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史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3716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新闻史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外国新闻史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外国新闻史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外国新闻史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外国新闻史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新闻史专题.docx

《外国新闻史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新闻史专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新闻史专题.docx

外国新闻史专题

世界新闻史专题-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黑幕揭发运动概述

1.起点

阅读这期杂志的读者当中,有多少人注意到它里面有3篇有关同一主题的文章?

我们并非有意如此;1月号的《麦克卢尔》对美国人的性格进行的抨击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而这纯属巧合。

有多少人注意到了?

首篇《明尼阿波利斯的耻辱》也许易名为《美国人对法律的藐视》更为妥帖。

这一标题也同样完全适用于接下来塔贝尔小姐的美孚石油公司史。

它还与贝克先生的《工作权》一文丝丝入扣。

总的来说,这些文章在揭示我们这一危险的国民性如何普遍这一点上是极其相似的。

塔贝尔小姐提示了我们的资本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实施阴谋尔虞我诈的:

只要法律妨碍了他们,他们就违反法律;并且他们滥用法律来压制那些挡道者。

贝克先生表现了劳方-资方由来已久的敌人和托拉斯不法行为的主要原告——其自身所犯罪行和开拓之辞。

在《明尼阿波利斯的耻辱》里,我们看到一个城市的政府部门为了其当选官员的利益利用罪犯实施罪行,而市民们——出身良好并受过较好教育的美国人和诚实、健康的斯堪的纳维亚移民——袖手旁观且毫不警醒。

资本家、工人、政客、市民——都在违反法律,或者听任法律被践踏。

谁来捍卫法律的尊严呢?

靠律师吗?

这个国家里一些最好的律师已经被豢养了,他们不是出庭辩护,而是为公司和商行当顾问,教它们如何规避法律以致于因为某一“错误”或遁词他们便回到法庭释放那些足以被判定有罪的人。

靠教会吗?

我们倒是知道有这么一个教会,历史悠久且财力雄厚。

可以为坦慕尼协会的留任卫生官员已经把它的廉租公寓拾掇干净了。

靠大学吗?

它们不谙世事。

没有什么是可以依靠的;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

资方(带着对劳方不法行为的愤怒)逐渐认识到,其对手对法律的藐视是对财产的一种威胁。

劳方业清楚地表示,资方的不合法权力是对工人的一种威胁。

这两者正在趋向一致。

去年11月,当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所有铁路公司车场工作人员威胁要罢工时,劳资双方走到了一起,并通过提高工资和运费解决了问题。

他们让公众掏钱。

我们恶劣之极,而让公众掏钱。

公众就是人民。

我们忘记了我们都是人民;我们忘记了当群体里的每个人把今天的账单推给他人时,债务只是被延期了;我们忘记了他人会把债务退还给我们。

最终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付账。

而我们最终还的总债就是我们的自由。

——1903年1月号社论:

《关于本期<麦克卢尔>发表的3篇文章和一个发人思考的巧合》

三篇文章揭露了三大领域的问题:

企业界、政界和劳工界。

其影响可想而知。

那一期杂志很快销售一空,“把历年损失了的发行全给补回来了”。

麦克卢尔近乎欣喜乐狂。

他给贝克写信说道:

“我们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成功”。

同时告诉斯蒂芬斯:

“你们的文章比其它任何杂志所刊载的东西都重要”。

给塔贝尔写信,表达的内容大同小异:

“你们的文章是近些年最伟大的杂志特写”。

揭发之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作为杂志社社长,麦克卢尔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他使得“黑幕揭发上升为一种社会哲学了”……故继《麦克卢尔氏》之后,有十数家杂志群起效尤,开始以黑幕揭发为主,从而形成了一场颇具规模的黑幕揭发运动。

所以,《麦克卢尔氏》是黑幕揭发运动的伟大旗手,是孳生该运动的温床。

对各种腐败现象,《麦克卢尔氏》是“第一家发动真正有分量的正面攻击的”杂志国。

它确定了运动总的风格与方向。

菲勒教授认为,1903年壹月号的《麦克卢尔氏》“无论是计划还是从目的来讲,都完全改变了杂志界,而麦克卢尔及其写作班子即是公认的领导人”固。

《麦克卢尔氏》很快吸引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大城市和西部地区的中产阶级和工人,他们把该杂志的售刊亭“清洗一空”,且再三要货。

甚至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本入在读了那一期杂志之后寄去一封充满溢美之词的评论并邀请麦克卢尔到白宫做客。

