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3860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应用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导论

1、心理学的定义:

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应用心理学的先驱:

敏斯特伯格

动机

1、动机:

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功能:

始动功能(引起某种活动)、导引功能(促使活动朝向特定的目标进行)、维持和调节动能(维持某种活动直至达到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调节有机体活动的强度和具体途径)

2、需要: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行为的基本动力)诱因:

除了内部的因素,有时外部的刺激也会引起动机,从而激起某种行为。

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称为诱因。

正诱因:

凡是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并由之获得满足的刺激(奖励)负诱因:

凡是引起个体躲避或逃离,并因避离而感满足者(惩罚)诱因的来源:

直接诱因、替代诱因、自我生成的诱因(班杜拉自我效能认为:

是否有表现已有习得行为的动机,取决该情景中是否存在积极的诱因)

驱力:

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内存促动力量,迫使有机体去获取某种东西。

动机不仅指需要、驱力等内部的推动力,也包括诱因这样的外部拉动力量。

3、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线

4:

、母性动机[母性动机的生理基础:

泌乳激素(脑垂体分泌)];瓦特的老鼠实验:

动机强度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在各种生理动机中,母性驱力最为强烈。

5、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希望成功的动机(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和害怕失败的动机(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

一事当前,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用。

追求成功的两种目标:

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

6、习得性无助:

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观察他人的无助经验,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

对失败的解释方式:

可以努力发展一种乐观的解释方式,通过检查环境中的随机因素,有利于避免对失败采取消极地,不变的和宿命论的方式,不要让暂时的挫折损害我们的成就动机。

7、(韦纳的归因论)归因:

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主要代表人物:

海德、罗特、韦纳

归因的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不可控归因

行为责任的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其以后的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积极的归因模式:

1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

1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2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8、(班杜拉的自我效能伦)自我效能:

个人对某种活动有过一些成败经验后,对自己相应的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评估。

自我效能感强则动机强。

自我效能的高低和正确与否来源: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体能训练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的人所具备的16种人格特征:

1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2悦纳自己、别人及周围的世界3情绪与思想表达较为自然4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害5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6有独立自主的性格7对平凡事物不觉得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8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荡的高峰体验9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的一员10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的家人11具有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12有伦理观念,能区别手段与目标,决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13带有哲学气质,有幽默感14带有创见,不墨守成规15对世俗合而不同16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

需要层次:

成长性需要[为了不断地获得新的满足,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多的发挥(金字塔顶一至三层)]:

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

缺乏性需要[由缺乏所引起,如果得到满足。

紧张就减弱(金字塔四至七层)]:

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需要的层次性是以力量的强弱和出现的先后为根据的,越是低层次的需要,力量越强,越力求优先得到满足。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占优势的需要也是依次出现的,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人的行为,越是高级需要,越能体现人的特征和人的价值)

10、人的基本需要具有似本能的性质。

似本能:

与生俱来的,不是本能。

本能是动物性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与理性相对的,排他的、邪恶的

11、自我实现伦:

自我实现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指个体使自己身心各个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马斯洛将其视为人性的本质。

自我实现的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

感觉与知觉

1、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并将信息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完成信息属性分辨的过程。

任何感觉的产生都离不开刺激物和感觉器官

2、基本的感觉现象:

后像(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3、颜色视觉的三种属性:

色调、明度、饱和度

4、听觉的三种属性:

音高、响度、音色

5、知觉:

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解释并赋予整体意义的加工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联系:

感觉提供了我们体验世界的线索,知觉提供了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

6、知觉对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7、知觉的特性:

相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8、空间知觉的单眼线索:

1对象的相对大小2遮挡3质地梯度4明亮和阴影5线条透视6空气透视7运动视差8眼睛的调节双眼线索:

1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2双眼视差

9、运动知觉现象似动: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几种主要形式:

自主运动(刺激物本身静止而观察者知觉其移动的心理现象)、诱导运动(由于一个刺激物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刺激物看上去运动的知觉现象)、相对运动(由于自己身体移动而觉得并未移动的物体在移动的现象)

10、错觉现象:

图形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

11、记忆及记忆的基本环节:

人脑对经验的保留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12、感觉记忆的容量、编码、储存时间:

0.25-2s短时记忆的容量、编码、储存时间:

5s-2min

13、短时记忆怿王消褪理论与干扰理论消退说:

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

两种干扰: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克服前摄抑制:

需要减少识记之后的其他心理操作,并及时复述);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克服倒摄抑制:

需要加大先识记的内容与后识记的内容之间的区别)

14、长时记忆的类型(储存方式):

陈述性记忆(绝大部分是以语义代码来储存的,其模型是激活扩散网络模型)、程序性记忆(一般认为是产生式系统,即“如果—那么”的规则)

15、长时记忆的遗忘:

先快后慢影响遗忘的因素:

时间、材料的性质、序列位置效应、学习程度、加工深度、动机

16、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类:

辐合思维:

求同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从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打量、独特的新思想)

17、影响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因素:

气氛效应、逻辑前提换位、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干扰

18、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表征、定势、功能固着、认知结构

19、问题空间:

