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评估检测3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4279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评估检测3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评估检测3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评估检测3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评估检测3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评估检测3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评估检测312.docx

《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评估检测3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评估检测31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 单元评估检测312.docx

世纪金榜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练习单元评估检测312

单元评估检测

(二)

(必修1 第3、4章)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下列结构中均能让某些大分子物质直接通过的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    B.细胞壁和核孔

C.高尔基体和核糖体D.内质网和液泡

【解析】选B。

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一般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大分子物质只能通过胞吞或胞吐方式进出细胞,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大分子物质可通过。

2.(2015·孝感模拟)能体现细胞膜结构特点的实例是(  )

①胞吞、胞吐       ②主动运输

③人、鼠细胞融合     ④质壁分离及复原

A.①②③④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④D.只有①②③

【解析】选A。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四个选项都涉及磷脂或蛋白质的运动。

3.(2015·银川模拟)下列关于细胞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中为主动运输

B.所有性激素的合成都在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参与

C.在植物有丝分裂末期,若高尔基体遭到破坏,可形成多倍体

D.核糖体是噬菌体、蓝藻、蘑菇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解析】选B。

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的为丙酮酸,而不是葡萄糖,故A错误;内质网的作用是加工蛋白质以及合成脂质,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所以在内质网上合成,故B正确;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参与细胞壁的合成,因此高尔基体遭到破坏后会形成多核细胞,而不是多倍体,故C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没有任何细胞器,蓝藻为原核生物,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蘑菇为真核生物,除核糖体外还含有多种细胞器,核糖体是蓝藻和蘑菇唯一共有的细胞器,故D错误。

4.图a和图b是某细胞结构不同放大倍数的模式图,图b中的①~⑧是细胞内的相关结构。

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可能是洋葱的根尖细胞

B.细胞的渗透吸水能力与⑤内溶液浓度有关

C.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是③

D.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①②④⑥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两点:

(1)图中各序号的名称、结构、分布和功能。

(2)细胞渗透吸水的原因。

【解析】选B。

该图细胞中有叶绿体和大液泡,此细胞不可能是根尖细胞;图中①为叶绿体,②为高尔基体,③为核仁,④为线粒体,⑤为液泡,⑥为内质网,⑦为核糖体,⑧为核膜。

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而不是③;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①②④⑤⑥,细胞核非细胞器;液泡内有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使细胞具有渗透吸水能力。

5.用抗生素处理成纤维细胞后,能抑制内质网的糖基化功能,使细胞分泌的纤连蛋白(FN1)减少,且易被组织蛋白酶水解。

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纤连蛋白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

B.糖基化能维持纤连蛋白的稳定性

C.内质网能阻止纤连蛋白的运输

D.组织蛋白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明确内质网的功能。

(2)理解纤连蛋白形成的原理。

【解析】选C。

抗生素能抑制内质网的糖基化功能,并没有阻止内质网的运输功能,C项不合理。

6.(2015·南昌模拟)下图是细胞核模型图,①~⑤表示细胞核的各种结构,⑥和⑦是两种细胞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③是生物膜的一部分

B.⑦的形成与结构⑤无关

C.⑥可以与②直接相连

D.分泌蛋白的形成离不开⑥和⑦

【解析】选B。

图中②和③表示核膜,属于生物膜的一部分;⑤是核仁,与核糖体⑦的形成有关;由图可知,内质网⑥与②直接相连;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

7.如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的示意图。

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D.被动运输

【解析】选C。

据图可知,该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既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ATP,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

【方法技巧】判断主动运输的技巧

(1)低浓度→高浓度。

物质运输的方向,只要是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即可判断为主动运输。

(2)能量和载体蛋白。

只要同时存在能量(ATP)和载体蛋白的利用,即可判断为主动运输。

8.(2015·汉中模拟)下面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示意图。

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质的浓度大致相等

B.提取细胞膜时,可用图2中所对应的外界溶液

C.提取血红蛋白时,可用图3中所对应的外界溶液

D.将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放入蒸馏水中,最终将出现类似图2所示的结果

【解析】选C。

根据图示细胞形态可知,图1、2、3中的三种细胞分别处于等渗、低渗、高渗溶液中。

提取细胞膜和血红蛋白时,都需要用低渗溶液。

将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放入蒸馏水中,最终该细胞将吸水涨破。

9.“人造细胞”是用羊皮纸或火棉胶等半透性膜材料做成的一个密闭的囊,囊里面装了等量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假设有三个这样的“人造细胞”,分别用A、B、C表示,它们的蔗糖溶液浓度分别是10%、20%和30%。

其中A、B的外面套一金属网笼,C的外面没有套金属网笼,如图:

把三个“人造细胞”同时放在蔗糖溶液浓度为15%的玻璃槽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三个“人造细胞”的变化分别是(  )

A.A变大,B稍微变小,C不变

B.A变小,B稍微变大,C不变

C.A变小,B稍微变大,C变大

D.A变大,B稍微变小,C变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水分子由低浓度一侧流向高浓度一侧。

【解析】选C。

由题意可知,“人造细胞”的囊属于半透膜,图中A“人造细胞”的蔗糖溶液浓度是10%,放在15%的蔗糖溶液的水槽中,水分子会从A内运输到水槽,A的体积变小;B“人造细胞”内蔗糖溶液的浓度是20%,放在15%的蔗糖溶液的水槽中,水分子会从水槽运输到B内,由于B外面有金属网笼,因此B的体积略微增大;C“人造细胞”内蔗糖溶液的浓度是30%,放在15%的蔗糖溶液的水槽中,水分子会从水槽运输到C内,由于C外面无金属网笼,因此,C的体积增大。

