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4063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docx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docx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浅议戏剧人物猪八戒

分校庆阳电大

教学点庆阳电大

是否申请学位否

班级08春汉本

姓名贾维邦

学号20081620060157

指导教师刘云峰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_08春_级(春、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分校:

庆阳电大工作站:

庆阳班级代号:

08春汉本学生姓名:

贾维邦学号:

20081620060157

指导教师评语及

评分

该论文试图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光辉艺术形象进行重新认识,以挖掘出潜含在这一艺术形象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观点明确,论据较充分,条理较清楚,结构完整。

其中不乏新的观点。

拟评为62分。

签字(盖章)刘云峰2009年12月8日

答辩小组

评价意见

及评分

观点明确,材料较为翔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格式规范,在答辩中能够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评为62分。

签字:

李德新脱建华刘云峰(盖章)2009年12月12日

分校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小组意见

同意评为62分。

 

签字庆阳电大教学科(盖章)2009年12月13日

省电大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

 

签字(盖章)年月日

说明:

1.答辩小组应填写评价意见,小组成员均应签名(盖章)。

答辩小组不应少于3人。

2.此表附于封面之后。

3.此表由分校、工作站自行复制。

目录

内容摘要…………………………………………………………………………………………4

关键词…………………………………………………………………………………………4

正文…………………………………………………………………………………………5

一、猪八戒形象的产生…………………………………………………………………………5

二、猪八戒形象的意义…………………………………………………………………………6

三、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8

注释…………………………………………………………………………………………10

参考文献…………………………………………………………………………………………12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光辉艺术形象进行重新认识,以挖掘出潜含在这一艺术形象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典型,他虽然外表丑陋常常被人们看作笑料,却有着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喜剧的笑是艺术,它的生命就是笑,笑是喜剧之所以成为喜剧的关键,也是人类区别“是”与“非”,“美”与“丑”的标准。

而在喜剧中,美是间接的被肯定的,一般认为正面而具有某些缺点的形象,他的特点就是幽默、就是讽刺性喜剧的美学特征。

艺术美是基于生活美的,它不限于生活美,同时也包括生活丑。

而猪八戒的形象正是作者将生活中的丑加以典型化和审美化之后,使他成为美的事物的对立面,经过艺术美与丑的冲突和斗争,从而将美与丑的事物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通过对美的肯定达到对丑的否定,这样才使得猪八戒的丑具有强烈的艺术美的效果。

首先,从《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入手,考察了猪八戒形象的产生,阐述了吴承恩对猪八戒形象的独特艺术创造。

其次,又追根溯源,探讨了猪八戒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型意义和新的时代意义。

最后,联系吴承恩的身世遭遇及其创作个性,分别从猪八戒结构形象的独特性、猪八戒言语行动的矛盾不和谐、猪八戒性格的滑稽与自身的幽默感三个方面分析了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以及在这一形象中所折射出的作家本人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戏剧人物猪八戒 戏剧形象  喜剧意义

 

浅议戏剧人物猪八戒

    08春汉语本科班贾维邦20081620060157

虽说一部《西游记》几乎成了孙悟空个人的英雄传奇,但人们总是难忘那位与之相映成趣的猪悟能,虽说猪悟能没有孙悟空的大智大勇和辉煌战功,又常常受到那调皮的猴哥的捉弄,但人们从这一形象中得到的却是更多爱意。

可以说,他是《西游记》中仅次于孙悟空的重要人物,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

没有猪八戒,《西游记》是不完整的,是缺少光彩与情趣的。

吴承恩大师笔下创造的这个蒲扇而、莲蓬嘴、粗笨的身躯、狼狈的模样、神奇而有趣的、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骄傲。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即:

首先,从《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入手,考察了猪八戒形象的产生,阐述了吴承恩对猪八戒形象的独特艺术创造。

其次,又追根溯源,探讨了猪八戒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型意义和新的时代意义。

最后,联系吴承恩的身世遭遇及其创作个性,分别从猪八戒结构形象的独特性、猪八戒言语行动的矛盾不和谐、猪八戒性格的滑稽与自身的幽默感三个方面分析了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以及在这一形象中所折射出的作家本人的人生态度,对猪八戒这一光辉形象进行论述。