问题的起始状态(一组已知条件);问题的目标状态(希望得到的结果);问题的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一系列思维活动)

情绪、压力与适应

1、情绪:

一种以生理唤起水平、表情和主观感受的变化为特征的心理现象。

三种表情:

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表情、言语表情

2、四种基本情绪: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3、情绪表达的三个特性:

表情的先天性、表情的普遍性、表情的文化特性

4、主要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的躯体反应理论:

情绪刺激引起躯体反应,而躯体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2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外界刺激导致感官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大脑对这些神经冲动进行信息加工后,同时激发自主肌肉活动和产生情绪体验3沙赫特—辛格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状态实际上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的结果。

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

5、生活压力:

个体在生活情境中面对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时,面对这种无法消除的威胁,感到很大的压力来源:

日常烦恼、生活改变、心理因素(挫折、冲突、非理性信念、A型行为模式)

6、心理冲突:

人在由相互对立的因素引发两个或多个行为趋势时所产生的矛盾心理状态,以及除与冲突之中所产生的感受。

几种心理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在心理上引起的后果最为严重)、多重趋避冲突

7、非理性信念与生活压力:

埃利斯提出,错误的认识即“小题大做”式的信念

8、生活压力的应对策略:

压力调节变量(那些可以改变个体对于压力源的反应的心理变量)主要调节变量:

对压力情景的认知评估、自我效能预期、心理刚毅和控制感、幽默感、社会支持(一种驰为提供的应对资源。

来源:

情感关怀、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认同支持、社会化支持[注重交流与交往的作用])

9、应对压力的主要心理学方法:

压力思想灌输训练(建立与以前的自败性认知不同的反应和自我陈述,记日记可以增加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可控感)、控制非理性信念、降低唤醒水平(渐进式放松法、生物反馈训练法、静修法)、坚持身体锻炼

意识

1、意识:

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的综合觉察与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过程;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是对环境的感觉觉知;是选择性注意;是内部指向觉知

2、意识状态:

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非正常条件下的特殊意识状态(催眠、通过药物作用)

3、意识的层面:

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半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4、睡眠的五个阶段:

过渡期、轻睡期、三四阶段为沉睡期(梦游、梦呓和尿床出于此期)、REM阶段(做梦,也为快速眼动睡眠:

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一晚要经过4-6次循环

5、梦的内容与特征(记住)内容:

大多数的梦具有一般的世俗性质

6、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

1心理可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2梦是欲望的满足3通过分析梦可以帮助了解神经症的根源

7、失眠症:

情景性失眠(暂时性失眠,改变睡眠环境)、假性失眠(由于自己的睡眠时间少于他人而产生的失眠感)、失律性失眠(时差造成的失眠)、药物失眠

8、催眠:

一种类似睡眠又使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机制:

催眠性易感与催眠诱导

9、催眠状态下的意识变化:

主动性反应降低、注意层面趋窄化、旧记忆还原、易受暗示性、扮演反常角色、知觉扭曲与幻觉、催眠后遗忘、催眠后暗示

10、对催眠的理论解释:

角色扮演理论(反应定势理论)、意识分离理论心理药物对意识的作用:

镇静剂、兴奋剂、致幻剂

智力与创造力

1、智力:

有目的的行动、理性的思维和有效地应对环境的能力(韦克斯勒)

2、智力理论:

二因素论(斯皮尔曼)、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群因素论(瑟斯顿)

3、心理年龄:

依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健全程度确定的个体年龄智力年龄:

智力发育的年龄比率智商:

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离差智商:

把每个年龄段的儿童的智力分布看着常态分布,被试的智力高低由其与同龄人的智力分布的离差的大小来决定

4、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1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优点:

引入智商的概念)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优点:

具有复杂的结构、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韦氏智力量表临床应用的多缺点:

三个独立本的衔接欠佳、测验的起点偏难、有的分测验项目过多,增加测验时间)3瑞文推理测验(优点:

1适用年龄范围宽,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和语言的限制2适合团体施测,也可单独施测。

5、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有高低的差异2表现早晚的差异3结构的差异4性别的差异

6、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

7、创造力: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体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8、发散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9、创造力与智力的联系:

高智力是高创造力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10、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一种集体思考的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禁止批评、追求数量、推迟评判

人格

1、人格:

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2、气质:

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气质类型:

血液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3、人格特质:

1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与共同特质(奥尔波特)2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卡特尔)

4、人格大五结构:

神经质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

5、精神分析论对人格的解释(防卫机制)

本能与压抑:

生本能(性本能与自我本能),死本能。

为了缓解因性本能不能释放而导致的焦虑,会形成一些防卫机制如压力、退行、合理化或文饰作用、投射、反向作用、转移、升华人格的三个部分: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出生以后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大德的影响下形成的,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遵循完美原则)人格健康的条件:

使三者保持相对平衡与和谐

6、人格测验分类:

1自陈式: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人格问卷、五因素人格问卷2投射式:

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7、结合实际分析人格及其成因:

环境作用(产前环境、出生过程、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社会文化)、遗传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