10.(2015·永州模拟)如图是番茄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B两处用于根代谢活动的酶不同

B.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原因

C.在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对K+的吸收

D.氧分压为8时,AB曲线将演变为M2形态

【解析】选C。

A处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参与的酶是与无氧呼吸相关的酶,B处进行有氧呼吸,参与的酶是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A→B段,氧分压增加,细胞的有氧呼吸速度加快,ATP产生增多,细胞对K+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TP增加会促进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中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浓度,但是B点以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K+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因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C错误、D正确。

11.在一个新鲜萝卜中挖一凹槽,在凹槽中放入浓盐水。

一段时间后,萝卜变软,凹槽中水分增多。

下列图示的实验与此实验原理差异最大的是(  )

【解析】选B。

题干描述的实验的原理是渗透作用。

A图表示质壁分离与复原、C图表示典型的渗透作用装置、D图表示动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原理都是渗透作用。

而B图中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使有色液滴移动,其原理是细胞呼吸。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5分)

12.(13分)(2015·郑州模拟)下图表示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立体模式图的一部分。

请据图回答。

(1)图中标号2参与    (细胞器)的形成。

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有    (用图中标号回答)。

(2)图中标号1所含物质,以其酸碱性而言属于    性,可被碱性染料着色。

中学实验常用的属于这类染色剂的有                。

(3)该细胞中能产生ATP的部位有    (用图中标号回答)。

(4)若该图表示唾液腺细胞,则图中不应该存在的结构有    (用图中标号回答),而应添加的结构是    ,该细胞中特别丰富的细胞器有    (用图中标号回答)。

【解析】

(1)图中2是核仁,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二者进行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2)1是染色质,染色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剂如醋酸洋红液、龙胆紫溶液、甲基绿,分别将细胞核染成红色、紫色、绿色。

(3)4是线粒体,5是细胞质基质,7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三者均可产生ATP。

(4)唾液腺细胞是动物细胞,动物细胞没有6细胞壁、7叶绿体、9液泡,动物细胞中含有中心体。

唾液腺细胞能合成分泌淀粉酶,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细胞中3核糖体合成蛋白质,8内质网参与加工蛋白质,10高尔基体参与蛋白质的再加工、分类和包装,4线粒体为上述过程提供能量。

答案:

(1)核糖体 4、7

(2)酸 醋酸洋红液、甲基绿、龙胆紫溶液

(3)4、5、7 (4)6、7、9 中心体 3、4、8、10

13.(16分)红细胞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渗出的现象。

某科研人员分别将人的红细胞置于以下几种等渗溶液(蒸馏水除外)中,测定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得到如下结果。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图数据可知,人的红细胞在    中发生溶血所需的时间最短,因为红细胞中液体的浓度比蒸馏水高,红细胞通过    吸水,导致细胞膜破裂,出现溶血现象。

(2)将人的红细胞放入不同溶液中,溶质分子进入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内渗透压    ,导致水分子进入细胞最终出现溶血现象。

(3)本实验通过测定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来估计          

                                 。

(4)甘油、乙醇、丙酮通过    进入红细胞,由实验结果可知,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大小关系为           。

氯化铵、醋酸铵、草酸铵三组实验中阴离子的通透速率与阴离子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呈    (选填“正”或“负”)相关。

【解题指南】

(1)题眼:

“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渗出”。

(2)关键知识:

红细胞最终因为细胞内液体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导致细胞吸水膨胀,最后发生破裂,血红蛋白渗出,出现溶血现象。

【解析】

(1)将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细胞直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2)将红细胞放入其他等渗溶液中,细胞先吸收其他溶质,使细胞内浓度升高后再从外界吸收水分。

(3)溶质进入细胞的速率越快,导致红细胞吸水破裂所需时间越短,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溶血所需时间长短来判断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

(4)甘油、乙醇、丙酮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由图中数据可知,丙酮通过细胞膜的速率最快,其次是乙醇,最后是甘油。

由图中数据可知,氯化铵(NH4Cl)、醋酸铵(CH3COONH4)、草酸铵[(NH4)2C2O4]三组实验中阴离子的通透速率与阴离子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呈正相关。

答案:

(1)蒸馏水 渗透作用 

(2)上升

(3)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各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

(4)自由扩散 丙酮>乙醇>甘油 正

14.(16分)某小组确定研究课题:

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该小组选用水生植物黑藻作为实验材料,并作实验假设:

假如将其叶片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其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该小组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质量分数为10%、20%、30%的蔗糖溶液,分别盛于培养皿中。

②从黑藻茎上取下叶片,用吸水纸吸干叶片表面的水分,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10分钟。

③取出叶片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选取5个细胞测量其A、B值(A为细胞的长度,B为原生质体的长度)。

在此基础上,请你参与设计、分析与讨论。

(1)请你设计一表格,用于记录数据,计算并记录B/A值。

(2)该小组同学根据记录数据作如图所示曲线。

请你对该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

(1)理解B/A值大小与细胞质壁分离程度的关系。

(2)明确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解析】

(1)本实验探究的是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是自变量,实验过程中设置的质量分数为10%、20%、30%的蔗糖溶液相互对照;质壁分离程度是因变量,测量其A、B值并计算B/A值,将B/A值作为衡量质壁分离程度的指标。

(2)根据曲线图分析,注意B/A值与质壁分离程度的关系,B/A值的变化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

答案:

(1)

10%蔗糖溶液

20%蔗糖溶液

30%蔗糖溶液

B

(μm)

A

(μm)

B/A

B

(μm)

A

(μm)

B/A

B

(μm)

A

(μm)

B/A

1

2

3

4

5

(2)分析:

①B/A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②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B/A值下降,说明质壁分离程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结论:

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