敬请指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猪八戒形象的产生

  猪八戒的形象当产生于元代后期,现存广东省博物馆藏的元代磁州窑制作的唐僧取经图枕,上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图画,走在最前面的是孙悟空,第二人猪首人身,肩扛铁钯,显然是猪八戒,其次是唐僧骑马,沙僧打着伞盖,瓷枕的具体年代难以考究。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之前,关于猪八戒的文字记载主要有两处,一是《西游记平话》,二是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

《西游记平话》全本不存,佚文片段保存在《永乐大典》与朝鲜古代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永乐大典》中的《梦斩泾河龙》与猪八戒无关,而在《朴通事谚解》中却出现了“黑猪精朱八戒”的名字,书中介绍《西游记平话》时说,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法师证果梅檀如来佛,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朱八戒证果香花会上净坛使者”。

可知在《西游记平话》中猪八戒已具雏形,一师三徒的取经队伍也已定形。

《西游记平话》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其风格古拙粗率,语言文白夹杂,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相近,而其描写的细致,语言的流畅又比《全相平话五种》稍显成熟,并且在《全相平话五种》刊刻之时亦未提及《西游记平话》,证明它的出现要比《全相平话五种》稍晚,应在元代末期,唐僧取经的瓷枕亦应与《西游记平话》属同一时期,因为猪八戒的形象被搬上瓷枕,必定是这一形象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才有可能。

杨景贤是元末明初人,其杂剧《西游记》约创作于明初,其中第四本是专写孙悟空等收服黑猪精朱八戒的,分为“妖猪幻惑”、“海棠传耗”、“道女还裴”、“细犬禽猪”四出。

由此可见,在吴本《西游记》之前出现的猪八戒还是一个妖猪,没有完整的形象意义,在取经途中的地位也不甚重要,因此在被收服后就很少有关他的故事。

只有到了吴承恩的笔下,猪八戒的形象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为了塑造猪八戒的形象,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特意虚构了有关猪八戒的一些故事情节,如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所写之事在吴承恩之前的故事中没有,纯系吴承恩个人的创造。

①“四圣试禅心”是表现猪八戒好色贪欲等性格的重要关目,写得蕴藉风流,滑稽有趣,缺少这一回,八戒的形象就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读过《西游记》的人谁能忘记那令人捧腹的情节——八戒曾做过“绷巴吊栲”的女婿。

作家在写作中必然有各自的语言风格与运用文字符号的习惯,吴承恩是淮安人,他在写作《西游记》时使用了不少淮安方言。

刘文列举了《西游记》中使用的纯淮安方言词汇五十五个,而其所举例句就有二十八个是描绘猪八戒或直接出自八戒之口,占所列举方言词汇总数的半数以上。

这说明吴承恩在描写八戒时对淮安方言的使用率最高,从一个方面证明他在写猪八戒时借鉴前人的地方最少,而多数属于他自己的创造。

二、猪八戒形象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猪的形象反复出现,不断演化,代代承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原型,不论这种原型如何演化,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却一直没有变,关于猪八戒的原型意义,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说得明白:

“顾豕不仅象征色欲,亦复象征食欲。

……是故《西游记》中猪八戒,食肠如壑,‘色胆如天’(第一九回八戒自称‘色明如天叫似雷’),乃古来两说之综合,一身而二任者。

”②用形象演示这种原型意义最独到最成功的是吴承恩。

中国古人说:

“食色,性也。

”食欲和色欲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的自然本能,无论是人类发展到什么阶段,这种欲望都不会改变,从原始社会直到今天,虽然这种欲望不断地被染上文化的釉彩,但其作为自然本能的原始生命力却没有改变,人对它的追求也没有停止过。

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猪的形象一直被人们不惮烦絮地代代叙说,为什么《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虽那么丑陋却仍然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

在《西游记》中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原始意义的当数猪八戒,他象征着人类的贪欲:

食欲和色欲。

猪八戒的形象是由猪、人、神三部分构成的,作为猪他贪吃贪淫,作为人他好色不好德,作为神他仍拴不住心猿意马。

八戒的前身是天蓬元帅,身为天神本不应有人间烟火气,这位天蓬元帅则不然,他酒醉露性,竟然闯进广寒宫调戏嫦娥,“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色胆如天叫似雷,险些震倒天关阙”。

