A

【详解】

A、甲图:

a试管的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b试管的铁钉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铁钉生锈需要与水接触,不是只要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根据其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符合题意;

B、乙图:

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根据其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丙图:

两弹簧秤的示数相同,说明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根据其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丁图:

通电时小磁针偏转,不通电时小磁针不偏转,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根据其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C2H5OH+3O2

2CO2+3H2O2.52×103比热容大

【详解】

(1)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

2CO2+3H2O。

(2)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设液体每分钟吸收的热量为Q,加热5min,水吸收的热量为5Q,加热3min液体吸收的热量为3Q,水与液体都从室温加热到80℃,它们升高的温度△t相同,水与液体质量m相同,

∵Q=cm△t,

∴液体与水的比热容之比:

液体的比热容:

c液体=

c水=

×4.2×103J/(kg•℃)=2.52×103J/(Kg•℃);

答:

这种液体的比热是2.52×103J/(Kg•℃)。

(3)水对温度调节有很好的作用,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16.肥皂水铁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聚酰亚胺聚合材料薄膜

【详解】

(1)生活中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故填:

肥皂水;

(2)缺铁会引起贫血,故人体为了预防贫血应补充铁元素;

(3)森林着火,设置防火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

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4)①图中标示的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聚酰亚胺聚合材料薄膜;

②He-3,中子数为1,质子数为2,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7.长颈漏斗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双口瓶上端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分析】

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装置A中发生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故检验C中收集满CO2气体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双口瓶上端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18.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中的气体从导管逸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高于

【详解】

(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集气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如果不夹紧胶皮管,气体会从导管逸出,故填:

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中的气体从导管逸出;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中时,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填:

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3)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集气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U形管内左侧液面高于右侧液面。

19.AgNO3置换反应

吸热

【分析】

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可推出A为铁,E、F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

且E、F可相互转化,可推出E、F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A、B、C、D物质类别不同,其中C和D中不含相同的元素,C能与E反应,C能转化为铁,故E是一氧化碳,F是二氧化碳,C可能是氧化铁,D能与A、C反应,且D与C不含相同元素,可推出D为盐酸,B能与盐酸、铁反应,可推出B为硝酸银,G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且能转化为一氧化碳,可推出G为碳,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

(1)由分析可知,B是硝酸银,化学式为:

AgNO3;

(2)A和D反应为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C与E反应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F→E反应是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20.铁含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镁粉和碳粉碳粉三空气

【详解】

成分探究:

(1)铁能被磁铁吸引,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说明含铁;

(2)结论为含有氯化钠,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向滤液中加入含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看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碳粉,故可能只存在上述三种物质中的一种;

可能上述三种物质同时存在;还可能存在其中的两种,结合其它猜想,故猜想五为:

镁粉和碳粉;

实验结论:

样品A加足量的稀盐酸,得到滤液B、气体C、不溶物D,铝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碳与稀盐酸不反应,故D是碳粉;向滤液B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得到无色溶液E,氢氧化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氯化铝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故样品中存在铝、碳,不含镁,故不溶物D是碳粉,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三正确;

原理探究:

向锥形瓶A中加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A中温度迅速升高,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在压强差的作用下,A中的空气逸出,B中有气泡产生,故该气体为空气;

拓展活动:

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氢氧化铁是红褐色的,与铁锈颜色相近,没有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说明该碱是氢氧化亚铁,故铁与氧气、水反应首先生成氢氧化亚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1.

(1)8.8g;

(2)14.7%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78.8g-170.0g=8.8g;

(2)解:

设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x=21.2g

y=23.4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