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3270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6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江苏省四校联考(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

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l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l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

‘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

”这说明当时

A.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

B.分封制被取消

C.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

D.宗法制不再实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反映了周王室衰微,周与郑交换人质,说明以分封制为基础的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诸侯争霸现象,故A错误;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分封制被取消,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宗法制不再实行,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周、郑交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逐渐瓦解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甚至希望回到原始社会,这表明上述思想家

A.代表没落的阶级

B.都提倡了仁政和民本

C.对现实政治不满

D.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说明其对现实政治不满,故C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并不代表没落的阶级,故A错误;道家和墨家并不提倡仁政和民本,故B错误;儒家、道家和墨家主张并不相同,并不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故D错误。

3.《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

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

B.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正确;西汉董仲舒已经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与儒、佛、道三教合一无关,故C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也没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4.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属于四选三,解题时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

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

点睛:

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时需要掌握相关细节性的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

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推测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551年到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增加,但这并不能说明商人地位上升,故①排除;市镇数量大幅增加反映了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故②正确;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也促进了这一地区市镇数量大幅增加,故③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且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故④排除。

故②③正确,故选B,排除ACD。

6.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

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反映了魏源既有进步的主张,又有落后的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故A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故C错误;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进步与落后并存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7.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中记载某乡村的婆婆的回忆“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

D.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反映了当时外国商品冲击中国市场,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没有反映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故C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故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但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8.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后,天津民间门首皆插白旗,上写“某某国户人”,或“某某国顺民、良民”,“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

这次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促进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C.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北京各国占管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9.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

“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輿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

“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

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等,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

据此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是中共诞生的影响,排除。

故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概况及影响

【名师点睛】关于五四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10.抗日将领郑洞国回忆: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与美英盟军直接进行战役上的协同作战,这还是唯一的一次,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次作战

A.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保证了中国国际交通线的安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与美英盟军直接进行战役上的协同作战,这还是唯一的一次,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反映了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作战的意义,这次作战保证了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的安全,故D正确;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A错误;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故B错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后,故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抗日战争时期重大战役的史实,紧扣材料信息“与美英盟军直接进行战役上的协同作战”,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入缅作战的史实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1.下图反映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对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促成两岸三通的迅速实现

B.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C.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图片反映了1988年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故C正确;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故A错误;1988年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之前,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已经提出,故B错误;九二共识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故D错误。

12.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

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种金庸小说单行本。

这最能说明

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

B.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

C.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

D.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促进了金庸小说的大量出版,这说明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故B正确;“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而是说明电视艺术影响文学,故C错误;文学产生时间远远早于电视,故D错误。

13.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形势就是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指工商业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害逐渐汇合,形成一道要求改革的浪潮。

这次改革

A.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兴起

B.建立了公民大会

C.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D.确立了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指工商业的人物……要求改革的浪潮”反映了梭伦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城邦已经存在,故A错误;梭伦改革之前公民大会已经存在,故B错误;梭伦改革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故C正确;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故D错误。

14.西方近代某一时期的思想“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

A.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B.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

C.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

D.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故A正确;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故B错误;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故CD错误。

15.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责任内阁制形成

B.通过《权利法案》

C.君主“统而不治”

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英国……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反映了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故B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故A错误;君主“统而不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形成的特点,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时国王仍然有部分实际权力,故C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6.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

”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

A.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

B.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

C.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

D.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量子论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故B错误;牛顿力学体系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故C错误;材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体现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故D正确。

17.下图所示为某阶段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和美国的对比图,其反映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1960--1965年增长率高于美国,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

B.1965--1970年增长率高于美国,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积极作用

C.1975-1980年增长率低于美国,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D.1980-1985年增长率仍然低于美国,体现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960--196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提高,故A正确;1965--1970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时期,不是斯大林时期,故B错误;虽然1975-1980年增长率低于美国,但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C错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故1980-1985年增长率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无关,故D错误。