结果被玉帝重责二十锤,贬下尘凡,不料又投错了道路,撞到了母猪胎里,变成猪首人身的形象。

其实母猪本是淫物,八戒又是“淫仙”,八戒的投胎正得其道,这种阴差阳错也并非偶然。

八戒平生最大的愿望是满足食欲和色欲,所以他每到一处总是以吃饱喝足为快,每见到漂亮的女人就垂涎欲滴,故而唐僧骂他是“馕糟的夯货”,悟空笑他是“重色轻生,见利忘义的馕糟”。

就是到了西天,佛祖如来也说他“又有顽心,色情未泯”。

八戒对此也供认不讳,说什么“老猪先世为人,贪欲爱懒。

一生混沌,乱性迷心”。

贪与爱是八戒的本色,也是人类普遍的欲望,人们从八戒身上也不难照见自己的。

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猪八戒是人类群体中的一分子,吃饭也是他的本能。

有人说猪八戒的吃是可怕的,可是他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吃饱肚子是理所当然的,况且猪八戒又有他特殊的理由——猪的形体特征,因而食肠宽大,而且对于行脚僧而言,斋饭是很难添饱肚子的,这样看来,他的吃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贪”,而仅仅是为了添饱肚子而已,也不是可怕的了。

在取经途中,八戒的食肠最大,在黄风岭王老者家吃斋,“呆子一顿把他一家子饭吃得罄尽,还只说才得半饱”,被悟空称为“饿鬼”。

在女儿国,女王设宴招待师徒四人,“那八戒那管好歹,放开肚皮,只情吃起”,把一桌子酒菜吃了个精光。

在朱紫国,悟空为国王治好了病,国王敬悟空美酒,八戒见酒轮不到他,差点儿把悟空用马溺制药的秘密泄露出来。

但是,猪八戒的贪吃,是贪而不择食,是贪而不挑。

八十回中作者借高太公的口说出他“食肠却又甚大,一顿饭要吃下三五斗米,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才够,喜得还吃素”的特点。

实际上,八戒在取经路上经常忍饥挨饿,因此,只要有吃的,他就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至于色欲,师徒四人中唯八戒淫心不死,他做天神犯色戒,做妖怪强占了高老的女儿高翠兰,硬做了倒踏门女婿,当了和尚仍念念不忘老婆。

贪恋女色是猪八戒最为难堪的“伤疤”,但这只是一种本能,一种意念,芸芸众生中又在有几个是不近女色的呢?

猪八戒西行一路,只要一见年轻漂亮的女子,哪怕是妖精变的,他都会在口中不停的喊着“女菩萨”,心也不停的想着“女菩萨”。

但是,他的好色不同于西门庆的淫邪无度,他唯一娶过的女人是高翠兰,却没有对她邪恶动粗,相反,他显得很温柔体贴,这也正是现代女性喜欢猪八戒的原因。

在女儿国看到女王长得那么漂亮,“那呆子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

在濯垢泉,七个妖女赤身洗浴,八戒却跳进水中,变成一个钻鱼精,专在女人们“裤裆里乱钻”,一副下流相。

特别是“四试圣禅心”时,八戒被观音菩萨等变的美女迷住,“淫心紊乱,色胆纵横”,一意要做倒踏门女婿,享享风流福,不料却受到痛苦的惩罚。

但惩罚归惩罚,呆子虽然暂时悔过,却未真正抛弃凡心,一见到美女,他就把这些惩罚抛到了九霄云外,心中的贪念未免又蠢蠢欲动。

因此观音菩萨才说:

“八戒无禅更有凡”。

由此可见,八戒是神,更是人,他的贪嗔痴爱,他的欲心利念与凡人没有两样,虽然他身上罩着“天蓬元帅”“净坛使者”的光圈,但其内心里却跃动着一颗活泼的凡心,他是神佛队里的凡夫俗子,吴承恩正是通过对猪八戒形象的塑造再现了人自身。

猪八戒的形象不仅具有古老的神话原型意义,而且还昭示出新的时代风貌。

吴承恩生活于明弘治至万历年间,其时正是明代封建政权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孕育萌发时期,以禁欲为特征的封建礼教正遇到人们越来越多地抵制和背叛,个性解放的思潮正在酝酿兴起。