《麦克卢尔氏》因此而成为“政治改革和揭露方面最著名的杂志”。

麦克卢尔是一名雄心勃勃的出版人,他与其同学和事业合作者约翰6·菲利普斯在决定创办杂志前就已在报业干过,他们于1884年创办了一家报纸特写供应社,向各报纸出售小说和其它新闻特写。

1893年,他们决定创办《麦克卢尔氏》,仅仅是计划把它作为他们宏伟的辛迪加集团蓝图中的附属物,“用买来的和已广泛使用的材料作为杂志内容,并用集团利润支付员工工资”。

所以,麦克卢尔创办《麦克卢尔氏》之初衷并不想靠杂志发财。

正如此,他们决定把杂志定价为15美分,无意中掀起了一股廉价杂志盛行的高潮。

至1906年,仅13年光景,《麦克卢尔氏》已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和揭露杂志”。

麦克卢尔在办杂志上,即追求绝对的现实主义甚至自然主义文风,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反对空洞的概括。

麦克卢尔是一个猎获人才的高手回,他坚持《麦克卢尔氏》的文章必须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撰写,“这些专家对自己所描述的主题不仅要有学术研究而且还要有生活体验”@。

正如此,麦克卢尔对作者的要求非常苛刻,在实际运作中,特别是在研究以前从未有人研究过的主题时,他不得不亲自“栽培作者,一旦了解到某些人的写作领域,甚至要资助他们”,目的是搜寻最合适的写作人选。

塔贝尔、斯蒂芬斯和贝克等扬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麦克卢尔栽培出来的。

因为托拉斯、市政腐败和劳工等问题是麦克卢尔一直关注的问题,并分派他所认为最合适的这三个人去撰写相关揭露文章。

而且为追求事实报道,他不仅分配任务,还“不惜血本”资助他们亲自前往现场调研以求第一手资料。

他总是给作者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和写作,同时他还会发给足够的薪水以免他们遭受任何经济困扰。

麦克卢尔给他的作者们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和写作,并且他是按照“他们的研究而不是他们所写的数量”付酬的。

他支付给作者的薪水可以使作者完全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并且使撰写某一题材的作者对这一题材的把握,即便不具有专家的权威,至少也具有告知公众并能经受专家论证的准确程度。

例如,艾达·塔贝尔花了5年时间来完成她对美孚石油公司的系列报道,每篇文章花费麦克卢尔约4000美元。

林肯·斯蒂芬斯一年平均约写4篇文章,每篇约2000美元。

这就使得《麦克卢尔》刊登的文章详细、全面而准确。

但对麦克卢尔这个人的评价不应该就到此为止。

有人认为,他对黑幕揭发的态度是:

“利用”。

我们说麦克卢尔发起了一场黑幕揭发运动,并不是说黑幕揭发是他办刊的一贯追求。

正如上述,麦克卢尔作为大众杂志的代表,其最终目的是商业利润,“黑幕揭发”只不过是他扩大杂志发行量、吸引广告客户的“暂用”手段。

麦克卢尔孜孜不忘他涉足新闻出版业时制定的宏伟计划——创办一个庞大的辛迪加集团。

至1906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已经把该计划具体化了:

投资1亿5千万美元成立一家庞大的工业集团公司,包括一家“扩大了规模”的新杂志;一家“同样扩大了规模的”出版社,包括出版课本和参考书;成立一家麦克卢尔人寿保险公司,融资向其它企业贷款;一家麦克卢尔银行以备现款支付;最后,用所得利润成立一些慈善基金会,资助成立一家社会改良院和一理想住宅项目工程。

上半年的一天,他出差回来,不与任何人协商,就要求对整个组织做出重大调整。

该计划“对他来说就象宗教信仰一般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以致对它有任何怀疑,他都认为是一种亵渎”。

然而,该计划遭到了菲利普斯等同事的极力反对,他们力谏他放弃这一计划,因为揭露并反对所有的托拉斯和任何形式的“财富合并”一直是《麦克卢尔》的办刊宗旨。

塔贝尔说,麦克卢尔是如此迷恋他的计划以致他看不出其项目类似于《麦克卢尔》一直攻击的投机事业,(已经违背了它的黑幕揭发事业);1906年3月9日,贝克给他妻子写信说道:

“麦克卢尔已变得完全不平衡和不理智以致几乎无法再与他共事了”。

就此计划,编辑部召开了无数会议,但麦克卢尔充耳不闻,并认为“反对托拉斯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培养与那些大公司抗争的竞争力”。

