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3392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雅安中学高2018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孙玉良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

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

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

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

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

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

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

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

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

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

我看肯定是有的。

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

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

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

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

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我觉得林徽因可爱得多。

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

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

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E.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5.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

(6分)

6.文中将林徽因与张爱玲对比,她们之间有哪些不同?

(6分)

(三)、现代诗歌阅读(共6分)

7.阅读诗歌,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泥土纵然干涸得没有一丝水分

眷恋它的树枯萎了也站在怀里

像婴孩依偎于母亲

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

怀念大地给它织春的碧玉针

感激大地塑造它健康的身体

它们是亲密的母女啊

一起美丽,死亡时也抱在一起

A.民谚有云: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正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之一。

B.本诗中写树和泥土的关系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

C.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有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与本诗中“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的另一句诗“我虔诚的根须,真的决不会对大地背叛”可作为本诗的注脚。

8.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对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

“天灾流行,国家代①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与之。

”邳郑子豹曰:

“伐之。

”穆公曰: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卒与粟,自雍属绛②。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

晋君谋之,庆郑曰:

“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

晋饥而秦粜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而谋之!

”虢射曰:

“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

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

遂伐之。

”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

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

晋惠公谓庆郑曰:

“秦师深矣,奈何?

”郑曰:

“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

公曰:

“郑不孙③。

”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

惠公马騺④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

郑曰:

“不用卜,败不亦当乎!

”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代:

交替、轮流②雍、绛:

都是地名。

③孙:

通“逊”,谦逊、恭顺。

④騺:

马难起步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厌:

满足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

伤害

C.已而倍其地约          倍:

加倍

D.卒与粟,自雍属绛            卒:

终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是春秋时期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执事”,指办事的官吏,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子”,这里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可以翻译为“您”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B.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C.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D.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13.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5分)

(2)晋饥而秦粜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①。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②。

注:

①翻:

通“反”。

②晓钟:

报晓的钟声。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相聚时间、地点,通过对“满月”“千重夜色”的描写,营造了凄清、苍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B.颔联“翻疑梦里逢”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竟怀疑是在做梦,表现了诗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心中充满不安。

C.尾联中“长”字用得好,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诗人流离漂泊的痛苦。

D.末句“畏”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不忍分离,意境悠远,语短情长。

全诗语言精炼,对仗工整,情景结合,意蕴凄美,感人至深。

15.诗的第三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一句1分,共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____________,,?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雨巷》)

(3)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4)《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警句是:

,。

(5)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回望过去的岁月,无论是悲喜忧乐,还是得失成败,都串联起如星辉斑斓般美好的回忆,闪烁在我洒满阳光的花样年华。

B.9月初一则“乌达煤田火灾近期将被彻底扑灭”的消息,让乌达煤田成为关注焦点。

但记者发现采坑底部裸露的煤层已自燃,正络绎不绝地释放着二氧化硫。

C.日本我行我素地开采石油,与别国签订合作协议,明目张胆抢劫我南海财富,国内早已民怨沸腾,加上美国一系列挑衅性的军演,更让中国有志之士义愤填膺。

D.艾青对他的养母大堰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B.碱性的钙剂可以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在餐后服用,能够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因此建议大家补钙最好每天少量多次效果最好。

C.湖南卫视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除了关注五对父子的一举一动,也为节目组设置任务出谋划策。

D.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工智能应用在神经疾病预防、诊疗和康复等阶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未来将在神经疾病医疗领域掀起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

B.海河水利委员会要求各地结合河长制,开展河道清理治理行动,注重加强中小水库、塘坝等各类蓄水工程管护,坚决杜绝不发生脱岗现象。

C.随着有关部门对侵权盗版行为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使网络版权保护环境有所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支持正版,打击盗版”的队伍中来。

D.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进一步普及人们大气污染防治意识,减少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举措之一。

20.下列短语结构方式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舒活筋骨扫得干净歌咏秋天磨练意志

B.高尚情操长江源头一粒种子灵魂深处

C.性格和蔼灯火辉煌白云飘飘积累经验

D.狂风暴雨光明正大仔细观察手舞足蹈

21.下面几种情境话语,恰当、得体的一项是()(3分)

A.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

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

(发给父亲的短信)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同桌张山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强情不自禁地说道:

“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每句不超过10字)(4分)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

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

__①__,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

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__②__。

从城到市的变化,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四、作文(60分)

23.根据要求写作文。

2018年10月2日,四川康定折多山突降大雪,路面积雪积冰,造成1100多辆车滞留,绵延10余公里,甘孜州430余名公安民警出动,连夜冒着风雪徒步上山进行交通疏导,游客救援工作,以保障交通安全,感动了很多的游客。

而一名叫“很爱很爱自己的小敏敏”的网友却在微博上发出了这样的言论:

“康定的交警是死完了吗?

年年过节堵车,堵死了都看不见交警,过尼玛的节。

请你写一篇作文,对这名网友说一番话。

要求:

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雅安中学高2018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C(该说法与题干无关)

2.D(“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他的白话语言”这句话与文中“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相矛盾)

3.C(“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新文化的方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BC(B“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

C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5、三个方面:

A、她的光辉成就: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B、她的巨大凝聚力: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等。

C、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意对即可)

6、参考答案一:

A、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

B、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的人生角色(如妻子、母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

C、尽管张爱玲的文学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却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拒绝让人靠近,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曾高朋满座,汇聚璀璨群星,予人光辉、温暖。

(意对即可)

参考答案二:

①生活足迹不同: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她家的文学沙龙里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她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张爱玲的文学才华深得人们的喜爱,但爱情生活并不美满。

(4分)

②精神境界不同:

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而张爱玲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

(2分)

(三)现代诗歌阅读

7、B(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8、B“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错,诗人用凉风中的水莲花来比喻娇羞女郎的温柔美丽。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9、C(背:

通“背”,违背)

10、D(文中不是对男子的尊称,是“儿子”的意思。

11、答案A

12、C(A不是从反面表现烛之武才能,是侧面B两国国君不是询问本国怎样渡过饥荒,而是商议是否答应他国的求助。

D并没有这样的建议,曲解原文。

13

(1)(5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鄙,把……当作边境/边邑;焉用:

为什么;陪,增加,三个得分点各1分,大意2分)

(2)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

(粜:

卖粮食;籴:

买粮食;与:

给;三个得分点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购买粮食。

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

“天灾流行,各国都可能发生,救灾助邻是国家的道义。

应该帮助晋国。

”邳郑的儿子豹却说:

“攻打晋国。

”缪公说:

“晋君确实有罪,晋国百姓有什么罪!

”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自雍源源不断运到绛。

五年(前646),秦又发生饥荒,请求买晋国粮食。

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

“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

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

何必还商量呢?

”虢射说:

“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

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

应该攻打秦国。

”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

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

晋惠公对庆郑说:

“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