和吴承恩同时代的王阳明指出:

“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才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

”③稍后的李贽等人更是大张旗鼓地肯定人的各种欲望,反对礼教对人性的束缚,认为好货好色是人的正当要求,无可指责。

人的自然欲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被封建礼教压抑已久的人性开始复归,而市民意识的增强更进一步促进了世人的享乐思想与纵欲行为。

吴承恩正得这种时代风气之先,并把这种时代的意识融进了猪八戒的形象,使猪八戒带着小市民的意识与趣味挥舞着九齿钉钯率先冲进了明代中后期的文学领域。

在借用古老神话原型的基础上,吴承恩以其文学家特有的敏感,赋予了猪八戒的形象以新的时代意义,通过其对猪八戒的描绘,使人们更早地感触到明晚人性解放思想与人欲泛滥时期的即将到来。

三、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

猪八戒形象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形象内涵的深厚,还在于其所具有的滑稽轻爽的喜剧性,只有作家具备了自觉的幽默意识,才能塑造出成功的喜剧形象。

吴承恩自幼好奇闻,“性敏而多慧”,“复善谐趣”,是一个聪明巧思、性格幽默的作家。

他才华横溢而一生坎坷,谙尽了人情世态的炎凉,遂产生了放浪诗酒、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态度,在塑造猪八戒这一形象时,他把自己的幽默意识、人生况味、及游戏为文之三昧融会一起,使作家本人的性格情趣与形象所体现的独特风貌达到完美的统一。

(一)猪八戒的喜剧性突出表现在其形象结构的独特性

他是猪,是人,又是神;猪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与神性(传奇性)在他身上奇妙组合,三位一体。

他猪首人身,长嘴大耳,腆着圆滚的肚子,是猪与人的综合体,这种外在形貌的滑稽性首先成为引人发笑的噱头。

他贪食好色、贪睡懒惫,笨拙劣呆,却多嘴好事,喜欢卖弄小聪明,爱贪便宜,常遭人奚落,贻笑大方,这种内在的性格的不和谐成为启逗解颐的又一因素。

从接受心理看,猪八戒身上的动物性特征使人在欣赏时产生一种优越感,发现了他作为猪的丑陋蠢笨,不由开怀大笑。

作为人,八戒又近似于一个滑稽的丑角,有很多缺陷与性格的矛盾,但他使人发笑却不令人可恶,他的缺陷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人们自身的缺陷,这就使人在欣赏时有一种亲切感,发出会心的微笑。

作为神,八戒虽有令人不可企及的本领,如腾云驾雾、三十六变等,然而它的形象却又与人们对神的期待心理有着很大的距离。

他并不高尚完美,也没有战无不胜的法力,就连他的三十六变也缺乏灵性,“只会变山、变树、变石头、变懒象、变水牛、变胖大汉”。

当悟空叫他变一称金——一个水灵灵的小姑娘时,他也费了好大的力,也只变了个女孩儿头,“只是肚子胖大,郎伉不象。

”令人失望之余感到滑稽可笑。

特别是八戒没有诸神佛那样清心寡欲、超凡脱俗,而是与人一样有着世俗的贪欲与自私狭小的心胸,这一切都与他作为神佛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说简直就是对神佛的亵渎,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喜剧效果。

(二)猪八戒言语行动的矛盾不和谐是造成他喜剧性格的重要原因

他想成正果又不愿吃苦,一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

出家人以无欲为德,他却欲心炽烈。

更可笑的是他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见了四个菩萨变的美女,色心大动,悟空嘲笑他想做倒踏门女婿,他却说:

“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

常言道:

‘和尚是色中恶鬼’。

那个不要如此?