18.1977年,美国通过与日本的谈判,规定日本在1980年以前每年对美国出口彩电175万台,比1976年减少40%。

并在“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即管理贸易)的口号下,绕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

以下不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B.美日之间经济竞争激烈

C.关贸总协定存在着漏洞

D.法制化贸易体系已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绕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美国通过与日本的谈判,规定日本在1980年以前每年对美国出口彩电175万台,比1976年减少40%”反映了美日之间经济竞争激烈,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灰色区域措施”说明关贸总协定存在着漏洞,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绕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并不能说明法制化贸易体系已建立,故D错误,符合题意。

19.“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

”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B.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D.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的所谓‘均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演变有民主化的特点,故D正确;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不符合材料“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而是强调民主化,故C错误。

20.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反思科学的发达并不一定能带来历史的进步,相反倒有可能将人类囿于技术的异己力量之中。

”下列作品风格与此最贴近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反思科学”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故A错误;《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故B错误;C是《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故C错误;D是《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故D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3分,第23小题13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

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

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

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阎学通《历史的惯性:

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中国参与现存国际秩序最初是从低级政治的领域开始,主要经济、金融、投资、贸易的领域。

中国1980年加入世界银行,1981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加入WTO,当时叫做关贸组织。

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很快感觉到,中国能够从参与现存国际秩序,从国家经济、贸易机构当中得到非常大的优惠条件,中国很快成为一个很大的受益者。

但是中国对于高级政治,主要是涉及到国家安全、人权,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

中国有相当一段时期的适应过程。

既使中国加入了世界银行,中国对这样一个组织仍然是非常谨慎,因为这些组织牵涉到对中国主权的侵蚀,中国是非常谨慎的。

所以中国有相当的一段时间,一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

——赵穗生《中国凭什么重塑世界秩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的衰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的惯性”具体原因,并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于加入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并归纳中国加入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中大国摆脱历史惯性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具体原因:

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空前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思想文化上的八股取士,文字狱,宋明理学走向极端

美国人的措施: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从越南撤军

(2)态度:

经济领域:

一开始即积极参与;政治主权领域:

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

注意问题:

国家安全,人权与主权问题

(3)及时改革、重视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开放的政策);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解析】

【详解】

(1)原因,据材料一“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的衰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的惯性”具体原因。

美国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尼克松访华、从越南撤军等方面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

(2)态度,据材料二“经济、金融、投资、贸易的领域……一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领域积极参与、政治主权领域参与度的变化等方面概括中国对于加入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安全、人权与主权等方面归纳中国加入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创新、开放政策、国际规则等方面回答认识。

22.“历史”一词有双重内涵,一是常识意义上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即客观史实;二是对这些事情的记载、考订、叙述,即历史解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不同时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材料二:

新政时期,罗斯福的举措在美国国内引发尖锐的认知冲突,现列举如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中美关系有何变化?

1990年对新政的认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请根据上述材料,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为例,围绕“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简明,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字数不少于280字)。

【答案】

(1)中美合作抗日到中美敌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2)答案示例:

示例1:

观点:

对客观历史的解释会因为解释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差异。

论述:

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制造了就业机会,有利于失业民众摆脱生活的困境;同时罗斯福政府还将救济转变为政府的职责,使得政府对下层民众的救济在动机上具有强制性、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在救济内容上具有保障性,因而得到下层民众的广泛认可。

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限制工农业的生产规模,干预了企业主和农场主的经营;同时,政府允许工人组织工会,大大增强了工人同资本家谈判的能力;再次,政府开支大量增加,实际上增加了税收负担,因此富裕群体的直接利益在新政当中一定程度上受损,所以该群体对罗斯福新政的认知往往偏于负面。

左派因为新政没有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对新政提出了批评。

总之,客观性应该是历史解释追求的方向,但解释者主体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个人气质、问题意识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解释的客观性。

示例2:

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