结果是与麦克卢尔“密切合作达20年之久”的菲利普斯分道扬镳,另起炉灶,购买并成立了新的一家杂志《美国杂志》,几乎所有的编辑部精英,如塔贝尔、斯蒂芬斯、贝克、西德尔、怀特、邓恩等均追随菲利普斯而去。

此外,马克·萨利文加盟《柯利尔氏》,而萨姆尔·H·亚当斯也脱离麦克卢尔,成为自由作者。

麦克卢尔几乎已成孤家寡人。

揭露文学的传统和新调查研究方法的确立

1.早期杂志中的“揭露文学”传统

早在黑幕揭发运动之前,“揭露文学”(literatureofexposure)便已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社会的弊病和不公。

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们对当时社会阴暗面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藉此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并唤醒他们的民主意识。

马克·吐温在与查理·华纳合著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3年)中,揭露了战后美国从西部边疆到东部政界到处弥漫的投机风气和腐败现象。

小说主人公之一罗纳·霍金斯与迪尔华绥参议员勾结,以为黑人建立大学为名,唆使国会通过一项巨额拨款,企图从中牟取暴利。

他们威逼利诱、软硬兼旄,耍尽卑鄙伎俩贿赂国会议员,本是一丘之貉的议员们与他们一拍即合,接受贿赂、互相包庇。

在马克·吐温犀利辛辣的笔触下,政党勾结、各利益集团左右政府以及贪污腐败成风的社会现实跃然纸上。

“‘镀金时代’(TheGildedAge)不仅是一个‘涂金的’(gilt)时代,而且还是一个‘罪恶’(guilt)的时代””。

威廉·迪安·豪厄尔斯作为暴露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不仅亲撰小说《新财富的危害》(AHazardofNewFortunes,1890年)揭露美国社会黑暗,同时还对哈姆林·加兰、斯蒂芬·克莱思、弗兰克·诺里斯等后辈作家循循善诱、多所提携。

尤其是在豪厄尔斯担任《大西洋》杂志编辑时,他们那些抨击社会时弊的作品得以顺利发表;也正是在豪厄尔斯的扶持下,这批文学界新生力量把美国的揭露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哈姆林·加兰出身于农家,在艰苦的岁月中长大,对农民遭受农场主剥削压榨的痛苦生活有着切身体会,从而在短篇小说集《大路》中真实动人地写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和资本家的残忍冷酷。

斯蒂芬·克莱恩则以描写城市贫民窟生活为主,其长篇小说《街头女郎梅季》(1893年)描写了梅季姑娘被迫沦为妓女的不幸遭遇,彻底揭穿了资产阶级关于美国是一个“幸福、富裕”社会的神话。

这一时期,弗兰克·诺里斯的创作也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小说《章鱼》(1901年)讲述了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在加州政界一手遮天的故事,它以代表

资产阶级的铁路资本家与农场经营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为背景,记录了农林土地被兼并、从而导致农民破产的全过程,控诉了垄断资产阶级本质上的掠夺和惨无人道,对广大农民特别是农业雇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界充满了火药味的现实主义揭露小说逐渐取代了温文尔雅的浪漫主义小说,成为文学主流,为20世纪初黑幕揭发运动的来临奠定了文学基础。

2.“揭露文学”传统在黑幕揭发运动中的继承

《屠场》以立陶宛农民朱尔吉斯充满悲剧的人生为主线,以美国屠宰行业为基点,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下层人民低劣不安全的劳动条件和贫困潦倒的生活,揭露了美国广泛存在的贪婪、尔虞我诈和腐败等社会现象。

小说主人公在美国工业公司和轮船公司招贴广告的吸引下.背井离乡、满怀希望地来到美国芝加哥,谁知落入了一个新陷阱。

在屠宰场里,朱尔吉斯接触到了美国工业社会所包含的一切罪恶:

找工作必须行贿;住宿条件紧张,一间宿舍被分租给两拨人,早晚轮流休息:

肮脏的生活环境导致染上恶疾;每天都在领班的驱使下超负荷地工作;无法逃脱地遭遇被开除、罢工、上黑名单、被起诉的厄运;因银行倒闭,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最后忍无可忍殴打工头,却发现法院与公司“沆瀣一气”,冤屈入狱。

朱尔吉斯和其他的“朱尔吉斯”们在美国遭遇到的只有欺骗、剥削和残酷。

结果他们整个的被压垮:

老人被扔到垃圾堆里去找食物;妇女被逼良为娼:

朱尔吉斯的妻子因接生婆无知而死于难产,而其初生的婴儿最后又被淹死在屋后那臭气熏天的池塘里。

厄普顿在此所描绘的屠宰场的污秽、恶臭和残酷等无不让读者感到恶心呕吐。

在他的笔下,芝加哥俨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充满血腥味的“丛林””。

外国移民们,甚至来自美国乡下的本国人都毫无例外地在这这片城市“丛林”中垂死挣扎。

在这里,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游戏规则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辛克莱的笔下,悲剧不仅仅上演在人的身上,他还通过拟人手法生动描述动物的悲惨命运,以人兽相比进一步衬托屠场的残酷。

“⋯⋯每一只猪都有他的尊严、信心十足、非常自重。

然而就在他满怀信心地生活时,一个黑影(指杀猪的机器)开始笼罩他,恐怖的‘命运’正在等待他。

黑影突然朝他猛扑过去,抓住他的大腿。

它是那样的麻木无情以致他再叫再反抗它都无动于衷。

它对他就是这般残酷,好像他的愿望他的感情根本不存在似的。

它割断他的喉咙,看着他慢慢死去。

”对辛克莱来说,这些猪在喉咙被割断的一刹那所发出的尖叫犹如一部悲剧交响乐。

“一声非常恐怖的尖叫之后,又是一声更大更抽心的尖叫,因为他这一走就永远回不来了。

⋯⋯每只猪都是一只脚被吊,另几只脚伴着尖叫声在空气中蹬来蹬去,他们发出骇人听闻的叫声,使人担心这个房间是否受得了,担心墙壁是否会震塌或天花板是否会震掉下来。

叫声高低不等,既有低沉浑厚的哼哼声,又有愤怒的嚎啕声⋯⋯”。

作者在此不惜笔墨地刻意渲染,是希望通过猪那尖利刺耳的叫声震撼人的灵魂,激起人们的同情心,让人真正体会到屠场之残酷、“丛林”之野蛮、弱者命运之悲惨。

在《屠场》里,辛克莱还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了政府检察官玩忽职守、与奸商沆瀣一气的现象。

“一位作为政府官员的猪肉检察官正与一位一位参观者兴高采烈地谈论食用带结核菌肉的危害性和致命性,但是数十只死猪从他身边过去,他根本就没有检查⋯⋯另一位检查员则显得比较细致和有良心。

为了防止那些节俭的加工商们利用坏猪肉,他建议给那些带结核菌的猪肉注入煤油。

如此,这位官员很快被莫名其妙地撤职。

””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难免使人对当时美国猪肉的卫生状况心存忧虑。

在全国强大的改革呼声下,罗斯福对不卫生食品采取了果断行动,促使《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和《肉类检查法》获得国会通过,成为国家法律。

对此,辛克莱评论道:

“写此书的本意是打动公众的心,可碰巧击中了胃”。

1904年当屠宰场工人正在罢工的时候,辛克莱为《诉诸理性》写了一篇稿子向罢工工人致辞。

这一致辞在工人阶级当中被广泛散发。

之后辛克莱又计划写一部有关屠宰场工人生活的小说,《诉诸理性》赞助他500美元的生活费,要他亲自住在那里一段时间。

辛克莱去了并在工人中间生活了七个星期。

整整七个星期里面,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他后来自己说:

“……我总是晚上坐在他们(指屠宰场的工人)家里,与他们促膝谈心。

而到白天,他们又总是愿意放下手中活,带我四处参观,不管我要到哪里他们都愿带我去。

(由此)我了解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不仅仅与工人及其家人交谈,同时还与老板、监工、巡夜人、酒店老板、警察、医生、律师、商人、政客、牧师及社会福利工作者等都有所接触。

……《屠场》里的材料就象一部统计册一样拥有权威性。

”见ArthurandLilaWeinberg.TheMuckrakers[M]NewYork,1961,p204

因为这部小说发表在杂志上,谈的是现实问题,并且在原始材料的获取上有新闻采访的非常明显的痕迹,所以国内专门研究黑幕揭发运动的学者肖华锋把它定义为是一种“类似于报告文学的新闻体小说-journalisticnovel”。