”以己度人见笑于人。

他忠厚老实,“是个直肠的痴汉”,有时也能吃苦耐劳,但又生性懒惫,爱耍小聪明,得偷懒处且偷懒。

他在人前自夸:

“自东土来次(宝象国),第一会降妖的是我”。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他是见到妖怪就躲。

他自作聪明,爱占小便宜,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每次都以吃苦告终。

他不会撒谎偏要撒谎,处处卖乖处处出丑,常常成为悟空取笑的对象,不时引起读者的笑声。

(三)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还在于其性格的滑稽与自身的幽默感密切相连

在被别人嘲笑的同时猪八戒也嘲笑别人,解嘲着自我。

猪八戒是一个颇有幽默感的人物,“幽默感是自尊与自鄙之间的混合。

”④猪八戒的幽默主要表现在与两个方面:

自尊——嘲笑着别人,自鄙——嘲笑自己。

在自我解嘲时,八戒善于扯快遮羞布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以摆脱尴尬的窘境,这就使他本来可笑的行为更加可笑。

在七绝山稀柿洞打蛇精,悟空让他守住后门,他却被蛇打倒,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他忍痛爬起,“使钯乱扑”,悟空说:

“妖怪走了,你还扑甚得了?

”他却说:

“老猪在此‘打草惊蛇’哩!

”悟空打死了蛇,他便使威风举钯在死蛇身上乱筑,并自云:

“我老猪一生好打死蛇。

”八戒这种自我解嘲的妙处在于即景生情,恰如其分。

他自己长得丑,却说什么“丑当丑,还有些风味。

自古道:

‘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

’”如果说自我解嘲时八戒还显得扭扭捏捏的话,那么在嘲笑别人时他的幽默才能就显得应付裕如了。

唐僧被通天河鱼精捉入河底,八戒却说:

“师父姓‘陈’,名‘到底’了。

”在危难之中也忘不了俏皮。

朱紫国国王哀求悟空救其皇后,愿以王位相让,八戒在旁大笑道:

“这皇帝失了体统!

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跪着和尚?

”诙谐得巧妙而深刻。

在《西游记》中八戒的诙谐幽默随处可见,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笑声,八戒的幽默才能还表现在与他对俗语谚语的自如运用,随口唾出,谐趣横生,如: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干鱼可好与猫儿做枕头”“三人外出,小的儿苦”“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等等,妙语如珠,不胜枚举。

说明呆子不呆,自有妙处,堪称一位幽默语言大师。

黑格尔说:

“在幽默里是艺术家的人格在按照自己的特殊方面乃至深刻方面把自己表现出来。

”⑤很显然,在描写猪八戒的喜剧性格时吴承恩把自己的幽默与诙谐,把自己的喜剧意识通过这一形象表现出来,并在幽默中渗透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认识,以及谑浪笑傲的人生态度。

猪八戒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的喜剧形象,体现在他身上的幽默感和喜剧意识堪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相比,在他的性格中,美德与恶习,幽默与滑稽交融并集,他是中国的福斯塔夫。

莫尔根在评价福斯塔夫时说:

“作为一个笑料和一个机智的人,一个幽默家和一个滑稽者,一个试金石和一个笑柄,一个小丑和一个被嘲笑的对象,约翰·福斯塔夫博士,就他一生中我们看见他的那个时期来讲,已经成了一个大概从未展示过的最完美的喜剧性格。

”⑥猪八戒亦如是。

猪八戒是开心果,但又不仅仅是开心果。

方白先生指出:

“人们喜欢猪八戒,觉得他可笑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恐怕正是因为猪八戒这个人物表现了很多人的特性。

”⑦

丑中孕美,借幻传真。

我们从这一不朽的艺术典型中,看到了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的喜怨哀乐,甜酸苦辣,看到了民族性格形成的脉络。

随着人性人道的回归,我们将越来越感受到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在张力。

猪八戒——常嚼常新的开心果。

 

注释

1参看苏兴《〈西游记〉的四圣试禅心事》,载《明清小说研究》第二辑。

2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第28页,中华书局版

③《明儒学案》卷32。

④车尔尼雪夫斯基《崇高与滑稽》。

⑤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第372页。

⑥莫尔根《论约翰·福斯塔夫爵士》,转引自徐桐《话说幽默》第97页

⑦方白:

《谈猪八戒》载《文学书刊介绍》1954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2月北京第1版.

2、乐云.陈文新.《西游记彻悟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王展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4版.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吴俊.《美学理论与美学实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6、张锦池.《漫说西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7、邱紫华.《论人物形象理论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8、张玉能.《美学要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