3.新的调查研究方法的风行与确立

如果说,厄普顿·辛克莱是以其文学化的写作手法打动了公众的话,那么,埃达·塔贝尔可谓是凭借其严谨的学术作风征服了读者。

在所有的黑幕揭发者中,她的作品是最严肃、最有学术味的。

艾达·塔贝尔是凭借其严谨的学术作风征服了读者。

在所有的黑幕揭发者种,她的作品是最严肃、最有学术味的。

塔贝尔出身于宾夕法尼亚石油商家庭,受教于阿勒根尼大学,后又前往巴黎索邦大学和法兰西学院专修历史。

毕业后成为一位自由作家。

受麦克卢尔的邀请,她于1894年回国加盟《麦克卢尔》,任副总编。

她首先是在《麦克卢尔》上连载《林肯传》,一下子名声大震,已经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非虚构文学作家。

美孚石油公司的选题是由麦克卢尔定的。

他主张“给它写一部‘仔细彻底的’全史,表明它的历史、影响及发展趋势”,以满足读者们对托拉斯问题的兴趣,“使读者对企业垄断的过程有一个简明清晰的认识”。

其初衷并非揭露,而在于通过美孚石油公司的个案研究弘扬托拉斯这一“美国发明的”经济组织。

昔日的历史研究经历,赋予了塔贝尔冷静耐心的工作态度、朴实客观的写作文笔以及删繁就简处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卓越能力。

在接下选题之后,她开始对该公司浩如烟海的可信文件进行研究。

自从美孚石油公司1870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受到美国国会及各州议会的调查,积累了大量的书面材料,其中有包括洛克菲勒本人在内的公司员工的证词、与其他公司的合同和协议、1872-1900年公司员工的档案等。

各报刊杂志和出版社发表的许多关于该公司情况的研究成果也是颇有参考价值的二手资料。

此外,许多当事人健在,也方便了塔贝尔的采访。

为了取证洛克菲勒利用非法回扣手段垄断石油价格,她还设法通过中间人与公司内部清洁工取得联系,从办公室的字纸篓里找到了原始资料。

经过五年的调查研究,塔贝尔深刻了解了美孚石油公司使用非法和不道德手段的商业内幕,决定尊重事实、改变写作初衷,如实反映这部非法行为史。

最后这篇长文以《美孚石油公司史》之名出版,上下两卷。

文中资料非常丰富翔实,共有正文550多页,附录232页。

她的文章就很像学术论文,在正文里面有很多脚注,说明资料来源。

而且,麦克卢尔还给她配备了助手。

助手一到任,她就告诫助手说:

“切记要从原始资料里进行提炼。

”而且,在整个叙述过程中,她的观点始终中立,时刻以一位中立者的视角去冷静而客观地观察。

举一个最细微的例子,她很少表露自己的观点,主要是用各种资料说话。

在迫不得已要表露自己观点的时候,她总是用第三人称“thereporter”,而不用第一人称“I”。

以塔贝尔为首,林肯·斯蒂芬斯、韦尔·欧文等人都主张任何报道必须以客观调查为前提,运用“讨伐的、积极的和大胆的调研技巧”搜集新闻素材,比较类似于当代的调查性新闻记者。

这一派是黑幕揭发运动的主流,他们强调新闻的科学性。

所以“themuckraker”有时被称为“theinvestigativereporter”。

杂志与黑幕揭发运动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地区差距显著。

报纸又多半是城市的产物。

因此美国报纸的城市性、地方性和社区性一直是一个突出特点。

但现代杂志的特点是全国性。

“一般而而论,杂志所探讨者,乃多为全国性问题,予读者全国性的观念及眼光,所以杂志与电视相同,一向被视为全国性的媒介,而对全国读者有普遍的影响力量。

”(第一份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1982年才问世)。

杂志的第二个特点是它与社会改革和社会精英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

“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而杂志则可以“只谈最主要的问题……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

国人张觉明也指出杂志作为传播媒介,其“解释及忠告功能最急切的功效,常见于社会改革”,综合性杂志“多为社会改革的先锋”。

1900年,美国的全国性杂志已有50种以上,它们吸引了报界、政治、经济、文学、法律这些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担任撰稿人。

这些精英又影响了更多的社会精英,即政策决定者、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界主管以及各阶层舆论领袖,因此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廉价杂志的大量涌现又将这种影响扩及大众,进而促进了在反腐败和改革问题上全国性共识的形成。

大众的兴趣又促进了杂志业的繁荣,从事黑幕揭发的杂志每月总发行量曾高达300万份。

德国当代思想家于尔根·哈贝马斯在其著名的“公共领域”理论中非常重视杂志的作用。

他所谓的“公共领域”是指市民可以自由表达以及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或公识的社会生活领域。

他指出:

“公共领域最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

”他认为,18世纪初叶由英国作家兼记者笛福、阿迪生、斯蒂尔等人办的杂志和咖啡馆是最初的公共领域。

之后英国出现的一批力主改革、批评政府的刊物,也被他归入到公共领域之列。

他认为,有了这样的杂志,“报刊才成为真正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即第四等级的批评机构。

黑幕揭发新闻之所以

能在杂志上流行,主要因素是杂志与报纸相比,有很大的优势:

1、报纸篇幅小

而杂志容量大,报纸更注重新闻的时效,事实上是供读者每天快速了解周遭新闻

的窗口,其黑幕揭发新闻大多是关于报社所在地的叛闻,只能刺激一些地方抗议

行动,而杂志篇幅大,它能容纳信息量大、分析全面、大范围的揭露全国性问题

的黑幕揭发文章,所以,作为优秀的黑幕揭发者,他们都负有把国家情况介绍给

民众的责任,他们知道如何“尖刻地”把全国性问题揭露出来以唤醒民众。

正因

为此,20世纪初的黑幕揭发者们很容易地形成~股全国性的揭发运动声势;2、黑幕揭发新闻的文学性更强,许多黑幕揭发者都介于新闻记者和文学家之间.所

以其新闻报道的时速性要求不如报纸记者那么强,有些黑幕揭发文章要经过杂志

记者数个月甚至几年的往返奔波和调查才能撰就。

正如此,他们的文章篇幅大、

可读性强,作者可言情并茂、栩栩如生地揭露某一问题的细节从而达到震撼读者

灵魂的最终目的,而杂志容量大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所以,从黑幕揭发新闻来

讲,“大众报纸只能充当那些伟大的黑幕揭发杂志的副手”。

LouisFiller,TheMuckrakers:

CrusadersforAmericanLiberalism,P30.

在19世纪70、80

年代,“阅读杂志仍然属于中上层社会的~种消遣”,一般工人无法涉及。

这有三

方面原因:

1、杂志定价偏贵,普通人无法承受。

象《斯克里布纳氏》定价25美分。

而《哈泼氏》、《世纪》和《大西洋月刊》均定价35美多产,即使象《世界

主义者》、《芒西氏》,在成为大众化杂志前,其定价也是25美分@:

2、工人阶级

和移民们的文化水平低,阅读能力差。

3、从内容上讲,当时大多数杂志都是迎

合所谓‘‘有教养阶级”的势利口味。

如上述《哈泼氏》、《世纪》、《大西洋月刊》

和《斯克里布纳氏》等四家杂志都是高级文艺性杂志,尤其是《大西洋月刊》,

专门刊登新英格兰派作家的作品。

这些杂志的主编都是文人,隶属于一些保守的

出版社。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即要把他们的杂志办成“期刊形式的书籍”、“适

合上流社会的严肃事业”。

所以,那些“古老而受尊重”的杂志的发行量都有限,

一般在13万左右@。

它们对当前事件不大重视,而对庸俗的趣味更是决不让步。

它们在推动美国及欧洲的高雅文学事业上功不可没,“没有一家20世纪的杂志

——也许《诗歌》或《故事》或《纽约人》是例外——象每一种伟大的19世纪

月刊那样在每十年当中发表了如此之多的有永恒价值的作品”④。

这类杂志还有:

《维克里氏炉边访谈》、《弗兰克·莱斯利氏少男少女周刊》和《人民文学指南》

等。

在大众化杂志兴起前,美国出现了一些内容上开始通俗化的杂志,如《小捣

蛋布克》(1877年),刊登约瑟夫·凯普勒的充满生气的彩色漫画,是“一本真

正的通俗幽默杂志”;《法官》(1881年)和《生活》(1883年)的内容更朝大众

化迈进了一大步,后者以刊登查尔斯·达纳·吉布森画的“吉布森女郎”而闻名,

它甚至在20世纪初参与了黑幕揭发运动@。

这些杂志无论从风格上抑或从创刊年

代讲均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预示着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杂志的

来临。

所谓真正意义的大众化杂志,我们主要是从杂志的价格、发行量及其内容风

格等方面来说。

由于印刷技术的革新及政府的廉价邮费(o‘1879年邮政法》的通过大大刺激了杂志的兴起。

根据这部法律,杂志享受二类邮包的特权,和报纸~

样,每磅只收一便士。

在这之前.报纸免费递送而杂志必须付邮费。

由于廉价的邮费优待,1860年,美国

月刊杂志只有180家,至世纪之交已超过1800家。

参见ShirleyBia醇Media/Impact:

allIntroductiontoMass

Media,califomia,1994,P90.)等多方面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